富川雄镇古明城
———唐玉文
秦代的岭南新道“潇贺古道”,汉朝的交通命脉“楚粤通衢”,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富川驿道,皆自湖南的永州(今零陵)、道州、谢沐(今江永)而来,经冯乘(今富川)、古富川(今富川、钟山)由水陆两路直达贺州再至古苍梧(今广东封开),推动了岭南地区的人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广西的富川古明城富阳镇作为名扬遐迩的古道名城,在秦汉以来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非常显著的地位,产生了十分积极的意义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古道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富阳镇是一个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部分。
富川古称冯乘,富江也叫临水。它在夏、商、周时为荆州南越之域,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管辖,后汉、三国时被划入孙权、周瑜的吴国版图之中。潇贺古道、楚粤通衢、富川驿道始终经道州、江永、麦岭、清山口(葛坡)由富阳镇经过。据考证,最早时临水(富江)岸有小村,古城有兵讯,稍后冯乘县治移到富阳的矮石,古城成为较大的商埠(盐埠)。古富川的县治在钟山,富阳镇成小商街建驿站,接待历朝历代经古道南下贺州、古苍梧的官吏及信使,直到明朝洪武年间,富阳镇方立城池,成为富川县治,故一些专家学者据此称富阳镇为“古明城”。
清乾隆版《富川县志》记载:“今城创始于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旧志云,洪武二十八年徙县治守御千户所,二十九年筑城富川。初县无城,是年征蛮将军韩观疏请,知县张廷始建,百户余达,千户汪成、王礼、刘信相继竣事。”据此推算,富阳镇立城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被称为“古道名城”的富阳镇,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都庞岭余脉的西屏山下,富江上游得瞭高岭旁。作为富川县治,它于明洪武二十九年从钟山迁徙至此地建城时初为夯土高墙,名曰土城。明万历年间方改之为青砖护砌的高墙,有城壕,过水,深六尺有三。护城之墙周长六百三十四丈(2113、
富川古明城是广西极难得的保留较完整的古县城遗址之一,几百年来已经过8次重修。城以“十”字对称,设有四门出入:东曰升平,南称向日,西为泰定,北名迎恩,潇贺古道(楚粤通衢、富川驿道)自北门入而从南门出。城之四门始为青砖建造,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又易砖为大青方石砌筑,都有城楼,称之为“雄镇”。“镇”有内外之分:内“镇”有鲤鱼石、眼眉石、茫鞋石、鸳鸯石;外“镇”有响鼓石、接龙桥、偃月井、花月塘。四个城门俱为大方青石构筑,门顶高6、6米,周长
四座城门的造型大同小异,都有中门。门道高5、1米,宽
城门的楼阁,也极有特色。它由8根高
四个城门由两条十字花街连接,这些花街皆由鹅卵石铺成,呈龟背形,街道宽约1、5米,与秦潇贺古道、汉楚粤通衢的路面宽度、形状相同,称秦汉以来的马拉驿车可直达贯穿东西、南北的城门而进退出入。街面用鹅卵石镶嵌有象征钱财、富贵的金钱图案,象征幸福、光明的太阳图案。更有意思的是其中还镶嵌有条幅放射线形的车轮图案,一些祠堂、门楼、寺庙的大门两旁还立有半圆形石墩(形似半个车轮)、圆形石鼓(战鼓)。一些专家、学者将之称为古道文化遗存。先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他们到富川建城立居是乘车沿古道迁徙而来,历经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还经过经过不少的生死战斗才得以成功。他们镶车轮、立战鼓,就是要儿孙后辈牢记他们迁徙立城、创建家业的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发扬他们的精神像他们一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城内街道,皆呈“井”字型布局。街旁两边的明代古居,雕窗飞檐,古色古香,典雅壮观。各条街道接见由神楼,俗称“灯楼”,也叫“子精楼”。由众人推举的“灯头”轮流管理。每年
古道名城富阳镇,它是闪烁在桂东瑶乡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富川28万瑶汉各族人民的骄傲!随着海陆丝绸之路的考察研究活动的深入展开,它的神秘面纱正在慢慢被揭开,其人文史料价值,正在不断地体现和受到人们的重视。
地址:广西富川文联
邮编:542700
E-mail: tangyuwen57@163.com
——本文发表在《贺州日报》2004年3月27日报第3版。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