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分享]土司官族莫人瑞题历史人物诗简析 [打印本页]

作者: 山谷散人    时间: 2005-5-1 20:37
标题: [分享]土司官族莫人瑞题历史人物诗简析

莫人瑞(1870—1922年),字茂伦,清末贡生,才扣村人,系土司官族文人。平生嗜史究经,喜好文翰,教书为生。民国初年出任表证校(今城关镇第一小学前称)校长。在清光绪末年(1900—1908)题咏我国历史人物七律诗33首。每首诗构思精巧,语言流畅,诙谐有趣,平仄合律,用典贴切。以飨读者,下面逐一简释。

明太祖   濠城①龙起下金华②,廿四云从允③足。   诸葛武侯昭烈相,句荣④里巷沛公⑤家。   伽蓝乞许阴卜⑥,采石⑦传看一矢加。   最是万年基有道,堂开大本⑧颂无涯。   注释:①濠城即濠州。现今安徽省凤阳一带。②金华:府名。1358年朱元璋改婺州路为宁越府,至1360年再改为金华府。③允:作为理应,允许解。④句荣:县名,刘邦的家乡。在江苏省西南部,北面临长江。⑤沛公是刘邦的称号。⑥阴卜:读作较。迷信者用以占卜凶吉工具。⑦采石,地名,是朱元璋在此打败陈友谅的战场。⑧大本即基本,事物最主要的基础。语出《庄子·天道》云:“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以为大本大宗也”。   简析:这首诗是描写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从廿四岁起在家乡参加了以郭子兴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由于战功卓著当上了义军元帅。当时朱元璋坐镇应天府(今南京市)拥兵20万,占地数百里。除了与元军作战之外,又与另外两支义军相互争杀。朱的西面有陈友谅辖地饶、信、荆、襄几乎大半天下。朱的东面有张士诚也是一支劲旅,地辖三吴。两支义军东西夹击朱元璋。1360年陈友谅巨舰千艘,顺流而下奔袭朱军,攻陷采石、太平两府。杀死朱军守将朱文逊、花云等,形势十分险峻。在危难之中朱得刘基为军师,旋即在信州一仗打败陈友谅,乘胜直追收复了采石、太平两府。实现转守为攻的战略局面,并取得节节胜利,为奠定明皇朝夺取江山奠定了基础。这是此首诗的时代背景。   起句(首联)铺陈朱元璋廿四岁时在家乡凤阳参加反元起义大军。因朱后来当上皇帝故用龙起,或云从等词语。古时皇帝都称谓龙。而龙翔于云,故作者称朱参加义军又叫云从。这是作者对朱溢美之词。   颔联:以贫贱的刘邦来比朱元璋,因为有了诸葛武侯式的军师辅佐,所以能扫尽群雄,一统天下。用诸葛亮比刘基。   颈联:叙述朱元璋早年贫贱为僧,在伽蓝殿焚香暗卜日后的前程。果然当上了皇帝。而且在采石一仗转凶为吉。   尾联:歌颂朱元璋在胜利之初采纳刘基的谋略实行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合乎天道,顺乎民心,有万年根基。这也是作者对明太祖朱元璋顶礼膜拜至极的溢美之言。   综观:首、颔、颈、尾各联起、承、转、合的结构是紧凑的,用典还算贴切。只是颔联对仗有些欠妥。①尊卑倒置:以汉中昭烈皇帝刘备为对首,反将开创汉朝的始祖刘邦为对尾是不恰当的。刘备是刘邦的重孙、耳孙辈。如何在前?祖公、曾祖公而反在后,这是犯了尊卑倒置之忌。在当时封建社会是不允许的。②以诸葛武侯对句容里巷属名人人事对地名亦有所欠。

  刘基   铁卷丹书①圣主恩,拘拘小犊②漫同论。   一心解识深遭忌,双手挥来护至尊③。   帷幄赞成诸葛轴,参苓毒死武宗④坟。   于今舟子家多难,安得先生片语存。   注释:①铁卷丹书是皇帝对有大功之臣,恩赐免死牌。②拘拘小犊:应是区区小犊。即小小的牛仔。③至尊即皇帝。④宗:本也,诣:开宗明义。《吕氏春秋·下贤》“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武宗即是在军事上有一套三韬六略的本领。比喻军师刘基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古代军事家有武宗、武烈之称。三国时东吴孙权人称其为武烈。语出《幼学琼林武职篇》。   辅佐明太祖朱元璋扫平天下,南面尊帝的军师刘基,字伯温。是一位神奇式的人物。明史有载:刘基精通天文地理,行兵布阵,阴阳八卦等奇术。是集政治家、军事家、儒家、道家之大成者。民间传说更玄乎其玄。有说刘基能呼风唤雨,比三国时蜀国的军师诸葛亮还厉害,能预知五百年后之事。基预言诗有“烧饼歌”。有一次朱元璋奉郭子兴之令(义军领袖):从安徽买进三千担乌梅从水路运往襄阳去卖。将所得利润以充军需之用。朱元璋接到任务后,即找船家商量托运事宜。朱要求船家在一夜间能否将货物安全运到目的地。然而船家很是为难地说:千里迢迢,斯使不得,就给十倍运价也做不来的。这时刘基扮做算命先生刚好路过此地。(当时刘基还未投奔朱元璋,而且朱元璋也未曾发迹)当即刘基上前搭讪道,他可以祈风将货船在一夜间吹到目的地……   首联(一、二句)作者将刘基比作小牛犊,虽然圣主(朱元璋)颁发给刘基“免死牌”,但是圣主也会随时要刘的命。因为古时皇帝都怕臣子的功劳太大了,会威胁到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古有“功高震主”之说。其时朱元璋登上皇位后不到三年之间,先后几乎杀完跟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   颔联(三、四句)说刘基太了解朱元璋的心思了,因此遭到朱的忌恨也是必然的。但是刘基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轻轻地化解了朱对他的杀身之祸。而且又无损圣主的尊严。也就说刘基可以将朱元璋玩于他掌股之间。   颈联(五、六句)由于刘基胸有诸葛神算,朱元璋只有借刀杀人。利用奸臣胡惟庸以关心刘为名,送一贴参苓膏(当时刘基偶感风寒)给刘基服。其实是漫性毒药。刘基服后心中有异,次日以治病为名告假还乡,想逃过此劫。刘基回到老家青田后,即叫儿子、家人马上张罗孝帏,自己入棺假死,请法师来做法事。声张刘基已死,七日后出殡。但是朱元璋还是不放心,派胡惟庸到青田探视,并掘坟开棺验尸,果然是真死了。胡回京报与朱元璋。谁知刘基会闭气之法,因此躲过了朱元璋的迫害。   尾联(七、八句)虽然刘基不死,但永远不能在人间露面,舟子行船问卜也无处问津了。   全诗四个部分(起、承、转、合)叙述有序,结构紧凑,末尾以舟子的兴叹嘎然而止。使人有无穷回味。但不足的地方是第六句:“参苓毒死武宗坟”写得很牵强,让人有语句不通的感觉。

  方孝儒①   读书庐畔月昏黄,御榜高悬正学昌。   荐剡②有书陈北阙③,趋承无诏待东房。   才非老道④难为用,礼⑤是丧哀易感伤。   化及市儿都让枣⑥,相传宁海辅臣良。   注释:①方孝儒,明浙江宁海人,字希直。人称正学先生。系明初文学家,学士承旨诰宋濂的学生。惠帝时任侍讲学士,主管教育方面的官。明成祖(燕王篡位)登极,方认为有悖于礼教既认为燕王不忠,篡位自立,故所不肯为明成祖起草登极的诏书,而被明成祖所杀。并株连九族累及方的学生。②荐剡:剡(读演)这里作利害解。《国语·晋语二》“大丧大乱之剡也,不可犯也。”荐剡向朝廷陈说礼教的重要,如果犯了礼教就会大丧大乱。③北阙:古代皇宫北面的门楼,为臣子朝见皇上或上书的地方。亦作朝廷的代称。孟浩然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蔽庐。”《岁暮归南山》。④学问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可以说老陈、老道或者老辣之意。⑤礼:是奴隶式社会,或封建社会的阶级道德规范。无非是“恭、俭、庄、敬”之类的东西。⑥让枣:即推梨让枣的简称,语出《南史王泰传》。泰年数岁时,祖母集诸 孙至,撒枣栗于床上。群孙竞之,独泰不取,问其故?对曰:“不取自当得赐。”《后汉书·孔融传》:融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自选小者。大人问其故?对曰:“我小儿应当取小者。”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一典故《推梨让枣》用以表示兄弟间的友爱。   简析:第一、二句(首联)叙述方孝儒苦读攻书乃至取得功名,备受皇帝的恩宠。第三、四句(颔联)接着上联之意,陈述方孝儒向皇上上书阐明礼教对治国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五、六句(颈联)从上述的意思转 而赞扬方学富五车,才非等闲。并哀悼方坚持礼教,不肯为篡位登极的明成祖写诏书而被杀害。第七、八句(尾联)综述方教儒在礼教教育方面的贡献以及社会效果。故世代相传,肯定方教儒不愧是明朝的一代良臣。起、承、转、合自然。遣词可以。

  铁铉①   背立庭中骨鲠②臣,漫③将威武屈斯人。   肉非忠教甘诚少,油果飞腾反是真。   燕语喃喃颜覆辙,行④寂寂醢⑤成邻。   南枝尚有栖霞⑥树,合使雕镌⑦作后身。   注释:①铁铉,明河南邓州(今邓县)人,字鼎石,惠帝时任山东参政。燕王(明成祖)起兵,他镇守济南,屡败燕王兵,后升兵部尚书。燕王登帝,铁铉受酷刑死。②鲠:鱼骨在喉谓鲠。骨鲠鲠直意。与梗直,耿直同义。③漫:当莫、休、字解。④行:指朝官的行列,也指同僚。杜甫《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去岁兹辰捧御床,三更五点入剜行。”⑤醢:(音海)将人生剐成肉酱的刑法。⑥栖霞:县名,在山东省东部,铁铉原当官的地方。⑦镌:即削、刻意。雕镌即雕刻之意。   简析:第一、二句(首联)陈述铁铉被押上刑庭时表现出威武不屈的昂然气慨。背面而朝即是对燕王(明成祖)的藐视。第三、四句(颔联)承前句继述作忠臣教子的铁铉,即使血肉横飞愈显出忠贞骨格。第五、六句(颈联)转述因篡位而登帝的燕王(朱棣)如何软硬兼施都不能动摇铁铉坚强意志。使同在朝廷上的文武百官人人都显出肃穆敬仰的神情。不忍观看铁铉受此酷刑。邻:应作鳞方通。醢是生剐成肉酱,血肉横飞,犹如鱼被剔除鳞甲。改此一字更比较形象。第七、八句(尾联)是综合以上六句,作者对铁铉作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铁铉是值得人民爱戴和永远怀念的。

  黄子澄①   东角门前坐太孙②,暗将恨饮并声吞。   六藩③位重权尊甚,一主巢倾卵堕浑。   凤劾④早知行不敬,燕飞漫说逐无根。   夕阳衰早苏州路,哭向苍天孰雪冤。   注释:①黄子澄,名,明江西分宜人,洪武进士。惠帝时官至太常寺卿。与齐泰共朝政建议削藩,得罪诸侯王等人。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后被杀并诛连九族。②太孙:皇太子的儿子。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本来应由太子标来继位,可是标死得太早,只好由标的儿子允文(太孙)来继位,是为惠帝,年号建文。③六藩:即明太祖所封的六亲诸王。④劾:(音核)法有罪者。审决讼案或揭发罪状,如弹劾,参劾。   简析:第一、二句(首联)讲述明太祖之孙明惠帝懦弱无能,面对六藩王强大的势力唯有忍气吞声而已,这是有痛无泪的形象。第三、四句(颔联)接着叙说太孙的隐忧是因六藩的强大,惠帝与之抗衡犹以卵击石。而倾巢之下岂能完卵。第五、六句(颈联)转而说黄子澄悔不该弹劾六藩,是黄子澄先对六藩不仁,乃至遭到燕王的不义(杀黄子澄并灭九族)。因此说燕王的报复是有理由的。第七、八句(尾联)作者用夕阳衰草的形象给黄子澄以穷途末路的写照。是调侃和取笑的情调。当然对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残杀,我们可以不置可否,但对滥杀无辜(灭九族)作者也赞同吗?

  建文皇帝①   半边月好号灵儿②,东角门前涕泪时。   尚有坦斋③尊世嫡,岂无宁海佐皇畿④。   六王气焰陵⑤宗社,三叔言流剥本枝。   牢⑥落东南年四十,萧萧白发尚吟诗。   注释:①建文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正嫡。本来明太祖死后应由东宫太子朱标来继承皇位的,但太子标死得早,只好由标的儿子允文来继位,年号建文,称惠帝。惠帝为人温和,待人坦诚,缺少刚毅。因此遭到他自己的三叔燕王朱棣等诸藩王的欺负。②儿(在此读泥)。③坦斋:是建文帝接待宾客的宫室。④畿:(音基)京城周围为之皇畿。这里指代皇帝。⑤陵:评者亦认为是“凌”字之误,即欺凌之意。⑥牢,评者认为是“流”字误,应作流落东南才讲得通。   简析:第一、二句(首联)描写性情聪慧的惠帝由于不忍看到兄弟间为了争夺皇位而自相残杀而悲伤流泪。第三、四句(颔联)接着叙述建文帝一向待人坦诚、淳厚,尊重宗支世嫡。因此有以方教儒为首一干忠臣对他的维护。(因为方教儒是宁海人世称方宁海)。第五、六句(颈联)笔锋一转,说可恶的六位藩王(偏要反叛以靖难为名起兵)尤其是三叔(燕王)朱棣欺凌宗社(亦叫宗庙),放言要消灭自己的亲嫡。第七、八句(尾联)那么一向温和淳厚的惠帝只好放弃出逃,流落到东南很远的地方去。国家遭此大劫,又年届四十,头发过早地霜白了的惠帝,作者怎么能想象他尚闲情逸趣来吟诗呢?这无非调侃之意。起、承、转、合还可以,但有些字词尚欠稳妥,但愿是传讹。


作者: 山谷散人    时间: 2005-5-1 20:38
燕王棣①   靖难②师谁辨假真,成王子弟少周亲。   酸③闻④狗悲声切,多谢齐鸾议牍陈。   一个忠臣殃九族,西山老佛⑤胜东邻。   人家忠厚君刻⑥,付与将来旦月评。   注释:①燕王棣,明太祖第三子名朱棣。太祖封藩时封其为燕王,镇守河北幽燕之地。报称拥兵一万多人,朱棣暗中招兵买马,实际拥兵已近十万之众。因此,经常藐视惠帝,并放言要夺其皇位,取而代之。终于在1399年,以讨伐“齐黄”靖难为名于北平起兵反叛朝廷。②靖难师:即是燕王起兵的队伍。③酸闻是鲜闻之误。鲜在这里读险,如鲜为人知。很少听闻之意。④(音舔)操取或诱取之意。⑤西山老佛:即燕王军师姚广孝,在西山庆寿寺为主持僧,法号为道衍。燕王起兵正是此人策划。⑥(读欺)刻苛刻之意。语出《世说新语·豪爽》:“桓公读(高士传)至陵仲子便掷去曰:‘谁能作刻自处’。”   简析:首联(第一、二句)以质疑的口吻叙述燕王起兵靖难实为叛乱。是燕王不顾手足之情扮演“煮豆燃萁”包藏祸心的伎俩,实为夺取嫡侄的皇位。颔联(第三、四句)接着深入叙述:馋狗们(齐鸾即众藩王)早已商量于秘室即书写诏文,也就讨诏檄文为起兵叛变找借口。颈联(第五、六句)转 而描写燕王的残酷手段,阴险刻薄的心态以及暴露帮凶者假慈悲面目。尾联(第七、八句)综合以上情景,作者发表他的评论,“人家”指惠帝忠厚,燕王刻奸险,将来人们会有公论的。旦指白日,月指夜晚,即日夜都在议论你们。   这首诗写得不成功。①对仗不工稳。颈联:“一个”怎么对“西山”呢?九族对东邻亦是不工。②抒情呆板,没有激起人们的共鸣。因此为不成功之作。

  秦始皇①   载光阴一梦过,咸阳奇货枉张罗②。   防胡果在长城否,逐客③其如博浪何。   男女市馀贾策,诗书焚后汉高歌④。   阿房尚有唐人赋⑤,底事深坑令太苛。   注释:①秦始皇即羸政,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皇朝的建立者。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10年在位,总其秦皇朝的寿命为37年。作者说年是整数来讲。羸政执政后罢吕不韦的相职,重用客籍人李斯为相。派王翦等大将继续进行统一战争,公元前230年开始灭韩,到公元前221年,仅十年已扫平六国。建立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分全国为三十六个郡,郡以下设县,确定最高统治的称号为皇帝。自任千古一帝。国家的一切事务由皇帝决定,全国所有的官员由皇帝任免。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北击匈奴贵族,筑万里长城以御胡人。南定百越,焚烧过去六国的史书和民间收藏的儒家的书籍,同时坑死儒生460多人(他认为胡人和读书人对他构成极大的危险)。实行专制主义的统治。由于严刑、苛法、劳役和税课繁重,加之连年战争,搞得民不聊生,在他去世不久即暴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所建立的封建皇朝在起义的浪潮中被淹没了。所谓千古一帝仅仅是36年的寿命。②“咸阳奇货枉张罗”,秦羸政登帝后(野史上称秦为奇货)将咸阳定为国都。从别郡、县强迁20万户豪富于咸阳。大造豪华宫殿,其中阿房宫为最大,覆盖三百多里地面。从骊山开始向北构筑,再往西折直达咸阳。渭川、樊川的水流入宫内。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汇集六国的嫔妃、美女于其中供其淫乐。还嫌寿命不长,派方士徐福为他去找长生药。凡此种种可谓枉张罗矣。③逐客:秦始皇曾听信宗室 大臣的建议,下诏驱逐所有在秦国为官的外籍官员,其中包括丞相李斯在内。后来经李斯力谏,陈说秦国之所以强大是靠这些外籍官员作出很大的贡献。秦皇被其说服后才收回成命。④汉高歌即是汉高祖刘邦登帝时所唱的“大风歌”:“大风起兮尘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声沧凉而悲壮,饱含着多少人民的血泪,涤荡着多少腥风血雨。⑤“阿房尚有唐人赋”:晚唐中书舍人杜牧因看到唐统治者,已走上与秦朝统治者一样衰亡的道路。出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与立场,故写了阿房宫赋。向唐统治者进谏,劝唐统治者要以秦朝为一面镜子,不要贪图享乐,不要剥削人民过重,不要严行太苛刻的刑法。以免重蹈秦朝覆辙。   简析:首联(第一、二句)嘲弄秦始皇所建立的封建皇朝象一场春梦一样,瞬间破灭了。何苦枉自劳心,置人民于水火而不顾,大肆建筑许多宫殿搜刮美女供其淫乐,加速自己的灭亡。作者所说载,其实只有36年而已。颔联(第三、四句)以反问式陈叙秦始皇筑万里长城,真正起到防胡吗?这似乎是问秦皇,又似在问我们读者。秦皇为了自身的安全曾下过逐客令,驱逐外籍的官员,但是在他出巡途中,却被铁锥袭击,击中他乘坐的辇车,险些丧命。看来独夫是无可奈的了。颈联(第五、六句)诗意转入:尽管秦始皇加紧如何束缚人民的思想、行动。即使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残酷刑法,但总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到头来还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为汉高祖刘邦扫平了登帝的障碍。有一副古人的对联正好是这首诗的注脚:“禹凿九河汤受业,秦吞六国汉登基”。尾联(第七、八句)综上而说:秦始皇最终成了唐朝大诗人杜牧《阿房宫赋》的反面教材,向统治者们告诫:过多的剥削人民,过重的税课,过于残忍的刑法及过多骄奢淫欲,至终是加快了自己的灭亡,这是历史上所有的统治者的悲剧。

  汉高祖①   秦项纷纷互市开,阳大贾②不须来。   人间戛釜③寻常事,圯上传书佐命才④。   人鹿⑤世成人⑥世,歌风台变避风台⑦。   迢迢士会承宗派⑧,独向田家咏豆秸。   注释:①汉高祖,即刘邦,西汉皇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195年在位,字季,沛县(今江苏)人,曾任泗水亭长。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他起兵响应,人称沛公。初属项梁所部,后与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同为反秦的主力军。公元前206年率军攻占秦都咸阳,推翻秦朝统治。“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严刑苛法。同年项羽入关,大封王侯,他被封为汉王。占有巴蜀、汉中,不久又与项羽展开五年的战争,于公元前206年消灭项羽,即登帝位建立汉皇朝。继承秦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先后消灭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王。迁六国旧贵族和地方豪强到汉中,以加强控制。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商贾。以秦律为根据制定汉律九章,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中央集权的巩固。②阳大贾:即吕不韦也。吕乃濮阳商人在赵国经商。遇见秦国公子异人(即子楚、后来的庄襄公)入质赵都邯郸。吕认为异人是奇货可居,经吕游说于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太子,即位后称庄襄公。吕将怀有自己的骨肉(身孕),小妾送与庄襄公为妃子,并为庄襄公生得一子曰:羸政,即秦始皇。故史称吕不韦为“阳大贾”,庄襄公为“奇货可居”,羸政为“奇货”。③戛釜:戛(音荚),敲击之意。高祖微时,引客过邱嫂家,邱嫂正食羹,乃佯戛釜以示羹完,即表示无意留客。④“圯上传书佐命才”:圯上:即桥上。圯(读移)上古代东楚的方言。刘邦的军师张良就在这里得高人黄石公传授给他的兵书秘笈,辅佐刘邦以成帝业。⑤人鹿:鹿在这里指猎人,猎取动物的对象。常用如喻政权。如“中原逐鹿”,或“鹿死谁手”。⑥人:(读至)汉高祖吕后氏,于高祖死后,将高祖宠姬戚夫人断手足挖眼睛,熏耳聋,服哑药。弃于厕中曰:人亦叫人豕。⑦避风台:汉成帝妃赵飞燕身轻不禁风,帝为之筑七宝避风台。《幼学琼林·宫室 》:“避风台,妃子扬歌。”⑧派:指派别。《幼学琼林》云:“宗室 之派,演于天潢。”即皇家的宗支派别。   简析:首联(一、二句)作者以诙谐之笔触:秦朝和项梁之间大战象商场上的交易一样。而且不须用吕不韦式的手段来买秦的江山。项梁是起义军中最强大的队伍。刘邦当时属其部下。故说秦项互市开。颔联(三、四句)陈叙人世间世态炎凉之事,即使是帝王将相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因得了机遇才成帝业,或且成为将相之才。颈联(五、六句)转而描写刘邦在逐鹿中原既成帝业后,嫔妃们争宠吃醋,互相残杀以及刘邦的后代逐步腐化堕落。为一个女人去筑一座避风台。真是“儿典爷田不痛心”矣。尾联(七、八句)综上叙述作者概括了两句话。即纵然金枝玉叶又有什么值得自恃呢?还不如我去歌颂一根豆杆儿。视权贵如草芥。起、承、转、合,跳动过大,有脱节之感。汉高祖是主题,如何扯到汉成帝,离题远了。

  萧何①   昂纬②灵钟付末光,手扶日月③见高皇。   起从刀笔才虽小,收到图书计亦良。   转饷自劳频抵谷,追亡何幸复登场。   醇醪留与他人醉,醉看垣墉好自量。   注释:①萧何:汉初大臣,沛县(今江苏)人,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起义军攻入咸阳,他收取秦朝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的户口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楚汉战争中,他推韩信为大将。以丞相的身份留守关中,为前方输送兵员和粮饷。对刘邦战胜项羽起到重要的作用。后封邹侯,居丞相职。为刘邦定律令制度。并协助刘邦消灭韩信、陈、英布、彭越等异姓侯王。所作的“九章律”(今佚)。②昂: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白虎七星的第四宿,是较亮的七颗。即金牛星座,俗称七姐妹星团,属恒星。纬:行星之古称。纬星行南北路线。昂星与恒星行东西路线。③日月:比喻人君,女后之象。《幼学琼林·天文》:日为太阳之精,主生养恩德,人君之象也。月乃太阴之精,以之配日,女后之象也。   简析:首联(一、二句)以神话寓言将汉高祖比喻为天上白虎七星,将萧何比作围绕七星的纬星与日月群星供奉昂星。俗语说群星朝北斗之意。颔联(三、四句)接着描述萧何出身卑微,只不过是秦朝的县衙掌管文书小吏。因为拥戴了刘邦跟随起义,攻入咸阳后为刘邦收集到秦朝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的山川战略要地,以及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对刘邦建立汉王朝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诗说他:“计亦良。”   颈联(五、六句)转而陈述萧何日夜在为刘邦筹措军饷,并为刘邦追回韩信,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韩信是最重要的人物。尾联(七、八句)写刘邦最后消灭项羽,一统天下后,很多有功之臣,都在沾沾自喜,认为可以得到封爵了。功臣们正处在得意忘形之际,萧何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猜测到刘邦会来一个“鸟尽弓藏”的诡计。果然刘邦先后杀了为他打下江山的韩信、陈、英布、彭越等异姓诸王。所谓:“太平原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过太平。”然而萧何却成了死心踏地维护刘邦的垣墉之勋臣。评者认为,起、承、转、合还是可以,惟词语平淡,带迷信色彩严重。

  石崇①   面城潘岳②纵家贫,尚有闲居赋语新。   得姓漫从醋醋③,治生相较逊陈陈④。   金莲⑤一炬围炉火,玉树千丛满苑春。   画卵雕薪⑥成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⑦。   注释:①石崇:西晋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字季伦。初为修武令,累迁至侍中,永熙元年(公元200年)为荆州刺史。以劫掠客商聚财产无数。与贵戚王恺,羊竞争侈靡。曾与王恺斗富,以蜡代薪,作锦步障五十里。王恺得武帝支持仍不敌。八王之乱,他与齐王结党,为赵王伦所杀。②潘岳: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人。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善长诗赋,文辞华靡,与陆机齐名。明人辑有《潘黄门集》。③醋醋:因嫉妒而感心酸之意。即人们常讲的醋意或争酸吃醋。④陈陈:即陈陈相因。没有创新,因袭旧套之意。⑤金莲:南史齐东昏侯记:凿金为莲华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步步生莲华也。以后称女子缠过的小脚为金莲。俗语三寸金莲。在这里引申为红颜祸水。⑥画卵雕薪:比喻做低级无聊之事。⑦金谷坠楼人:金谷古时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面。晋石崇筑园于此,世称金谷园。庚信《枯树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坠楼人系指为石崇殉情跳楼而死的绿珠。   简析:首联(一、二句)以比兴的手法叙述:纵然潘岳比不上石崇富有,但是潘岳胸有才华,能写出语句新颖、辞藻华丽的诗赋留给后人。颔联(三、四句)接着写石崇因富有得到别人的滥而得意忘形,其实是别人对他的妒嫉和忌恨。这种养生之道是非常危险的。还不如因循守旧一点,过些简朴生活还好。颈联(五、六句)转而叙述作者观点:由于你的(对石崇说)生活太奢侈了,既有千丛玉珊瑚树,为你光辉满苑,又有一群美人侍候于你。因此周围的人对你都投过如炉火的嫉焰,随时会将你燃烧。尾联(七、八句)综上述石崇自恃富有而不知收敛,反而处处与人斗富或炫耀自己的富有,其实是极为低级与无聊的。只可怜尚有绿珠这样的美人为他殉情而死,太不值得了。从作者的眼光看,石崇的毁灭是在于他的富有。只有安贫、知足方能乐道。其实石崇遭人妒嫉外,主要是他所依附的齐王被政敌打倒而株连到他。而潘岳呢,也被党祸所害。


作者: 山谷散人    时间: 2005-5-1 20:38
韩信①   王侯②假号本非恩,深植高皇妒嫉根③。   所赖追亡来相国,未能辞赏到公孙。   英雄结局成烹狗④,涸辙⑤余生枉化鲲。   纵使蒯生言是听,前车楚项也同论。   注释:①韩信:汉初诸侯王,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初属项羽,继归刘邦,被任为大将军。楚汉战争时,刘邦采纳其策,攻占关中。刘邦在荥阳、成皋同与项羽相持时,使他率军抄袭项羽后路。破赵取齐,占黄河下游之地。后刘邦封他为齐王。不久率军与刘邦会合,消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南)。汉朝建立,封他为楚王。而后有人告他谋反,降为淮阴侯。又被告与陈勾结在长安谋反,为吕后所杀。他善于将兵,自称多多益善。著有《兵法》三篇,今佚。②王侯假号本非恩:韩信在攻破赵地、连克齐地、占据了黄河下游之后,便自封假齐王。刘邦怕其有异心,叫他去面见问话,韩信说是假齐王。刘邦正想将他拿下,后经张良在傍提醒,转而和颜地说:大丈夫做什么假王,要做就做真王。当即便封他为齐王。张良为什么提醒刘邦呢?因为楚汉相争还很激烈,如果过早地杀了韩信,刘邦肯定是不能战胜项羽,不得不采纳张良计。所以作者说“王侯假号本非恩。”③深植高皇妒嫉根:《史记·淮阴侯传》:上(指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兵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如君何如?”信曰:“多多益善耳。”上愠而不语。此后刘邦对韩信深深地埋下了忌恨之根。此句原诗将“妒”误写为“”字,在此更正。④烹狗: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比喻过时的、无用的东西要除掉。⑤涸(读貉)辙:即涸辙之鲋。语出《庄子外物》庄周家贫,故各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在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于枯鱼之肆。”鲋,小鱼。后以(涸辙之鲋)比喻处于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亦作“涸鲋”。   简析:首联(一、二句)汉高祖皇帝是在无可奈何之下才封你(指韩信)为侯王,并非真心诚意对你加恩。因为他(指高皇帝)早就妒嫉你的军事才能。颔联(三、四句)陈述高皇通过丞相萧何运用软的方法来挽留韩信的出走(见《萧何月下追韩信》)来替他打天下。但是天下太平之时,又利用萧何与吕皇后诛杀韩信,以除心腹之患。故古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颈联(五、六句)作者转而反思地讲:帝皇的权术是驾驭任何百姓的枷锁,即使是英雄的韩信,在没有使用价值的时候(太平时候),是会落到“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尽管你有象鲲鹏的本事,也象一条小鱼落到干涸的车辙之中的结局。尾联(七、八句)综合而讲:韩信到了这步田地,即使依照谋士蒯生的话(干脆造反),但是已经晚了。象楚项羽一样,在几多次的机会中都容易杀掉刘邦的,但一念之差,将对手放过。迄今韩信与项羽沦落到同样的下场。这是作者为英雄末路而兴叹不已。起、承、转、合写得较自然。字、词、用典还算恰当。

  张良①   漫云导引②是延龄,辟谷山中养性灵。   博浪尚留千古恨,韩城空见一人醒。   不封列国非儒论,偶见高皇亦德馨。   貌取何须论子羽③,世间妇女枉成形。   注释:①张良:汉初大臣,字子房,传为城父(安徽亳县东南)人。祖与父相继为韩昭、宣惠王等王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广交豪侠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传说他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起义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原韩国贵族成为韩王,自任韩国司徒。后韩王被项羽所杀,复归刘邦。成为刘帮的重要谋士。楚汉相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被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不久遁迹山林修道去了。②导引:是古代道家的一种养生之法。张端义《贵耳集》卷中:“服饵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之大要,梳头、浴足是也。”③子羽:春秋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子之学生。貌丑而品行端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孔子发现他的优点后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简析:首联(一、二句)以倒述法描述张良在遁迹山林后回忆一生的事迹。所谓之导引、辟谷之说都是道家的生活写照。颔联(三、四句)写回忆的事件,即秦灭韩后,张良曾一度发誓要为韩国报仇,恢复韩国建制。结交刺客行刺秦始皇于博浪沙,只是未能如愿以致使他千古遗恨。韩国灭亡是整个韩国人的耻辱。为什么只有他一人在为韩国报仇呢?而其他的人都处在昏噩之中,惟他一人独醒吗?颈联(五、六句)写张良在报仇未遂之后,感到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弱小的,因此投入秦末农民起义军去,共同团结成强大的反秦大军。归附刘邦后,鉴于恢复韩国的计划失败,因此转而力谏刘邦废除原六国的贵族,建立一统中央集权政治。这些建议都得刘邦的采纳,由此可见刘邦不失为一代明君。尾联(七、八句)作者最后说,如果以貌取人不再去谈论春秋时的子羽了,眼前的张良就是个品行端正、心地善良、有道德修养的高人。如果谁还有什么偏见的话,莫非他是枉为人形的妇人。这首诗写得平淡。按汉高祖对张良的评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有姜尚、诸葛、刘基等儒将的风度。但此诗读后未免使人感到遗憾。

  陆贾①   春风吹上越王台②,五色缤纷凤诏来。   桂蠹③每随朝士贡,梅花如为使君开。   新书略约参蛮语,旧谱分明溯楚裁。   击吕安刘和将相,羡君忧责了无阶。   注释:①陆贾:汉初政治家、辞赋家,旧时楚国人。从汉高祖定天下,常使诸侯为说客,官至太中大夫。向汉高祖提出:“马上可以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意即是以武力夺取政权,却不能光靠它来维持政权。力主儒学“行仁义、法先圣”,并辅以“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作为巩固地主阶级政权之工具。他说:“夫道莫大于无为”,“故无为者,乃无不为也。”《新语无为》对汉初政治曾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在他的力谏下,汉高祖下了《招贤诏书》。②在这里用来比喻得到良师的教诲,或帝王的恩惠。语出曹植《上责躬诗表》:“施畅春风,泽如时雨”。简言:春风化雨。③桂蠹:指靠读书猎取功名后食俸禄的官员(即所谓蟾宫折桂人)。蠹(读杜)食书的蛀虫。也叫蠹鱼。如:清朝大文学家《四库全书》总编纪晓岚有副自勉联云:“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简析:首联(一、二句)以比兴的手法歌颂汉高祖、陆贾象春风时雨一样教化人民。所谓“凤诏”来,是指汉高祖的招贤诏书已颁布下来。越王台是春秋时越王为招贤纳士而筑的黄金台。颔联(三、四句)继而写由于汉高祖采纳了儒家思想实行陆贾提出的(仁义治国)方针,因此,读书人有了步入仕途的机会。这些因贤能入仕的官员们在向朝廷朝拜之时都很赞扬陆贾比梅花一样高尚。颈联(五、六句)继而转述陆贾所著的书是根据楚国的文学精粹,又概括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更兼顾到对少数民族的潜移默化。尾联(七、八句)总结或赞扬陆贾的一生:在高祖、吕后去世之后,诸吕作乱,他协助周勃平定了叛乱,安定了刘氏的江山。同时又调和化解各诸侯、将相之间的矛盾,使汉王朝得到巩固和发展。故作者说陆贾的功绩无人比得的了。从这些语言中不难看出陆贾是作者心中崇拜的偶像。

  刘敬①   娄刘叠韵语相因,谁识高皇是舌人。   挽辂自从趋召脱②,系囚翻被沮行嗔。   关中建策经纾策,城外周围念徙新。   今日过秦温论语,懒将一统美三秦。   注释:①刘敬本姓娄,汉高祖召见时赐姓刘,齐国人。西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因建都一事献策有功,封关内侯,食二千户,后又号为建信侯。②挽辂自从趋召脱:即刘敬被汉高祖召见时正推着鹿车。旋即脱下鹿车,来不及换上衣服就去朝见高祖了。挽(音晚)辂(音路):即鹿车前面的一根横木,为方便推车而设的。   简析:首联(一、二句)赋起直述:刘敬本来姓娄,因为汉高祖召见后赐姓刘。或者是娄与刘在谐音方面的关系,还是高祖是个最会说话的人呢。颔联(三、四句)接着叙述刘敬被召时旋即放下鹿车,来不及换上衣服。当时有齐人虞将军要刘换上新衣。刘敬说:“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虞将军认为刘敬的这般模样,象个服劳役的囚犯。对刘有责怪之意。颈联(五、六句)转而叙述:刘敬去朝拜高祖时,献上定策关中,即迁徙原六国贵族后人于关中的策略,得到了高祖的重用采纳。尾联(七、八句)作者说:今天我经过秦境,重新想起了刘敬与高祖的那一番谈论后,因此对于秦统一六国的伟业是不值得称赞了。   全诗起承转合还好,但语言有词不达意之句。

  晁错①   刘安不计及晁危,空把愚忠论是非。   始信申商无善术②,顿教吴楚有微辞。   南门穿出曾招怒,东市收来转被疑。   我说城阳③中尉好,为公湔雪帝含凄   注释:①晁错:西汉政治家。颖川(今河南禹县)人。初从张恢学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文帝时任太常掌故,曾奉命从故秦博士伏生受《尚书》,后为太子家令。得太子(即景帝)信任,号智囊。景帝即位,任御史大夫。他坚持“重本抑末”政策。并主张纳粟受爵,又建议募民充实塞下,积极防御匈奴贵族的攻掠,以及逐步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得到景帝的采纳。不久吴楚等七国诸侯王以诛错为名,发动武装叛乱;他被袁盎等所谮,被杀。所著政论有《论募民徙塞下书》、《论粟疏》等。议论犀利,分析深刻。《汉书·文艺志》法家有(晁错)31篇。今有清·马国翰等人辑本。②申商:即申不害和商秧。当时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一致主张以法治国。作者站在儒家立场上当然说:“始信申商无善术”了。③城阳:郡名,汉初设置。文帝二年(即公元前178年)改为诸侯国。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的莒县、沂南和蒙阴县东部地方。   简析:首联(一、二句)赋起直述;晁错忠于刘汉得太愚蠢了,竟然不顾自身的安危,建议并实行为巩固汉王朝中央集权而削夺诸侯王的封地。颔联(三、四句)接着陈述:由于晁错主张削藩,必然遭到吴楚各诸侯王的忌恨,故以“清君侧”为名武装反叛,授人以口实。看来申商之术也是不好的东西。在这里作者以一人之所为而将整个法家学说均以否定。颈联(五、六句)作者以调侃的口吻转 述汉景帝由于害怕诸侯们起来反叛,听信了奸臣袁盎等对晁错的谮言,以为杀了晁错,叛兵会自己退下。诗中说:南门穿出……,东市收来……等句故意描写晁错逃跑的狼狈象。尾联(七、八句)吴楚等诸侯王的叛乱终于镇压下去了,以城阳侯等向景帝力谏为晁错平反、雪昭。景帝也深深地感到杀晁错是错误的,并联想到晁错平时的好处,而伤心泪下。以史实论:晁错辅佐文、景两朝,所取得的成绩是很大的。史称“文景盛世”对于晁错来讲是功不可没。作者是不会否认这一事实,但调侃手法,未免显得轻佻了些。

  叔孙通①   短衣楚制尚相因,弟子从游数百人。   言反最难言盗易,入陈如假入彭真②。   献公事故频徵论③,武帝名同别引伸。   最喜朝仪④规定后,汉家基业迈羸秦。   注释:①叔孙通,汉初薜县(今山东滕县东南)人。曾为秦朝博士,秦末先投项羽,后归刘邦任博士,人称稷嗣君。汉朝建立,与众儒生共立朝仪(上朝仪式)。后任太子太傅。②入陈如假入彭真:陈即陈郡,秦朝属地,汉时改淮阳国(今之淮阳县)。在这里指代秦朝。彭即彭城,西汉时设郡。楚怀王、项羽都曾建都于此(今之徐州市)。在这里指代项羽。作者嘲讽叔孙通先是秦朝之臣,秦朝亡后又投项羽,最后再投刘邦,乃三世家奴耳。③献:即文献。原指典籍与宿贤。见《论语·八佾》:“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侧能徵之矣。徵者,求证。宋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今称有历史价值的图书和人文资料。④朝仪:汉高祖初定天下,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上厌之。叔孙通曰:“儒术难以取进,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共起朝仪(上朝仪式)。上许之。孙率百余人为绵蕞,野外习之。后长乐宫成,示范群臣贺莫不肃敬,无敢失礼。”(见《幼学琼林·制作篇》)。   简析:首联(一、二句)作者以赋手法起:描述叔孙通一行数百人穿着楚地的服饰。颔联(三、四句)接着陈述叔孙通先为秦朝博士,秦亡后投奔项羽。看项羽不成气候了又投奔刘邦。这不是成了三世家奴吗?有悖于儒家所提倡的忠臣不事二主。所以作者说他“言反最难言盗易”。入陈(即陈郡秦朝所设)如果是假的,那么入彭(即彭城,楚项故都)就是真吗?这是作者留给读者自己去猜想。颈联(五、六句)作者转而陈述叔孙通最后投奔刘邦是凭什么资本呢?是凭着他掌握了原六国有价值的文献(典故),现今讲的图书和人文资料。尾联(七、八句)最后作者说,叔孙通以拿手的奉献是为汉高祖建立了上朝仪式。使朝臣们对皇权顿感肃然敬畏,这种威武的气派远远超过了当年的秦始皇。该诗叙事简洁,嘲讽意深。起承转合四部分扣得紧凑。


作者: 山谷散人    时间: 2005-5-1 20:38
陈平①   高皇坐困白登城,谈笑谁能解甲兵②。   强敌本非同社肉③,妒情相较甚邱羹④。   神交太尉神弥永,典数先王典未更⑤。   户尚存人已没,徒将父老问分明。   注释:①陈平:汉初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陈胜起义时他投奔魏王咎,为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旋归刘邦任护军中尉。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失去范增。并以爵位笼络大将韩信,为刘邦采纳。汉朝建立后封曲逆侯。惠帝、吕后时任丞相。吕后死,他与周勃定计诛杀诸吕侯王。迎立代王为文帝,任丞相。②谈笑谁能解甲兵:冒顿困汉高祖于白登城,冒顿妻于氏。陈平素知其妒乃造傀儡美人舞于城上,于氏疑为生人。虑城破后,冒顿必纳之,遂领兵退去(见《幼学琼林·技艺篇》。③社肉:土地神为社神。古代先民们于春、秋两次祭祀社神为社日。祭社当日各户分享其胙肉称社肉。④邱羹:即邱嫂戛羹(见前咏《汉高祖》戛釜注释》。⑤典:可以作为示范的重要书籍。人常说:数典不忘宗。   简析:首联(一、二句)赋起直述:汉高祖亲征冒顿,被困于白登城。在这危难的时刻,陈平用傀儡美人将敌人退去。作者在这里借用三国时,东吴周瑜的儒将风度来形容陈平。语出《苏东坡赤壁怀古》词中: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颔联(三、四句)接着陈述:强大的敌人并非象分飨社肉那么容易瓦解。只有利用其妒嫉的弱点以攻击即破。因刘邦的大嫂最爱妒忌,作者用以形容颈联(五、六句)转而写汉高祖在病重弥留之际密咐太尉周勃,作临终遗嘱。汉高祖与吕后相继死后,陈平与周勃果然遵照汉高祖遗嘱一字不改地去执行:将诸吕侯王(吕产、吕录)满门抄斩一个不剩。并曰:平叛。尾联(七、八句)最后作者描写诸吕侯王人死楼空的凄凉景象。并设问这个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去问街坊父老,或问苍天,又有谁懂得清楚,问是徒劳的了。   从这首诗里,作者让人们去反思。至高无上的权力,是诱惑人们互相残杀的魔鬼。哪怕是亲戚、亲生骨肉也不例外。

  周勃①   厚重何嫌尚少文,营如细柳果能军②。   安刘不负高皇意,诛吕终成太尉勋。   买器错诬遭虐讯,委梁谗问蛊聪闻③。   中廷④传说功臣饿,飞挽⑤余粮委暮云⑥。   注释:①周勃,汉初大臣,沛县(今江苏)人,少时以织薄曲(蚕具)为生,并充丧事中的吹鼓手。秦末从刘邦起义,以军功授将军,封绛侯。汉初随刘邦平定韩王信,陈和卢绾的叛乱。刘邦认为他:“厚重少文,安刘氏者必勃也。”吕后时任太尉,但军权仍吕后亲戚控制。吕后死后他与陈平定计入北军号召将士拥护刘氏,诛杀企图谋反的吕产、吕禄等人。迎立代王为文帝,任丞相。后被人诬告谋反囚于清室,即为王公大臣而设立的监狱。(见司马迁《报任安书》。②细柳营:西汉名将周亚夫屯军的地方。③聪即听觉灵敏。如:耳聪目明。《管子·宙合》:“聪明以知,则博。”④中廷:即朝廷。这里指皇帝。⑤挽: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意。如:哀挽、挽词、挽联。⑥暮云:即“春树暮云”的简称。语出杜甫怀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以后习惯用作对远方朋友的怀念和亡友的追忆。   简析:首联(一、二句)以赋、比起句,用汉高祖对周勃的评价:“厚重少文”来设问,作者则答曰:何必嫌他少文才,可他治军严肃整齐不下如细柳营的周亚夫啊。颔联(三、四句)接着叙述周勃不负高祖临终咐托,诛除吕氏诸王的叛乱,为巩固汉刘氏的江山立了大功啊。颈联(五、六句)转而陈述:由朝廷误听奸人的谗言,致使周勃被捕下狱,遭到严刑审讯。尾联(七、八句)传说周勃在狱中绝食怕象周亚夫一样饿死,皇上只好寄食物去给周勃,以表示哀思与怀念。文帝本是一个藩王(代王),是靠周勃与陈平剪除诸吕后,迎立他为文帝。换句话说没有周勃与陈平迎立,他不可能得登帝位。全诗写得紧凑,起、承、转、合交替也好,用典得当。

  项羽①   入庙②何须拜愤③王,唐家贤相武家良④。   死还索世横江险,生竟输人佐汉昌。   斗碎恨难圆霸国⑤,印刻功不赏明堂。   荒凉垓下秋风起⑥,愁听斑骓泪数行⑦。   注释:①项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贵族出身。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楚怀王任宋义为上将军,任他为次将。率军往救,宋义到安阳(今属河南)逗留不前,他杀死宋义,率兵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楚汉战争中为刘邦所击败。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②庙:即项羽庙。一说在乌江畔,当时项羽自刎之地。③愤王:即勇猛之士。愤应是贲,读笨。愤王即有勇无谋之侯王。④唐家贤相武家良:公元第七世纪后,外国人常称中国为唐家。又中世纪西方伊斯兰教徒称中国人为唐家子。武家:即经武之家,现代称为军事家(见辞海广部和弋部)。⑤斗碎恨难圆霸国:见《史记》汉高祖鸿门宴,起如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焉。”遂逃归灞上,留张良以白璧谢项羽,以玉斗谢范增。增置地,拔剑撞碎之。曰:“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刘邦也。”范增为项羽谋士,并拜亚父。⑥垓下:是项羽与爱妾虞姬临终袂别的地方。⑦斑骓:毛色苍白相杂的马。项羽之坐骑。骓读锥。   简析:首联(一、二句)作者以不屑之态陈说项羽不值一拜,象这样有勇无谋的王侯或将军有何能耐呢?中国有很多的将相比项羽高明得多了。颔联(三、四句)接着说项羽不值拜的理由:项羽生为西楚霸王不懂得笼络人心,使用人才。象韩信、彭越、英布等都曾是项羽的部下,而今转而归附刘邦来打倒项羽。死后又阴魂不散,常常在乌江畔扰人(传说项羽死后显灵之事,必竟是无稽之谈)。颈联(五、六句)紧接前联叙述:项羽待人更差了,他身边仅有一位谋士他称为亚父。范增的话都不听,让刘邦从鸿门宴席上逃跑了,而且赏罚不明。尾联(七、八句)综合项羽的种种不是,因此项羽终于落到了被汉王围困在垓下,是夜四面凄凉的楚歌随着怆凉的秋风吹来,令人毛骨悚然。项羽在他军帐内与爱姬虞美人作临终的袂别,自刎于帐内。项羽的战马好象懂得人性似的流着几行凄泪,仰首哀鸣。是为它的主人而鸣不平吗?   自古以来,对于刘、项的功过是非莫衷一是。作者是站在贬项的立场上写这首诗的。评者认为宋代女诗人李易安的看法是比较中肯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见李易安诗《过项羽墓》。全诗起承转合紧凑。

  范增①   大江东去浪淘残,验取鸿门②一席间。   撞斗自应隆准③碎,分杯④谁为太公寒。   也知下相功难没,所赖东坡论不刊⑤。   歌歇酒醒垓月冷⑥,可怜人杰更无颜。   注释:①范增:项羽谋士,被尊为亚父。居巢(今安徽桐城)人。秦末农民战争时劝项梁立楚王之后裔为怀王。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以他为末将。后属项羽为主要谋士。他屡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中刘邦的反间计,被项羽削去权力,忿而离去,病死途中。②鸿门:见咏项羽注释⑤。③隆准:即高鼻子之刘邦。《史记》:“高祖隆准而龙颜。”④分杯:即分羹。项羽攻打刘邦的城池时,用范增之计:将刘邦之父(即太公)捆于马上,挟胁刘邦投降,并扬言要烹食刘父。刘邦在城楼上厚颜地答道:以前我们拜过兄弟,我父即你父。如果你烹食父亲,请分一杯与我共享。使项羽不忍而释之。这事使范增感到十分心寒,认为项羽太让他失望了。⑤所赖东坡论不刊:北宋苏东坡,字轼,著有《东坡书传》共十三卷。不采古注,多议论……特点是善于怀疑,固多武断,亦有恰当之处。这是说:所幸苏东坡议论范增实是无奈,并非无能。⑥歌歇酒醒垓月冷:楚汉战争到最后阶段,项羽被刘邦围于垓下。夜间汉军四面作楚歌以涣散项羽的斗志。项羽感到绝望,放下酒杯对爱妾虞姬悲歌起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是夜月冷风凄加上怆凉的楚歌,虞姬在万般无奈之下为项羽殉情而自刎。   简析:首联(一、二句)以赋、比起句:铺陈楚汉战争的浪潮已经到残局的阶段了。由于项羽在鸿门宴上一念之差,放走了刘邦而落到惨败的局面。颔联(三、四句)接着倒述项羽失掉成功的机会的过程。见以上注释。范增只有长叹:“竖子不与为谋”而已。颈联(五、六句)作者转而说明:范增辅佐项羽的功夫已经用尽了,是项羽不具备帝皇之命。所幸后人苏东坡在议论中没有提到范增无能,只提无奈。尾联(七、八句)由于项羽的手软心慈,以致失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到如今只落得兵困垓下还有什么颜面再见江东父老呢?   全诗没有直接写范增,而通过描写项羽的种种表现来反衬范增的人物性格。象项羽这样一个普通人性的人,重感情,知羞耻。范增一心要将他推向帝皇的宝座,无疑是拉牛上树……   该诗起、承、转、合扣得很紧。人物描写也很逼真。项羽“憨仔”的形象呼之欲出。作为主题人物的范增通过折射写法很成功。

  于谦①   陡闻谍报已蒙尘②,中外同为痛哭人。   忧国忧民良有以,议和议战了无因③。   功成瓦注看生入,语到金英愧死陈④。   粉骨碎身诗句在,问谁东市吊残春。   注释:①于谦,明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廷益,永乐进士。任监察御史,河南、江西巡抚。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从兵部次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刺军(作者误写为“瓦注”)加少保。次年(景泰元年)瓦刺首领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他认为和议难恃,努力整顿京营军制,创立团营,加强训练。天顺元年(1457年)被释放后的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他被英宗以“谋逆罪”杀害。万历间谥“忠肃”,有《于忠肃集》。②陡闻谍报已蒙尘:即明英宗亲征瓦刺军在“土木堡”战败被生擒,历史上称“土木之变”。③议和议战了无因:即英宗被擒,朝廷上下,有主张抗战的,也有主张议和的,莫衷一是。谁也讲不出道理来说服对方。④语到金英愧死陈:即陈情诉说自己某些不由衷的情况。见《楚辞·九章惜往日》:“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之不意。”这里是挖苦英宗被俘之语。由于于谦领导军民奋起抗战,打败了瓦刺军队,英宗始得生还。故作者有“看生入”之句。   简析:首联(一、二句)赋起叙述:明英宗亲征瓦刺(并非“瓦注”)被俘,朝廷上下痛哭悲哀之状。颔联(三、四句)刻画于谦在国家危难之时,力排主和之众,率领军民奋起抗战,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民族气节。颈联(五、六句)转而直述于谦领导军民奋起抗战并打败了瓦刺侵略军,英宗得释放了,但不知已过,不知羞愧的英宗,反而乘景帝有病之际,发动夺权篡位的“夺门之变”重登帝位,并将于谦处死。尾联(七、八句)综合而写:民族英雄于谦在年轻时就立下许身报国的宏愿,而今他壮志已酬,死得其所。也正如他豪壮的诗句一样:“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场中走一番。碎骨粉身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最以句设问:谁来吊残春呢?其实作者太管中窥豹了,不是哪一个人,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当然除了愿作亡国奴或汉奸之外)都来吊唁于谦。作者将为民族、为国家而献身的英雄贬为“残春”是极其不妥。这是该诗之败笔。

  贾谊①   东坡说鬼岂荒唐,深喻苍生祸福场。   宣室求贤劳访问,长沙谪宦悯凄凉。   主文谲谏真长策②,医命疗痊始妙方。   每笑唐人诗句浅③,反将恩薄议文皇。   注释:①贾谊,洛阳人,是西汉初年,年轻有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曾向汉文帝提出一系列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主张,很受文帝的赏识。由于受到当权大臣周勃、灌婴等人的排挤被贬为诸侯王吴芮的太傅。三十三岁便抑郁而死。②主文谲谏真长策:系指贾谊向汉文帝献上一篇《治安策》,被文帝采纳而实行。终于战胜了诸王侯的分裂割据势力,使一统的西汉帝国得到巩固。文章的精粹在:“欲天下的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真力。”③每笑唐人诗句浅:即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其中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之句。   简析:首联(一、二句)借宋朝苏东坡论贾谊起句。苏东坡论贾谊时以古人作比喻:一个有才能的人要想使自己有所发展,光靠才干是不行的,还要有耐心去等待机遇,而且要胸怀广阔,方能得人主的赏识和重用。文中引用孔子、孟子、王猛等先哲们的事实来论证。因此作者有说鬼之句而并非荒唐。其意是古人已成了鬼也。苏轼的论证是有关国计民生之实事,即所谓的“祸福场”。苏东坡的文义是委婉批评贾谊虽有王佐之才,但心胸狭窄了,故忧愤而死。颔联(三、四句)接着阐述,既然朝廷有意求贤纳士,但一部分大臣暂还未曾对贾谊有充分理解,这情有可原的,作为贾谊理应去争取多面的支持,耐心等待时机才是,又何必自暴自弃,自认为前程无望而满目凄凉呢。颈联(五、六句)转而陈述:汉文帝初步采纳和实行了贾谊的《治安策》后,使汉王朝得到长治久安的效果,这是医治国家各种弊病的灵方妙药啊。尾联(七、八句)作者最后认为唐人咏贾谊的诗是见识肤浅,看不到汉文帝重用贾谊的一面,只看到贾谊被贬为长沙太傅时,怨天忧人的一面。其实作者咏贾谊只不过是苏东坡的政论改写而已。跳不出前人的旧窠。诗意还算浓,用典也还可以。


作者: 山谷散人    时间: 2005-5-1 20:39
帝尧①   曾将世系剖群疑,史讼缘何各自持。   姑岂堪成配偶②,唐虞毕竟判宗支③。   羲和分职畴人传④,水火程能计吏辞。   松栋⑤阶翘首处,羹墙今尚寄遐思⑥。   注释:①帝尧:帝之子,黄帝之玄孙也。从母所居为姓伊祁氏,翼善传圣曰尧、谥也。建都于平阳,号陶唐。有天一样的函养,有神灵般的微妙。如日之照临,人们都依附之,犹葵花之向日也。其德如云霓之覆渥,言德化广大而滋润生灵,如百谷之仰望膏雨(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卷)。②姑岂堪成配偶:系帝尧与舜的祖父桥牛为班辈,尧之二女娥皇、女英与舜父瞽叟同一辈份,故尧将其二女配之舜,实是以姑配儿也。③唐虞毕竟判宗支:语出《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卷云:自黄帝至尧、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④羲和分职畴人传:即尧命羲氏执掌天象历法。命和氏执掌地上农耕五谷之事。⑤:即荚,生于尧门前石阶的祥瑞草。⑥羹墙今尚寄遐思:语出《幼学琼林·人事篇》舜仰慕唐尧于羹于墙即吃饭时或静坐时都见到尧(见《幼学琼林·宫室篇》)。   简析:首联(一、二句)赋起直述:关于帝尧的身世来历都已经清楚地剖析,但史家们为何还互相争持不休呢?颔联(三、四句)接着陈述:帝尧与帝舜本来是共一个祖宗下来的,尧以二女:娥皇女英之配舜为后、妃。岂不是太荒唐了吗。那有子娶姑的道理。颈联(五、六句)转而叙述尧之所以成为贤君,他派羲氏主掌了天象历法;又派和氏主宰地上的农耕五谷。而连水火都有程序地派官吏管理得很好。尾联(七、八句)作者拟以站在如栋的松树下、尧帝石阶前翘首远望寄以跨越时空的遥想,每饭不忘、每坐必思贤圣帝尧的形象。   全诗写得呆板,没有刻画出帝尧贤君的形象来。语言不富于幻想,不能激起人们的共鸣。

  舜帝①   历试人间水火区②,惟凭龙鸟护全躯。   顽有德终堪格,狂傲无能自正趋。   曲谱薰风弦五抚,图开益地玉双输。   斜阳闪烁苍梧外③,泪洒三妃事有无。   注释:①舜帝;生于姚墟,故以生地为姓姚。目有重瞳,故名重华,字都君。龙颜,大口,黑色身高六尺。舜父瞽叟姓妫(亦以生地为姓),母握登见长虹意感而生舜。舜母早亡,瞽叟再娶后妻而生象。瞽叟厚爱后妻子象。舜父瞽叟顽烈,后母蛮,弟象骄傲。他们几次欲杀舜,都未得逞。②历试人间水火区:舜20岁以孝闻名于尧,尧以二女配于舜(即娥皇、女英),以观其是否真孝。又以九男以处观其外事。瞽叟欲杀舜,使舜涂廪(修粮仓),瞽自下纵火欲焚死舜。舜借两雨笠似鸟张翅而降下,不死。后瞽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与邻井相通,匿于空隙。瞽与象共往下填坭,瞽与象大喜以为舜已死。孰知舜从匿空处往邻井作蛇行般复出,亦不死耳。即作者所谓的水火区也。③斜阳闪烁苍梧外:舜六十一岁代尧践帝位,在位三十九年。南巡到苍梧而病死,葬于江南九疑。   简析:(一、二句)以赋起句叙述:舜帝经历了人间水火的磨难,全凭着人神的保卫而登帝位。颔联(三、四句)接着陈述舜凭着人神的保护和自己的聪明才智,躲避了父、后母及弟的迫害。并说舜父、后母、弟他们坏到了没有人性,为所欲为的地步。颈联(五、六句)转而陈述尧对舜的爱护并以女为妻,赐给琴陶冶情操。作者因对仗的需要设句:五抚对双输。尾联(七、八句)阐述舜帝在位三十九年,南巡苍梧而病死。故云:斜阳闪烁苍梧外。说白了即日沉苍梧耳。舜之妻(后)妃亲莅苍梧悼唁哭陵。史实为二妃,何来三妃洒泪。但作者亦自云:“事有无”。倒让读者们自己去沉思了。   全诗写得不算成功。按史实应该写出舜的政绩和与二妃爱情缠绵景况以及与父、后母、弟以怨报德的大圣大贤的形象。

  樊哙①   深嘲燕主袭虚名②,让国终难免甲兵。   能使重瞳③英气慑,不教隆准梦魂惊。   留侯妙策安刘季,项伯雄心冷范生。   领取彘肩④滋味好,鸿门宴席主兼臣。   注释:①樊哙,汉初将领,沛县(今属江苏)人,少以屠狗为业。初从刘邦起义为部将,以军功封贤成君。灭秦后项羽谋士范增拟在鸿门宴上刺杀刘邦。他直冲营门斥责项羽,护卫刘邦逃脱。汉初随刘邦破臧荼,平陈和韩王信的叛乱。晋封舞阳侯,任丞相职务。其妻是吕后之妹,深得刘邦信任。②燕王臧荼是被刘邦诱降而诛。③重瞳:即项羽。羽双目重瞳世人称之。④(读志)即猪也。肩:腿也,即猪腿。   简析:首联(一、二句)起句直述:樊哙随刘邦诱杀燕王臧荼夺其城池。并嘲笑燕王浪有虚名。颔联(三、四句)接着描写樊哙随刘邦赴鸿门宴,直撞营门使项羽吃惊而让刘邦逃脱。颈联(五、六句)转而陈述:留侯张良在鸿门宴上设计保护刘邦,使项伯与梁良对舞以遮挡刘邦不被刺杀。使范增的计策落空而感到心寒。范增心寒些什么呢?心寒项伯吃里扒外。而作者却用雄心来形容是欠妥了。尾联(七、八句)作者很欣赏樊哙 直冲鸿门宴,而得到项羽赏食猪腿一具以酒食。并作主保护刘邦出逃。全诗遣词平凡,甚至不准。项伯本是项羽部下反而为对方服务,还称之谓“雄心”。

  曹参①   守法难于立法难,平阳侯第自清闲。   醇醪畅饮心非醉,戚狱相乘胆不寒②。   七十创痕开国绩③,百余阵垒拯民艰④。   歌声消歇人何处,秋草离离满汉关⑤。   注释:①曹参,汉初大臣,沛县(今属江苏)人,曾为沛县狱吏。秦末随刘邦起义,屡建战功,汉朝建立封平阳侯。曾任齐相(诸侯国)九年,协助高祖平定陈、英布等异姓诸侯王。任齐相时采用盖公的“黄老”之术(黄帝、老子的思想学说)治国(即无为而治)。后继萧何为汉惠帝丞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世人有“萧规曹随”之称。②戚狱相乘胆不寒:曹参为相,终日饮酒无所事事。惠帝责怪曹参,乃谓其子窑(中大夫)曰:“尔父终日饮酒,何以忧天下?”参子窑回家诉与参。参即怒笞窑二百,曰:“天下事非尔当然言也。”旋即废除秦人苛法、极刑繁狱。以清静“无为”教化子民(见《史记·曹相世家》)。③七十创痕开国绩:即遭受百余场战争苦难的齐国七十座城市。④离离:悲哀状。语出《楚辞·九叹思古》:“曾哀凄欷,心离离兮。”⑤关:即汉朝所辖境内。《吕氏春秋·仲夏》:“门闾无闭关市无索。”又高诱注:“关,要塞也,市人聚也。”   简析:首联(一、二句)赋起直述:自古以来立法是容易的,而让人们个个都能守法是很难的。但是由于曹参实行无为而治(即所谓的德治)后,汉朝境内人们都很守法,故他的平阳侯府衙方显得清闲了,无人来打官司了。颔联(三、四句)接着叙述:曹参既不怕皇帝的责怪,也不听亲人、狱吏们的干涉和劝阻。颈联(五、六句)转而陈叙饱受战争苦难的齐地人民,由于曹参实行无为而治后,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所以人人都安己守法,敷平了齐国七十座城市、乡村的战争伤痕。尾联(七、八句)作者以缅怀的语句赞扬曹参在执政期间深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歌颂。曹参死后,整个汉朝的城乡一切欢乐的歌声都停止了。人们悲哀得象暮秋的衰草一样一点精神都没有了。   全诗赋、比、兴都用上。遣词还可以,诗意也很浓。


作者: 山谷散人    时间: 2005-5-1 20:39
标题: [分享]土司官族莫人瑞题历史人物诗简析
陈茂烈①   亲老何须恋帝②,承欢愿作衣人③。   乌台欲遂乌私愿④,凤诏优嘉凤倡陈⑤。   堂北祗留松作节,篱东雅爱菊为邻。   唐家李密陈情表⑥,输与儒臣写性真。   注释:①陈茂烈生辰年代不详。从诗意看当属老莱子一类,弃官回家侍奉慈亲的隐士。②(读因):古代城门外层的曲城。这里指京城。③承欢愿作衣人:承欢为菽水承欢乃贫士孝亲之道。衣人系老莱子,楚人,七十三岁其亲尚在,不敢言老。常穿五色彩衣作婴儿戏,佯跌仆状以娱亲喜。古称:戏彩娱亲(见《幼学琼林·祖、孙、父、子篇》)。④乌台欲遂乌私愿:古时御史官为乌台,司禁令、刑、罚(见《幼学琼林·讼狱篇》)。乌私愿,即乌鸦私愿。古云: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象乌鸦一样对母乌反哺行孝之心愿。⑤凤诏优嘉凤倡陈:语出(王僧虔戒子诗):吾门优者为龙为凤,劣者为虎为豹。比喻对父母孝顺有道德修养的人为龙凤。⑥李密陈情表:李密字令伯,一名虔。西晋武阳(今之四川彭山县)人。作者写作唐家人系泛指。   简析:首联(一、二句)兴起陈述:既然要敬奉慈亲又何必留恋京城。为了使父母高兴,我愿学老莱子着五彩衣裳,佯作儿童嬉戏以娱双亲。颔联(三、四句)接着直述:即使当上御史大夫,也要学乌鸦一样对母亲行孝。飞禽尚且懂得敬孝慈亲,何况作为人子呢。王僧虔《戒子诗》讲得好。是好儿子都是龙是凤,这并非是陈旧的观念啊,是值得提倡的呀。颈联(五、六句)转而用比喻的方式陈述:要象堂北的苍松高风亮节,要与篱东的菊花结为邻友。尾联(七、八句)作者评价陈茂烈的孝行比起西晋文学家李密,为了侍奉慈亲辞官归里,而写下的陈情表,在行动上还要真切。   全诗起承转合自然,但遣词还不够稳。用典还可以。李密是西晋时期的人,何必冠一个唐家。“泌”乃密之误写。

  王哲①   遥听江西一哲谣,冤霜齐并岭岚消。   女奴逃后人家怨,盗贼来时镇守烧。   既有廉明清者至,并无贪鄙吝相招。   真诚感格皇天日,甘雨随车泽倍饶。   注释:王哲生辰年代失考。从诗意看当属于深蒙冤渠之士。   简析:首联(一、二句):从遥远的江西传来王哲所蒙受的冤渠(被人诬害,以及女奴出逃、家物被窃等所谓冤霜齐并)令岭巅上的岚气消失殆尽。颔联(三、四句)接起陈述:女奴潜逃,埋下人家的怨恨。盗贼趁机打劫,官府乘危加害。颈联(五、六句)作者转而设想:假如遇到廉明清正的官吏,既不受贪心人的行窃和卑鄙小人的枉害。尾联(七、八句)以上作者的设想是真的话,那当然感戴皇天,皇恩浩荡了。那冤霜齐并的岚气会化作甘霖澍雨,加倍地降泽于苦难的王哲。不会痴人说梦的吧。   全诗用词造句欠妥。事件说明不清。

  宣宗章皇帝①   织妇当轩绝妙辞②,豳风③图外纪新诗。   太平圣德增杨撰④,贪墨⑤苛残代李卮⑥。   天上含誉星朗彻,禁中⑦贺节辇⑧追随。   微行恐忽垂堂喻⑨,捷录恭呈报主知。   注释:①明宣宗乃仁宗之太子,朱瞻基。1426年到1435年在位十年,年号为宣德。明朝自燕王朱棣篡位后到明宣宗,虽然宦官专权,但毕竟还是比较稳定的时期。朱瞻基即位短短十年间,没有什么建树,故史书未见记载。②织妇当轩绝妙辞:典出《晋书烈女传》:“苏氏名蕙,字若兰,窦滔之妻。滔戍流沙,另有新宠,蕙织锦作回文诗劝滔。锦呈五彩绚丽,诗纵横反复皆成章句。诗甚凄惋,名曰:璇玑图,全诗840字。③豳(读宾)风:同,古都邑名,今陕西旬邑西南。周族后稷的曾孙公刘由邰迁于此。到文王祖父太公王又迁于岐。《诗·大雅·公刘》:“笃公刘,于豳斯馆。”豳风:《诗经·国风》之一。凡《七月》、《鸱》、《东山》、《破斧》、《伐柯》等七篇。追述后稷、公刘的事迹,以告戒成王。后人取周公所作附之。④增杨撰:增杨系指: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三杨。多谋善断,连辅仁宗、宣宗两朝。故作者用增字代表多之意,增字为动词以对下联的代李卮之代字。撰:本来是著作或著述。在这里作者用另一种解释:指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语出《易系辞下》“阴阳合德则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也。”⑤贪墨:同贪冒意,即贪图财利。语出《左传·昭公十四年》:“贪以官为墨。”杜颖注:“墨为不洁之称也。”⑥李卮:李本是蔷薇科落叶乔木,开白花,果能食。在这里作者用通“理”字解。古法官的名称也。语出《管子法理》:“皋陶为李。”尹知章注:“古治狱之官也。”卮:本来是古代的盛酒器,现代的酒杯。但作者作卮言解。语出《庄子·寓言》:“卮满则倾、空则仰,随物变,非执一守故也。”李卮在作者的用意为:法和理,是因人因事而起变化,掌握法和理的人不能故守和呆板。⑦禁中:即皇宫中。《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赵高决诸事。”裴集解引蔡邕曰:“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⑧辇(音捻):皇帝与皇后所乘坐的车。如:帝辇、凤辇。语出《通典·礼典》:“夏氏末代制辇,秦以为人君所乘,汉因袭之。”⑨垂堂喻:用以比喻危险的环境。《汉书·爰盎传》:“千金之子,不坐垂堂。”即屋檐下或高墙之下。   简析:首联(一、二句)用《晋书烈女传》中苏若兰凭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凄惋的回文诗使其丈夫回心转意。以及周朝时用豳风来告戒周成王一样,从异端而回到正常。比喻是写诗常用的手法。颔联(三、四句)接着陈述:明仁、宣宗时期,因为有三杨(诗中所说的增杨)善于辅政和正确的诱导,能使这一时期的社会得到安定。如作者所说的太平圣德的盛况。由于善于辅政,化解了社会上的种种矛盾,贪脏枉法的官吏也有所收敛,主动地以法、理来克服自己。颈联(五、六句)转而陈述由于太平盛世,上达于天庭,使天上的群星都呈现出清朗的容貌。而皇宫中也是一派吉庆节日一样的祥和氛围。尾联(七、八句)综合而描绘凡是朝廷上下或者在民间,人们哪怕是细微的行动都十分注意到是否符合安全的箴训,并且随时向上呈报。   全诗起承转合得体,但造句牵强。用典尚贴切。让人读后有种模糊,是写宣宗个人?抑或是写宣宗时期的社会现象?如果是写个人的话倒是写三杨辅政的政绩尚切题。

  英宗睿皇帝①   南迁北狩究何常,凶焰凌空兆②振③。   牛腹不闻书迭报,马肝莫问味相尝。   子陵④以外凭谁侍,寅筮⑤之中代主张。   智化寺前秋月冷,旌忠二字恐无光。   注释:①明英宗朱祁镇,宣宗太子。1435年即位,年号正统。即位时九岁,由宦官王振专权。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被瓦刺俘去,(即所谓北狩失利),次年被释回京。景泰八年(1457年)乘代宗有病发动“夺门之变”复位。改年号为天顺,杀害抗击瓦刺有功之臣于谦,任用宦官曹吉祥。在其统治期间政治黑暗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先后爆发了叶宗留、邓茂七等农民起义。②兆:即卜兆。古人灼龟甲以占凶吉,其裂痕谓之兆。语出《国这·秦策一》:“(赵)襄王错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如:吉兆、凶兆、不祥之兆。即事物发生前的征侯和现象。③:在这里作者引申为宦官的代称。语出《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侍中,中常侍加黄金。”因中常侍是宦官,故后来以为宦官的代称。④子陵:子古时男人的尊称,也作你字解,在这里指于谦。陵:作者在这里指超越或轻慢、欺侮之意。见《礼记·学礼》:“不陵节而施之谓逊。”又孔颖达疏:“不越其节份而教之。”作者故用子以对下联的寅(以时辰对时辰)。⑤(寅)筮(音誓)用蓍草占卦测凶吉为筮。见《礼记·曲礼上》:“龟为卜,策为筮。”寅见(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作者有意用“寅”以对上联的“子”(时辰相对)。   简析:首联(一、二句)赋起直述:由于英宗北狩失利(被俘)而群臣主张南迁,因为瓦刺凶猛气焰已经驾凌于明朝的上空了,群臣主张南迁或许是正常现象。这种不好的兆头早已存在即是宦官专权的原故。颔联(三、四句)接着陈述:牛腹与马肝本是不相及的事,作为“牛腹”的于谦,可以不过问前方失利的迭报,但忠心赤胆的于谦本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终于赶过这淌浑水,饱尝了“马肝”的滋味。遭来杀身之祸。在这里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颈联(五、六句)转而陈述:于谦本来是英宗的臣子,于谦所侍奉的对象当然是英宗而越序转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是对英宗不忠、不敬,有轻慢之意。难道于谦临事没有考虑其后果吗?尾联(七、八句)由于于谦的上述所为,虽出于爱国爱民之心,但其结果是悲惨的。后来英宗复辟成功,首先以“谋逆罪”杀害于谦于智化寺前。在作者眼里于谦之死未毕光彩。   全诗是通过“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来刻画出英宗极端利己的思想,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不惜杀害曾经救过他一命的亲弟和有功的大臣。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心态,也许是历史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吧。

  世祖章皇帝恭纪①   鹿②走三山空寂寞,鸡鸣十庙竟荒凉。   何如长白磐安奠,共庆澄清海不扬。   弓矢昭垂开国典,诗文恪守胜朝章。   小人有母知多感,捧读流连③禄康。   注释:①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皇太极第九子,1644—1661年在位,年号顺治。六岁登基由叔父多尔衮、齐尔哈朗摄政。顺治元年(1644年)入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迁都北京,加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随即派兵进攻南明,继续镇压农民起义军,下圈地、剃发令等,激起各地人民的英勇反抗。顺治四年,停止济尔哈朗辅政,国事由多尔衮独断。七年后多尔衮死,他开始亲政,仍由议政王大臣决策。制定以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为上三旗,由皇帝直辖。他继续用兵西南,加紧镇压农民起义军;又颁布大清律令,下令禁止文人结社,以加强封建统治。二十四岁病死,在位18年。②鹿:在这里作者引申为国家、政权的代称。如: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等。见前页咏(汉高祖)本条注释。三山系指:南明、李自成、满清三股政治集团。③:本意为塞路的野草。在这里作者作通“福”字用。见《诗·大雅·卷阿》:“禄尔康。”   简析:首联(一、二句)以隐喻的手法起句,作者将当时的中国比作一头鹿,经过南明、李自成、满清纷争混战,最终落入满清之手。统治者们相互杀戮,遭殃都是老百姓,搞得人死城空。即作者所谓的“空寂寞”之句。清兵入关之初,大肆烧、杀、掳、掠,加之顺治下令强行要男人剃头发,即:“留发不留头”。凡不愿剃头的全部杀光。在嘉定、扬州、江阴、嘉兴等流传着“路上行人一半僧”的童谣。故作者用“鸡鸣十庙竟荒凉”来概括清统治下的黑暗。中国旧称九州,而九州只有十座庙,何来许多和尚呢,让我们后人也去反思了。颔联(三、四句)接着叙述清人的祖先凭借长白山奠定稳固的基础,后来崛起争雄世界,用武功征服中国,但屠杀太多的人民,使得“青山默饮恨,大海不扬波。”能有谁为其庆贺呢?颈联(五、六句)作者转而评述:清人靠弓矢而夺得天下,难道还能用武功来维持天下吗?为什么还颁布对文人实行禁锢的大清律令呢?这是作者对清统治者一厢愿望(但都为时过早)。尾联(七、八句)作者最后以调侃的语气嘲讽顺治。顺治之所以能当皇帝是靠他的叔父多尔衮拥立他。其实多尔衮才是他亲生父亲。(据民间传说:清太宗(即皇太极)的妻子(皇后)素来与小叔多尔衮有染。等到太宗有所发现时,多尔衮先发制人将太宗害死。)故作者说顺治是托他母亲的福而登基的。   全诗起、承、转、合处理得很好。尤其起句用隐喻手法描写得很成功。也许作者是清末科贡生吧,故用此手法以免遭来麻烦。   邹智①   龙泉庵②上苦书生,露胆披肝尽不平。   深恨绵花弹愈起,顿教李子③疏④相成。   中存谏牍⑤辉天禄⑥,外逐羁尘向石城⑦。   念取一生难了事,衣裳留使故人惊。   注释:①邹智生辰、事迹无考。从诗意上看当属于入过仕途,由于秉性耿直、刚正不阿而获罪归山。②龙泉山在四川省成都平原东南面,为褶皱山地,东北—西南走向。起于绵阳县,止于东山县,海拔600多米,北段为沱江切割成金堂峡,南段为岷江切割成嘉定峡,即岷江小三峡。庵:结草为屋。《神仙传·焦先》:“居河之湄,结草为庵。”古时文人的书斋多筑在这种环境。龙泉庵:即在龙泉山结草的庵。③李子:作者在这里以隋末政客李靖为指代人物。语出《幼学琼林·女子篇》:“李子豪雄,红拂顿生敲户之念。”子:古时对男人的美称或尊称。如:孔子、孟子、荀子等。④疏:作者在这里用指奏章。《汉书·匡衡传》:“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⑤谏牍:臣子向君皇进谏奏章,亦叫谏牍或谏书。《汉书·王式传》:“臣以三百五篇谏牍……。”又岑参《佐郡思旧游》诗:“史笔众推,谏书人莫窥。”⑥天禄:旧谓上天赐予的食禄,即福之意。《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古代官吏的俸给,如现代的工资。⑦石城:即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又叫金陵城。估计是邹智生活时代的都城。   简析:首联(一、二句)赋起直述:结草庐在龙泉山上,书生(指邹智)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为人忠肝义胆,凡闻不平的事,他敢于直言仗义。颔联(三、四句)接着陈述:邹智对性格懦弱、窝囊之辈深感气愤。刹那时敢于较李靖一样直指对方的缺点与错误。(唐太宗曾将李靖比喻为他的一面镜子。)颈联(五、六句)转而陈述:邹智的书札中或向上进谏的公文中,都能看到他对恶势力以及丑恶行为是刚正不阿的。他的豪侠气概从不考虑到他个人的得失与安危。即使遭到被驱逐得颠沛流离不后悔,仍向石城方面抗争。尾联(七、八句)最后综合而写邹智,人生最难了之事莫过一死,但要死得其所。留给后人的一定是浩气正气,哪怕是一件衣物都能使人感到惊讶或钦佩。也就是现代说的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此诗读后让人有种种猜测:是作者虚拟的人物?抑或是真有其人其事。通过对邹智的性格描写、刻画出一个出生于光明磊落、超俗的环境,一生狷介,视恶如仇或许是当时一般知识份子形象写照。所谓咏史,实为啄人。   全诗显得呆板,语句似不通。起承转合扣得不紧。第四句尚犯三平脚。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