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充分利用母语特点进行汉语文教学
[打印本页]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5-6-9 12:40
标题:
充分利用母语特点进行汉语文教学
——在德保壮语区进行汉语普通话教学管见
(壮侗语言文化网 2003-07-03 23:34 ) 作者:广西民族学院教师 张增业
--------------------------------------------------------------------------------
注意: 本文内容含有国际音标,如果你的系统没有安装国际音标字体将无法正确显示音标部分的内容。请点击这里下载国际音标字体。
充分利用母语特点进行汉语普通话教学,对少数民族地区来说都是适用的,对汉语方言区也是适用的。但是各民族各地区的母语不同,各种语言或方言都各有特点,具体做法也就不一样。本文讨论的范围只限于针对以德保壮语为母语的学生进行普通话教学的具体问题。
一、德保壮语区的人说普通话常犯的毛病
德保人说普通话的毛病有语音上的问题,也有语法和词汇方面的问题。本文重点讨论语音问题(语法和词汇问题请参看拙著《壮一汉语比较简论》)德保人说普通话常犯的语音毛病是:
l.通话声母zh、ch、sh、r、j、q、x、c没发准发好。具体是:
①zh声母字和多数 z声母字([?] 韵母之外的字)都念[ts]声母字了。如:眨债章争中招专珠/杂在赃增宗遭钻租。斜杠前后的字本不同声母,在德保念成同声母了。
②ch声母字和多数sh、c([?] 韵母之外)声母字合并读[þ] 声母。如:常超产/上韶山/藏草蚕。这些本不同声母字,在德保也念成同声母了。
③z c s声母中的[?]韵母字,声母都念成
。如:资姿自于字兹咨滋淄孜紫仔籽/此次磁茨词疵雌辞慈瓷刺赐祠/司四斯思私丝撕嘶死寺似饲已
上面这三组字本不同声母,在德保都念
,只有声调的差别了。
④r声母念成了*j或*声母。如:人然让仍如若
⑤j声母念成[k] 或[ts]。如:[k] 军警舰/[ts]渐进
⑥q声母念成[kh]或[þ]。如:[þ]齐秋千/[kh]强权
⑦X声母念成
或[h]、[þ]。如:
像笑星/[h] 希献血/[þ]/徐嗅
2.普通话元音ü、-I[?](资此司的韵母)、-I[?](之吃诗日的韵母)没有发准。ü[y]韵母念作[µ];-I[?]通常念作[i]韵母一部分念作[µ];一部分念作[µ]。没有儿化韵。
除此之外,有些是按西南官话变读而造成韵母走样了。如:
① ai韵母念成[Ä] 韵母:百白柏伯拆麦
② o韵母念成[Ä] 韵母:泊迫墨默
③ ei韵母念成[Ä]韵母:北贼肋黑
④ e韵母念成[E]/[o]: 彻设热者/可乐河歌
⑤ u韵母念成[ai]韵母:如输入住处
⑥ ie韵母念成[ai] 韵母:解街介阶界
⑦ ü韵母念成
韵母:绿育续鞠曲
⑧[?] 韵母念成[i]韵母:是市时施示使
(普通话跟西南官话韵母不相同的不只这些。详见拙著《壮-汉语比较简论》第一章。)
3.有些字读错了声调。如:“迫pò”念成pé”、“特tè”念成“té”、“听tīng”读成“tìng”。
二、德保人没发好普通话
这些声韵母的原因
德保是壮族聚居区,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以上。德保又是多山的地区,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便,与外界接触少,文化基础差,受教育的程度低。因此,日常交际以壮语为主。在农村,没破过学校教育的人是听不懂汉语的,无论是西南官话还是普通话。这是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
解放近50年了,历史的原因已成历史。教育发展了,能接受学校教育的人多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得到普及。但是,我们的学生甚至是老师的普通话为什么还不能令人满意呢?看来,我们应该找一找社会的和人为的因素了。
本来,德保壮话跟普通话有相同的元音、辅音,当地壮族学生说普通话时都应该能把这些共有的元音、辅音读准读好。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相同的有利因素,还是把跟母语相同的元音、辅音读歪了。为什么?原来,长期以来德保人接触到的汉语是“西南官话”而不是普通话。西南官话的影响主要在学校里,从学校开始;也有些在党政机关里。是讲西南官话的外地老师,以及受讲西南官话的老师教出来的讲西南官话的本地老师,又是他们教出来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一代一代地传播、发展,才有一批听懂和会讲西南官话的人。这些讲惯了西南官话的人,他们讲普通话时,是从西南官话那儿“变过来”的。改变的往往只是声调,而声母韵母仍然是西南官话系统的。甚至连声调也没变对,因为西南官话跟普通话的调类并不整齐对应,里面有些字是走调的。倘若这“变过来”的普通话里还有语法错误,这普通话就真的成了“不懂话”了。
人们接受新知识往往是“先入为主”,谁先教谁就是对的。幼儿阶段更是如此。家长听到孩子读错了字,要给他纠正。孩子会gwt理直气壮地说:“没有错,我们的老师是这么教的”。是啊,在孩童的心灵里,老师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老师是知识的仓库,是智慧的代表,是正确的代名词。老师用从西南官话“变过来”的读歪了的普通话来教学生,学生又都认为“老师是这么教的”,都没错。这大概是读歪了的普通话之所以能延续的缘由了。可是,老师是不曾想到自己也在“误人子弟”的。说话者自己听惯了自己的声音,总觉得自己的普通话是地道的、标准的。于是,本是不标准的普通话,也因没能自我发现而得不到纠正,为师者依然以讹传讹,误把只改变了声调的西南官话当作普通话。这也许是过于自信而造成的吧?其实,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并不是听到自己真正的声音。如若不信,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再放出来听听,你就明白了。
学不好、说不好普通话,在很大程度上也应责备自己。作为学生(现在的老师也曾经是学生)是否带着脑子去学习了呢?肯动脑子,就能质疑、献疑。学而有疑,才会有更高的追求,才会去找水平更高的老师帮助解疑。否则,在学习上还是被动的、盲目的,甚至是盲从的。被动、盲从,就只会不加分析地吸收而不能转化,不会创造,就不能“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语文教师也要多动脑筋,多想自己的不足。倘若老是“自我感觉良好”,以为自己的汉语文水平已经不错了,而放松业务上的再学习、再进修;或者认为教中、小学生容易,用不上什么高深的知识而忽视了业务上的再提高,忽略了知识结构的调整、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拓宽。这也许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还不能令人满意,我们的普通话水平还不很高的主观原因吧。
三、正确认识德保壮语区的人学习
普通话的优势和困难
1.优势:语音相同率高。普通话22个声母中,德保壮话所没有的仅仅五个,占普通话声母的比例不足23%。相同率高达77%以上。普通话元音中,只有[?][?]两个是德保壮话所没有的,其余都相同。韵母好象差别很大,其实也不然。只有撮日呼的“üe、üan、ün”和儿化韵是德保壮话所没有的。其它韵母都可以在德保壮话中找到。即使是母语没有的韵母,也还有相同的语素。如撮口呼的ü[y]、[E]、[a]、[n]等语素是德保壮语里都有的。
2.困难:有十个声韵母不同;声韵调对应不整齐。但由于语音相同率高,总体上说困难不大。主要困难是:
① 没有zh、ch、sh、c、q这五个声母,要从头学起。
②没有舌尖元音[?][?]。要学会发这两个音。
③没有撮口呼的üe、üan、ün韵母,没有儿化韵,要从头学起。
④有些韵母发生分化或合并,需要特别记忆。
这些困难并不很大。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一个一个去突破,一个星期学会那五个声母;一个星期学会发那五个韵母;再一个星期学会发儿化韵。平均每天学习一个声母或韵母,总是可以的吧?其实用不了那么多时间。善于利用原有条件,是可以很快突破的。比如学那五个声母吧。德保壮语有声母[ts],又有送气音。把[ts]发成送气音[tsh],就是普通话声母c了。从[ts]把舌头后缩,就得舰话声母zh[t§],再把[t§]发成送气音[t§h],就是普通话声母ch了。那几个韵母也是这样。德保壮话有舌面前圆唇元音[y], 即普通话ü。从ü过渡到e,就得到 üe。ü加an就得到üan;ü加鼻章n就得到ün。因为母语有这类结构的韵母形式,这样拼合毫无困难。就是母语没有[?][?]这两个元音吧。德保壮话有舌面前高元音[I]在发
的基础上把舌头抬起到上齿龈,就得到[?],再后移到硬聘就得到[?]了。像韵母的分分合合问题,也有一些规律可循。总之,突破十来个母语所没有的声韵母并不难!
四、提高语文能力和普通话
水平的方法和措施
德保壮语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有优势,也有困难。优势要充分发挥;困难要努力克服。这里边,除了领导思想重视,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之外,怎么样具体地运用母语跟普通话教学结合起来,也是应该探讨的。
1.学校教学用语要彻底改变,让普通话和当地壮话占领课堂
德保是壮族聚居区,主要交际用语是德保壮话。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学校教学用语就应当是普通话和当地壮话。课文朗读必须用普通话,词义解释则壮汉结合。随着学历的增长,教学用语中本地壮话将逐渐减少,普通话将逐步增加;上了高中就应当全部用普通话。其核心就是不再以西南官话作为课堂教学用语。其实,德保壮语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有自己的优势,大可不必先学会西南官话,然后再从西南官话那里“变”到普通话来。这样做就走许多弯路,太浪费时间了。应该直接从母语进入普通话,让孩子从小受到普通话的熏陶。
怎样从壮语直接到普通话?首先是思维模式的改变。不要再去想西南官话是怎么讲的,而应当直接考虑普通话怎么说,怎么念,直接练习普通话。比如学习“墨水”、“小麦”这两个词,必须用普通话读作“mòshuǐi”、“xiăomài”讲解词义时则用德保壮话与普通话相结合:“墨”土话是[mak8],“墨水”就是[nam4mak8]。“麦,麦子”是「mEùk8」,“小麦”是[mEùk8kaN]。“小”的本义是「i5」或「lEk8」,但是“小麦”却不是。[mEùk8i5]或*[mEùk8 lEk8]。讲解时,老师还可以调动情感,师生紧密配合,使课堂活跃而风趣。这样,学生在轻轻松松的教学活动中,既能掌握字的普通话读音,又能正确理解汉语的词义,还给学生感受到了壮一汉词义并不对等的初步印象。一举多得,这岂不是很好吗?
思维模式的改变,也带动着教学程序和方式方法的改变。同样是这两个词,如按传统方法用西南官话(这西南官话还夹杂着壮音)来讲解,这“墨水”就念成[mÄ31þei53]、“小麦”、“麦子”就念成[sìau53m¶31]、[m¶31sµ53]。当要求用普通话来念时,他们只是按照这些字在西南官话所属的调类来变读,实际上改变的只是调值。念成[m¶31þei214]、[sìau214m¶35]、[m¶35sµ214]。结果是这几个字都念错了。如果从壮话直接进到普通话,不经过用西南官话讲解这个环节,就可以避免“从西南官话变过来”而造成读音上的错误,又省去了记西南官话和从西南官话变成普通话的思维过程。既简化了思维程序,缩短了思维过程,节省了时间,又减轻了记忆的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也许有人担心这样会使西南官话“灭绝”。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以西南官话为母语的大西南,人们还是照常讲他的母语;他们同样想方设法利用母语方言去学普通话。壮族人也不必担心自己不会西南官话。说好了普通话变过来说西南官话是容易的。即使真的不会也没关系,全国都在学普通话,说好普通话就完全能够满足在国内的交际需要了。
2.充分利用母语条件去学习普通话
德保壮话的语音跟普通话的语音相同率很高。如声母系统中真正跟普通话不同的只是zh、ch、sh、c、q等五个,相同率高达77%以上。相同率那么高,跟北部方言相比,这是一个明显的优势(如武鸣没有普通话的P、t、k*、q、Z、C、s、zh、ch、sh、r,声母相同率不足46%)。可惜,以往我们并没有充分利用母语的条件,没有发挥这个优势。
德保还有哪些语音在说普通话中没有得到利用的呢?
①辅音声母[J]没有用上。 jaùu laù lÄn
读错普通话r声母字有两种情形。第一种:基本上是从西南官话变过来,念成[j]。 如“热”念成“夜 [jE51]”、“人”念成“银[jin]”、“然”念成盐[jEùn]、“让”念成“样[jaù÷]”、“扰”念成“咬[ja:u]” “容忍”念成“隅引[joù÷35jin214]”、“柔软”念成“油演[jou3jEùn214]”。第二种:比第一种有所进步,韵母接近普通话,声母念成[l]。如上面的这几个词就分别念成:热[IÄ51]、人[IÄn35]、然[laùn35]、让[laù÷51]、扰[laùu214]、容忍[lu÷35lÄn214]、柔软[lou35luan214]。
德保壮话有辅音声母[J]如下面几个词的声母:(为打印方便,下文用[r]代[J]。)
[ran’](我们)、[rai](榕树、鸡虱)、[ra÷2](潭、禽窝)、[ru:n2 ](家、房子)、[roi2](痕迹、脚印)、[ru÷6](亮)、[ru6](漏)”。
[J]这个辅音跟普通话声母 r是一样的。实际上,普通话通常用的就是这个音。只有特别强调的时候才念成[½] 音。可惜过去我们没有用上它。用德保壮话“ru:n家”的声母,去念普通话的r声母字,这普通话就非常地道的了。
②辅音声母[tþ]也没能充分利用。
德保壮话的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声母[ts]有它的条件变体。当它跟i及i起头的韵母相拼合时,实际读舌面前塞擦音[tþ]。如“tþi:÷1正月”、“tþi5肉(对小孩讲)”、“叱tþi:m1审视”等词的声母即是。这个[tþ]就是汉语拼音方案的j。练习时,先体会壮语这些词的声母,再把这个声母移植到“家、间、江、交、纠、炯”等音节上,替换原来按西南官话念的那个声母队[k]。这样,普通话j声母字就可以读准说好了。
③辅音声母[þ] 也没有得到利用。
德保壮话有舌面前清擦音声母[þ],跟普通话声母X相同。如壮话的[þan2秋]、「þa:P8插」、「þoùk8唆使」、[þak8贼]等词的声母即是。壮语有这个声母,却不用来拼读普通话的X声母字。这是语音资源的浪费。倘若都用壮语[þa:P8插]等字的声母去读普通话的x声母字,前面在第一部分里所说的1.⑦.的毛病就都克服了。方法还是从德保壮话直接到普通话,不要再经过“西南官话”这个环节了。一旦经过西南官话这个环节,X声母分化成
、[k] 、[h]、[kh]、[hj]等声母:“雪”念作「se2」、“吸”念作[ki2]、“血”念作[he2]、“歇息”念作[khe2si2]、“学校”念成[hjo2hjau1]到这个时候再强调纠正,那就太费气力了。
④本来有送气音的条件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德保壮话有送气音声母,这对学习普通话是个很有利的条件。人们对“拨/爬、棒/胖、到/套、戴/泰、该/开、滚/捆、光/匡”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是清楚明白的。但是,为什么不利用会发送气音的有利条件去发普通话的其它送气音呢?德保壮话有舌尖前不送气塞擦音[ts],要发舌尖前送气塞擦音[tsh]是轻而易举的事。然后记住:普通话C声母字如“擦、猜、参、苍、测、层、聪”等,都应念成跟德保壮话[ts]声母相对应的送气音[tsh]。这样,C声母字读歪了的毛病就得到收正了。
前面(二),已经提到:德保壮话有[tþ]这个辅音。要发与之相对应的送气音[tþh]也是轻而易举的事。记住普通话的q声母字如“其、恰、强、桥、庆、琼/齐、且、前、情、秋、雀”等,应读与德保壮话
[tþi:m审视]的声母相对应的送气音。这样,前面第一部分提及的1.⑥.的毛病也就克服了。
用同样的办法再解决声母ch的问题。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学会发舌尖后不送气塞擦音声母zh。德保壮话本来有舌尖前不送气塞擦音[ts]。在发[ts]的基础上,把舌尖往后缩至硬聘,使翘起的舌尖与硬胯形成阻碍,然后除阻,就得到普通话的声母zh[t§]。第二步,再把zh[t§]发成送气音ch[t§h]。至此,普通话所有的送气音声母都解决了。
⑤单元音韵母[y]也没有用上。人们把普通话的单元音韵母ü念成
或
如:“女”念成“你”、“吕”念成“李”、“绿”念成“陆”。
其实,德保壮话有跟普通话ü相同的元音[y]。 除了南路的龙光乡、大旺乡,其它多数地区都有这个前高圆唇元音。如壮话“[ky1]盐、[ly1]剩余、[sy1]虎、[sy3]衣、[ly2]船、[my2]去、[ny1]上方、[thy6]汗、[by6]闷、[tsy6]试、[phy2]编(辫子)”等音节的韵母[y]就是。练习时,用德保壮语的“虎、盐”等音节的韵母去替换“女、吕、居、区、需”这类字的老读法的韵母。这样,这i、ü韵母不分的毛病就都克服了。
⑥壮语与汉语的对应规律没有很好发掘并利用于普通话教学。
壮语借用汉语时,有些声韵母变化很大。如第一部分所举的常见毛病就有这种情况。但是,这变化往往有些规律可循。比如:
普通话韵母ai,壮语借过来有读[ai],有读[Ä]。读[ai]韵母的都是舒声韵的字;读[E]韵母的都是古入声字。
普通话韵母ei,德保壮话的借词有读[ei],有读[Ä]。读[Ä]的都是古[k]尾入声字。
普通话e韵母字,在德保壮话的借词中,读[Ä]韵母的都是古入声字;读[E]韵母的都是卷舌音声母字。
普通话的ou韵母字,在壮语的借词中有读[ou],有读
。读
韵母的都是入声字。
普通话 ie韵母字,在壮话的借词中读[E]韵母的都是带p、t韵尾的入声字;读[ai]的其声母也变成[k]。
普通话ü韵母字,壮语中的借词读
的是舒声韵字;读
的都是古[k]尾入声字。
普通话的üe韵母字,壮语中借词读[o]的是古[k]尾入声字;读[E]的是古[t]尾人声字。
像这样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一定要求中、小学生掌握,但语文老师掌握了对教学是有好处的。
3.巧学巧记,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还应当引导学生巧记。刻苦训练与巧学巧记相结合。记规律就是巧记的一种。又如卷舌与不卷舌的问题虽也可以用“记少不记多”的办法巧记。这样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具体举例如下:
①zang:赃赃葬藏
zhang:张涨章掌樟彰漳杖丈帐账仗胀瘴长鄣幛嶂獐嫜璋蟑
这一组同韵母字,不卷舌的少。读卷舌的多。记住几个。不卷舌的,其它都读卷舌的。另外还有一个规律:字的结构里含“长、章、丈”这些部件的都读卷舌的。
②zeng:增曾憎赠缮额曹程
zheng:政正整证争郑征帧蒸挣睁狰怔拯症丁鳍诤峥徽钲铮筝
这一组同韵母字也是不卷舌的少。而且除“钨”字外,都含“曾”这个部件。我们记住:带“曾”部件的字都不卷舌,其它都读卷舌的。这样岂不是很好记吗?
③seng:僧
sheng:生省升剩甥牲绳盛胜圣乘嵊渑晟眚签
④sen:森
shen:深身申审神甚砷呻伸娠绅沈婶肾慎渗参什糁洗谂深莘葚哂渖椹胂矧蜃
在③sen/shen和④seng/sheng这两组里,不卷舌音仅各有一个字。我们记住“僧”、“森”是不卷舌的,其它同韵母的字都念卷舌音就没错了。
⑤ceng:层蹭曾噌
cheng:成程城称承橙呈撑乘惩澄诚逞聘秤盛噌铛丞帐柽塍铖裎蛏酲
⑥ca佣:擦嗓磁
cha;查差察插叉茬茶碴搽岔诧刹喳嚓楂猹馇汊姹杈槎檫锸镲衩
这第⑤组不卷舌的仅“层、曾”两个常用字。第③组不卷舌的仅“擦”是常用字。其它都念卷舌音。
⑦sang:桑嗓丧搡磉颡
shan:上商尚墒伤赏响裳汤垧绱
实际上不卷舌的就是两个字:桑丧。字的结构有“桑”的都念“sang”,其余都念“shang”。
……
另外,指导学生牢记汉语普通话的声韵配合关系,对说好普通话是很有帮助的。比如:
b p m f不跟撮口呼相拼。g k h不跟齐齿呼、撮口呼相拼;j q X不跟开口呼、合口呼相拼。卷舌音不跟齐齿呼相拼;也不跟撮日呼相拼。……又如zh不能跟ei相拼。因而没有跟zei相应的卷舌音字。而且zei这个音节也只一个“贼”字。
记规律,比起一个个字一个个词地背来,记忆负担要轻得多。这是巧记的好处。
规律有许多,不能一一列举。有些规律还要靠人们去探求、去发现。
总之,普通话教学必须从小开始;必须从壮语直接进入普通话,不必经过西南官话阶段。要集中突破语音关,要速成不能拖拉。语音一过关,过后慢慢复习巩固就轻松了。千万不能煮成“夹生饭”, 一“夹生”了就难矫正了。
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教好普通话,老师自身普通话要先过关。学生的勤学好问,给老师出难题,会促进老师的学习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老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也带动学生水平的提高。这就是教学相长,水涨船高。学校步入这个良性循环阶段,教学质量就上去了,语文教学质量也上去了,普通话也就学好说好了。
附注:本文的内容曾于1997年11月二日,在德保向全县初中语文教师宣讲过。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5-6-9 13:09
张增业教授在负责《壮族麽经布洛陀》的壮文和国际音标校对工作的时候,我在现场采访的时候有幸认识了他,后来知道他在壮语研究和壮泰语比较上都有很高的建树,如《壮(德保话)泰词典》就是他参与编撰的。
不过,这篇文章我个人认为已经不是完全适合于现在德保人的汉语文教学了,因为张教授所说的德保人学习普通话的种种毛病,其实是90年代以前的状况了,现在的德保县以县城为中心,已经逐渐形成了德保地方口音的普通话使用人群,这些人的普通话可以称为“德普”,本地壮语口音的痕迹十分明显,与上述所说的受到西南官话的影响状况大相径庭。所以,我在看张教授上面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不是很适合现在的德保人的汉语文教学。
在80年代以前,包括我的父母一辈,都是以西南官话为教学语言的,因此这些人后来转学普通话势必受到西南官话的影响。但是在那以前,整个德保县包括县城在内,以前都是没有固定的汉语方言使用人群的。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普通话教学的日益普及,以及普通话强势媒体的影响,德保县以县城为中心,都自然形成了直接跨入“壮语-普通话”的双语使用模式,这种模式进入90年代后半期之后已经日益固定,成为有别于其他县份“壮语-汉语方言(白话或桂柳话)-普通话”这样渐进式多语模式的特征,其实这也是其他拥有“壮语县城”的各个县份(如靖西、田阳、隆安等)逐渐成为“壮-普双语县城”的共同特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9 13:10:02编辑过]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