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完粽子开始过年
对于在侨民村居住的69岁老太太林仕兰来说,多年来她都养成了个习惯,每天一大早全村人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她就从西头的家里到村子对面的山上去拾柴,在这个老老小小三百多人的村庄里,她和她的老伴是唯一的苗族人,每次当她出门的时候,她丈夫总是站在门口等候着老伴回家。新年越来越近了,林仕兰此时显得更加忙碌,除了打理房前屋后外,还要张罗着新年的年货。按照苗家的风俗,在过年的时候能买什么就买什么,并没有特别的要求。
和汉族不同的是,村里的少数民族家庭张罗过年的第一件事就是包粽子,尽管各个民族包的粽子有很多不一样,但是粽子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却是一样的。侨民村的副村长张锡芳是瑶族人,提起自己的民族他是一脸的自豪,他说农历的腊月二十六自己就会回到家里包粽子,每个粽子要放上一斤糯米,馅一般用的就是绿豆和肥肉。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煮上整整一天的时间,出锅的粽子香气四溢。拜祭祖先的时候,家家户户的供品里面是一定不能少了粽子的。同样是瑶族人的上高县侨办温雄科说,在瑶族家庭里拜祭祖先的粽子必须特别有讲究,在供品桌上可以是6个粽子也可以是9个粽子,但是必须是三个成一堆。
在壮族人的眼里,包粽子的时间也是特别有讲究,甚至是在包粽子的竹篾圈数上都要特别的小心,据这里的黄阿婆介绍,腊月的二十五、二十七、二十九是包粽子的时间,在这老祖宗传下来的习惯就是做单不做双。从遥远的越南搬到上高,生活习惯已经入乡随俗了很多,她只记得包粽子的竹篾也一定要单圈的。她说,在她还很小的时候,自己把绑粽子的竹篾捆成六圈或者八圈的双数,就会被家里的老人大骂一番。
而在京族同胞的家里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场景。一只一斤多的粽子包得像一个枕头,里面满满当当的堆进去肉、花生甚至一种叫做红蓝叶的植物。还有侗族的家庭里,粽子永远是他们过年最不能省略的东西,在千百年的日子里,不管他们如何的迁徙,粽子就成了很多民族血脉中相通的文化。
老老小小迎新年
按照常人的习惯,春节在所有的节日里是最重要的。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还有很多的民族在春节前后都会有特别盛大的祭祀仪式,在越南侨民村几天的采访时间里,记者发现当地的群众至今还保存着完整的拜祭祖先风俗,而且在各个民族中拜祭祖先的方式又是各不相同。在瑶族同胞的家里,拜祭的供品除了三茶五酒外,还有一点尤为重要,那就是到了大年初一,祖先是不能吃荤的。一大清早开始,从家长开始一个个的进行拜祭祖先的仪式。而且对于这个村里的瑶族同胞来说,在新年里互相见了面是不能说“拜年”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只有祖先才能说拜,所以往往在新年里,人们都是举单手互问:“新年好。”另外,在大年初一,人们是不能互相走动的。据说按照老的风俗,这样是为了在家里守财。记者在访问中发现,不仅仅是瑶族,村里的其他民族也保持着不同的风俗。
新年活动层出不穷
少数民族同胞能歌善舞是人尽皆知,侨民村的村长徐通兴是傣族人,多年前他也是作为越南的华侨回到上高,提高自己民族的习俗他说,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栓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会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
文章来源:江西商报(略有改动)
少数民族侨民迁移,其实,是很普遍的。
现代中国少数民族的自然迁徙,大部分都表现在城市化过程中,多为个人、家庭的迁徙而不是整个村庄的迁徙。江西省的这个少数民族村寨,并不是自然迁徙,而是战争导致的,shop贝侬你不知道吧,呵呵。 :)
to壮族子孙好像朝鲜族不是世居的吧!好像他们都是清末以来的移民。
而在京族同胞的家里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场景。一只一斤多的粽子包得像一个枕头,里面满满当当的堆进去肉、花生甚至一种叫做红蓝叶的植物。还有侗族的家庭里,粽子永远是他们过年最不能省略的东西,在千百年的日子里,不管他们如何的迁徙,粽子就成了很多民族血脉中相通的文化。
-----------------------------------------------------------------
越南归侨中也有京族,不可思议。
京族可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当初越南排华实际可是排汉啊。
当然拉,汉族人多啊!! 朝鲜族是在清末移居和逃难来到中国的!
至今不过100年
阮姓本来是岭南较大的姓~~记得阮玲玉吧~~
中南半島的苗人及僚人都是從大陸遷來的耶,跟泰國人一樣耶。
問題就好像台灣的省籍之分一樣耶,有部份苗人及僚人都是華人耶。
可以向越南使館查詢的耶。
阮姓本来是岭南较大的姓~~记得阮玲玉吧~~
那姓阮的人同僚人会有什么关系呢?
的确有些姓是南方(有时特指两广)特有的哟.
阮 RUAN
一、 姓氏源流阮氏起源有三: 1、 以国为氏,是皋陶氏之后。商代有阮国,是商的诸侯国,汽笛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商末,西岐诸侯王姬昌灭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成为阮姓。后来,阮姓族人为避仇杀,分散到了各地。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阮氏,商之诸侯,国在岐渭之间。周文王侵阮徂共见于诗,子孙以国为氏。" 2、 出自偃姓,亦属皋陶之后。据传,皋陶生于曲阜,偃姓,其后亦有人以阮为姓。 3、 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据《南史》记载,东晋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二、 郡望堂号【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秦国初置,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堂号】 "竹林堂":三国时候,阮籍为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三、 历史名人 阮瑀(约165-212):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事,能诗,善作书檄,有《阮元瑜集》阮籍(210-263):三国时魏国文学家、名士,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他博览群书,尤好庄老,有《阮嗣宗集》。他有八十余首《咏怀诗》,颇为有名。阮咸:魏晋间名士,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贤"之一。他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曾为散骑侍郎。阮孝绪(479-536):字士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撰写了《七录》,仿照《七略》分类法,将当时所见图书6288种,44520卷,分为经典、纪传、子兵、文集、术技、佛法、仙道七录,已佚。现尚寸《广宏明集》,有五十五部序目,可考察其分类情况。阮元:字伯元,号云台,清朝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嘉庆、道光年间,历任户、兵、工部侍郎,浙、闽、赣诸省巡抚,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他倡修《清史》、《儒林》、》文苑传》、,历官所至,以提倡学术为己任。他在浙设诂经精舍,在粤立学海堂,撰《十三经校勘记》、《经籍纂诂》、汇刻《皇清经解》180余种。
我名叫阮建成,出生江苏如皋桃圆,我老家村里大都姓阮,出门同性者鲜见,老人言,祖上湖北迁徙至此,清明已至,愿祖宗安息,愿吾性者旺。联系在下range00@sohu.com.
阮向阳,出生于安徽太和,有同姓数万人,据传祖上从云南迁此,无考证,我是第二十代. 求知者告和祖上来何方. thrxy@21cn.com
阮炜,出生于湖北谷城,老家名叫阮家湾,不知是第几代。
阮水军:出生于浙江诸暨,阮村
阮宽,古交趾国(今越南)人,明成祖永乐年间授大明理库指挥,有功,袭五世千户,居山东登州(今蓬莱市)。祖籍蓬莱的阮氏族人多为宽公后裔。族谱已找到,是清道光年间重修的,记录了自宽公以下十二代族人的历史。自十一世起,排行字为:子(或龄)、士、云、蔚、启,文、书、衍(或永)、陛(或庆)、登,春、生、天、道、立,积、善、第、祥、升。据我调查,现在世的族人多为第十四世(蔚字辈)至第十九世(陛字或庆字辈)。祖籍蓬莱的族人请与我联系:阮祖望(启字辈),zwruan@yahoo.com.
連結:
http://cn.netor.com/pedigree/HundredName/frame.asp?id=218&name=%C8%EE
北方人好像沒有姓阮的耶,韓國人更加沒有耶。
廣東的阮姓會否是土姓,即越人所化的乎?
阮姓沒有珠璣巷移民的吧?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