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莫氏土司生活文化探究 [打印本页]

作者: 山谷散人    时间: 2005-5-1 20:34
标题: 莫氏土司生活文化探究
莫氏土司统治忻城近五百年,其全家的居住、饮食、穿着等生活条件和习惯是怎样呢?今人很想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下面试作探讨。   一、居住条件   明洪武初年,莫氏从宜山端简里八仙屯迁到忻城板县村居住,与平民百姓一样,住的是泥墙瓦顶的房子,周边舂泥围屋。到万历十年(1582),第七任土官莫镇威将衙署搬到修文里翠屏山北麓(即今址),兴建规模宏大的土司衙署。衙署建成后,举家迁到署内居住。土官本人及妻妾住在三堂;官男住三堂之后的厢房,女儿住在后苑闺房,其父母官弟在衙署附近另屋别住。支脉繁衍,人丁增加而分封到各里堡自行建庄居住。如莫镇威的11个儿子,除长子莫志明继承官位仍居衙署外,其余10人分封到木万、板河、都乐、才扣、卜佑、北荡、三寨等处居住并当土目,分管地方事务。   衙署是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的中心,建筑艺术高超,装饰豪华,宽敞明亮,环境幽雅,对当时而言,居住条件是第一流。官族们在各里堡的住房也是上等的,一般都是披荡灰浆的三合土为墙,也有砖墙,上盖双层瓦片,三间头或五间头为一家,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如板河、才扣、卜佑、北荡等村,都是官族的聚居村。还有城厢街,大部分房屋是土官家族居住。可见莫氏土官及其家族的住居条件比土民优越。   二、饮食文化   莫氏土官及官族的饮食以白米为主,间有玉米等杂粮。日常饮食分早、中、晚三餐。早餐食品略简,一般以吃肉粥为主。中晚两餐称为“正餐”,正餐有酒、肉等。酒则以米酒为主,肉有猪、牛、羊、鸡、鸭及鱼虾和野味,还有豆腐、郎棒、饭豆、青菜、萝卜、瓜类等。   其家规较严,用膳时,尊长坐高桌正位,他人分长幼落坐。奴婢立于旁负责斟酒、添饭、扇凉或加炭等。接待客人,媳妇不能和家公及夫兄同桌。席间主人给客人挟菜,并陪客人吃到结束。所以,乾隆《庆远府志》记云:“忻城土县官族,饮食、衣服颇与汉同”。   相传土官莫镇威有一秘方,泡酒或制成“龙凤汤”,饮食以后能滋阴壮阳,永葆容颜。遗憾的是未见载于书传承下来,后人推测,可能是一种有特殊功能的草药,至于如何配制,还不得而知。   三、穿着条件   莫氏土官世袭是经过朝廷钦批的,每任土官都得到朝廷赐给的官服、官帽和官带。平时穿便装(唐装),逢审案、出巡和接待上峰官员则穿官服、戴官帽、系官带。明清两朝,官服、官帽、官带各异。以清朝为例,文武官服各分为九品。文职朝服胸前、背后一至九品,分别绣有:仙鹤、锦鸡、孔雀、大雁、 白鹇、鸳鸯、鸂鶒、鹌鹑、练鹊;武官朝服也分别绣有:麒麟、狮子、豹、虎、熊、彪、犀牛(八品和七品同)、海马。文职标志以鸟类区分,武官标志以兽类区别。莫氏土官为七品县令,属文职官员,所穿的朝服是鸂鶒。不过莫镇威曾获得从四品散官朝服,莫昌荣获得五品朝冠,赏戴花翎,但都是散官。便装由棉布制成,有对襟短衣、圆领长衫两种,皆灰黑和灰蓝颜色,因是用蓝靛染成的土布缝制而成。清朝乾隆以后,开始有丝棉、绸缎缝制的衣裤,式样和颜色也多种多样,土官及官家太太、小姐的穿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土布了。但床上的被子仍是土锦为面。   明代,男人剃光头,用丈余长的布带裹头和围腰,清代留长辫,戴圆顶布帽,额前镶蓝色宝玉。妇女留长辫,挽于头,插金钗固定,颇与汉同,但多数不缠足,个别例外。   四、交通条件   土官出行,一般坐轿或骑马。轿分两种,一种是用丝绸布料装饰的豪华型大轿,内设两个座位,顶上有葫芦,两侧开窗,布帘装彩,前后各4人穿杠而抬。一种是睡椅式只加蓬盖的小轿,前后各1人系横杠面抬。土官出行时,平路坐大轿,山路坐小轿,专有轿夫轮流抬走。   土官带领土兵外出打仗则骑马,配有马夫跟随饲养。在历史上,莫氏土官曾先后到大藤峡、八寨、武缘(今武鸣)、东兰、马平(今柳州市)、宜山等地协剿农民起义军,都是骑马带队去的,所以说,马是当时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从土官的衣、食、住、行情况来看,他们的生活条件在当时社会而言,是够养尊处优了。 
作者: 山之凤    时间: 2005-5-10 00:56
我没去过忻城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