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彩架、香港飘色与德保台阁
<P>先转贴有关宾阳彩架的几条新闻,再进入正题:)</P><P>文新传媒 <a href="http://www.news365.com.cn/xwzx/gn/t20050217_399310.htm" target="_blank" >http://www.news365.com.cn/xwzx/gn/t20050217_399310.htm</A></P>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20 border=0>
<TR>
<TD class=S12_b vAlign=top align=middle height=28><b>广西南宁宾阳县彩架上飞起俊俏娃娃</b></TD></TR>
<TR>
<TD class=S9_g vAlign=top align=middle height=28>日期:2005-02-17 作者:周岭;周家志 来源:新民晚报</TD></TR>
<TR>
<TD align=middle width="100%">
<TABLE width=45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align=middle><IMG src="http://www.news365.com.cn/xwzx/gn/W020050217499528121171.JPG" align=center border=0></TD></TR>
<TR>
<TD class=S9_g align=middle><B>出游之前,大人们为表演的小朋友作准备</B></TD></TR></TABLE></TD></TR>
<TR>
<TD align=middle width="100%">
<TABLE width=45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align=middle><IMG src="http://www.news365.com.cn/xwzx/gn/W020050217499528750731.JPG" align=center border=0></TD></TR>
<TR>
<TD class=S9_g align=middle><B>当地群众倾城而出观看彩架</B></TD></TR></TABLE></TD></TR>
<TR>
<TD align=middle width="100%">
<TABLE width=45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align=middle><IMG src="http://www.news365.com.cn/xwzx/gn/W020050217499530944931.JPG" align=center border=0></TD></TR>
<TR>
<TD class=S9_g align=middle><B>彩架上的孩子正在表演《大战洪洲》</B></TD></TR></TABLE></TD></TR>
<TR>
<TD align=middle width="100%">
<TABLE width=45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align=middle><IMG src="http://www.news365.com.cn/xwzx/gn/W020050217499533285763.JPG" align=center border=0></TD></TR>
<TR>
<TD class=S9_g align=middle><B>A4.JPG</B></TD></TR></TABLE></TD></TR></TABLE></P>
<P> 春节期间,广西南宁宾阳县举行当地特有的游彩架、舞龙狮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城区群众倾城而出,观赏游彩架、舞龙狮,欢度鸡年新春佳节。
宾阳游彩架是清代宾州城从外地引进的。它以几个孩童在彩架上的活动内容进行精巧造型,奇美的装饰和惊险的表演引人注目。
彩架上的人物是由2至4个聪明、俊俏、大胆的6至8岁的孩童装扮。装饰艺人在一张长1米、宽1米的四方桌上,根据节目内容特点,用钢枝做成一个坐椅,让小孩坐着,把下肢伪装成假脚,然后将各支撑片条巧妙地隐藏在服装及各种道具之内。从外表看,一个孩童很自然地站在另一个孩童的手指或所佩戴的雨伞或扇子、长矛、大刀、弓、箭等物具上,惊险而神奇莫测。
彩架的制作有4台、8台、10台不等,各台装饰表演内容均不相同,每台由8个抬行,有八音(乐队)伴奏,前由醒狮开路,接着是各种彩灯、旗幡节目牌,舞龙随后,队伍浩荡,景象壮观。</P> <P>新华网广西频道 <a href="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2005-02/25/content_3774700.htm" target="_blank" >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2005-02/25/content_3774700.htm</A></P><P><B> 宾阳彩架:艺术奇葩藏奥秘</B></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width="100%" bgColor=#63abf3 height=20><DIV class=white align=center>新华网广西频道 2005年02月25日 09:31:41 稿件来源:新桂网-南国早报</DIV></TD><TD width=1 bgColor=#63abf3></TD></TR><TR><TD bgColor=#63abf3 colSpan=3 height=1></TD></TR></TABLE></P><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2005-02/25/xin_55100125093629610051.jpg">
场面盛大的游彩架。</P><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2005-02/25/xin_581001250936921107512.jpg">
一个支撑就将人撑了起来,真神奇!</P><P align=center><b>童年的白娘子和十三妹</b> <P> 20多年前的一个春节,我随父母回乡下外婆家,有天夜里已经睡下,突然有辆东风汽车载着五六个成年人找到家里来,来人是宾阳县城街委会一些干部,他们对家里的长辈们说,要我立即回城,参加明天(大年初四)的游彩架。 <P> 当时,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宾阳人,可我们全家人都是头一次听说“游彩架”这个新鲜的词语,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玩意儿,但是看见这些干部很有诚意,并且显得很急迫,于是才4岁多的我便随叔叔阿姨们坐上了那辆大东风,披星而去。 <P> 回到县城才知道,为保证彩架出游时无意外,所有被召集来的小朋友都要“试架”,就像现在的导演挑演员必须“试戏”一样。我和一帮小朋友被化了很浓的彩妆,分别穿上不同的戏服,然后被抱上高高的彩架,还被几个很有些艺术修养的阿姨指挥作各种动作。记得那天我被打扮成《白蛇传》里的白娘子,穿上漂亮的戏服,长长的水袖很美,我总是忍不住将它在空中甩来甩去;头上绑的几个发髻让我感到很沉重,头几乎要歪过一边,但是上面好多花花绿绿的珠宝又让我感觉新鲜。我是在最高的架上,下面有人用一把剑将我“托”起来,那是许仙还是小青我已经不记得了。 <P> 出游那天很热闹,满街都是人,因为是“文革”中断十几年后的第一次游彩架,宾阳县城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涌到街上来一睹为快。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神奇的表演,无法相信彩架台上的“小人儿”是真的,于是指挥我们的那个阿姨又赶紧让我们甩袖子做动作,还不时喂我们吃一些水果、零食,只听到人群中有不少人指着我说:“你看她的嘴巴动了,是真人!” <P> 在我们那台《白蛇传》的前后,还有好几台同时出游的彩架,各台装饰表演内容均不相同,印象中是“黛玉葬花”、“西厢记”、“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等内容。每台彩架由8个人抬行,有八音(乐队)伴奏,前由醒狮开路,接着是各种彩灯、旗幡节目牌,舞龙随后,队伍浩荡,景象很是壮观。 <P> 家人回忆说,我扮演的白娘子开始还挺醒目,从城北游到城南的路上,没走几公里后就渐渐“蔫”了——因为我打瞌睡了。小孩子毕竟不懂事,眼困了也不管是不是在表演,白娘子竟然频频打起了哈欠,惹得下面的观众都在笑。但我还不是表现最差的,有的小朋友因为害怕,当场在架上哇哇大哭。 <P> 后来长大一些,我又陆续扮演过几次游彩架的角色,是当地名气不小的“老演员”了。记得最威武的一次是扮演侠女十三妹,有长剑在手,红红的披风迎风直吹,将一个小女孩心中的自豪感、小小的虚荣心和一点点表演欲,一直吹得老高老高。 <P align=center><b>今天的彩架大不同 </b> <P> 今年正月十一炮龙节,我回到宾阳采访,为了增添节日气氛,上午又有6台彩架出行。从内容上看,现在的游彩架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古装的“梁祝姻缘”、“大战洪洲”、“观音洒甘露”等之外,还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壮族金花”造型,身穿壮族服饰的小女孩手捧鲜花,不停向下面的观众招手。 <P> 宾阳县文化局的周宏年师傅是彩架的组织者,有关宾阳彩架的来历他最清楚。据他说,早在1874年,宾阳的游彩架就由清代宾州城外东街武举人李若珠从广东佛山引进来了,彩架上的人物由2至3个聪明、俊俏、大胆的4至8岁的孩童扮演,装饰艺人在一张长一米、宽一米的四方桌上,根据本台节目内容特点,用钢条做成一个坐椅,让小孩坐着,下面做一双假脚“踩”在伞、扇子、长矛、大刀、弓、箭等物具上,各支撑片条巧妙地隐藏在服装及各种道具之内。从外表看,一个孩童很自然地站在另一个孩童手中的物具上,惊险而神奇莫测。据说宾阳彩架影响深远,名声远播,1920年新春佳节,宾阳县新宾乡谭白云等人装饰的4台彩架在李真人庙表演,当了两广巡阅使的陆荣廷观看表演后,大饱眼福,连声说“好!好!好!”当即犒赏白银300元和一块镀金铜牌。 <P> 以前,彩架是用人来扛着出游的,现在的彩架台则换成了有4个轮子的推台,省去不少人力物力,也更加安全。周宏年还说,现在的彩架基本都是3人一台,技巧上的难度虽然更高,但外观更加精美好看。外地曾有不少人前来“取经”,想将彩架绝活学回去,但是他们即使千方百计弄清楚彩架的结构和原理,回去了也装不出来,哪怕装出来也重心不稳。“这就是我们的经验了”,周宏年说:“没有师傅言传身教,旁人很难模仿。” <P align=center><b>民间绝活随岁月“老去”?</b> <P> 彩架到现在为止,都是由街道上的一些老艺人在张罗,采访中,我看见从前为我装彩架的那些伯伯阿姨,已是满头白发,却仍旧是他们在担任策划、装扎、化装、制衣、制作刀具、装台、指挥出游、卸架等一系列的工作,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加入到这个传承民间传统艺术的队伍中来,在一旁伴奏的八音(乐队)更是清一色的老阿公,他们奏出的很有气氛的音乐,也不知道我们以后还能不能每年都可以听到,能够听到几时。 <P> 这次采访,我没能赶上看装台,却看到游行结束后的卸台。彩架停稳后,按照惯例依旧要拉上一块大大的围布作为屏风,将人群挡住,将彩架的奥秘“围”在里边。由于人力和精力的关系,彩架不是每年都有,因而我看见那块每次都使用的大大的围布不知存放在何处,放了几年,现在竟然已经破了好几处。望着那些破洞,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有些紧张,很害怕这样精致而绝妙的传统艺术会从这些破洞中跑出去,挡也挡不住,最终会从我的眼前消失。 (李岚/文 唐辉吉/图)</P> <P>再转贴香港长洲飘色巡游的一份报道如下:</P><P>人民网 <a href="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5/2527583.html" target="_blank"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5/2527583.html</A></P><DIV class=ftitle> 香港“飘色”巡游庆谭公诞</DIV><DIV></DIV><FONT><DIV><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450 align=center><TR><TD align=middle><img src="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200405/27/F2004052715212401465.jpg"></TD></TR><TR><TD align=middle><FONT color=#000000></FONT></TD></TR></TABLE><P> 人民网香港5月27日电 昨天是农历四月初八,除了香港佛教信众庆贺佛诞而外,长洲岛举行了道教的太平清醮活动,筲箕湾等地居民也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庆祝谭公诞巡游活动。
谭公诞巡游队伍包括一条金龙、4 台分别以“西游记”、“观世音”和“皇帝与格格”为题的“飘色”,以及来自不同团体的多组醒狮舞等。队伍浩浩荡荡在区内各条主要街道穿梭,吸引了不少区内街坊驻足观赏。巡游活动以筲箕湾金华街为起点,主礼嘉宾为金龙醒狮点睛挂红后,巡游即热闹地起步。
在香港,除天后庙外,较著名的便是谭公庙。在敬拜天后尚未普遍时,谭公是代表海上安主之神。由于筲箕湾是一个渔港,渔民在此设立谭公庙祈求平安。过去谭公庙香火十分鼎盛。谭公原名谭峭,是元朝时的归善(广东惠州)人,相传12岁就得道。由于他经常帮助渔民和船家预测天气及治疗疾病,所以受到后人供奉。(陈晓钟)</P></DIV><P></FONT><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4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fblack width="50%"><DIV>来源:<a href="http://www.people.com.cn/" target="_blank" >人民网</A></DIV></TD><TD class=fblack align=right><DIV>(责任编辑:臧文丽)</DIV></TD></TR></TABLE></P> <P>德保县城春节期间的台阁活动,曾引起红棉树、阿沛、英树等贝侬的关注,但估计还没人系统追寻过这一风俗的脉络。前天,我看了《南国早报》上的《<b>宾阳彩架:艺术奇葩藏奥秘</b>》这一篇稿子,就觉得应该理一理“彩架”、“飘色”、“台阁”的头绪。今天,我在网上搜索一下,搜出许多有类似风俗的地点:</P><P> 彩架:
广西宾阳彩架</P><P> 飘色:
香港长洲飘色
番禺沙湾飘色
吴川飘色
佛山飘色
中山黄圃飘色
台山浮石飘色</P><P>台阁:
广西德保台阁
浙江遂昌石练台阁
浙江宁海前童台阁
江苏苏州东山台阁
福建寿宁斜滩台阁</P><P>应该说,宾阳彩架直接来源于珠江三角洲的飘色。德保台阁估计也来源于珠三角,但为何用的是与江浙相同的“台阁”这个名称,就不好考究了。</P><P>另外,我觉得德保的开光节也跟宾阳的炮龙节很有关联。我印象中北方也有炮龙一类的风俗,好象是河南就有,但我今天在网上没搜索到。</P><P>这些习俗的来龙去脉,我一下子也搞不清。在这里采用“宾阳彩架、香港飘色和德保台阁”这样的标题,只是想给有意深入研究的贝侬一个线索而已。</P> <P>沙湾飘色绝技惊人
本报讯(记者吕继尚通讯员潘志超)五六岁活泼的小孩子扮作各式传奇人物,竟然能毫无困难的站立于乐器、竹竿、树枝之上(见图,纪粤鸣摄)。昨天中午,番禺沙湾镇为迎接国庆举行了大型的沙湾飘色巡游活动。
沙湾飘色是从明末清初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飘色是以游动队列式在行进中表演,由多人抬着色柜,柜面上是立体舞台,站立的人物称“屏”,凌空而起的孩童称“飘”,两者由一条钢枝连成一有机的整体。
广州日报 <a href="http://www.dayoo.com/content/2002-10/02/content_650268.htm" target="_blank" >http://www.dayoo.com/content/2002-10/02/content_650268.htm</A></P><P>——————————————————————————————————</P><P>【沙湾飘色】 “沙湾飘色”是沙湾古镇从明末清初流传至今的 民间艺术,已有二百多年历史,被誉为南国民间艺术奇葩。 解放前,每年三月初三北帝神诞,例必抬着北帝塑像出游,又均以书会、舞龙、飘色等民间艺术来助兴,成了传统习惯。飘色的制作工艺世代相传。解放后,制作飘色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再发展提高。 1983年纯洁参加广州“娱乐升平庆新春”的文化游行,其中新创板色“为国争光”、“囊括七雄”等,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而轰动羊城。 1986年又在广州东方乐园举办的欢乐节活动中被摄成录象送交联合国,引起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 飘色是以游动队式的立体舞台来表演的,台面上的人物造型称“屏”,凌空站立的人物造型称“飘”,两者是靠一条精心锻造的钢枝(称色梗)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故事内容取材于神话传说或历史片段,多数是歌颂国泰民安,升平盛世,锄暴除恶,扶弱济贫等。富有浪漫色彩,通过理想化了的人物造型,表达人民的情感和意愿。每板飘色的“飘”立于剑鞘、竹尖、花卉、扇面与“屏”相配衬,组成一个造型精巧奇特,仪态优美,艳丽而又天衣无缝的画面,令观者扑溯迷离,一时难解其中之奥秘。另外,飘色行进时,伴以头牌、色标、罗伞,每两块板色之间,又配以八音锣鼓,数十板色汇成泱泱巨龙,气势宏大,蔚为壮观,“沙湾出色,万人空巷”已成为佳话。
番禺视窗 <a>http://www.panyu-window.com.cn/gb/pytoday/folk.htm</A></P><P>——————————————————————————————————————</P><P>广东吴川元宵“飘色”大巡游 </P><P>(2001年02月11日 21:43) </P><P> 大洋网讯 素有“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广东吴川市,其始于清代的“飘色”游客堪称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株绚丽奇葩。据广州日报报道,今年元宵期间吴川市举行的“飘色”艺术大巡游,更吸引省内外无数游人前来观看。表演走街的小精灵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再用历史典故里的人物形象给他们上妆,有的化成孙悟空、有的化成观音、武松……
(编辑:若眉)</P><P>大洋网 <a href="http://www.dayoo.com/content/2001-02/11/content_68124.htm" target="_blank" >http://www.dayoo.com/content/2001-02/11/content_68124.htm</A> (有图)
</P><P>————————————————————————————————————————</P><P>新闻午报 <a href="http://www.xwwb.com/gb/content/2005-02/24/content_399191.htm" target="_blank" >http://www.xwwb.com/gb/content/2005-02/24/content_399191.htm</A></P><P><FONT color=#ff0000><b>前童古镇元宵“台阁”大巡游</b> </FONT>(有图5幅,浙江宁海前童镇)</P><P>——————————————————————</P><P>遂昌人论坛 <a href="http://sc0578.com/printpage.asp?BoardID=15&ID=8504" target="_blank" >http://sc0578.com/printpage.asp?BoardID=15&ID=8504</A></P><P>[贴图] <FONT color=#e61a1a>石练台阁</FONT>(有图12幅,浙江遂昌石练镇)</P> <P>好精彩啊</P><P>能目睹一下就可以大饱眼福了</P>
宾阳彩架、香港飘色与德保台阁
某一娱乐形式或者某一剧种往往会因为在一些地方偶尔的表演过一两次而在此地扎根的可能. 沙兄貼香港的非長洲飄色,而是不太出名的譚公誕飄色(說實話我之前沒聽過)。長洲飄色於香港的離島長洲島舉行,時間為太平清醮期間,數年前擲杯問卜得關帝許可,確定以後都於佛誕公眾假期舉行。長洲飄色的一大特色,是飄色角色除了傳統故事人物外,每年還加入當年的「風雲人物」作飄色角色,有時是對該角色的本人致敬,有時是嘲諷,其中得到致敬的有如(1996年)香港第一位奧運金牌得主李麗珊,2003年非典期間的一個醫生形象,相信今年第一位的會是模仿新特首曾蔭權的形象。 <P>重新看了3楼帖子的内容,IhPei所言不假,原文如下:</P><P>人民网香港5月27日电 昨天是农历四月初八,除了香港佛教信众庆贺佛诞而外,<FONT color=#e61a94>长洲岛</FONT>举行了道教的<FONT color=#dd2292>太平清醮活动</FONT>,<FONT color=#dd2292>筲箕湾</FONT>等地居民也举行了一年一度的<FONT color=#dd2292>庆祝谭公诞巡游活动</FONT>。……</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沙南曼森</i>在2005-2-28 15:16:00的发言:</b><br/><p>德保县城春节期间的台阁活动,曾引起红棉树、阿沛、英树等贝侬的关注,但估计还没人系统追寻过这一风俗的脉络。前天,我看了《南国早报》上的《<b>宾阳彩架:艺术奇葩藏奥秘</b>》这一篇稿子,就觉得应该理一理“彩架”、“飘色”、“台阁”的头绪。今天,我在网上搜索一下,搜出许多有类似风俗的地点:</p><p> 彩架:<br/>广西宾阳彩架</p><p> 飘色:<br/>香港长洲飘色<br/>番禺沙湾飘色<br/>吴川飘色<br/>佛山飘色<br/>中山黄圃飘色<br/>台山浮石飘色</p><p>台阁:<br/>广西德保台阁<br/>浙江遂昌石练台阁<br/>浙江宁海前童台阁<br/>江苏苏州东山台阁<br/>福建寿宁斜滩台阁</p><p>应该说,宾阳彩架直接来源于珠江三角洲的飘色。德保台阁估计也来源于珠三角,但为何用的是与江浙相同的“台阁”这个名称,就不好考究了。</p><p>另外,我觉得德保的开光节也跟宾阳的炮龙节很有关联。我印象中北方也有炮龙一类的风俗,好象是河南就有,但我今天在网上没搜索到。</p><p>这些习俗的来龙去脉,我一下子也搞不清。在这里采用“宾阳彩架、香港飘色和德保台阁”这样的标题,只是想给有意深入研究的贝侬一个线索而已。</p></div><p>德保开光节的炮龙和宾阳的炮龙节还真是很类似的。据我所知,德保中兴街的炮龙队一直在盛传宾阳炮龙是学德保炮龙的,他们说,1991年在南宁召开第四届民运会(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时候,参加开幕式的有德保和靖西的两条舞龙(那时候我正在上初中,在老师组织下收看了开幕式节目,德保的舞龙和矮马参加了开幕式确是事实),那时候德保炮龙在南宁大展赤膊上阵被鞭炮狂轰滥炸的风采,宾阳人就开始学了。但我不知道这个传说这是否属实。 </p><p>不过从小我就知道德保炮龙队伍是赤膊上阵了,我小时候因为住的地方(商业大院,属于国营商业部门的集体宿舍,有百货、果菜、糖业等等国营企业职工住那里,我母亲是百货公司的)属于中兴街内,所以曾经有好多次舞龙队的人找我参与舞小龙,但由于我父亲反对,我就没有机会参加舞龙队伍了。不过,德保在开光节当天(春节初三)是不舞炮龙的,开光节的舞龙还是穿衣服的,到元霄节要“杀龙”的时候才会赤膊上阵舞炮龙。 </p><p>德保和靖西县城人来自粤商的很多,虽然他们都同化于当地壮族了,但也应该带来了许多外来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由于在壮族地区并不普遍而在外地却有相似的习俗,所以我有理由相信炮龙以及台阁的传统也都是外来的,但不知道宾阳的炮龙和德保的炮龙是否同一个来源(如同样传自北方或者粤人),也不知道是先有宾阳炮龙还是先有德保炮龙,更不知道德保中兴街带有怨言的说宾阳炮龙是偷袭他们的说法是否属实,总之德保炮龙在我小时就有了。参加舞炮龙之前,要用一种特殊的植物来煮成的沸液来洗澡,这样可以防止炸伤,但火辣辣的疼痛是免不了的。 我有好几个伙伴都舞过炮龙,那种疼痛感他们说得绘声绘色的。不过说实在话,德保炮龙现在也正在没落当中,很多老一辈死去后,舞龙的技巧没有得以系统传授给年轻人,或者年轻人不用心学而学得不到家,因此现在的舞龙怎么看都没有以前的精采了。<br/><br/>近年来,由于有影响力的媒体如南国早报对宾阳的炮龙和彩架等进行了热炒,所以这些活动也就日益受到游人的关注,由于对旅游业有促进作用,因此当地政府也在提倡和扶持这种地方习俗文化,这种活动也就会维持昌盛局面。但地处偏僻桂西的德保县的类似活动至今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德保的旅游业格局也远远撑不起这个习俗,因此这种习俗文化的没落乃至消亡也不是多余的担心。如正比较罕见的德保舞象活动,历年也是在开光节当天一起举行的,但由于老一辈纷纷辞去,近年来舞象的活动也是残存着大游象而已,没有了人舞的小象,而今年开光节甚至没有了台阁和大游象。又如我小时候还见过开光节游行队伍里有过舞春牛,但现在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还有伴随着抬阁队伍的八音演奏的队伍,这些特殊的活动都随着老人家进入了坟墓。</p><p>德保和靖西一带都有舞龙、舞狮,但靖西把舞龙叫做duengh tu lungz(舞龙头),把舞师叫做duengh tu slay(舞狮头),德保则把舞龙叫做longh lungz(耍龙),把舞师叫做 longh gizlaenz(耍麒麟)。这几年我一直在留意德保和靖西县城春节舞龙舞师等习俗的发展,发现在传承的危机上靖西比德保更甚,我看过靖西县城和靖西安德镇的舞龙活动,居然都是一帮步入晚年的老人在艰难维系,而这点上德保比靖西有传承的优势,因为至今舞龙舞师(包括上述其他活动)还都是年轻人为主力的,老街坊的后人参加这个活动的劲头还是很踊跃的,而且德保每年一度的开光节游行是围得人头攒动,这种气氛有助于年轻人的参与兴趣。</p><p>一个地方的传统习俗,如果有强势媒体的介入,就会引起大众乃至政府的关注,在网络时代的现今,受到关注后会被许多网友炒起来,网上有大量的图片和旅游信息、网友的体验活动也促进这些文化景象的传播。因而,我们网站在促进壮族地区类似习俗文化的发展乃至促进壮族地区旅游发展方面还可大有作为。</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9 2:24:20编辑过] <font size="4">知道宾阳彩架很有名,可是我还没看过呢。我们都叫“游踩架”“牛踩架”,呵呵</font> 宾阳的游彩架就是牛 都是同一回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