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朝、壮两族比较(续)
笔者在延吉朝鲜自治州跟朝鲜族同胞打过不少交道,感性上有这样的认识:<P> (1)延吉的汉族人口比重已经超过了朝鲜族,朝鲜族汉化也比较严重。但严重程度不如东北的满族。满族汉化是最严重的,很多满人身上根本没有一点满族的东西。在同化问题上,朝鲜、满、壮(包括其他族)发展趋势一致(趋于同化),但人口越少,同化越快。</P>
<P> (2)朝鲜族自治意识比我们壮僚民族要强(甚至有闹独立的,但我们对此坚决反对)。延吉是一个自治州,发展速度中等;朝鲜同胞的朝鲜语使用层次线在州一级,即:在延吉,朝鲜族之间还是比较多的使用朝鲜语交流,州一级依然如此。我们广西则不同,壮语、瑶语等少数语的使用层次线是乡一级,到了县级以上,即便是同族(壮、瑶等)之间也说汉语而不说本民族语言。</P>
<P> (3)尽管长春绝对以汉族为主,南宁以壮族为主,但长春的朝鲜民族风情浓,南宁的壮族风情弱。长春的朝鲜语、朝鲜文字使用非常广泛,朝鲜店铺多;南宁壮语、壮文使用面狭窄,有壮族特色的店铺基本没有。</P>
<P> (4)广西大学和延边大学同属于“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两者实力差不多,在国内影响力相当,但延边大学在某些方面比广西大学强(这种比较不是很科学)。</P>
<P> (5)延吉地区比较注重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长白山开发正在进行中,高句丽遗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广西地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近年来也有所重视,但比延吉稍有不如。</P>
<P> 结论: 民族同化趋势是各少数民族面临的共同课题,在这一问题上,壮族比朝鲜族需要做的更多。</P> 谁说壮语的“使用层次线是乡一级,到了县级以上,即便是同族(壮、瑶等)之间也说汉语而不说本民族语言”啊?我们德保满大街都是说壮话的,谁和你说汉语啊?我们德保人和靖西人、天等人在一起都要说壮话的,那是跨县!!!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凸钙德保</I>在2005-2-18 23:11:44的发言:</B>
谁说壮语的“使用层次线是乡一级,到了县级以上,即便是同族(壮、瑶等)之间也说汉语而不说本民族语言”啊?我们德保满大街都是说壮话的,谁和你说汉语啊?我们德保人和靖西人、天等人在一起都要说壮话的,那是跨县!!!</DIV>
<P>看事情视野不能太过于狭窄,要有大局观。楼主说的情况并没有错,不能以德靖的个例况而否认广西壮族大多数的县分在县城使用汉语作为主要交流语言的实际情况。</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凸钙德保</I>在2005-2-18 23:11:44的发言:</B>
我们德保满大街都是说壮话的,谁和你说汉语啊?我们德保人和靖西人、天等人在一起都要说壮话的,那是跨县!!!</DIV>
<P>
<P> 凸钙德保兄所言,令本人很感动。这说明对于民族同化问题,也不应当过于悲观。但还是三楼路兄说的全面,到了县级,大多数人还是说汉语(尤其是白话、桂柳话)。</P>
<P> 德保、靖西、那坡等西部县受历史、区位等原因的影响汉化程度比较浅,传统文化保留的比较完整。“壮族在线”论坛的骨干大多都是德保人,各种活动也都在德保举行,这是有一定基础的,呵呵。当然,德保的情况在广西确实算是特例。远的不说,同属于百色地区的平果、田东、田阳情况就大不一样。</P>
<P> 德保、靖西、那坡等西部县的经验是值得各地区借鉴的。</P> <P>“县级”这个词我认为需要谨慎使用,因为“县城”≠“县级”。壮族地区确实是大多数县城都以汉语方言(白话、桂柳话)来作为主要交际语言,不过县城人口毕竟是少数,在同一个区域范围(同土语区)内,非县城的大多数壮族同胞在一起的时候还是习惯于以壮语来作为交际语言。</P><P>以壮语为主要交际语言的<b>县城</b>不止德保和靖西两个县城,天等、田阳、隆安、上思、上林这几个县城也都是以壮语为主要交际语言的,不过象德保、靖西、天等这样相互毗邻(形成“品”字形)而又习惯与对方用母语交际的“跨县母语交际圈”,可能就难找到了,因为即使象田东和田阳这样壮族母语十分接近的县份,因为其县城主要交际语言的不一致(田阳县城为壮话,田东县城为白话),也使得壮族母语跨县交际模式没有得以普遍形成。</P> 另外,“壮族在线”论坛的骨干并非“大多都是德保人”,至少目前来说并非如此。而这回“2005春节德保靖西贝侬歌会”在德保举行,是壮族在线第一次在德保举行的集体活动,并非“各种活动也都在德保举行”。当然,我们不会限制更多的德保人加入我们的骨干队伍,也不会限制以后的活动在德保举行,现在是无论是哪个地方,只要有人愿意做壮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事业,我们都欢迎。 Vunz Cuengh lajmbanj gak dieg lij dwg gangj Cuengh ha.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红棉树</I>在2005-2-19 2:06:50的发言:</B>
<P>县城人口毕竟是少数,在同一个区域范围(同土语区)内,非县城的大多数壮族同胞在一起的时候还是习惯于以壮语来作为交际语言。</P></DIV>
<P> 呵呵,不愧是老大,“红棉树”兄很有大家风范,上面这两帖说的也很在理。
<P> 引用的这句话说的没错,“非县城的大多数壮族同胞在一起的时候还是习惯于以壮语来作为交际语言”,我们回到镇里,交流也是用的壮语。但情况还是比较复杂。比如在平果,尽管母语交流并没有多少障碍,但乡镇之间壮民交往还是习惯于用桂柳话。县城范围内就更别说了。习惯与对方用母语交际的“跨县母语交际圈”在壮语方言的南壮区可能比较多见,但在北壮区确是不多。
<P> 笔者有这样两个认识(见下帖)。</P> <P> 1、有一种错误倾向,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总是认为壮语是土话,难登大雅之堂。这种 潜意识是制约我们光明正大、大范围使用壮语交流的最大障碍。学校教育也是促使人们更多的使用汉语而不是壮语的重要原因。</P>
<P> 解决的办法:增强壮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让人们真正以说壮语为荣而不以为耻!学校教育对此责无旁贷!</P>
<P> 2、尽管县城人口在一县之内是少数,但县城毕竟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文化播迁总是从政治经济中心向非中心区转移,这是一条普遍的法则。因此,乡级及其以下虽然仍以说壮语为主,但壮语使用区正在受到汉语使用区的压迫。我们不得不对这样的现实感到担忧。</P>
<P> 解决的办法:同上!</P>
<P> </P> <P> 僚语只要能城市化了,保存就容易了,目前痛心之处在于很多贝侬还以为有农村可以依托,然而,这个农村也越来越难以依托了。德保贝侬歌会的意义就在于给僚语“托市”(把僚语文化提升到城市文化水准并创建城市僚文化)的良好尝试!</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南粤孤客</I>在2005-2-19 11:03:56的发言:</B>
<P> 僚语只要能城市化了,保存就容易了,目前痛心之处在于很多贝侬还以为有农村可以依托,然而,这个农村也越来越难以依托了。德保贝侬歌会的意义就在于给僚语“托市”(把僚语文化提升到城市文化水准并创建城市僚文化)的良好尝试!</P></DIV>
<P> 很有同感,很好!!!
<P> 壮僚文化不应该在城市化(大一点说是“现代化”)中被边缘化、弱化,而应该上升为地域性的主流文化(在广西),至少不应该被汉文化排挤!
<P> 很高兴看到有识之士在尝试这方面的工作。对于壮僚民族的文化保护和民族复兴,贝侬们还有许多路要走!</P> <P>首先指出一点:延吉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中国没有“延吉朝鲜族自治州”。</P><P>其次,我要告诉平果梦子,我曾在平果生活了两年多,近期还多次去到平果县城,平果县城比较流行的是普通话和夹壮的桂柳话,但想在平果县城听到壮话一点都不难,不仅在小街小巷和附近村庄可以听到,大街上、商场里、公共汽车里也时常可以听到。平果县城如此,通行白话的田东县城也差不到那里去,通行壮话的田阳县城更不必说了。</P><P>最后我想说的是,在整个壮族聚居区,各地城镇中的壮话在走下坡路,形势不是很乐观。所有上过僚人家园的贝侬,都应该经常去宣扬传承母语的意义并在各种可能的场合积极使用母语以感染周边的贝侬。贝侬可以不喜欢现行壮文,但总不至于随便抵制、抛弃自己的家乡话、本民族的语言吧。</P> <P> 呵呵,用延吉市直接代替延边州是不规范的,这是我的错误,沙南曼森兄的认真细致和较真态度令我很敬佩!但如果生活在吉林,你会发现,“延边”更多的是一个政治、民族和地理概念,延吉才是通称,即使是来自延边地区的人也自称来自“延吉”而很少说来自“延边”。</P><P> </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沙南曼森</I>在2005-2-19 20:29:15的发言:</B>
<P>平果县城比较流行的是普通话和夹壮的桂柳话,但想在平果县城听到壮话一点都不难,不仅在小街小巷和附近村庄可以听到,大街上、商场里、公共汽车里也时常可以听到。平果县城如此,通行白话的田东县城也差不到那里去,通行壮话的田阳县城更不必说了。</P></DIV> 沙南曼森兄:“平果县城比较流行的是普通话和夹壮的桂柳话”,这一点你也是承认的。但“想在平果县城听到壮话一点都不难”,这岂不是废话?平果县所有乡镇壮族人口比例都在90%以上。县城是政治经济中心,但壮族人口比例也高达74。7%(《可爱的平果》,第4页)所以“想在平果县城听到壮话一点都不难”。但既然你去过平果就应该知道:档次高一点的人群和场合,大多说的汉语,比如中学教师(教育领域)、政府官员(政治领域)、商业人员(经济领域)。尤其是年轻人,大多说的是汉语啊!同化的趋势和壮语使用面的缩小正在进行中!你既然到过并在平果呆过应当清楚这一点。而我则是不折不扣的平果人!!!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平果梦子</I>在2005-2-20 10:07:01的发言:</B>
沙南曼森兄:“平果县城比较流行的是普通话和夹壮的桂柳话”,这一点你也是承认的。但“想在平果县城听到壮话一点都不难”,这岂不是废话?平果县所有乡镇壮族人口比例都在90%以上。县城是政治经济中心,但壮族人口比例也高达74。7%(《可爱的平果》,第4页)所以“想在平果县城听到壮话一点都不难”。但既然你去过平果就应该知道:档次高一点的人群和场合,大多说的汉语,比如中学教师(教育领域)、政府官员(政治领域)、商业人员(经济领域)。尤其是年轻人,大多说的是汉语啊!同化的趋势和壮语使用面的缩小正在进行中!你既然到过并在平果呆过应当清楚这一点。而我则是不折不扣的平果人!!!</DIV>
<FONT face=宋体 size=3>广西僚人占多数的城镇基本是这种状况,政府的引导作用却迟迟没有发挥。</FONT> 我还记得小时候去南宁,路过平果停车休息的时候,总是能够听到车窗外的老大妈用我们半懂不懂的壮话卖鸡蛋:“松号”“松号”(二角),那时候总有很亲切的感觉。而现在呢,车路过平果,再也没有什么亲切感了。还是德保比较自信啊,不要说是在德保本土了,就算到北京上海还是外国,见到德保本地人,一定还是要开口说我们的德保话。 <P> 平果这几年发展迅速,但很少有人注意传统文化的保护。我回到县里,跟人交流时试图用壮话,但很难,真的很难!在习惯的作用下别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我不得不经常告戒自己:就说壮话,让别人说去吧!</P>
<P> </P>
<P> 用壮语,从我做起!!!</P> 很赞成楼上贝侬的做法!要树立家乡人对自己母语的自信就要靠我们这些受过一定教育,又出门在外奋斗的并对家人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率先坚守!凡遇上家乡人我是要说自己的母语的,电话也好,面谈也吧,都要讲。是小辈的先问他会不会说,不会说而会听的我就要讲。我曾质问我的侄辈:你布依话不会说,普通话也不能讲,你有哪门子的文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0 17:38:58编辑过] <P>你布依话不会说,普通话也不能讲,你有哪门子的文化?</P><P>呵呵!现在很多人真的是壮话不愿说,汉语又不通。真的是悲哀啊!
</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南粤孤客</I>在2005-2-20 17:36:49的发言:</B>
要树立家乡人对自己母语的自信就要靠我们这些受过一定教育,又出门在外奋斗的并对家人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率先坚守!</DIV>
<P><FONT ></FONT> </P>
<P><FONT > “南越孤客”兄所言极是!出了国容易产生爱国意识;出了省,容易产生地方民族意识。说实在的,通过出了省后的比较、观察,笔者的僚民族意识才觉醒,才真正关心和热爱这个民族!结论:民族意识的觉醒是通过比较后产生的!这是一条普遍的法则。</FONT></P>
<P><FONT > 不是笔者狂妄,我们也应当算是“有识之士”了(如果我的研究生学历够格、我的民族情感够格的话)。僚民族的复兴我们不一定要成为领导者,但至少应当成为热情参与者!参与者,呵呵,舍我其谁?</FONT></P>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