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最闻名的少数民族黄氏莫过黄洞蛮,它兴于南北朝,盛于唐中期。据许多权威的民族史专家的研究,六朝隋唐时期的黄洞蛮是由汉魏时期南方蛮越黄氏族姓发展演变而成。
"黄洞蛮"之史最早出现于陈朝,《陈书·淳量传》记载:"天嘉五年(公元564年),世祖使湘州刺史华皎征衡州黄洞。"又《陈书·孙踢传》:"仍迁衡州平南府司马,破黄洞蛮贼有功。"可见陈朝时黄洞蛮便已经形成,而且势力颇大。按"黄洞蛮"也写作"黄峒蛮",顾名思义,就是指黄姓的溪峒蛮夷,但随着黄姓蛮夷的强大,势必有他姓溪蛮族人前来依附,因此后期的黄洞蛮也就是包括依附者的广义的黄洞蛮了。六朝以后,蛮越巴濮民族被封建政权赶入山区,居住在深山石洞,因此叫溪人或峒人。从史书的记载看,南朝时期,最著名的黄洞蛮仍分布、栖息于湘南衡阳至五岭之间的深山老林,"黄洞"一地也应在此。
随着汉族封建政权的不断征伐和拓展区域,生活于岭北湘南的一部分黄洞蛮也随着其他蛮越民族一起被迫不断向南迁徙。至隋唐时期,他们已广泛分布于岭南两广地区,成为隋唐时期岭南少数民族西原蛮、乌浒夷等蛮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人李绰在《尚书故实》中说:"黄本溪洞豪姓",这是对唐代黄姓蛮夷的真实记载。《新唐书·西原蛮》载:"西原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又有黄氏,居黄橙洞,其隶也。其地西接南诏。"其实,居黄橙洞的黄氏,只是黄洞蛮中最大著名的一支,所以元人胡三省有更准确的说法:"黄洞蛮即西原蛮,其属黄氏者,谓之黄洞蛮。"又唐代大诗人柳宗元在《邕州刺史李公墓志铭》中提到"乌浒夷",注文说:"黄洞蛮即是乌浒夷。"黄洞蛮所居之地也叫黄家洞,唐代大诗人李贺就写有一首著名的《黄家洞诗》:
诗中描写了唐朝官兵对黄洞蛮激烈,紧张的征伐场面,也描绘了黄洞蛮的原始文化习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黄洞蛮正是我国古代南方的铜鼓民族。
据《新唐书·西原蛮传》记载,唐代黄洞蛮不断强盛,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西原蛮中的黄氏家族强大,与韦氏、侬氏两姓共同控制了十余州。后有韦氏、周氏不肯依附,遭到黄氏的攻击。黄氏一直把这两个家族势力驱赶到海边。
唐王朝在岭南地区不断加重赋役剥削,并设立买卖僚蛮人为奴,以输于内地的"僚市",使民族矛盾激化,至德元年(公元756年),黄洞蛮首领黄乾曜在黄峒(今广西大新县西)聚众反抗起义,得到了陆州(今钦州)、武阳(今罗城北),朱兰(今东兰)等一百余洞西原蛮僚的积极响应,拥众20万,先后攻陷桂管十八州,席卷广西数千里地,声势浩大。黄乾曜又建立起强大的政权机构,以武承斐、韦敬简为帅,自号中越王,又封梁奉为镇南王、廖殿为桂南王、莫淳为拓南王、相支为南越王、罗诚为戎城王、莫浔为南海王,公然与唐王朝分庭抗礼。坚持起义斗争达四年之久,乾元二年(公元759),唐王朝派遣大军镇压,同时采取分化瓦解政策,经过大小二百余战,才将起义镇压,黄乾曜等首领被斩首,余部归顺唐朝。
当黄洞蛮与唐朝关系缓和后,一些黄氏峒僚子弟走出山洞,参加唐政府的科举考试,有的因此加人读书做官的行列。《尚书·故实》上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叫黄金生的黄洞蛮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及第。在参加考试时有人跟他开玩笑:"你跟我同房吗?"这黄金生为人诚实,虽明知别人是在取笑,也只好照实回道:"别洞。"因为当时的蛮惊民族,一个小支往往属于一个洞也叫房,种族以房洞相区分,所以别人才会开上面一语双关的玩笑。
黄乾曜失败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岭南的蛮洞黄姓势力又急剧强盛,唐代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黄洞蛮首领黄少卿、黄少高兄弟在广西黄洞聚众起义反唐,率部围攻邕管经略使所在地(今广西南宁市),相继攻陷钦、横.浔、贵四州。黄少卿有子名叫黄昌漹,最惊悍勇猛,又前后攻占十三州地。但不久,唐王朝任原唐州刺史阳旻为统帅,调派大军镇压。
起义军失利,同时有一名黄氏宗族重要将领黄承庆被俘,在这种形势下,黄氏宗族只得暂时退让,被迫接受招安。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唐王朝特任命黄少卿为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刺史,其弟黄少高为有州刺史。但不久,黄少卿兄弟再次率部起义。与此同时,又有两位黄姓宗族成员,黄洞蛮别部首领黄昌罐、黄少度二人也率部起兵响应,攻占宾、峦二州(今广西宾阳、横县一带)。接着黄氏军队又攻掠严州,队伍不断扩大,势如被竹,接连攻占十八州之地,席卷广西南部和广东西南部广大地区。到长庆三年(公兀823年),义军攻破左江镇,直接威胁到了唐王朝对广西的统治。当此时蛮洞黄氏控制蛮僚诸洞,纵横岭南两广,声威远振宇内,公开与唐朝分庭抗礼,其势力发展之强盛,赫赫如日中天。
黄洞蛮的强大引起了朝廷不安。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至唐文宗李昂太和年间(公元827-835年),唐王朝以经略使董昌龄、董兰父子为帅,统领大军强攻山寨,同时不断分化瓦解上层洞蛮。在董氏父子剿抚齐下的政策下,唐王朝终于讨平了反叛的各洞势力,收复黄氏所占的十八州,给黄洞蛮以沉重的打击。从此,黄洞蛮一蹶不振,黄氏势力被大大削弱,族姓成员大多奔散:有的走出山寨,融入汉族;一部分南逃至越南,成为今日越南京族中的大姓;一部分逃散至贵州、湖南,成为后世当地布依族、侗族大姓;留居广西的黄洞余部,则多归太州刺史黄伯 管辖,其后裔演变成今日广西壮族黄氏。
历史上的黄洞蛮曾拥有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后来陨落于封建王朝的拓土开疆浪潮中,此乃历史发展之必然。但百足之虫,死而勿僵,历史上的黄洞蛮虽然已经陨落,而这种陨落又是一种裂变,今日中国南方各少数民族中的黄氏子孙,可以说绝大多数甚至全部都是这一巨族裂变的结果。
楼主的文章在书籍【中华姓氏通史·黄姓】以及姓氏网(http://www.prc.net.cn/dkxs/huang/xm/ss.htm)上也有过发表,猜应该是汉族学者写的。但不管怎么样,对壮族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跟贴,转载与上述有关的文字,供阅。
[思明府,思明州,上石西州黄氏土司]思明府土知府黄氏。在历史上的壮族黄姓土司中,最著名也是最强大的家族就是思明府土知府黄氏家族,而思明州土知州,上右西州土知州,两个黄氏家族,都是它的分支。明清时的思明土府,即宋代的羁縻思明州和石西州,也即元代的思明路和上石西州,为今广西宁明、明江县地。思明府土司黄氏是土著黄氏旧族,其始祖黄善璋。宋仁宗时(1023-1063年),大将狄青奏请分置世官,以镇守边陲。黄善璋便于此时领兵镇守当地。至元朝时,黄善璋的一位裔孙名叫黄克顺者,官仕武毅将军兼南宁路(今广西南宁市)总管,家族至此始振。黄克顺生子黄万山,黄万山的长子黄武胜,任思明路总管。黄武胜生数子,长子黄忽都,次子黄均寿。其中,长子黄忽都又最杰出,他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壮族黄氏土司,因而被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名人辞典》。黄忽都在元朝晚年即以长子身份世袭任思明路军民总管、加封武略将军。元明鼎革后,黄忽都马上归顺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黄忽都遣使向朱元璋明朝廷贡献马匹及方物,朝廷因设置思明土府,授黄忽都思明府知府,准许世袭。他任职24年,直至1391年去世。黄忽都去世后,由长子黄广平嗣位。黄广平无子,死后便由黄忽都次子黄广成于公元1395年袭任职。黄广成死,由长子黄硐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袭职。黄罔有嫡子黄求、庶子黄钧。黄钧虽是庶出,却独得乃父厚爱。因此当黄碉袭职不久即以病休时,竟让位于黄钧。嫡子黄求因生怨恨,于是与族中长老黄政、庶叔黄铉谋乱。黄铉是黄,罔的庶兄,任都指挥使,镇守浔州(今广西桂平)。他为人贪暴悍虐,想乘机夺取思明土知府之职,遂派兵暗杀黄硐、黄钧父子。后来事情败露,被明朝官兵镇压,黄铉及其子黄震均伏法被诛,由黄钧之子黄道袭任思明土知府之职。黄道生子黄光嬖、黄崇嬖。黄震生子黄绍,黄绍生黄文昌。当黄道嗣位后,黄绍与黄文昌父子又起兵叛乱,他们于正德三年(1509年初),攻破思明府城及上下石西诸州,刺死黄道、毒杀黄道长子黄光嬖后,又被明朝官军平定,黄绍父子被杀。因以黄光嬖之子黄畅于当年承嗣祖父职位。黄畅死后由叔父黄崇嬖之子黄旻袭职。黄旻也无子,由堂叔黄泽继位。黄泽是黄钧次子黄逗的儿子。黄泽传子黄世兴,黄世兴传子黄承祖。黄承祖生子黄应雷、黄应聘。长子黄应雷因犯罪被废,故黄承祖死后由二子黄应聘袭。黄应聘传子黄戴乾。时值满清代明,黄戴乾归顺清朝后,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被清政府依旧任命为思明土知府,准世袭。雍正十一年(1733年),袭位的黄戴乾第5代孙黄观珠因罪被废,思明府也被清廷降为思明州,辖地减少近半,旋又改名为思州,由黄观珠弟黄观琏袭。黄观琏传位其子黄繁,黄繁传位长子黄钟麟。后钟麟因故被革职,由弟黄钟永袭任思州土知州之职。不久,在清政府改土归流的浪潮中,土思州被废除。至此,壮族黄氏最巨大的土司家族对广西南部宁明地区长达近4个世纪的统治终于宣告结束。
思明州土知州黄氏。这一支黄氏与思明府土知府黄氏是同族,它的第一位土知州便是第一位思明土知府黄忽都的弟弟,名叫黄钧寿。黄钧寿于明朝初年归顺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他亲自赴京进贡方物。明王朝因设建思明土州,归隶思明土府,授黄钧寿为第一代思明土知州,允世袭。黄钧寿卒后,他的儿子黄志铭于1394年正式袭任该职。黄志铭生子黄郝,黄郝生黄直,黄直生黄义。黄郝、黄真均早逝,黄志铭死后,遂由其曾孙黄义继位。明成化时(1465-1487年),思明府的族人黄绍叛乱,攻占思明州,杀害知州黄义,以黄绍之子黄文昌领州事。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朝官军捕杀黄绍父子,以黄义的儿子黄永宁袭任思明知州。但后来黄文昌的儿子黄泰又逐黄永宁,占据思明州,明王朝拿他也没有办法,只得承认既成事实,以黄泰袭任知州,准许世袭。,黄泰传位长子黄恩诏,黄恩诏无子,传位给弟黄恩锡,黄恩锡也无子,死后便由三弟黄恩隆袭任。黄恩隆生数子:长子黄拱极、次庶子黄拱圣、嫡次子黄世廷。万历间(1573-1619年),黄恩隆卒,依法当由嫡长子拱极嗣位,但庶子黄拱圣不满,因此请求思明知府黄承祖出兵干涉,遂谋杀了黄拱极和他的母亲。后明朝巡抚刘继文捕杀黄拱圣,平定了叛乱,任命黄恩隆次子黄世廷为世袭知州。黄世廷传子黄河龙,清朝建立后,黄河龙立即归顺,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政府正式承认黄河龙世袭思明土知州。黄河龙传子黄玉中,黄玉中又传位给子黄芸。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政府在改上归流运动中借口黄芸犯法,革除他知州之职,将思明土州改为流官治理。黄氏土司在思明州的统治至此结束。
[江州,忠州,上思州及迁隆洞黄氏土司]江州土知州黄氏。在历史上的壮族黄氏土司中,江州土知州及其分支土司黄氏总宗族是除思明府、州黄氏土司宗族外第二个著名的豪强大族。江州土州为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县江州一带地区。江州土司黄氏宗族兴起于北宋,它是由内地汉族黄氏被同化后演变成壮族黄氏的。江州土司黄氏宗族的开山始祖黄胜奇,本山东青州府益都(今山东省益都县)汉族人。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3年),黄胜奇作为属将跟从宋朝大将狄青南下征讨镇压侬智高领导的广西壮族人民反宋大起义,在战斗中立了大功,因此被宋朝廷分土授职,官任江州土知州,准世袭。从此,黄胜奇家族便世代在江州地区落籍定居,成为当地世袭土官。日久之后,便完全被同化为壮族,成为著名的壮族黄氏土司了。黄胜奇生子黄孟温,黄孟温生黄法正,黄法正生黄祖显,黄祖显生黄宗睦,黄宗睦生黄威庆,他们六代世袭江州土司之职。元明换代后,知州黄威庆率领部族归附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明王朝因此仍授予黄威庆江州土知州旧职,允许世袭。黄威庆生子黄中立、黄中荣、黄中谨。他去世后,长子黄中立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袭任江州。黄中立又生子黄智贤、黄智斌、黄智高。永乐四年(1406年),'黄中立战亡,由长子黄智贤继位。不久,黄智贤被族人杀害,又无子可嗣,便由二弟黄智斌袭职。黄智斌三弟黄智高生子黄能政、黄能广。黄智斌卒后,由族人及广西三司官府保荐其侄黄能政袭职,时在正统二年(1437年)。黄能政无子,卒后便又由庶弟黄能广于景泰四年(1453年)继位。黄能广后来患病休,由子黄海于成化二年(1466年)继任。此后,黄海传子黄永钦。黄永钦无子,由弟黄永铅继任。黄永铅传位其子黄恩,黄恩传子黄河汉,黄河汉传子黄绍箕,黄绍箕传子黄廷杰。黄廷杰在明清革代后归顺清朝,清朝因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承认黄廷杰袭任江州士知州之职,允世袭。黄廷杰传子黄世藩。黄世藩无子,由从弟黄绪藩袭,黄绪藩传位给其子黄裔隆。黄裔隆无子,死后由弟黄裔芳嗣职。黄裔芳卒,子黄锡圭袭任,黄锡圭卒,子黄承烈继。黄承烈生子黄一凤、黄一鹏。黄承烈死,长子黄一凤承嗣。黄一凤无子,死后由弟黄一鹏袭职。黄一鹏传子黄元吉,黄元吉传子黄居体。黄居体传子黄德嘉。黄德嘉卒,传子黄慈祥。黄慈祥死,由子黄寿松袭。黄寿松年幼早卒,由黄兴祥袭任。黄兴祥是最后一位江州土知州。清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土江州由汉官派员弹压(注:张声震主编的【壮族通史】第676页[清朝及民国时期的改土归流]章节中关于江州何时完成改土归流的时间描叙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迁隆土巡检司并人上思县,结束了土官统治。同年,江州土州改流,并人崇善县;……”);黄氏土司在此长达近十个世纪的家族统治至此结束。
忠州土知州黄氏。宋至明清时的忠州为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缓县地。忠州土司黄氏兴起于宋代,它是江州土司黄氏的分支家族。明朝以前,宋元两代的忠州土知州都一直是由始祖黄胜奇的一支后裔世袭担任。明洪武初,原江州土官黄威升表示归附,明王朝因此依旧授予他忠州土知州之职。但不久,黄威升阻挡诏书,拒不服从朝廷,至1382年被明朝大军捕杀,宗族官民也被剿灭殆尽。残余土民郭保等人请求派江州知州黄威庆第三子黄中谨袭任忠州知府一职。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黄中谨还赴京晋朝,明王朝因此准许由他继任忠州知府,允许世袭。黄中谨生子黄智江、黄智胜。永乐九年(1411年),黄中谨患病,由长子黄智洪替职。黄智洪卒,弟黄智胜于洪熙元年(1425年)袭职。黄智胜传子黄能文,黄能文传子黄溥。黄溥病,子黄镳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袭任。弘治十三年(1500年),黄犯罪被捕,死于狱中,由长子黄瑚继位。黄瑚子黄廷宝,黄廷宝子黄贤相,皆世袭。后黄贤相拥兵侵夺邻境,被官兵捕毙于狱中,由他的儿子黄有翰袭职。黄有翰传子黄尚忠,黄尚忠传嫡子黄安国。黄安国无子,死后由庶兄黄安邦嗣位。黄安邦传子黄继先。继先无子,死后由叔父黄安智袭职。安智无子,由弟黄安信接位。黄安信死,子黄光圣袭。顺治初,黄光圣归顺清朝,依旧授土忠州知州,准世袭。黄光圣死,子黄隆基袭。黄隆基传子黄绍宗,黄绍宗传子黄鉴、黄鉴传子黄飞熊,黄飞熊传子黄寿,黄寿传子黄本文。黄本文死,由黄熹袭。黄熹传子黄增荣袭。黄增荣死,传子黄宗。黄宗故,由长子黄润泽袭。黄润泽是最后一任的忠州土官。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土忠州由汉官弹压,民国元年(1912年)忠州改土归流,置忠县;忠州黄氏土司的家族统治至此结束。
上思州土知州黄氏。宋至明清时的上思州隶属于思明土府,今为广西上思县。上思州土知州之职自宋以来一直由黄氏土司世袭。上思州土知州黄氏家族与江州土司黄氏同族,同为黄胜奇的后裔。洪武二年(1369年),上思州土官黄宗荣归顺明王朝,明王朝因此仍旧委任他为上思州土知州。不久,这里爆发了由上思州黄氏家族成员黄英杰、黄权等领导的壮、瑶民族反明大起义。黄英杰,又名黄龙冠,被收入《中国民族名人辞典》。当元明换代之际,他竖旗聚众起义,拥众万余人,攻打官府。先围攻郁林州达半月之久,不克,后撤回上思州继续坚持与官府的斗争。1369年,明王朝调派湖南、广西两省官军合力围剿,起义军失败,黄英杰被捕牺牲。黄英杰起义被镇压后,上思州地区人民被残杀殆尽,形成了无土民抚恤的局面。因此,土知州黄宗荣便申奉思明府,请求委派江州致仕土知府黄威庆的次子黄中荣护印署理州事。建文二年,黄中荣升为上思州同知,不久又被土民和思明府保荐正式上任为上思州知州。水乐十一年(1413年),黄中荣病,由子黄智永替职。正统九年(1444年)黄智永死后,由子黄瑛嗣位,成为最后一位上思州土司黄氏。
黄瑛袭任上思州知州后,经常暴虐百姓,侵掠邻境,结果被官军捕杀。黄瑛死后,家族子孙争位,据地叛乱,后均被官军剿灭。因此,至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王朝将上思州改为流官治理,隶属南宁府。正德六年,原上思州土司黄氏后裔头目黄锱聚众起义,攻破州城,后被官军捕杀。嘉靖元年,都御史张顶上奏说:"思州本土官,后改流,遂致土人称乱。宜仍其旧,择土吏之良者任之。"朝廷因此仍恢复上思州黄氏土司的世袭知州之职。此后该黄氏土司不知在明朝何时改土归流。
[奉议州、向武州黄氏土司]奉议州土知州黄氏。奉议州土司和向武州土司同属一个家族,他们是明清时期又一著名的壮族黄氏土司宗族。明清时的奉议州民国时改为奉议县,即今天的广西田阳县。奉议州土司黄氏家族兴起于明初,明以前祖先世系已不可考。我们只知道这个家族的祖先在明代以前便是当地世袭土官。他们的可知始祖黄志威,原是元朝田州路(今广西田阳县)军民总管。明朝革元后,黄志威即于洪武初率部归附,并派他的次子黄世铁赴京向朝廷贡献方物。朝廷对黄志威归附之功大加赞赏,于是批准他的长子黄世武任都康州(今广西天等县西北都康)知州、次子黄世铁任向武州知州、三子黄世或任富芳县知县。洪武三年,黄志威亲自朝贡京师,还住向武州。洪武五年(1327年),明朝大军至南宁,黄志威统领士兵接济军饷。第二年,他又为明王朝招抚奉议等土州170处,使之都来款附。朱元璋嘉奖其功,于江武七年(1374年)任命黄志威为奉议州知州兼守御事,直隶广西行省,又命以安州、侯州、杨县属之。黄志威去世后,由孙黄嗣隆(黄世铁之子)袭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奉议州知州黄嗣隆向朝廷贡马及文物,朱元璋赐给他钞锭。洪武二十八年,向武州知州黄世铁反明叛乱,子黄嗣隆也率奉议州参与,不久,被官军镇压,黄嗣隆被杀。明王朝平定奉议州后,废州为奉议等卫千户,以官兵镇守,不久又恢复置州。先以黄志威孙黄嗣弥(黄世或嫡子)袭任奉议州知州,但黄嗣弥一家旋被田州府土司所杀,因此永乐四年(1406年),明王朝便又以黄嗣弥弟黄嗣昌袭职。黄嗣昌卒,由庶长子黄宗荫袭任奉议州知州,兼管向武州事,黄宗荫卒,由子黄文显于景泰四年(1453年)嗣位。此后黄氏土司承袭世系史书不详。《明史·广西土司列传·奉议州》记载,到嘉靖四年(1525年),奉议州土司黄氏参加州田岑氏土司叛乱,被镇压,许其改过自新、立功赎罪。不久,土知州死,黄氏绝嗣,于是朝廷不设知州,改由流官州判,隶属思恩府。
向武州土司黄氏。向武州始置于宋,元代隶田州路,明清仍旧,为今广西自治区天等县。黄氏是向武州古老的土司旧族,它的祖先世系已不可考。洪武二年,原元朝田州路军民总管黄志威归顺,诏授向武州知州,准世袭。黄志威旋又致仁在闲,几年后改任奉议知州。他生有三子:黄世武、黄世铁、黄世或。洪武二年,当他致仕后,明王朝下诏,任黄世武为都康州(今广西天等县西北都康一带)知州,黄世铁任向武州知州,三子黄世或任富劳县知县。但自洪武十五年(1355年),向武州知州黄世铁反明叛乱,明王朝派都督杨文率大军进剿。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官军攻破黄氏土司兵寨,平定向武,都康、富劳、上林各叛乱州县,诛杀向武知州黄世铁、都康知州黄世武、奉议知州黄嗣隆等黄氏土司及部属18000多人。明朝廷镇压黄氏土司的反叛后,废都康、向武、奉议等土州,改置守御千户所。但不久,又恢复了向武州的建制,以黄世铁的三弟原富劳县知县黄世或任知州。黄世或卒后,由子黄嗣谦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袭任。先时,黄嗣谦有弟黄嗣昌袭任奉议州知州,此时奉议州知州则由嗣昌子黄宗荫世袭。而向武州知州黄嗣谦无子可袭,死后便由侄儿奉议州知州黄宗荫兼任向武知州,时在宣德七年(1432年)。黄宗荫死后,由他的一个儿子黄文昶于景泰四年"453年)袭任向武州知州。黄文昶卒,由侄黄瑛(黄文昶兄奉议知州黄文显子)于成化十五年(1478年)袭位。此后,黄瑛子黄彦寿、彦寿子黄仲金、黄仲金子九霄黄九霄子黄瑾相继袭任向武知州。黄瑾无子,传弟黄琳;黄琳也无子,又传弟黄珊,黄珊传黄九泽。黄九泽,《广西通志》说是黄珊之子,但从名字类别看,应是黄九霄的兄弟。黄九泽卒,子黄瑚袭。黄瑚后被庶子黄绍宗弑杀,由嫡子黄绍纶嗣位。黄绍纶传子黄天爵,黄天爵无子,传弟黄天祥。、黄天祥传子黄嘉正。据《清史稿·土司列传》,黄嘉正于顺治初归附,被清王朝批准仍袭旧职。黄嘉正传子黄玉极,黄玉极传子黄道辉。道辉无子,传弟黄道元。此后黄道元子黄康,扆子黄焕章、焕章子黄徽猷、徽猷子坤宁、坤宁子黄赐曾相继世袭为向武州土知州。至今,黄氏仍是该地大姓之一。
[壮汉融合广西武缘起凤黄氏]在汉族融合成壮族的黄氏家族中,广西武缘起凤黄氏家族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支。这个家族自元朝始由内地落籍广西武缘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后逐渐被同化,家族成员接受了壮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史书上因此将这一家族列入壮族。但在这个家族的族谱中,却自认为汉人。武缘黄氏一直保持着汉族的礼义文化,以诗书传家。因此,自始祖以后数百年来,书香永继,人才辈出,家门昌盛,产生了许多知县、知州等中下级官吏,而考举人、中进士、以文学知名者也不乏其人。仅《中国少数民族名人辞典》所收列的就有三人是该家族的子孙。
据民国甲戌年(1934年)南宁大成印书馆版《粤西武缘起凤黄氏家乘"己载,武缘黄氏始迁祖名叫黄郭才,汉族人。他在元代中举,后任广西武缘县尹,因此家族自内地迁至武缘,从此便世代定居于此。黄郭才在元朝时最后官做到陕西奉元路同知。黄郭才生一子黄少学,元时以父荫补承务郎,后官任广东曲江县县尹。黄少学长子黄桂甫,官任职郎;次子黄桂支,官任元朝山东兖州知州。黄桂甫生三子:黄朝举、黄朝选、黄朝用,都是秀才出身,但后代却不昌。黄桂支一支,家族独兴旺不绝。
谱载黄桂支生三子:黄朝明、黄朝海、黄朝信。长子黄朝明,字昌承,明代增生。自从黄明朝起,这个家族在封建政府户册上正式入籍武缘,成为武缘人。朝明子黄仁能,贡生,官仁福建松谿县学训导,相当于今天的县教育局长。他的儿子黄子乘,是个秀才。黄子乘生子名叫黄福赐,以人材荐官四川江津县知县,后升为南直隶宁国府(今安徽宁国县)同知。其子黄以隆,官登仕郎。黄以隆生二子:黄友礼、黄友祥。长子黄友礼,禀生,官任江西吉安府推官。他生五子,其中长子黄茂碹一支最旺。黄茂宣,字宝之,秀才,妻陆氏,生二子:黄喜翼、黄喜怜。长子黄喜翼,字云清,庠生,妻陆氏,生长子名叫黄俊坦。黄俊坦,字平夫,号双峰,仕名黄忠,官任明朝武缘千户所百户,成为当地土司。黄俊坦取妻陆氏,生三子:长子黄世科,字子进,号北川,以军功累官至柳庆右参将、永宁参将、署镇守广魁,字子元,号前嵩,官任广东归善县县丞,三子黄世学,又名赖弟,字子敏,号西林,官武缘千户所百户。武缘黄氏家族自第13代起,便成为武缘千户所的世袭百户土官,黄氏三兄弟以后便分为三大支,其中又以长房最发达。
黄氏长房黄世科,娶妻陆氏、危氏,共生六子,多有出息:长子黄凤翔,字鸣岐,号觐阳,官任陕西同州州同知;次子黄凤翔,字熙宇,号完醒,万历乙酉年(1585年)举人,官任杭州府水利通判、云南新兴州知州,《武缘县志》有传;三子黄凤翘,字呈寰,官任福建松溪、广东兴宁二县县丞;四子黄凤(志羽),五子黄凤衮,字乾醒,官四川丹棱县主簿;六子黄凤(贡羽),字缓寰,秀才,承袭武缘千户所百户土官之职。在黄氏六兄弟中,又以二房黄凤翔和四房黄凤(志羽)的共同后裔最兴荣显达。谱载老四黄凤(恶羽)无子,以老二之子黄虞民过继。黄虞民过继给四叔后,为了繁衍后代,一连娶了陆氏、韦氏、钟氏、韦氏四个妻子,果真如愿地生了四个儿子:黄嬉、黄燎、黄艘、黄燧。其中长子、次子均有科名,次子黄(火景),字虚白,中崇祯壬午(1643年)举人,明末官任御史之职。他娶妻李氏、王氏、林氏、生七子,其中次子黄辛,字赤卿,娶南明永历皇帝女广德公主为妻。黄虞民长子黄嬉,出伯父黄虞臣为后。黄嬉,初名纯质,字素侯,明末进士,官做到明朝监察御史、兵科房科给事中。明清鼎革,黄嬉被降职为广东长乐县知县,赠文林郎。黄嬉娶苏氏、王氏,生二子:长子黄埏,字丹心,号东谷,历官藤县训导、宾州、河池州学正、广东长乐县知县,《广西通志》、《广东通志》都有传,他为正有政绩,人祀长乐县名宦祠;次子黄坦,官灵川县训导、怀集县教谕,传见《武缘县志》。长子黄埏,娶梁氏、曾氏、卢氏、陆氏四妻,生七子:万钟、万鉁、万珍、万钦、万钧、万钰、万宏其中最显达的一支是老三黄万铃的家族。黄万鉁,字汝席,贡生,官任北流县学训导,封修职郎,《武缘县志》有传。万鉁娶妻韦氏、苏氏,生三子:长子黄会渊,字孔昭,柳城县学训导;次子黄会清,字玉壶,又名会汲,妻周氏,节妇,事载《武缘县志》;三子黄会流,早亡无子,以兄会清之次子过继为嗣。黄会清自己也死得很早,但仍留下两个儿子:长子黄之松,监生;次子黄之柏,过继给叔父黄会流为后。黄之柏,字新甫,本人无功名,但后裔显达,因而祖以孙贵,被恩赐九晶、诰赠通奉大夫。他娶妻李氏,生了8个儿子:长子黄文煊;次子黄文娟,通奉大夫;三子黄文炽,庠生;四子黄文辉,敕赠修职郎;五子黄文炯,字子坚,赠文林郎、诰赠奉直大夫,晋赠通奉大夫;六子黄文炯,痒生;七子黄文娱,秀才;八子黄文堂。
老五黄文辉,娶张氏,生了两个优秀的儿子,他们是名列《中国少数民族名人辞典》的黄彦坊和黄彦自,均是始祖黄郭才的第22代孙。黄彦坊,字言可,号鹤潭,嘉庆十八年(1813年)拔贡,官任雒容(今鹿寨境)县鹤潭,史称他自幼受书香门第的熏陶,知书达礼,以诗善文,博学多才,成为近代著名的壮族诗人。他的《武邑己亥水灾纪事》,《武邑庚子复遭水灾续作》两诗,分别记载了公元1839年和1840年广西武鸣县两次水灾时民众的疾苦和官府的冷漠无情。另有《岭山农事纪候咏十二首》和《岭山女工咏六首》等诗,也都是描写自然与歌颂劳动人民的优秀作品。黄彦坊有一子黄君鏊和两孙黄诚泰、黄诚泮。黄彦坊文弟黄彦自,字汝陶,号竹山,庠生出身。他自幼攻读经史诗词,学有成就,成为当地著名的诗人和学者。可惜他的诗歌散佚,今仅有歌行体《问仙叹》一首行世。黄彦坊长子黄君铿,官任候选直隶州州判。黄君铿又生二子:长子黄诚沆,是个从九品小官;次子黄诚滈字江舲,宣统元年(1909年)拔贡,清末官任湖南补用直隶州州判。辛亥革命时参加反清起义,民国初历任东兰、马平;融县、滕县等知县,后又任柳江、田南等道尹。后被民国任命为苍梧道伊,奖给二等文虎勋章。
黄氏第21代八兄弟中,老六黄文炯,娶妻韦氏、林氏,但无子可继,因取老二黄文帽的次子黄彦墉过继为后。黄文胃生四子:黄彦皆、黄彦墉、黄彦壁、黄彦鼎。其中出继给六叔的是老二黄彦墉。黄彦墉,字崇如,号霜阪,敕赠文林郎,诰赠通奉大夫。他娶妻苏氏、生六子:君钿、君钜、君钰、君禾、君钵、君至。其中,以第二子黄君钜最杰出。黄君钜,字仲尊,号丹崖,又号剑堂,道光己酉(1849年)举人。始祖黄郭才第23代裔孙,武缘黄氏最优秀的代表,名列《中国少数民族名人辞典》。史称黄君钜中举人仕后,历任云南浪穹、富民、易门知县,路南、宾川知州,广西、武定二直隶州知州,徵江知府,升用道四晶封典加三晶衔,诰授通议大夫。他任官达20余年,其间写下了许多揭露官场黑暗、同情民众疾苦和富有时代气息的诗篇。因而使他成为近代著明的壮族官吏和诗人。他的诗作今存有《易门任内感事八首》等20余篇。黄君钜娶妻刘氏、梁氏、王氏、苏氏、恭氏、周氏,生六子:信滋、信沐、信冲、信泌、诚沅、诚漋。五子黄诚沅,字云生,以监生官云南昆明县丞补用知县升用同知直隶州,清末官任南安知州,民国反正后历任云南陆军讲武联合中学高等师范、广西省立中学师范等校教员,编辑《粤西武缘起凤黄氏家乘》行世。娶妻翁氏、何氏,生五子:本兴、本骥、本骊、本骧、本树。其中第四子黄本骧,字超九,民国时云南滇越路警学校毕业,官任广西军政处军事员兼独立军教练官,署武鸣县知事,云南武元禄边防总指挥部参谋。黄本骧娶陶氏,生子黄古煦,民国时人。自始祖至黄古煦,武缘黄氏共传26代。从第25代起,武缘黄氏的排行字派是:"本、古、圣、裔,为、名、贤、孙,尚、念、尔、祖,孝、谨、其、敦。"该族黄氏子孙,至今仍大多居住在广西武鸣县东的夏黄村。武缘黄氏虽住在壮族地区,但却要求族人讲汉语、传诗书,事实上,这个家族已经被壮族同化了。
[土家族中的黄姓宗族]黄姓是土家族中比较重要的一支,土家族中的黄姓宗族与壮族共源,他们同是战国时期南下加人到江南蛮族地区的黄国遗民的后裔。
南下的黄国遗民中,有一部分向湘、鄂、川交界地带迁徙。他们加入战国秦汉时期当地的巴人、濮人和荆蛮队伍,后来便融合其中,成为后世廪君蛮、板榍蛮、武陵蛮、五溪蛮等少数民族的一支,至今日则演化为土家族中的黄氏宗族。
加入到湘、鄂、川交界地区少数民族如五溪蛮中的这部分黄姓宗族,后来不断繁衍发展,家族势力日益强大。到唐宋之世,有的黄氏家族已发展成为土家族先民中的巨家大姓,并成为某些地区土家族的统治者。元明两代,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起土司制度,让土著民族自己管理自己。这时,那些土家族黄氏巨族大姓便凭着它强大的家族势力成为当地的土司、土官。据史书记载,元明至清代最著名的土家黄氏家族有湖广施州(今湖北恩施)土司黄俊家族、湘西麦着黄洞土司黄氏家族和湖广沙溪土司黄氏家族。
黄俊,湖广施州人,为明代湖广施州土司黄氏后裔。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黄俊袭授龙潭安抚司长官。但他为人贪婪暴虐,曾占据友罗洞寨,杀人累累,被当地官府逮捕下狱治罪。当时有白草番反叛,黄俊之子黄中请求前往镇压,欲立功为父赎罪。因重贿官吏,黄俊的请求被批准,并被授为副指挥,后果因功为父赎罪。黄俊出狱后,更加肆无忌惮,并与子黄中及群盗李仲实等相互勾结,横行瓷虐于四川云阳、奉节间,为害极大。后黄俊被明王朝副使熊逵等设计擒获下狱,最后死在狱中,其子黄中则自缚出降。朝廷下令追戮黄俊之尸,枭首示众,将其子黄中谪戌流放。经此打击;湖北恩施的这一支土家黄氏家族便一蹶不振,彻底衰落。
麦着黄洞在今湖南湘西永顺县。黄洞即以黄氏所居而得名,可见麦着黄氏也是黄洞蛮的一支。据《清史稿·土司一》和乾隆《永顺县志》:麦着黄洞黄氏为土家大姓。元朝时该地叫麦着土村,属思州,以黄氏族长黄麦和踵为洞民总管。黄麦和踵去世后,其子黄答谷踵袭任为该洞洞民总管。元明鼎革后,黄答谷踵于洪武二年内归顺朱元璋,明政府因此给以承认。至洪武五年(1372年),改麦着土村为麦着黄洞长官司,改属永顺宣慰司,以原洞民总管黄答谷踵为长官司,准许世袭。黄答谷踵去世后,由其子黄大洛踵袭任该职。黄大洛踵卒,其子黄珍袭任。黄珍生子黄先,黄先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袭任麦着黄洞长官司。成化十四年(1478年),黄先之子黄胜袭任该职。黄胜生子黄敬祖,未曾袭任,黄敬祖生子黄金。黄胜卒,由其孙黄金嗣袭。黄金卒,其子黄廷正袭。从黄麦和踵至黄廷正,都是以长子长孙身份世袭该职。黄廷正生二子;长子黄臣,次子黄相。黄廷正卒,由次子黄相袭职。黄相传位其子黄世忠,黄世忠传位其子黄甲。时置明清换代,黄甲于顺治四年(1647年)归顺清王朝,清政府也依旧让他继续担任麦着黄洞长官司之长官。顺治十五年(1658年),黄甲去世后,由其子黄诏升袭任,后来黄诏升又传位其子黄正乾。时值清政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到雍正五年(1 727年),最后一位麦着黄洞土司黄正乾向清王朝纳土归流。至此,土家族黄氏家族在该地长达近四百年十多代的统治才宣告结束。但黄氏土司的后裔,至今仍为永顺土家黄姓中重要的一支。
另一支著名的土家族黄氏就是湖广沙溪土司黄氏家族。沙溪为今湖北省利川县,据民国《利川县志》卷十四和《土家族土司史录"己载,沙溪黄氏土司的始祖名叫黄柏万,约为明前期人,黄柏万生黄廷表,黄廷表生黄良德,黄良德生黄登明,黄登明生黄中和。黄中和为都亭里人。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因从征贵州阳雀寨有功,官授沙溪宣慰使司。黄中和卒,子黄极袭职,黄极死,子天奇袭。至清康熙四年(1665年),黄天奇归顺清王朝,清廷于是升他为沙溪宣抚使司。黄天奇生子黄楚昌。当时湖北利川一带仍极落后,地方土司互相争并不休,百姓也不知王化礼教。黄天奇于是送子黄楚昌入施州卫学为诸生,黄楚昌不负父望,折节力学,颇负时名。后来黄楚昌学成归乡,袭任沙溪宣抚司之职。他在任期间,设官学,倡教化,又于公余亲自与学子们讲习,多所成就。黄楚昌死后,由其子黄正爵承嗣宣抚司之职。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政策贯彻至沙溪,于是废除沙溪宣抚司,将其地并入利川县。至此,土家黄氏家族在此长达五百多年的世袭统治告终。黄氏统治沙溪时期,为当地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黄氏土司裔仍为当地重要的一支族姓。
(注:上述转载有录者少部分改正文字。)
唐朝中期的时候,岭南道西原州(今广西左江地区与中越边境一带)曾经有过很强盛的僚人先人部族——黄峒蛮的活动,黄峒蛮的得名在于其首领都是姓黄的,壮族平民古时候是有名无姓的,后来普遍跟随了自己首领的姓氏,今天壮族地区如此众多的黄姓人应该有很大一部分是黄峒蛮的直系后裔,而并非象家谱里普遍捏造的“北来说”或者“广东来说”。
唐至德元年(756),西原州黄峒蛮僚人在其首领黄乾曜、真崇郁的领导下,联合了陆州(今钦州地)、武阳(今罗城县北)、朱兰(今东兰)、黄橙(今扶绥地)等一百余峒人民,“合众二十万”举行武装反抗唐朝的统治,“占地数千里”,以武承斐、韦敬简为帅,号称中越王,梁奉为镇南王,罗诚为戎成王,莫浔为南海王,下设各级官吏,建立自己的政权,声势十分浩大。唐王朝因此惶恐不安,采取“剿抚”结合的策略,一面对起义军进行分化瓦解,一面调兵遣将加以征讨。结果,起义队伍受挫,黄乾曜等牺牲。(《新唐书·西原蛮传》)
唐朝大历十二年(777),西原州的僚人又在首领潘长安的率领下,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武装部队占地“南距雕题交趾,西控昆明夜郎,北泊黔巫衡湘”,建号称王,威镇中原。(唐·韩云卿《大历平蛮颂》)
唐贞元十年(794)年,西原蛮黄峒僚人在首领黄少卿的领导下,又举行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抗,相继功陷横、钦、浔、贵西州,围攻经略使驻地容州。黄少卿的儿子黄昌沔率领的一支军队先后功陷了十三州的地方,动摇了唐朝在岭南的统治。唐朝为了挽回败局,派阳旻为容管讨招经略使,率军与义军大战,每次交锋达6、7次之多,起义军终于不支受挫。唐元和元年(806),起义军将领黄承庆在邕州被俘,黄少卿诈降受封为归顺州(今靖西地)刺史。不久,黄少卿复与其弟黄少高举起反抗大旗,联合黄少度、黄昌驩两支军队,功陷宾州(今宾阳)、峦州(今横县地),并占据达11年之后。随后挥军南下功陷钦、横二州,与邕管经略史韦悦激战,再陷严州(近来宾地),锐不可当。唐军主帅阳旻、斐行相继身亡。唐王朝在损兵折将之后,又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调兵来征讨,但因长途羁旅,人疲马乏,加之环境生疏,水土不服,伤亡极大。唐长庆三年(823),黄少卿回师功邕州,陷左江镇,下钦州,破千金镇,占领了广东西部和桂南的十八州。后来,唐王朝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方法打败了僚人军队。(《新唐书·西原蛮传》)
西原州黄峒蛮反抗唐王朝的斗争,持续了一百多年,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根基,同时与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的正面的长期对抗也使得僚人整体上元气大伤,在民族内部整合上受到延缓,没有建立起长期稳固的民族政权,最终融入了汉文化主流社会。
——参考资料:《壮族简史》
唐朝中期的时候,岭南道西原州(今广西左江地区与中越边境一带)曾经有过很强盛的僚人先人部族——黄峒蛮的活动,黄峒蛮的得名在于其首领都是姓黄的,壮族平民古时候是有名无姓的,后来普遍跟随了自己首领的姓氏,今天壮族地区如此众多的黄姓人应该有很大一部分是黄峒蛮的直系后裔,而并非象家谱里普遍捏造的“北来说”或者“广东来说”。
我家乡德保县也是黄姓为最常见的大姓,估计是德保第一大姓氏。如果来一个僚人姓氏的普查,我估计黄姓会是前几名的大姓之一。
阅读楼上文字,对壮族的民族文化历史有感。近年田野考察,获资料一、二,取出供众参考:
左右江红水河田野调查手记之一
——龙州紫霞洞考察
左江、右江、红水河流域是中国广西壮族人民的母亲摇篮。在民族历史的长河中,壮族人民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原始群时代,到氏族部落时代;从郡县划一时代/奴隶制形成与发展时期(秦至隋),到羁縻制度时代/奴隶制度的时期(唐至五代);以及土司制度时代/封建领主制时期(宋至清)、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清至民国);直至今天的民族区域自治时代/社会主义时期。作为《壮族在线》的贝侬,抱负着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理想,就如何传承自己民族文化从感性的认识进展到理性的理解,已经认识到了由书本到田野研究自己民族历史的必要。为此,《壮族在线》网站组织了网友田野考察组,利用部分贝侬的业余时间和旅游兴趣爱好进行民族田野考察,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自己民族的认识和了解;为是。
2005年3月上旬,《壮族在线》网站考察组从广西首府南宁出发,对古骆越地大新、龙州、崇左、扶缓等县进行了系列田野考察。考察组考察了万承州、恩城州、忠州土司遗址,考察了大新县板价屯短衣壮民族风俗和金龙峒板池屯、弄昌屯的干栏。3月8日上午起,《壮族在线》田野考察组对中国广西龙州县紫霞洞进行综合考察,在上金乡中山村一带发现了许多深厚的历史文化现象。
“从图腾的遗迹可以推导出最初的氏族”(《壮族通史》p.122)。据壮族文化历史学者谢寿球先生介绍,扁桃树是壮族黄氏先民的图腾,在壮族黄姓居住的古村庄均应有该树生长。下图为位于左江流域一黄姓古村的千年古扁桃树,根据田野考察获得的民间传说:左江壮族黄氏蛮酋首领喜扁桃,令黄氏先民广植。扁桃树的果实黄色美丽,故取族姓为“黄”。其后人迁徒分布各地时均植之,以为族记。
龙州紫霞洞附近的古扁桃树分布最多,树龄最古老;似可假设推断为黄洞蛮人最早的聚居地。如与在上金乡一带发现的许多深厚的历史文化层现象相对应,还可类推该地为古骆越的“城市”遗址假设之一。
[attach]9095[/attach]
图1:生长于桂西南左江流域龙州县上金乡中山村河抱屯的千年古扁桃树之一。
[attach]9096[/attach]
图2:生长于桂西南龙州县上金乡河抱屯的千年古扁桃树之二。
(续上)
[attach]9097[/attach]
图3:古扁桃树之二的巨大板根,显示出生长年代的远久。
[attach]9098[/attach]
图4:村庄里又一古扁桃树刚刚老朽枯死。可以想象:若无大自然的规律使古树不断的老朽而消失,此处的扁桃树丛原是一片郁郁葱葱。
(续上)
[attach]9099[/attach]
图5:龙州县上金乡中山村河抱屯附近紫霞洞的扁桃树丛。紫霞洞距离宁明花山壁画仅15分钟水路,屯前了望可见。
(续上)
[attach]9101[/attach]
图6:龙州县上金乡中山村河抱屯附近紫霞洞的扁桃树近景。
[attach]9102[/attach]
图7:左为紫霞洞的看护人,黄姓,居住在龙州县上金乡中山村。紫霞洞附近村民多为黄姓。
(续上)
在对紫霞洞附近的田野考察中,《壮族在线》考察组还意外的发现了许多生殖崇拜图腾。虽然这些生殖崇拜图腾石器属于清代的物品,但残件之多表明了当地的遗风。设想这些传统应该是远古先民的遗留;以及后续的达官贵人对当时气派场面的留恋和效仿(但由于身份财力的所限制,规模不可能大,故只能效仿效仿而已)。根据这些现象,似乎可以推断远古的当地有过宏大的祭祀场面,附近可能是蛮酋首领居住过的城市所在地。
[attach]9103[/attach]
图8:上金乡中山村附近土司官族墓群中竖立的一根生殖崇拜图腾。
[attach]9104[/attach]
图9:像这种散落在河抱屯村庄附近的生殖崇拜图腾的残件还有很多,这是其中之一。
(续第 11 楼)
[attach]9116[/attach]
图10:像这种散落在河抱屯村庄附近的生殖崇拜图腾的残件还有很多,这是其中之二。
[attach]9117[/attach]
图11:像这种散落在河抱屯村庄附近的生殖崇拜图腾的残件还有很多,这是其中之三。
(续上)
上金乡中山村河抱屯原称“藤堂村”,“藤”是链子的意思,“堂”是壮语中“铜”的发音。由于地理优势,河抱村在很久以前就存在过一个富裕的农耕部落,传说古时曾铸有一条铜制的粗链横过江水,以联系两岸的交通,方便人员物资的过往。据笔者考,与该屯约十余公里距离的新旺村板化屯和芹江村埂磨屯就伴生有铜矿两处,露天的孔雀石随处可寻,具备古时冶炼制造铜器的条件。尤其是临近江岸的埂磨矿点,可通过水路极其方便的将铜矿石或者冶炼好的铜件用简单的水运工具运抵“藤堂”的建造地点。如果青铜时代在当地确实存在过“藤堂”,那可以想象: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年代,有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建造一条“藤堂”协助渡河,其人员、兵员及其物资的流量将是大量的、频繁的;如无一个“城市”在附近做依托,就不会存在这种必要。因此,通过对“藤堂”存在的猜想,也可以设想附近有过古骆越“城市”的存在。
[attach]9176[/attach]
图12:河抱屯位置图
[attach]9983[/attach]
图12-1:在中山村发现大量的文化层之一
(续第 17 楼)
《壮族在线》考察组在龙州考察时,得到过当地文物管理部门的关照,展示了收藏的国家二级文物——玉戈。该玉戈系1978年从霞秀乡贯明村那浪屯一农民手中征集得,据鉴定为新石器时代古物。按照历史学常识,玉戈为古代王者的器物,非一般人可能拥有。玉戈的征集地点贯明村那浪屯据笔者查阅地图距离紫霞洞直线约10公里、宁明花山约8公里;实际路途均不过十余公里。又据调查,那浪屯现有农民67户,征集前玉戈在该村是作为师公的道具使用,是被征集人世代祖传下来的物品。虽然物品的出土、制造地点暂时不详,但玉戈的发现是在花山和紫霞洞附近的地域,故最早的原始使用人应当在上述地域范围以内。如果最早的原始使用人在上述地域范围以内,则可以假设附近有过“王者”、及其王者所在的“城市”。
[attach]9119[/attach]
图13:玉戈,长25公分(注:手柄上的铁皮是后人加上的)。
通过《壮族在线》考察组对龙州紫霞洞三次的考察,笔者得出下列设想:
一、紫霞洞与宁明花山附近是黄洞蛮人活动的场所。
二、在历史的进程中,黄洞蛮人活动的聚居场所有可能发展成为古骆越的“城市”。
三、古“城市(或古都)”旁边的宁明花山可能是依托于“城市”的祭祀场所。(完)
姆六甲之光(摄影者:僚人老怪)
[attach]9122[/attach]
紫霞洞:姆六甲→壮族原始群→母系公社→父系公社→氏族部落(溪峒蛮夷)→骆越人(黄洞蛮、西原蛮……)→僮人……→现代壮人。
亚南的田野调查的确花了很多精力,让我们长见识了。掌声!
不会吧?
给个资料就好了。
左右江红水河田野调查手记之三
——左江土司遗址考察(太平府、思明府)
中国广西是壮族人民最主要的聚居地。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西瓯"、"苍梧"三个种姓部落住地,属百粤(百越)地的一部分。战国时属楚地。公元前214年,秦统一百越,在岭南设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广西属桂林郡全部,象郡的一部分,南海郡、长沙郡、黔中郡的小部分。秦末汉初,南海郡代理郡尉赵佗攻占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今广西为南越国属地。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武帝平定南越王国,在岭南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广西的大部分地域分属郁林、苍梧、合浦3郡;还有小部分地域分属零陵、武陵郡。东汉末,今广西大部属交州统辖。 三国时期,广西大部属吴国,桂西北小部属蜀国。 南北朝时期,广西地域始属南朝宋、齐、梁,后大部属陈地,桂西、桂西北小部分地域属北朝周。隋统一中国后,将中国分为九州,今广西大部分地域属杨州。 唐朝沿用隋制。唐太宗于贞观元年(627年)将全国分为10道,今广东、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岭南道,桂西、桂西北和桂东北部分地域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把江南道分为东西两道和黔中道,今桂西、桂西北部分地域属黔中道,桂东北部分地域江南西道。咸通三年(862年),懿宗将岭南道分为岭南西道和岭南东道。广西大部分地域属岭南西道,广东属岭南东道。岭南西道除广西外,还包括今海南岛、雷州半岛一带。岭南西道设立桂、容、邕三管经略使。此外,富川、钟山、贺州、藤县、岑溪一带属岭南东道。贞观末年,今广西境内设有34州。这些州大部分沿袭久远,直到明清时期才有的改府,有的改县。从唐朝开始,在今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设置50个羁縻州、51个羁縻县。 五代十国,广西桂林、柳州、梧州以北地区先属楚国,后属南汉,其余地区全属南汉,行政建置基本沿袭唐代,设置的州有37个,其中34个为唐旧州;设置的县有135个,其中133个为唐旧县;此外还有羁縻州32个,羁縻县31个。 宋朝开宝四年(971年),宋灭南汉,统一岭南。先后将全国划分为15路,今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于广南路。元丰元年(1078年),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今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广南西路。广南西路辖地除广西外,还包括今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一带。大观元年(1107年),分广南西路另设置黔南路,辖地包括今桂西北部分地域。大观三年(1109年),黔南路并入广南西路,更名广西黔南路,次年仍名广南西路。南渡后更名为广西路。"广西"的名称由此而来。宋在今广西境内先后设置2府、41州、3监、139县、85羁縻州、80羁縻县。 元朝时期,设省、路(府)、州、县四级区域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广西先属湖广行中书省。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从湖广行中书省南部划出,设置"广西等处行中书省"。明朝时期,撤销元朝的行省之名,设司、府(州)、县(土州)三级区域制。全国划分为13个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设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广西布政使司内划分为11个府和3个直隶州统辖各县。另,全州原属湖南地,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全州(今全州、灌阳、资源)自湖广永州府改属广西后,今广西地域大体形成。洪武二年六月(1369年)将原属广西所辖的廉州、钦州划拨广东统辖。明末,今广西境内设有13府、4州、44县、34土州、6土县和5个长官司。 清朝时期,推行省、府(直隶厅)、州(直隶州)、县四级区域制。复设广西省。广西全省划分为11个府、2个直隶厅、2个直隶州,分别统辖各州市县。时廉州府、钦州直隶州,均属广东省。荔波县原属广西省,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划归贵州省统辖。清末,今广西境内设有13府、4州、44县、34土州、6土县、10土司和3长官司。 民国期间,广西沿袭清朝称省,地域与清朝大致相同。民国元年,直隶州、厅均改为府,全省划分为10府,分别统辖各县。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府制,由省直接统辖各县。民国六年(1917年),全省划分为6道,分别统辖各县。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除道制,把全省划分为若干区。民国十八年(1929年),从明清时期对土官管辖区的改土归流措施在广西地区内全部完成,全部土州、土县改设新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全省划分为12个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民团区为行政监督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全省划分为8个区,辖99县,外加1个直辖市和1个设治局。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全省划分为1市、15区、99县。钦州、合浦、灵山、防城仍属广东省统辖。1949年,广西全省解放。1952年,在壮族聚居的邕宁、宜山、百色3个专区成立桂西僮族自治区; 1958年,广西改省为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广西僮族自治区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的沿革,大致如此。秦统一百越后,广西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内,但与中原地区所不同的是,在民国前壮族地区长期执行的是一种羁縻(土官)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仍然是由壮族统治集团直接进行地方统治。土官(羁縻)制度对广西地方史、少数民族史、乃至我国古代史都发生过各种作用和影响。考察壮族地区的历史政治制度—土官制度,可以从一个侧面去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渊源关系。
太平府
太平府,治所现今中国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太平镇。民国二年撤销府制之前,“领州县十数(《明史》)”,管辖的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市辖的左江流域各县。
崇左自古以来为壮族先民聚居之地。根据考古资料,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发现有原始人类在此劳作生息。汉文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已经有骆越部落存在;秦始皇统一七国后,于公元前219年派兵五十万征服岭南;灭骆越后,设置象郡,治临尘;汉时为交趾刺史部/象郡/临尘(公元前76年废象郡后属地归鬱(郁)林郡);三国时为吴国交州/郁林郡属地,西晋为广州/郁林郡属地,东晋时为广州/晋兴郡/晋城县西地;隋朝为杨州/郁林郡属地;唐初(627年)置左江镇;唐中叶(741年)其地在岭南道邕州与笼州界结合地一带,唐末为岭南道/邕管经略使府羁縻太平州;北宋年间为广南西路/邕州/太平寨;南宋时期称广南西路/邕州/左江道/太平寨;元朝改为湖广省/广西两江道/太平路;明、清两朝为广西/左江道/太平府。民国二年撤销太平府府制,民六年改为广西/镇南道/崇善县;共和国前夕崇善县属广西第七行政督察区,1950年改属龙州专区;1951年崇善县与左县合并为崇左县,同年龙州专区更名为崇左专区;1952年崇左、宾阳两专区合并置邕宁专区;1958年邕宁专区更名为南宁专区,后于1971年更名为南宁地区;原太平府治所均属上述管辖。2002年撤销南宁地区设崇左市,崇左县改称江州区(参考资料:[中国历史地图集]、[崇左县志])。
2005年4月24日《壮族在线》田野考察组陪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梁廷望先生对崇左市江州区太平镇进行了考察,就秦设象郡治所前后的社会历史遗痕和遗产保护进行了调研。
[attach]9984[/attach]
图1: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太平府地图。
[attach]9985[/attach]
图2:太平府衙门旧址远景。太平府明洪武二年置。
[attach]9986[/attach]
图3:太平府古城墙遗址。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墙原为土石砖结构,墙高2.1丈,厚1.1丈,周围642丈,分设东、南、小西、大西、北五城门。
[attach]9987[/attach]
图4:太平府古城门遗址。
[attach]9988[/attach]
图5:土官墓浮雕。
[attach]9989[/attach]
图6:古墓浮雕,表现古代壮族人民生活的图案。
[attach]9990[/attach]
图7:古墓浮雕,表现古代壮族人民生活的图案。
[attach]9991[/attach]
图8:待保护的散落文物。
[attach]9992[/attach]
图9:专家在考察如何保护文物。
(续上)
思明府
治所今宁明县明江镇政府地。今宁明一带古属骆越地,秦统一岭南地区后,设桂林、象、南海三郡,宁明属象郡临尘县地。汉至西晋,宁明属郁林郡。东晋属晋兴郡。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置羁縻思明州。宋皇祐五年(1053年),置永平寨(治今宁明县城),隶邕州左江道。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8年)置思明路(治今宁明县明江镇)。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改思明路为思明府。思明府辖思明、忠、上石西等土州。清雍正十年(1732年)析思明土府置土思明州,雍正十一年改思明州为宁明州,改思明府为明江厅,雍正十三年改明江分府。明江分府一直一直延续到宣统二年(1910年)。民国初期改土归流,废除土府土州,宁明、思州、思陵三土州改为明江、宁明、思乐三县。1951年,宁明、明江、凭祥三县合并为镇南县。1952年,镇南县与思乐县合并为宁明县。1958年宁明县、龙津县、凭祥合并为睦南县。1959年睦南县分为宁明县(凭祥市属宁明县)、龙津县。1961年析出凭祥市。今宁明县属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辖地,面积3780平方公里。
2005年6月10日《壮族在线》田野考察组在宁明县境内考察了思明府土司遗址,并考察了距离思明府土司衙门遗址十多里外的宋代土官黄善璋的墓山。
[attach]9993[/attach]
图10:明万历十年(1582年)思明府地图。
[attach]9994[/attach]
图11:思明府土司遗址
[attach]9995[/attach]
图12:思明府土司衙门前残存的石对狮之一,高约230厘米,长约180厘米。
[attach]9996[/attach]
图13:思明府土司衙门遗址内的照壁残件。
[attach]9997[/attach]
图14:墓山上的宁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记。
[attach]9998[/attach]
图15:宋代土官黄善璋墓山的牌楼(背立面)。
[attach]9999[/attach]
图16:墓山牌楼倒塌下的残件。
[attach]10000[/attach]
图17:黄善璋墓山上的石马。
[attach]10001[/attach]
图18:屡次被盗后剩余不多的文物残件之一。
[attach]10002[/attach]
图19:上图为从文献资料中搜集到的墓山文物旧照片之一。今年春节前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深夜附近村民发现该照片上的古墓文物被盗运,现已下落不明。据村民反映至今仍未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注意。
通过考察,考察组的成员感受到:左江是中国广西壮族人民的母亲河之一 。左江流域一带,曾经是黄洞蛮人活动和聚居的场所。黄洞蛮人作为骆越的土著,其后的部落土酋逐渐成为当地的羁縻首领以及土官,并承袭了唐、宋以来奴隶与封建制度在广西的土司统治。考察该地的历史文化,对黄洞蛮人历史的延伸和反向考证的研究;以至从局部窥视整个民族的历史,具有一定的意义。
左右江红水河田野调查手记之四
——左江土司遗址考察(土江州、土忠州)
公元756年,扶缓县境内黄峒蛮首领黄乾曜聚众起义,拥众20万先后攻陷桂管十八州,席卷广西数千里地,自号中越王。公元794年,黄峒蛮首领黄少卿聚众起义反唐,前后攻占十八州地,席卷广西南部和广东西南部广大地区,公开与唐朝分庭抗礼。史书记载,左江流域的崇左、扶缓一带是黄峒蛮人活动和聚居的地方。关于西原州黄洞的地理位置,据清《读史方舆纪要》载在明南宁府新宁州西南,西接太平府境,又“黄峒在(新宁)州西,即西原蛮巢穴也,一名黄橙洞”。新宁州治在今扶缓县城,太平府治在今崇左市区,查明代广西行政区划“新宁州西南,西接太平府境”的地方,可能为江州、忠州等附近地区。历史上黄峒蛮人的后裔,其黄氏部落首领在宋朝以后成为各地的土官,并承袭了在广西千年的土司统治,江州、忠州是其中之一。张雄先生在《唐代西原部族属源流考》一文说,“黄氏强宗大姓的这种长期连续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证明其族属的稳定性的。从近代到现代,他们仍然构成广西左右江一带壮(僮)族的大姓,正是这种稳定性的表现”。“通过对唐代西原部族属及其源流的粗略考察,可以看出:岭南地区的乌浒人、俚人、僚人,由古代百越发展而来。唐代中期以前,乌浒人,俚人也称僚人,唐代中期以后称西原(黄洞)部人。宋代称广源部人,明代通称壮人。从西原部人黄氏强宗大姓发展的连续性,可以看出其族属的长期稳定性。因而证明:西原部人的祖先及其后裔,是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张雄先生还推断:“可以相信,最早呼为壮人的那个部族,是由唐代西原部人发展而来的”(原文转载于《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由于史籍一般只对社会上层建筑领域有连续性记载,通过捷径了解黄氏土司的历史,可以从中探讨其与唐代西原部人以至更早的渊源关系。因此,考察左江一带黄氏土司,研究黄峒蛮人的历史延伸,对更深层次的了解壮民族的历史,有积极的的意义。
土江州
土江州,志载系西原黄峒地之一。唐代在桂西地区广设羁縻州县时,江州即唐的黄峒太州地。宋熙宁九年(1076年),朝廷对羁縻江州参照旧制,封土酋黄胜奇为土官,授知州世袭。以后土司制度在江州延续了近千年,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才最后完成改土归流。
[attach]10003[/attach]
图1:清江州地图。至清末,辖13哨及罗白土县3段32村,共290村;民国初年,仍直辖5团及罗白土县1团共246村。
[attach]10004[/attach]
图2:2004年4月28日《壮族在线》考察组在崇左市考察江州土司衙门遗址。考察组成员有红棉树、路、左江土著等。宋宣和六年(1124年)江州署从旧州(古名江阳)迁至现址。遗址原有明代石砌城墙,墙高7尺,周围865丈,设东南西北四门,现已塌。
[attach]10005[/attach]
图3:江州土司衙门遗址的石对狮。
田野考察中,考察组成员在崇左市郊附近考察了江州土官黄居体墓;经过文革运动的浩劫后,现该墓已成为历代江州土司唯一仅存的土官墓。碑文所记载的“赵氏”,还间接反映了该地区黄氏与另外一豪族侬氏后裔的政治渊源关系以及侬氏的历史渊源关系。
[attach]10030[/attach]
图4:文革前众多,现为历代江州土司唯一仅存的土官墓。
考察组重点考察了的明代土官族墓塔,墓塔是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江洲土官黄河汉为其子所建,高九层计五米余,每层六面浮雕,合人像、佛教符图42幅,其中有如罗盘状的佛图形及符号,疑是古傣文或梵文。整个塔具有云南傣族寺塔和相似吴哥建筑的风格。佛教形式的墓塔在中原河南省和西南云南省可以找到大量的实物,但在广西境内却非常罕见,是研究广西壮族地区与佛教的关系、广西壮族与云南傣族的关系难得的实物之一。
[attach]10006[/attach]
图5:明代土官黄河汉建造的官族墓塔。
[attach]10007[/attach]
图6:土官黄河汉所建造墓塔的碑文。
田野走访调查中,《壮族在线》考察组的成员意外的发现了江州土官黄裔隆时代散落在民间的数根木质建筑材料。据考,该木料包含的文史信息,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填补部分史籍记载的空白。黄裔隆,民国末代土官黄兴祥倒数上推12代的土官,史籍中曾一度找不到其任职土官所在年代的记载,甚至在《崇左县志》的土官谱中无黄裔隆名字的记载。这次土司建筑遗存物的发现,填补了该项史籍空白。
二、经访问,该物来源于旧衙门旁的庙宇;仔细观察后,疑是与土司衙门整体建筑群有关联的宗教场所遗留构件。根据建筑学的原理,测量构件的尺寸,可以计算出该建筑物规模的大小,并用场所容纳的人数推算出当时宗教活动程度的大小。此文物的发现,为研究壮族地区的宗教关系提供了实物。
三、木料上书写有“鼎建”两字;“鼎”,革故鼎新,即尽全力推旧建新的意思。根据测量构件尺寸计算出该建筑物规模大小及其物质消耗,对土官“招商引资”后尽力的结果能表现到何种程度,可以反映当地的生产力经济水平。另,如果此物不是宗教场所的建筑构件而是衙门的建筑构件,还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土司制度统治者对包括普通地主阶级(含商人)和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程度。
四、记载了当地壮汉民族交流的历史和商业发展的情况。明清时期,汉族大量移民壮族地区,现代的广西世居汉人,十之八九在这个时期进入。移民除了卫所驻军、充军罪谪的犯人,还有自发移民中的商人。“客商”就是时汉族移民中商人的谓称。《崇左县志》记载:“本县自宋代就有来自山东、广东等地的汉族商人,陆续在太平、驮卢、左州、江州等圩镇开设店铺,经营油盐杂货。元明两代,商业渐兴。清代,外来的布匹、棉纱、煤油、日用品渐增多。光绪末年……全县有大小圩场14处”(p403)。又《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四册第6、161页载:1673年“‘太平府安平州奉训大夫世命安平州李长亨(土官)……客商李必道、李必庆……等’,捐资盖庙,反映了客商已成为安平土州较大的社会阶层。他们经营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据说,安平街曾经盛极一时,有一千多人口,分布于土官衙门旁‘九街十三巷’之中。” 安平州附近的太平、下雷等土州境内,汉人客商也到处开辟圩场。安平、太平、下雷等土州在今大新县境内,距离土江州不远,交通条件逊于江州;根据上述周边地区同一时期的历史记载,颇能间接反映江州当时的情况。旧木料上 “商客周君胜”字样的发现,验证了上述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和提供了实物佐证。
图7:一民居旁的旧木料堆。《壮族在线》考察组在该木料被锯成柴火的前夕,仔细测量了直径、长度,抢拍了上述资料照片。现该图片已成了绝版资料。
[attach]10010[/attach]
图8:旧木料上有书,翻译为现代的字意为:“时清代(公元)1685年5月江州土官黄裔隆领商客周君胜、头目农士翰等鼎力重建”。
(续上)
土忠州
古为西原蛮地。唐代设羁縻笼州笼县,宋置羁縻忠州,之属思明府;宋至明清时为忠州土司。忠州土官黄氏兴起于宋代,它是江州土司黄氏的分支家族。明朝以前,宋元两代的忠州土知州都一直是由始祖黄胜奇的一支后裔世袭担任。明洪武初,原江州土官黄威升表示归附,明王朝因此依旧授予他忠州土知州之职。但不久,黄威升阻挡诏书,拒不服从朝廷,至1382年被明朝大军捕杀,宗族官民也被剿灭殆尽。残余土民郭保等人请求派江州知州黄威庆第三子黄中谨袭任忠州知府一职。1903年忠州改由汉官新宁知州兼弹压,1912年土忠州完成改土归流,改称忠县。1916年改忠县为缓渌县,1951年与扶南、同正两县合并为现今的扶缓县。
2005年3月《壮族在线》田野考察组对忠州土司遗址进行了初步考察。2005年6月4日,根据在同一地区发现不同时期忠州土官建造的4处遗址现象,考察组再次继续对土忠州土官遗址进行考察,重点考察弹压期间末代土司黄润泽建造的南字山庄遗址。
[attach]10011[/attach]
图9:忠州土司衙门遗址一。
[attach]10012[/attach]
图10:上图土司衙前的石狮子近景。
[attach]10013[/attach]
图11:忠州土司衙前石狮座下的浮雕图案之一。
[attach]10014[/attach]
图12:忠州土司衙门遗址二,相距遗址一约百余米。因风水的原因,移址该处。
[attach]10017[/attach]
图13:位于忠州土司衙门前的土司官塘遗址。民间传说衙门前的石对狮经常夜间到此塘洗澡打滚,与江州土司衙门前石对狮的民间传说正好巧合。
[attach]10015[/attach]
图14:忠州土官山庄遗址一,位于扶缓县浦私屯。因风水的原因,基础建好后即废,移址现南字山庄遗址处。
[attach]10016[/attach]
图15:忠州土官山庄遗址二,南字山庄遗址。
(续上)
南字山庄
南字山庄是忠州末代土司黄润泽在弹压期间建造的庄园。田野调查时根据知情人讲述,黄润泽在弹压期间离开旧城衙门,选址建设南字山庄;原选址在浦私屯,只建设了地基便因风水问题移到了现址重新建造。南字山庄建设占地约30亩,庄前的正前方有私田约150亩,以跑马圈地的方式取得(即马尾巴系石灰袋跑一圈,付少量的钱所取得)。据本地人介绍,跑马圈地的方式土官在弹压前也用过。当地的百姓都记得,黄润泽在本地俗称“白眼官”,原因不详,可能是“狠”,也可能是患眼白多的眼疾,无考。
南字山庄的建设规模,反映了民国初年原领主阶级向地主阶级的过渡的情况和当地的经济生产力水平。
[attach]10018[/attach]
图16:南字山庄遗址。
[attach]10019[/attach]
图17:庄前的石桥原为风雨廊桥。
[attach]10020[/attach]
图18:南字山庄池塘中放置巨形花盆的石墩。
[attach]10021[/attach]
图19:南字山庄遗址旧建筑遗留的木门花饰。
[attach]10022[/attach]
图20:南字山庄遗留的部分建筑柱墩之一。
[attach]10023[/attach]
图21:南字山庄遗留的部分建筑木柱之一。
[attach]10054[/attach]
图22:以上是根据土官后裔口述并认可后的草图,经建筑学专家依据数十张采访照片所作的“南字山庄”建筑平面图。
从平面图看其以“南”字为布局和池塘中风雨廊桥、巨形花盆等独特的园林布置以及遗址所遗存建筑材料的精致度推测,该山庄的规模远不是一般地主庄园所能相比的。(完)
仔细看了下亚南贴子的发表日期,长时间不见多少“鼓掌”(跟贴),甚觉奇怪,于是偶出来说说几句空闲话。
一个网站的人气,需要有许多的原创贴子来支撑!网页尽是转载别人的转贴的话,看不到网站自己的东西,看久了也就渐渐乏味起来。但好的原创贴子又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花时间、费力气,还挣不到一分钱的稿费;这也是许多网民只愿看贴不愿创贴的原因。
很佩服亚南网民的热情。佩服的原因是亚南网民是真正花费精力去做了这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而且是在比较高的难度去做这件事;竟也还有些值得称道的水平。
做原创贴子无非下列几种形式:
一、贴纯文的原创字。能原创文字也不容易,它不同于转载贴,信手摘来就可以发表。像《僚人家园》这种学术味浓的大众网站,(如果作者不是吃专业饭的学者或专家)原创文章得首先自己有些功底,不然发表出来的理论谬误百出,被取笑的跟贴会一大堆;原想借个平台自我表现一番的,反而弄得狼狈不堪。于是乎作者原创前必得拼命的看书翻古典,反复验证自己是否会说错了话。这种脑力的的耗费,时间的浪费,不可谓不大。
二、只附简单介绍的原创贴图。贴原创图得首先舍得自己掏钱做傻事。买相机、坐班车、住旅馆、请向导、聚餐套话题和资料,那样都得花钱。发表原创贴图不配文章可以节省不少的脑汁,但爬山涉水舟车劳累上体力的支出和口袋金钱的流失,也不能说会比写纯文字原创贴的付出要小到那里去。
三、图文并茂的原创贴。这就不是花费一般精力能做到的事情了,有时候拍了几百张照片,因为种种原因能作为图片发表的不过两三张;查阅了几十万字的资料,符合引用的也不过是一两句话。网上发贴一张图片,若要配上文字给读者弄个明白,作者得除了白天消耗体力拍照,晚上还得消耗脑力翻资料去引经论典。阅楼上的图文,看得出亚南先生是花了不少的精力的:文章中的一段引言、一个论点、一位数字、一条推理,都得够他翻阅大量的资料和思考后方能所得。其考证工作量的浩大,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故所以偶说,不得不佩服他的务实精力和奉献精神。
谢谢亚南先生,给了我们这些图文并茂的原创文章。并希望他以及他的田野考察组,能继续发表更多类似的好贴子。
第 31 楼言过其实了。其实《僚人家园》的许多贝侬都在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在默默无闻的尽力,亚南不过是愿意成为其中之一,而已。
如前辈所料,本网站属于大众网站,上网的多“不是吃专业饭的学者或专家”,许多观点的理论水平还非常之低,还望“看客”先生能够经常光临,多多指教!
十分感谢亚南贝侬。能否把《左右江红水河田野调查手记之二》也贴上来?
作为广西黄姓的后裔,非常感谢各位贝侬对黄姓历史的探究。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特别是受侬智高起义这一事件的影响,很多壮族先民为了躲避迫害,纷纷效仿表示祖源出自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白马街,是随狄青将军来广西平定叛乱的。我走过一些左江沿岸一些地方,从墓碑上反映,很多都是这样叙述的。很多黄姓的家谱上叙述,显赫的黄姓壮族左江土官世系是出自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白马街的黄胜奇公,于皇佑四年随狄青将军来广西平定叛乱后于迁江(现来宾市)为官,后裔广众,其中一枝发展成为显赫的黄姓左江土官世系。不知其可信程度有多少,尚未发现有家谱记载与黄峒蛮有关的资料,也就是说黄姓的土著世系一直得不到反映,唐宋以前世系根本无记录。树高百丈叶落归根,人行千里寻根问祖,非常想弄清楚水源出处,请各位指教。
壮民族的大认同,实际已包含了姓氏宗族的小认同
——答“黄上黄”贝侬
第 36 楼贝侬:
关于您提出贴一些后续田野调查手记,由于一些说法需要收集资料做根据,故需要一定的时间整理后才能在网上发表。先暂时简单的对您如何“寻根问祖”以及黄氏家谱与黄峒蛮关系试探讨,不妥之处还望指教。
您说的“尚未发现有家谱记载与黄峒蛮有关的资料”,那是因为广西的家谱最早从明代才开始有的。俗语曰:“事出有因”,凡事存在,都是根据需要才有的,家谱亦然。首先家谱的出现是土官出于依附中原政权的政治需要而编造的,最原始的初衷、动机和目的并不是记载本家族的历史。稍微翻一下历史就会知道,“改土归流”最早也是从明代开始的,这使土官开始意识到了世袭的土司权势受到威胁,于是出现了为表示依附中原王朝需要而编造家谱的现象。所以“黄姓的土著世系一直得不到反映,唐宋以前世系根本无记录”是正常的,也不会有一本真正有史实根据记载最早宗族承袭的家谱。
广西的壮族先民在历史上首先经历了原始群→氏族部落→古国→大小方国等历史阶段;秦朝征服岭南后,骆越的“国家”形式消失,先民重新以峒为聚,形成大小部族;经过长时间互相的融合聚集,又形成了较大的部族。大的部族联盟集团有自己的军事首领,以酋为主。以后中原王朝对这些大部族实行了羁縻制度,授部分酋帅为“御史”“都督”、“刺史”等名称官职。后改羁縻制度为土司制度,对广西少数民族的部族酋帅按势力的大小授为“土知州”、“土知县”、“土知峒”等名称官职。由于秦征服岭南后骆越旧地开始受汉文化的影响,以及各部族受中原王朝羁縻后在政治上的被动和需要,酋帅们仿照中原习俗,借崇拜物、标志物取姓为记。为区别于其他不同部族,峒民跟随酋帅姓,以求识别和庇护;广西的土著民得姓便由来如此。姓是一定时期不同联盟集团的记号,被中原人所谓的“黄峒蛮”、“侬峒蛮”也如此而来。
土著有姓后,广西有史籍记载的最早土酋是钦州宁氏;宁氏是被少数民族化了的汉籍土酋,势力曾经到达今钦州市、越南北部、左右江流域一带。宁氏土酋始于南朝,盛于隋朝,衰于唐朝。同时期,土著黄氏部族也并存于岭南溪峒,但受制于更强大的宁氏。唐初宁氏衰落后,土著的黄氏部族即“黄峒蛮”乘机在左江流域重新崛起。时黄氏部族继宁氏而成为势力最强的豪酋,与土著的韦氏、侬氏两姓共同控制了十余州。唐文宗年间,唐王朝讨伐黄氏部族所占的十八州,“黄峒蛮”遭到沉重的打击,势力被极度削弱,族姓成员因战祸大多奔散:一部分走出溪峒,融入汉族;一部分逃至安南,成为今天越南的黄姓;逃散至今贵、湘的,后世成为当地布依、侗族的黄姓;留居广西的,其后裔成了今日广西的壮族黄氏。至于宋代以后左江流域的黄氏土官,是留居于广西的“黄峒蛮”余部分散势力,继续在各地经过历史发展在政权上重新变化的结果。
“峒”是壮族先民活动的重要地方;为此“黄峒蛮”才得以从“峒”的地缘文化发展中得族名,得人姓。壮族是稻耕民族,从古至今依附于“峒”生存和发展。“峒”文化的历史,就是壮人与壮族的历史。历史上“峒”与“骆越”也有着相似的含义;“骆”即田、即土地,甚至可以从土地引伸到“国家”。壮学权威、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覃乃昌研究员在《壮族稻作农业史》一书中对壮族的“僮”字来源有过深刻的研究,认为两汉至南北朝史书中所谓的乌浒、俚、僚等称呼,实在是汉字对“骆”的快读或慢读的音记,是同族的异代异称,也是“骆越”的同名异写。宋代出现的“壮”即“僮”,来自布依族“仲”的自称,“仲”或“僮”即汉对“峒”或“洞”的记音。而“仲”或“僮”作为一种自称,是“对他而自觉为我”的表现,是民族自我意识的反映。民族成立的要素,在于“民族意识”的发现与确立。于是覃乃昌研究员说,“宋代‘僮’称的出现,是壮族形成的重要标志”。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见,广西土著黄氏的形成发展,与壮族的形成发展历史不可割裂,是完全包容在壮族的形成发展之中的。
认识民族和认识宗族有着相近的视角,不同的方法。“宗族”是以完全的血缘关系认同为标志的,而“民族”主要是以地缘上的文化(包括血缘、语言、信仰等)认同为标志。广西土著民黄氏得姓来源自称呼为“黄峒蛮”的祖先。“黄峒蛮”是经过各个原始群、部落、部族在历史上互相融合聚集到某个“峒”里共同生活,最后峒民跟随酋长而姓所形成的一个集团,并不是由唯一的一个社会原始群所构成。不同的群、部当然其血缘不尽相同。以宗族认同的方法去追根溯源,最早的血缘关系是难以找到的;但是寻找地缘文化的“黄峒蛮”,即“峒”时,则可以找到了更加远古的“根”。所以要真正的“认祖”,不是简单的单认自己的姓,而首先是认识自己的民族,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笔者也是广西黄姓的后裔,早已意识到以宗族认同的方法去追溯自己的“水源出处”,在感觉上是失落的:宗族世系血缘复杂、家谱是造假的不说,家族历史最多的能追溯到一千年就了不起了。与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相比,没有更大的社会价值意义。如果以地缘文化的方法去了解民族历史,认同民族文化,这样的“寻根认祖”感觉上可以“寻根”得更远,心理上会自觉“认祖”的自豪、伟大。
结束语。关于您提出的“黄姓历史的探究”,通过历史资料的推断和考证,可以确切的认为:广西世居黄氏是壮族土著民,他们借黄姓宗族之名为记,源自壮族文化。
顶!
以前讨论壮族族谱时随意贴出这贴子,想不到有这么多珍贵的跟贴,甚是欣慰!
亚南等比侬的贴子一定要收藏。
多谢亚南贝侬的指点,
“认识民族和认识宗族有着相近的视角,不同的方法。“宗族”是以完全的血缘关系认同为标志的,而“民族”主要是以地缘上的文化(包括血缘、语言、信仰等)认同为标志。广西土著民黄氏得姓来源自称呼为“黄峒蛮”的祖先。“黄峒蛮”是经过各个原始群、部落、部族在历史上互相融合聚集到某个“峒”里共同生活,最后峒民跟随酋长而姓所形成的一个集团,并不是由唯一的一个社会原始群所构成。不同的群、部当然其血缘不尽相同。以宗族认同的方法去追根溯源,最早的血缘关系是难以找到的;但是寻找地缘文化的“黄峒蛮”,即“峒”时,则可以找到了更加远古的“根”。所以要真正的“认祖”,不是简单的单认自己的姓,而首先是认识自己的民族,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笔者也是广西黄姓的后裔,早已意识到以宗族认同的方法去追溯自己的“水源出处”,在感觉上是失落的:宗族世系血缘复杂、家谱是造假的不说,家族历史最多的能追溯到一千年就了不起了。与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相比,没有更大的社会价值意义。如果以地缘文化的方法去了解民族历史,认同民族文化,这样的“寻根认祖”感觉上可以“寻根”得更远,心理上会自觉“认祖”的自豪、伟大。”
这个观点解开了我寻根的一些困惑,这个观点我是基本认同的,我也是刚刚开始对这方面的探究感兴趣,谢谢大哥的指点。
左右江红水河田野调查手记之二
——民族形成的时期:“黄峒蛮”前后历史与现象考察感
“壮族”是大家所叫的一个民族的名称,族称是一个民族的符号。民族有名称先是由他称开始,才由他称转为自称。民族的他称或者自称要有对象,这个对象必须是一个实体。民族的实体产生后,在与外族的交往接触中认识自己,根据社会的需要给自己的实体取名。“壮族”的形成也是同样。壮族先民发展的历史到了唐代,出现了一个在古籍被称之为“黄峒蛮”的群体;唐“黄峒蛮”有自己显著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成了壮族实体的雏形,其社会表现可以视为民族认同的孕育期。《壮族通史》一书也说,壮族先民最早是从唐朝的黄峒蛮开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参考《壮族通史》p587、589、1187等)。作为壮族子孙,如果不了解左江流域文化,就很难完整的了解整个民族的历史。
左江流域,是“黄峒蛮”最早活动的区域。2004年起,《壮族在线》考察组就连续多次对“黄峒蛮”文化现象在左江流域进行了系列考察,试图挖掘“黄峒蛮”文化现象,谋求取得更新的认识。
骆越水之源头的左江,是一条美丽的江河,犹如一条碧绿的丝带,从越南的北部山区源起,蜿蜒的流经广西西部一片粗旷秀丽的喀斯特地貌地区。345公里沿江两岸,奇峰挺拔,峭壁对峙;山岭叠翠,绿水滔滔;一路江峰互影,竹树相间,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在与桂西北南流来的右江会合后,徐徐的汇入邕江。在它经过的流域气候湿热,土地日照长,热量足,雨量充沛,草木终年常青,遍地是亚热带原始雨林。山川溪流湖泊之中花果薯芋、飞禽走兽、鱼虾螺蚌遍布,可供古人类食用的动植物众多。左江流域主要的地质特征之一是石灰岩岩体广布,在自然界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一种种类复杂、风景美丽的岩溶地形;经地面降水和地下河的侵蚀生成了无数的山洞,这又给原始人带来了方便,成为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住所。从有人类的原始社会开始,壮族人的最早祖先就在这片十分适宜人类生活的土地上生息、繁衍,是这片土地的土著人。
[attach]14743[/attach]
上图1:左江流域美丽的原始地区:国家级弄岗自然保护区。
[attach]14744[/attach]
上图2:左江流域主要的地质特征之一是石灰岩岩体广布,在自然界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一种种类复杂、风景美丽的岩溶地貌。
[attach]14745[/attach]
上图3:壮族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无数山洞,给原始人带来了方便,成为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住所。
[attach]14746[/attach]
上图4:左江地区山川溪流湖泊之中花果薯芋、飞禽走兽、鱼虾螺蚌遍布,可供古人类食用的动植物众多。这是味甜多汁的“火果”,属可食用的野生果类之一。
远在旧石器时代,左江流域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在中原地区从原始时代进入初期文明社会以及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等诸时代的时候,同时期在岭南并存着壮族先民自己的社会发展形式和历史文化。在原始社会,人们是以氏族部落为群体单位按一定地域范围聚族而居的,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形成了氏族部落联盟,以及由更大的联盟组成了国家。在中原地区进入初期文明社会开始农业在旱地种植粟米成为旱作民族,北方地区开始牧业成为游牧民族的时候,壮族先民从采集、种植野外的薯芋类块根食物到学会了野生稻的驯化栽培,成为了稻作民族。秦前,在壮族自己社会发展轨道中的氏族部落后时代,广西左、右江红水河一带就布满了由氏族部落发展起来数目众多的古国,后来这些古国的社会组织继续发展成为大、中、小方国。
[attach]14747[/attach]
上图5:旧石器时代壮族先人使用的打制石器。
[attach]14748[/attach]
上图6:旧石器时代壮族先人使用的打制石器。
[attach]14749[/attach]
上图7:新石器时代壮族先人使用的打磨石器。
[attach]14750[/attach]
上图8:新石器时代壮族先人使用的绳纹陶器。
(续上)
壮族先民成为稻作民族后,劳作的主要对象离不开水田,壮族人用壮语把“田”称作“那”,并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所谓“那”文化。壮语还把山谷中一整片的田叫做“峒”。峒是壮族先民活动的重要地方,作为稻耕民族,部落依附于“峒”生存和发展。峒在村落的意义上后来还发展成更广的行政区域的名称,成为一种社会组织:即一个峒基本由两个以上的部落组成,有一定的辖区,峒有酋长,是峒的军事首领和管理者,居民叫“峒丁”或“峒民”,军队叫“峒兵”。由于古时没有大地测量工具,部落或者国家的行政区域不是以地界线划分的,而是以流域的灌溉耕作区划分,其流域的依据大至江河,小至灌溉的沟渠。
[attach]14751[/attach]
上图9:这就是被壮族先民称之为“峒”的地方。
[attach]14752[/attach]
上图10:壮族的“峒”。这些古老的田野,已经有了千百年的耕作历史。壮族先民经历过石耕、象耕(用象群在沼泽中用脚踩)、锄耕、犁耕的生产方式。今天,现代壮族人使用拖拉机进行机械化耕作生产,极大的解放了劳动生产力。
[attach]14753[/attach]
上图11:壮族的“峒”就是这样子的。“峒”中的河流与耕田,还有远处隐隐的村庄。
[attach]14754[/attach]
上图12:在“峒”中居住、耕作、生活的壮族村庄。
广西的壮族先民在历史上首先经历了原始群→氏族部落→古国→方国等历史阶段。秦前,壮族先民世居地的社会发展已经同中原地区春秋战国的形态一样,形成了许多现代国家的雏形:方国。小型的方国大小不超过现今一个县的行政范围,中型的方国有至今数县大小;以上规模,则是大方国。从“峒”的社会组织发展过程看,有理由推测左江流域的某个先民社会组织从集群、部落的“峒”,逐渐过渡到一个中等规模独立的方国,这个方国作为一个单位或中心,进一步融聚附近的方国形成一个大的方国,即大家已经熟悉了的“骆越”方国。秦朝征服岭南后,骆越方国灭亡,壮族方国的“国家”形式消失,先民重新以峒为聚,再次形成大小部族;经过长时间互相的融合聚集,又形成了较大的部族。大的部族联盟集团有自己的军事首领,以酋为主。由于秦征服岭南后骆越旧地开始受汉文化的影响,以及各部族受中原王朝羁縻后在政治上的被动和需要,酋长们仿照中原习俗,借崇拜物、标志物取姓为记。为区别于其他不同部族,峒民跟随酋长姓,以求识别和庇护;壮族的土著民得姓便由来如此。吕、黄、苏是壮族先民较早的姓,以后又有韦、覃、莫、蓝、周、宁……诸姓。姓是一定时期不同联盟集团的记号和地域标志。古时中原最早将王及王室子弟封地以外的地方称为“蛮夷”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中原人又将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蛮夷”。“蛮”本是壮族先民自称的壮音,被中原文人壮音汉写为“蛮”后,广西“蛮”所在山区的地方也在古书籍上被称为“洞”或“峒”;因此,左江流域的土著民被中原人所谓的“峒蛮”也如此而来。
[attach]14755[/attach]
上图13:左江流域一带出土的古代战戈。
[attach]14756[/attach]
上图14:壮族特有的古代羊角钮钟。
[attach]14757[/attach]
上图15:江州出土的秦前青铜器。(转载自本网站的网页: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6&ID=14748&page=1)
[attach]14758[/attach]
上图16.江州出土的秦前青铜器。(转载处同上图15)
(续上)
中国古代史上记载最闻名的少数民族起义的故事莫过于唐朝时期的黄洞蛮。黄洞蛮是在唐代以后的古籍对左江壮族先民描绘的一种称谓。《新唐书·西原蛮》载:“西原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又有黄氏,居黄橙洞,其隶也。”元人胡三省说:“黄洞蛮即西原蛮,其属黄氏者,谓之黄洞蛮。” 唐初,在今属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的雷州村置有羁縻西原州,下领罗和、罗淡、古林三县及黄橙峒。据《新唐书·西原蛮传》记载,时至唐代,源于左江的黄峒蛮不断强盛;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左江流域的黄氏家族强大,与韦氏、侬氏两姓共同控制了十余州。后有韦氏、周氏不肯依附,遭到黄氏的攻击。黄氏一直把这两个家族势力驱赶到海边。其后黄峒蛮的势力范围扩大到桂西及滇南文山一带。德元年(756年),唐朝在岭南地区不断加重赋役剥削,致使民族矛盾激化,黄峒蛮首领黄乾曜在黄峒聚众起义进行民族斗争反抗,要求建立像南诏一样的地方民族统一政权,得到了陆州、武阳、朱兰等州一百余峒蛮人的积极响应,拥众20余万,先后攻克十八州地,席卷广西数千里,声势浩大。黄峒蛮在民族起义的斗争中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机构,由黄乾曜自号为王,与中原分庭抗礼,起义斗争坚持四年之久。乾元二年(759年),唐朝派遣军队讨伐,经过大小二百余战,终于将起义镇压,黄乾曜等首领被斩,余部尽散。黄乾曜失败之后,起义走向低潮。经过几十年的陆续民族斗争和发展,黄峒蛮的势力又复强盛,唐贞元十年(794年),黄洞蛮首领黄少卿、黄少高兄弟在黄峒聚众起义反唐,率部围攻邕管经略使所在地邕州,并攻陷钦、横.浔、贵四州;黄少卿的儿子黄昌漹率领的一支军队先后攻占了十三州地。这次起义沉重的动摇了唐朝在岭南的统治,促使唐朝调派大军镇压;起义军失利后,不得已被迫暂时接受招安。元和二年(807年),唐朝任黄少卿为归顺州刺史、黄少高为有州刺史。不久,黄少卿再次起义,联合黄峒另一氏族首领黄少度、黄昌驩的两支军队攻占宾、峦二州。接着黄峒蛮又攻掠严州,沿途队伍不断壮大,气势犹如破竹,接连攻占十八州之地,席卷广西南部与广东西南部广大地区。长庆三年(823年),起义军回师攻邕州,破左江镇,直接威胁唐朝对广西的统治。此时的黄峒蛮到了鼎盛时期,统领着十八州之地的蛮僚诸峒,骑下纵横岭南两广,军威声振中原,其势力之强盛,已如日中天。
[attach]14759[/attach]
上图17:史载,唐初在今属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的雷州村置有羁縻西原州治所。该区域的壮族先民壮音自称为“蛮”,后被壮音汉写为西原州蛮,又称黄峒蛮。
[attach]14760[/attach]
上图18:这是钦州三娘湾。《新唐书·西原蛮传》记载,唐代黄洞蛮不断强盛,与韦氏、侬氏两姓共同控制了十余州,后有韦氏、周氏不肯依附,遭到黄氏的攻击。黄氏一直把这两个家族势力驱赶到海边。
[attach]14761[/attach]
上图19:江州铜鼓,古战鼓类型。今江州镇为黄峒蛮起义失败后的羁縻“太州”治所,由退回旧地的黄峒蛮余部首领统治;至土司时代时仍为土州衙门所在地。唐诗人李贺《黄家洞》诗有“黑幡三点铜鼓鸣”句,说明黄洞蛮首领使用过此铜鼓指挥军阵。
黄洞蛮发展的强大令朝廷惊恐不安。太和六年(832年)唐朝以经略使董昌龄为帅,统领大军强攻山寨,同时不断分化瓦解各峒蛮上层,终于收复了起义军所占的十八州,给黄洞蛮以沉重的打击。此役以后,黄洞蛮一蹶不振,势力被极度削弱,族姓成员因战祸大多奔散:一部分逃出溪峒远离家乡的,进入汉地融入汉族;一部分逃至交州的,成为今天越南的黄姓;逃散至今贵、湘地的,后世成为现在当地少数民族的黄姓;散逃广西各处的,其后裔成了今日广西各地的壮族黄氏。至于宋代以后左江流域的黄氏土司,是退回黄峒旧地的余部首领势力,在左江流域继续经过历史发展在地方民族政权上重新变化的结果。历史上,黄峒蛮在唐代与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正面的长期对抗斗争,前后持续了一百多年,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但也使得自己整体上元气大伤,在民族内部整合上受到延缓,没有像南诏那样建立起自己的民族政权,而逐渐融入了汉文化主流社会。
到了宋代,旧唐时期退回黄峒故地的黄峒蛮余部首领势力逐渐恢复发展,在左江流域各处重新聚集起氏族势力;但这时已经形不成强大的部族联盟集团了。取代黄氏集团崛起的是尚未受过中原王朝政权打击的侬姓氏族集团。宋宝元二年(1039年),位于今越南北部高平省的广源州酋长侬存福在侬峒地建立了民族政权,反抗交趾。皇祐四年(1052年),侬存福子侬智高起兵反宋。次年兵败后宋朝开始对广西的地方民族势力改羁縻制度为土司制度。此时左江的黄峒蛮余部首领势力刚恢复到较为松散的氏族酋长势力的阶段,未形成强大的部族联盟,其社会组织的阶段仅仅是承袭唐时黄峒蛮历史关系的影子而已。皇祐年间(1049-1053年) 北宋在承认旧有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对原有社会组织进行改革,实施土治,“因其疆域,参唐制,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凡五十余所。推其长雄者为首领,籍其民为丁”,在左江流域原羁縻属地对各黄姓酋长分授土职,分授的土司计有土思明州(府)、土迁隆寨(峒)、土上思州、土江州、土左州、土思同州、土忠州、土陀陵县、土罗阳县等等。“府”、“州”、“县”的行政单位是中原文化影响壮族地区后的称谓,而“峒”的这一行政单位称谓则保留了壮族地区原有的名称。
[attach]14762[/attach]
上图20:侬智高起义旧址安德南天国门楼。
[attach]14763[/attach]
上图21:侬智高起义纪念碑。
[attach]14764[/attach]
上图22:土司时代的土思明府衙门遗址。
[attach]14765[/attach]
上图23:土司时代的土江州衙门遗址。
[attach]14766[/attach]
上图24:土司时代的土忠州衙门遗址。
[attach]14767[/attach]
上图25:土司时代的土迁隆峒衙门遗址。
(续上)
历史上,左江流域的壮族地方社会组织形式和规模几经反复。从原始部落发展到古国形态,与大石铲文化同期进步的各地的小型方国、与武鸣马头商代遗址出现前后产生的各中型方国、以及广西宁明数县沿江的花山崖岩壁画所反映的在秦前形成的大方国骆越,组织形式与规模不断前进发展。秦灭骆越,中央王朝的封建社会形态向前进了一大步,但地方的社会组织发展在羁縻的制度下倒退,民族单位组织规模实际上重新回到部族阶段。直到唐时,以黄峒蛮为代表的地方民族单位组织形态才恢复到秦前中型方国的规模;但此时中央封建王朝已经对岭南少数民族地区加强了控制,唐黄峒蛮想突破这种羁縻制度遭到失败后,其社会组织又回到更小的规模。宋朝时这种民族社会组织重新恢复发展,侬智高民族起义兵败,宋、元王朝在少数民族区域推行土司制度,这种民族社会组织便变成更分散的组织形式,演变成为一种封建家族的宗法制度,并长期稳定下来。此后,壮族普通劳动人民在土司制度下生活,遭受上千年中央王朝和地方土司的双重封建压迫,民族的自我愿望无法得到体现。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8年成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民长期追求的地方民族自治意愿,才得以实现。
[attach]14768[/attach]
上图26:壮人参政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会场
[attach]14769[/attach]
上图27:由壮族地区人民选举的最高行政长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陆兵贝侬(转载新华社图片)。
[attach]14770[/attach]
上图28:载歌载舞的新时代壮族人民。
[attach]14771[/attach]
上图29:五色糯米饭是壮族人民喜庆节日的食品。
在考察的过程中,展望风景,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了富饶美丽的左江流域不但是壮族生态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带,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自古以来,左江流域一直是壮族先民们生活的家园,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左江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崖壁画就是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左江崖壁画分布在左江流域的宁明至扶绥县境200多公里长的江段内,一幅幅用赭红颜色平涂绘制的人物、动物和鼓、船等器物画像涂抹在沿岸的悬崖峭壁之上,斑驳影绰,若隐若现,古朴粗犷,蔚为壮观。由84个地点、183处、287个画组(注:79 +明清5个地点、178+明清5处、280+明清7个画组)形成的一个以天为屋、江为廊、山为屏的巨大画廊,其面积之广,图像之多,全世界罕见,引人叹为观止。崖壁画的画像中人物最多,人物有正身、侧身画像,均双手曲肘上举,两脚叉开呈半蹲状;大者达3米,小者亦有30厘米左右。动物画像以犬类居多,也有少量的鸟。器物画像有环首刀、剑、钟、鼓、铃、面具等。画像的基本组合和排列方式是以一个腰佩刀剑的高大正身人为核心,其他人物、动物、器物有序地排列在左右两侧或环绕于其四周。这些壁画都是涂抹式而非描绘式的,人物不显示五官相貌;但笔调圆润饱满、刚劲有力,风格古朴、雅拙、粗犷传神。其中宁明岜莱的崖壁画,在宽约200米,高约40米的临江崖壁上,布满了1800余个色彩鲜艳的画像,场面壮阔,气势雄伟,最具代表性,因而以该山之名代表沿岸所有的崖画,统称为“花山崖壁画”。根据科学家们的测定,左江崖壁画其年代当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是壮族先民原始宗教的文化遗存。
[attach]14772[/attach]
上图30:壮语“岜莱”,汉译为“花山”,世界著名的崖璧画,位于广西宁明县。
[attach]14773[/attach]
上图31:宁明岜莱(花山)的崖壁画局部。
[attach]14774[/attach]
上图32:古老天琴艺术的文化遗存——龙州巫师表演。
[attach]14775[/attach]
上图33:古老天琴艺术的文化遗存——古壮字唱本。了解巫文化是破解花山之谜的重要线索。
(续上)
新的认识与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广西武鸣县马头镇元龙坡出土了商周时期的大量古代墓葬,通过考古证明该地存在过一个“马头方国”。考证马头方国更多的是地下遗存文物,认识左江黄峒也是方国,目前更多的是地面文化留存:大量古籍对黄峒蛮事迹的记载、左江崖壁画分布带的研究、黄氏土司位置布局的考究,都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发现。考察左江沿线黄氏各土司的地理位置(注:虽然龙州县未有黄氏土司的设置,但据县志记载当地百姓中的黄姓是位于农(赵)姓后的第二大姓,已经可以反映出黄峒蛮先民在当地的历史存在),可以发现唐前后黄峒蛮遗存现象及其溯源关系,表明了其族群即秦前强大氏族部落黄峒土著的存在。左江及其上游崖壁画的起始到终点与左江黄氏土司布点起始到终点相似的一致性,有理由追溯推测为黄峒土著建立中型方国的区域。以花山壁画为代表的左江崖壁画是一个氏族部落的崇拜图腾,特殊的集中分布在黄峒土著活动的区域内。而反观右江流域、红水河流域等其他同是骆越人的区域均无同类崖壁画,证明了不同部落联盟有不同的原始宗教,反映出左江黄峒土著“方国”自己鲜明的特征。今天,我们沿着美丽的左江溯流而下,望着两岸山峰削壁上壮观的图腾崖壁画,看着沿岸一块块千百年熟耕了的秀丽溪峒田园风光,欣赏着岸边曾经作为古“城市”坚固的城寨围墙所遗留下来到处繁殖的翠绿荆棘竹丛;我们似乎看到了黄峒土著民在左江沿岸及其流域建立了它们的中型方国形态,而且方国的范围以流域耕作区的分界是从宁明县驮龙乡的珠山崖壁画附近开始,到扶缓县昌平乡的仙人山崖壁画附近止。在我们经历的左江看到的各沿岸上不同的文化色彩极其隆重程度,又给我们展示了方国统治下各处氏族村落的生活据点和文化中心。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环顾,看见的是左江的黄峒土著民“方国”又相互融合了各地的侬氏、韦氏、莫氏……等土著,组成了更大的部族联盟集团:著名的骆越方国。今天,《壮族在线》考察组认识了在左江下游同是骆越之水的广西武鸣环大明山地区,大量的马头元龙坡商代墓葬和出土文物已经可以证明骆越古国古都城的存在;有理由相信,上游的左江流域也是骆越方国历史演变进程中政治、经济频繁活动的文化中心之一;《壮族在线》考察组对左江流域尤其是龙州天琴文化与紫霞洞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探索,将可以找到破解花山之谜的重要线索,为壮族人民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得到更深一步的具体认识。
[attach]14776[/attach]
上图34:其实,古时南方壮族先民的生存环境根本不适宜建砖石城墙,估计“黄峒蛮”时期建造的城墙仍然是这个样子。
[attach]14777[/attach]
上图35:马头元龙坡出土的商代青铜器石范表明了壮族先民早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铸造铜器的技术。
[attach]14778[/attach]
上图36:马头元龙坡出土的商代青铜器。
[attach]14779[/attach]
上图37:壮族龙母文化在壮乡保留的图腾。
[attach]14780[/attach]
上图38:美丽的壮乡风光。
壮族的家乡是美好的。站在左江的行舟上,我们欣赏着她美丽的面貌,看到了她古老的历程,望着她正在不断的向前进步。(完)
收集、编纂出那么宝贵的资料
甚是感动啊~~~是我们每位壮人学习的榜样
本人姓韦,母亲姓黄,奶奶姓罗,目前是最正宗的僚人。女朋友姓曹,下一代肯定是混血了
图7:一民居旁的旧木料堆。《壮族在线》考察组在该木料被锯成柴火的前夕,仔细测量了直径、长度,抢拍了上述资料照片。现该图片已成了绝版资料。
为什么,能够做到,却没做。明知要成柴火,为何不立马进行保护?这样木料用不了多少钱吧?作为史料收藏是个不错的选择吧?!
为什么,能够做到,却没做。明知要成柴火,为何不立马进行保护?这样木料用不了多少钱吧?作为史料收藏是个不错的选择吧?!
是文物部门的责任,关<壮族在线>考察组什么事?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