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深圳之旅(详见本版《珠江三角洲图画漫记·深圳篇(1) (2) (3)》),我们于第三天(2005.04.08)早上经过东莞前往广州,顺路在东莞虎门镇参观了鸦片战争博物馆。
鸦片战争博物馆前身为1957年建立的林则徐纪念馆1972年改名为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同时增设馆名鸦片战争博物馆,馆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币虎门镇。
鸦片战争博物馆是收集、陈列、研究林则徐及鸦片战争文物史料的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博物馆负责保护和管理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旧址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馆区分为本馆部、沙角炮台管理所和威远炮台管理所三个部分。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旧址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林则徐销烟池、虎门炮台和虎门等旧址等鸦片战争在虎门的历史遗迹。
鸦片战争博物馆除搞好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外,还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宣教、收藏和研究功能通过陈列展览、讲解宣传、录像放映等形式广泛地对观众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其基本陈列为《林则徐销烟和鸦片战争史实陈列》,其中《林则徐销烟》分三部分鸦片战争前的形势;罪恶的鸦片输入;林则徐与广东禁烟。《鸦片战争史实陈列》分五个部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广东军民的抗英斗争;沿海各省军民的抗英汁争;鸦片战争的结局;扑不灭的反侵略烈火。基本陈列通过林则徐禁烟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有关文物史料,揭露当年殖民主义者利用鸦片和武力侵略中国的罪行,反映中国人民在禁烟和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业绩,肯定林则徐等爱国官员的历史功绩,歌颂中国人民在禁烟和鸦片战争中所表现的崇高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鸦片战争博物馆注重文物收藏与研究,馆藏销烟池木桩、木板、鸦片烟具、林则徐手迹等文物,还有大炮、炮于、火药缸、火药埕、大刀、长矛等抗击英军时用过的武器和缴获英军的洋枪、洋炮等,数量达3O00多件(套)。其中功劳炮”等13件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反映鸦片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有代表性的物证。该馆着力对鸦片战争时期虎门炮台的设置、沿革、布防、结构、兵力设备、火力布局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林则徐筹办虎门防务的战略思想、战术措施等进行研讨。l990年创办《鸦片战争博物馆馆刊》。
鸦片战争博物馆环境优美。古城堡式门楼、威武的抗英群雕、碑像结合的“虎门销化鸦片纪念碑”,具有虎门炮台神韵的陈列大楼以及一排排的抗英古炮、两个销烟池与绿树成荫的园林组成本馆部,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沙角、威远炮目的炮台、古炮、暗室、战巷、兵房体现了鸦片战争的海战气氛,把观众带进了一百多年前虎门军民抗强敌。御外侮、扬国威的历史长廊中去感受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1990年至今观众络绎不绝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林则徐销烟地遗址位于虎门镇镇口村。1839年,林则徐指挥在海滩高处开挖的两个销烟池,长、宽各46.5米,池底平铺石板,四周置桩栏板,池前开一涵洞池后通一水沟。把鸦片分批投入池内,采用盐卤水加石灰浸化办法使其分解销蚀,然后引水入池冲走、林则徐虎门销烟后,销烟池泥沙淤塞,现有销烟池为1973年经考古发掘复原。
虎门炮台旧址分布在珠江两岸的大角山武山和大虎山等地。林则徐销烟后和水师提督关天培一道动员民众筹备防务,加固和新建11处炮台,设置大炮3O0多门。以沙角、大角炮台为第一重门户威远、镇远、靖远、巩固、永安、横档前山月台为第二重门户大虎炮台为第三重门户组织3道防线。又在横档岛、武山之间的江西,设置木排2排,大铁链372丈,阻截敌舰,在鸦片战争中,屡挫英国侵略军的进犯。现今的虎门炮台旧址除少数位于番禺市辖区外,大部分归鸦片战争博物馆管理,按地理位置的分布情况,分成相对集中的沙角炮台和威远炮台两组分别成立沙角炮台管理所和威远炮台管理所进行管如。炮台多为条石和灰、砂、黄泥砌筑,平面圆形或半月形分为露天台(即明台)和暗台两类。威远炮台至今保存完整,为花岗岩石砌筑全长360、高45米,共有25个炮位,每个炮位高2.9、宽4.2、深6.6米。炮位旁设储藏室和官兵休息室等。
节兵火坟位于沙角炮台北约100米,1841年1月7日英军进攻沙角炮台时英勇战死的清军75位官兵葬于此,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所立‘节兵火坟’碑。
虎门寨在销烟池以东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嘉庆十五年(1810年)设提督镇守。现存寨墙总长14619米墙宽1米左右,高2-3米不等用灰、砂和黄泥板筑,坚硬异常。
离开东莞,到达广州之后,午饭前我们还参观了南越王墓。
[attach]9345[/attach]
西汉南越墓博物馆是广州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见证者。它是以南越王墓为中心建造的一座新型遗址博物馆,是中国政府依据《威尼斯宪章》采取的保护文物,利用文物的一个成功范例。它以保存完好的古墓原址,内涵丰富的汉代文物,典雅气派的建筑而闻名于世。博物馆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分为综合陈列大楼、墓原址、主体陈列楼三大部分。主体陈列楼展示了南越王墓出土的一千多件(套)文物珍品。
南越国的灭亡
汉初七十年休养生息国力雄强,南越国相对式微。公元前 111年,汉武帝派十万楼船将士灭南越国,分岭南地为七郡。
南越王的历史
南越国共传五代王。开国之君赵佗僭称南越武帝,第二代王赵眜(赵佗次孙)僭称文帝,第三代王赵婴齐(赵眜之子)死后称明王,皆筑有陵墓。赵佗之墓至今不知所在;赵眜之墓深埋在广州象岗山腹心深处,1983年被发现;明王墓早在三国时便被孙权盗掘。第四代王赵兴(婴齐次子)、第五代王赵建德(婴齐长子)均未建陵墓。
开国之君--赵佗
赵佗(?--前137年)河北真定人,曾为秦的将领,参加过北击匈奴、统一岭南的战争,后任秦朝的龙川县令,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自号南越王。赵佗颇有政治远见和谋略,开明勤勉,对岭南的有效统治长达67年,在岭南政治统治及开发史上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第二代王赵眜
赵眜(前 ? -- 前122年),赵佗次孙,这位祖籍河北,在广东土生土长的年轻国王,体弱多病,性弱内向,在位16年,贪图享乐,碌碌无为,没什么建树。公元前122年因病去世,年龄43岁左右,葬在今广州象岗山腹心深处。
南越王墓周边的史迹
南越王墓所在的象岗山,为越秀山的余脉。“象岗樵歌”被列为明代羊城八景之一。岗上原有“朝汉台”,是南越王赵佗“筑台以拜天子”的礼坛,岗西有“芝兰湖”,至唐代仍然是天然的避风良港。山岗的东南面有“越王井”,传为赵佗所凿,至今仍存。南越王墓周边还先后发掘过几百座汉代墓葬。1995、1997发现的南越国斗状水池遗迹,南越国御苑遗迹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之一。近年在光明广场发现的汉代水闸遗迹也是南越国的重要史迹之一。
以上资料转载自《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网站:http://www.gznywmuseum.com/index_1_2.htm
午饭在小北路的“北园酒家”吃,是“饮茶”餐。据说是广州三大传统餐厅之一。
以上资料转载自:http://www.sd-wt.com/zy/027/zy0271900001.htm
午饭后我们进入越秀公园参观了拥有600多年历史的镇海楼——广州博物馆。
镇海楼简介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
镇海楼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 有复檐5层, 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墙绿瓦,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镇海楼顶层正面高悬“镇海楼”横匾。楼内分朝代陈列广州城2000多年发展的文物史料。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
镇海楼气宇非凡,古今曾以“镇海层楼”、“越秀远眺”和“越秀层楼”先后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镇海楼大门两侧对联写道:“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该联为清光绪两广总督彭玉麟幕僚李棣华所作。联中“故侯”指朱亮祖,镇海楼是他所建,如今人亡楼存,可证明历史沧桑。“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兵至粤,驻兵镇海楼上,他反对李鸿章卖国议和,但也只得“泪洒英雄”了。此对联先咏楼,后写人,意境磅礴,不失为一幅佳联。
以上资料选自:http://www.88trip.com/guangdong/%D5%F2%BA%A3%C2%A5.htm
1—3、喧闹的小学生参观团
[attach]9348[/attach]
[attach]9349[/attach]
[attach]9350[/attach]
4—7、镇害楼前盛开的红棉
[attach]9351[/attach]
[attach]9352[/attach]
[attach]9353[/attach]
[attach]9354[/attach]
8、从镇海楼上远眺同一公园内的中山纪念碑
[attach]9355[/attach]正对着镇海楼。
[attach]9356[/attach]
[attach]9357[/attach]
入口说明
[attach]9358[/attach]
[attach]9359[/attach]
珠江三角洲旧民俗以及老广州风貌展示
[attach]9360[/attach]
[attach]9361[/attach]
海上丝绸之路展
[attach]9362[/attach]
[attach]9363[/attach]
[attach]9364[/attach]
古越人出土文物,其中的陶制建筑工仔,可以反映出古越人住干栏建筑的习俗
[attach]9365[/attach]
[attach]9366[/attach]
之后我们参观了当天最后一个景点——陈氏书院,即当地人称为陈家祠的地方。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词),座落在广州市中山七路,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年),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合资兴建的合族大宗词。总面积为一万五千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呈四方形,面积六千四百平方米,是一组“阔五间、深三进”,由大小十九座建筑组成的院落式的艺术建筑群。建筑组合之间庭院相隔、廊虎穿插。整座建筑规模宏大,厅堂轩昂,庭院幽雅,既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槽,又具有我国南方建筑的鲜明特色。
陈氏书院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以其巧夺天工的艺术装饰著称。它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在内外建籁: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铁铸和绘画等装饰艺术,技艺精湛,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传神。
1959年,陈氏书院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搜集整理、保藏研究、宣传展览广东历代民间工艺品。设展厅十个,展览面积约一千八百平方米,常年展出陶瓷、刺绣、雕刻、剪纸等广东各类民间工艺珍品。
1988年,陈氏书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广州市重要旅游点。
每天开放时间:8时至17时半
地址: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陈家祠地铁站口)
电话:81814559、81814371 传真:81723994 邮编:510170
以上资料转载自:http://www.gdtravel.com/jingdian/shengnei/chenjiaci/
[attach]9367[/attach]
[attach]9368[/attach]
当晚于著名的泮溪酒家吃广东菜。
全国最大的园林酒家——泮溪酒家, 泮溪酒家座落广州城西,荔湾湖畔,此地曾是南汉皇帝刘伥御花园“昌华苑”的故地,1947年,粤人李文伦在此创办了泮溪酒家,1960年,由政府全面接管后,经我国著名园林建筑专家莫伯治亲自设计,泮溪酒家重建复业,成为全国最大的园林酒家。
泮溪庭院,集江南园林风韵与清代装饰艺术于一体。酒家占地12000平方米,食位近2000个,近40个厅房,均以楼台殿阁、酒舫廊座的格式布局,或分布于湖堤水榭,贴水长廊;或掩映于百年古榕、丝丝垂柳;或耸立于假山之上,碧波湖面,其宏大的园林气派被誉为“东方建筑艺术交响诗”。泮溪服务,体现中华传统美食的尽善尽美,先后接待了德国总统科尔、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美国前总统布什、英国前首相希思、联合国前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以及基辛格、陈香梅、韩素音等众多外国元首、国际知名人士,历受赞誉。近年,泮溪更推行微笑服务、细致服务、公关服务、灵活服务,以一流的服务水准待客,使每一位宾客感受宾至如归。
泮溪美食,继承祖国烹饪文化,荟萃南北菜系精华,参加全国第二、第三届烹饪大赛均获数枚金牌,选派厨师参加卢森堡国际烹饪比赛、国际奥林匹克烹饪比赛、也获金、银牌奖项。过去,有金龙化皮乳猪、八宝冬瓜盅、牡丹鲜虾仁、瓦罐水鱼等八大名菜和绿茵白兔饺、像生雪梨果等八大名点出类拔萃,今天,更有“八仙宴”、“花仙宴”、“西关风情宴”、“像型点心宴”等特色宴席脍炙人口,三十多位特级厨、点师、宴会设计师以及一百多位一、二、三级厨、点、服务师组成了泮溪酒家雄厚的技术队伍,每日制作近千款特色美食接待各国宾客和普通大众。
泮溪经营,立足广州面向世界,综合多元丰富多彩,在店内,有专营特色小菜、平价菜点的榕苑大排档,也有豪华高档、典雅堂皇的贵宾接待区。1982年,泮溪酒家开创国内异地联营先例,率先开办深圳泮溪酒家,1989年,泮溪酒家更始创饮食行业的速冻点心出口,近年来,速冻点心、速冻菜肴先后出口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并取得了日本国厚生省、农林水产省的认证,日前,泮溪的出口品种数百款。速冻点心、中秋月饼也年年销售全国各地,企业的品牌也在海外、国内均享有盛誉。酒家经济效益也连年居于国内同类型饮食企业前列。
1996年泮溪酒家被授于“中华老字号”;
1997年泮溪酒家被评定为国家级特级酒家;
1998年泮溪酒家被誉为广州市著名商标。
单位地址: 广州市龙津西路151号
单位电话: (020)81815718
单位邮编:510070
单位网址:00banqi.gz33.com
以上资料转载自:http://00banqi.gz33.com/
荔湾湖上的泮溪酒家船形餐厅[attach]9375[/attach]
泮溪酒家旁边的西关古玩大街[attach]9376[/attach]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