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3-3-28 22:54:00

《壮族歌圩研究》目录

广西各族民间文艺研究丛书<BR>主         编:范         阳<BR>副主编:丘振声、陆         里、潘其旭





《壮族歌圩研究》(潘其旭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 目 录


前         言————————————————————————范         阳<BR>序                  ————————————————————————韦其麟<BR>导         言


第一章         壮人自古好歌<BR>        第一节         壮族族源与族称的由来<BR>        第二节         壮歌与“越人歌”的关系<BR>        第三节         歌圩的活动规律及流布


第二章         歌圩的起源<BR>        第一节                 歌圩的起源诸说<BR>        第二节                 从汉族的“溱洧之风”看壮族歌圩的起源<BR>        第三节                 定期“会合男女”为原始信仰的遗俗<BR>        第四节                 歌圩脱胎于氏族部落的祭祀活动


第三章         歌圩的形成<BR>        第一节         从“娱神”到“娱人”的演变<BR>        第二节         歌仙刘三姐的产生是歌圩形成的标志


第四章         歌圩的形成与内容<BR>        第一节         歌圩的种类<BR>        第二节         以歌交情<BR>        第三节         赛歌赏歌<BR>        第四节         文体自娱


第五章         歌圩在壮族历史文化中的特殊作用<BR>        第一节         壮族民间文学的自然载体<BR>        第二节         壮族婚姻文化的历史缩影


[附录]歌圩分布表———————————————————过         伟


后         记—————————————————————————潘其旭<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19 3:44:16编辑过]

季人 发表于 2003-4-1 16:49:00

没有在北京见到过这本书。:(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3-4-1 23:36:00

我在广西图书馆借到的,借来快十天了,还没看完,想抄录一部分上来给贝侬分享,也一直没能实现。这几天我要抓紧整理一部分出来,不然三月三、三月八来了我就太不好意思了。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3-4-2 01:50:00

《壮族歌圩研究》(潘其旭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br> &nbsp; &nbsp; 导 &nbsp;言<p> &nbsp; &nbsp;各个民族,在她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创造并享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自然塑造出该民族的民俗信仰,构成其生活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p> &nbsp; &nbsp;民俗信仰植根于民族的生活土壤,受到民族经济生活、民族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制约,又从物质生活反映的民族精神生活中,成为物质文化的一种“对象性的存在”,表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民族民间传承文化的事象。<p> &nbsp; &nbsp;“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族民间传承文化的事象,包括整个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各种习俗惯例,千差万别,风格迥异。例如:生产劳动,居住饮食,婚生寿丧,岁时节庆,文体游艺,信仰禁忌,社交礼仪等的各种约定俗成的活动仪规,都以特定的形式代代相传,成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从纵横诸方面,生动地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风貌、信仰观念、心理感情、审美情趣和历史传统,成为民族基本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风俗犹如虎纹豹斑、龙鳞凤羽,是某种特定的质的外化,为区别民族的一种特有的标记。可不是吗?当提起“那达慕”、“火把节”、“泼水节”、“盘王节”、“花儿”、“跳坡”、“玩表”(“浪哨”)、 &nbsp;“坐妹”这些活动形式,人们就很自然地联想到蒙古族、彝族、傣族、瑶族、回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的生活习尚,并且,往往是由此而从感性上和在一定的范围内去认识这些少数民族的。同样,许多人也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歌圩”来开始认识壮族的。<p> &nbsp; &nbsp;所谓“歌圩”,原是壮族群众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里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唱歌活动形式。在壮语中各地有不同的称谓,崇左、宁明一带叫“窝坡”,意即“出到坡地上去相会”,或“歌坡”,意即“坡场上会歌”,德保一带叫“航端”,意即“垌场圩市”;靖西古时叫“窝岩”,意即“出岩洞相会”,来宾、横县一带叫“圩逢”,意为“欢乐的圩日”;邕宁一带叫“还球”,则是对歌赛歌活动的一种形式,等等。在汉文古籍中,有称之为“浪花歌”(明代《赤雅》)或“跳月圩”(清赵翼“镇安土风”诗)的。由于这种活动是以相互酬唱为主体,“每场聚集人众不下千人”,“唱和竟日”(《龙州县志》),犹如唱歌的集市,后来人们把它统称之为“歌圩”。如清道光宁明壮族诗人黎申产就写有“岁岁歌圩四月中,欢聚白叟与黄童”的诗句;光绪《镇安府志》“风俗”条中,也出现“歌圩之风”的记述。它是壮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经过长期衍变而逐渐形成的一种重要的习俗,自唐宋以来的史籍中就屡有记载。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变化发展,至今仍久盛不衰,并在现实生活中继续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nbsp;“歌圩”已成为壮族人民一种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代表性形式,并为世人所关注而蜚声中外。<p> &nbsp; &nbsp;“歌圩”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形成、演变、发展和传承的过程,都与壮族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相联系。壮族的历史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活动,都与“歌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歌圩”活动,为壮族男女老幼的特殊爱好,成了他们普遍的文化心理需求,凝结了较为统一的民族审美意识,从而充分体现了他们审美的心理。它不仅是壮族歌唱社会化生活的集中表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壮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因此,透过“歌圩”,可使我们了解壮族文化历史、思想状态、信仰意识、心理素质及审美观念等等。<p> &nbsp; &nbsp;但对于“歌圩”这种壮族民间的聚会唱歌活动,过去在社会上也存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的认为它是旧时代的产物,视之为迷信落后和黄色陋习,以至在“文革”期间被当作“四旧”遭到禁止,山歌也几乎销声匿迹。粉碎“四人帮”以后,各地的“歌圩”活动又活跃起来。对此,有人尊重、支持、引导,有人不知所措、任其自流,有人则否定、反对、歧视。应当如何对待“歌圩”,这确是一个关系到怎样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正确认识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问题。《民族团结》杂志曾于1979年就壮族“歌圩”问题开展了有益的讨论,当时对统一大家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按照大多数地区传统歌圩活动的节期,根据广大壮族群众的热切愿望,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83年正式决定;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为壮族歌节,并于当年在自治区首府南宁隆重举行首届歌节盛会。自此,壮族人民有了法定的统一的歌唱节日,传统的民间歌圩活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得到了健康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以崭新的面貌、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开放在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之中。<p> &nbsp; &nbsp;对“歌圩”的研究,近人的一些著述(如刘锡藩《岭表纪蛮》等)已有所及,五、六十年代也陆续见著文于报刊或书中章节(如《壮族文学》等)。本人亦早有涉笔,有拙作《广西壮族歌圩调查》(见《民族文学》1965年第4期,署笔名潘依笋)和《壮族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见《民族研究》1981年第1期)等数篇,但属应时之作,见解浅陋。近年来,“歌圩”的研究不断深入,不少专家学者相继发表了有关专论,或在有关专著中专章论述(如:胡仲实《壮族文学概论》、欧阳若修等《壮族文学史》等),成果累累,各有千秋。笔者从中深受启发和教益。但觉得论者多侧重于“依歌择配”,似尚缺乏整体感。有的观点(如关于“歌圩”的起源问题、“歌仙刘三姐”其人及与“歌圩”的关系等)还值得商榷,对“歌圩”文化现象的许多方面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研。为此,在吸取诸家成果的同时,据掌握的资料并集原有的论题加以阐发,拟构成本书的现在章节。欲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美学等角度,力图对“歌圩”的产生、形成、发展、变化的轨迹,进行较全面的探索,分析其历史性、传承性、变异性和民族性的特征,阐述“歌圩”在壮族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壮族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的关系。藉此,让读者对“歌圩”的历史面貌及其性质特征有个大体的了解,并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促进壮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为借鉴。<br>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3-4-3 03:32:00

《壮族歌圩研究》(潘其旭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br> &nbsp; &nbsp; 后 &nbsp; &nbsp;记<p> &nbsp; &nbsp;提起“歌圩”,一股亲切的乡情便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儿时随大人赶歌圩看热闹的情景又在眼前浮现,那此起彼伏的歌声犹在耳边萦绕……<br> &nbsp; &nbsp;是啊,少年时代的生活印象确令人难以忘怀。也正因为如此,使我一直对自己民族的“歌圩”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p> &nbsp; &nbsp;自五十年代末,离开家乡德保县来到自治区首府广西艺术学院就读,到六十年代初毕业后,所从事的又是民族艺术研究和群众文化工作,这就使我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观察壮乡各地的歌圩活动。因有所感,随手陆续写了一些观赏性的散文,并注意搜集有关歌圩的资料。随着壮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传统性的歌圩活动也就为大家所关注,本人亦开始思考了一些问题。例如:壮族群众为什么乐于参加一年一度的歌圩活动,怎样去正确认识和对待这项群体活动?遂写有《广西壮族歌圩调查》一文(载《民间文学》1965年第四期)。但此文原来只是作为全国少数民族群众文化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的一份材料,系据实而写的关于歌圩的内容与形式和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篇感性认识的应时之作。<p> &nbsp; &nbsp;我对“歌圩”开始作专题性的探索,那是在七十年代末以后的事。当时,经十年“文革”浩劫已销声匿迹的“歌圩”活动刚在一些地方恢复,社会各界对此持有不同的态度。《民族团结》杂志适时地对如何看待壮族“歌圩”的问题,开展了有益的讨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壮族民间文艺家、诗人黄勇刹先生的鼓励下,撰写了拙文《壮族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蒙《民族研究》1981年第一期刊载。在此期间,不少专家学者亦先后发表了有关“歌圩”的论著。本人从中深受启发和教益,进而萌发了写一本书稿,试以系统论述壮族“歌圩”的源流及其性质特征的念头。<p> &nbsp; &nbsp;在酝酿本书纲目的过程中,得到了蓝鸿恩、韦其麟、丘振声,郑妙昌、陆里、农冠品、苏长仙、陈驹、罗汉田等诸位先生的热情鼓励,同时,覃承勤、黄英振、方士杰、覃剑萍、覃桂清等文友给予鼎力支持,提供了不少资料。在进行“歌圩分布”的调查当中,又获得广西各地县志编纂办公室许多同志的积极协助。其中,有崇左农必强、武鸣黄庆勋、上思伍平章、扶绥邓继蕃、凭祥吕焕金、都安黎家麟、忻城韦业猷、靖西卢崇智、德保陆全及韦学虎、百色罗生福、上林蒋启明、柳城王炳生、恭城唐洪魁、融水乔朝新、贺县张奕、凌云杨相朝等同志,有的还写来了有关当地“歌圩&quot;活动情况的说明。这样,就使原先掌握的资料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案头工作初步就绪。<p> &nbsp; &nbsp;于是,自1986年夏季开始着手撰稿。随后,曾将其中拟就的《壮族“歌圩”与“溱洧之风”的比较》、《壮族“歌圩”——氏族部落祭祀活动的产物》和《歌圩——壮族民间文学的自然载体》等论题文稿,先后于《民族艺术》(1988年一、四期)和《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三期)刊发,受到民间文艺界同仁的关注和支持,从而增强了完成这部习作的信心。<p> &nbsp; &nbsp;经数年的努力,—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临之际,终于写完了这部书稿。继而又承蒙本丛书主编范阳教授和副主编丘振声教授费心审阅修改,韦其麟教授热情赐教并为之作序,过伟副教授还慷慨将其编制的《歌圩分布表》赠作附录,使拙作充实了内容,增添了色彩。本书得以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是与他们的热心扶持分不开的。所以说,这本书既是个人的多年学习、在学术上不断追求和尝试的结果,又凝聚了大家的相助力量,融汇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谨对给予过支持和帮助的诸位先生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谢忱!<p> &nbsp; &nbsp;这本书稿即将付梓,总算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但限于自身的思想水平和学术水平不高,要对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和功能多样的壮族“歌圩”这个历史文化现象,作全面的剖析和系统的阐述,深感力不从心,所论及的一些观点和见解仍然浅陋,谬误亦在所难免,有待于今后的努力。为此,尚祈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并给予批评指正。<p> &nbsp; &nbsp; &nbsp;作 &nbsp; 者 &nbsp; &nbsp;1990年元旦于南宁<br>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3-5-10 15:33:00

为方便贝侬查找和阅读,现将《壮族歌圩研究》(潘其旭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相关的几个帖子链接如下:<p>《壮族歌圩研究》目录、导言、后记<br>http://www.pouchoong.com/cgi-bin/topic.cgi?forum=12&amp;topic=42&amp;show=0#lastviewpost<p><br>壮族歌圩的活动规律及流布[文摘]<br>http://www.pouchoong.com/cgi-bin/topic.cgi?forum=12&amp;topic=43&amp;show=0#lastviewpost<br>[内容较多,共5个部分]<p><br>《歌圩分布表》统计分析<br>http://www.pouchoong.com/cgi-bin/topic.cgi?forum=12&amp;topic=45&amp;show=0#lastviewpost<p><br>壮族歌圩的形式与内容[文摘]<br>http://www.pouchoong.com/cgi-bin/topic.cgi?forum=12&amp;topic=48&amp;show=0#lastviewpost<br>[内容较多,共4个部分]<p><br>歌圩在壮族历史文化中的特殊作用[文摘]<br>http://www.pouchoong.com/cgi-bin/topic.cgi?forum=12&amp;topic=53&amp;show=0#lastviewpost<br>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4-3-19 03:07:00

由于论坛升级改版,本帖6楼提供的链接已失效,现重新整理相关链接如下:


壮族歌圩的形式与内容[文摘]<BR><A href="http://www.poucho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854&amp;page=7" target="_blank" >http://www.poucho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854&amp;page=7</A>


歌圩在壮族历史文化中的特殊作用[文摘]<BR><A href="http://www.poucho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857&amp;page=7" target="_blank" >http://www.poucho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857&amp;page=7</A>


壮族歌圩的活动规律及流布[文摘]<BR><A href="http://www.poucho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837&amp;page=8" target="_blank" >http://www.poucho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837&amp;page=8</A>


《歌圩分布表》统计分析<BR><A href="http://www.poucho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1010&amp;page=2" target="_blank" >http://www.pouchoo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1010&amp;page=2</A>


现在正是春暖花开时节,也是歌圩活动最集中的季节,所以本人再次推介这一组帖子。

森雨 发表于 2004-3-19 11:24:00

谢谢 沙南贝侬。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4-3-19 17:27:00

我应该做的,不必言谢。我抄录上传的资料,能有更多贝侬阅读,我就很感欣慰了,辛苦一点算不了什么。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4-10-20 02:37:00

<P>重新提供相关链接如下:</P><P>
壮族歌圩的形式与内容[文摘]
<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854" target="_blank" >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854</A></P><P>
歌圩在壮族历史文化中的特殊作用[文摘]
<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857" target="_blank" >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857</A></P><P>
壮族歌圩的活动规律及流布[文摘]
<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837" target="_blank" >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837</A></P><P>
《歌圩分布表》统计分析
<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1010" target="_blank" >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1010</A></P>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13-5-14 08:59:15

收集部分与壮族歌圩相关的帖子链接如下:

《壮族歌圩研究》目录、导言、后记
http://www.rauz.net.cn/bbs/rauz-859-1-1.html

壮族歌圩的活动规律及流布[文摘]
http://www.rauz.net.cn/bbs/rauz-837-1-1.html

壮族歌圩的形式与内容[文摘]
http://www.rauz.net.cn/bbs/rauz-854-1-1.html

歌圩在壮族历史文化中的特殊作用[文摘]
http://www.rauz.net.cn/bbs/rauz-857-1-1.html

《歌圩分布表》统计分析
http://www.rauz.net.cn/bbs/rauz-1010-1-1.html

韦其麟:《壮族歌圩研究》序
http://www.rauz.net.cn/bbs/rauz-35545-1-1.html

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再版附记
http://www.rauz.net.cn/bbs/rauz-37598-1-1.html

壮族歌圩
http://www.rauz.net.cn/bbs/rauz-3351-1-1.html

壮族歌圩节
http://www.rauz.net.cn/bbs/rauz-37424-1-1.html

关于壮族歌圩的社会功能再思考
http://www.rauz.net.cn/bbs/rauz-2534-1-1.html

壮族歌圩如何留住青年一代 (转帖)
http://www.rauz.net.cn/bbs/rauz-30335-1-1.html

[转帖] 传唱数千年的歌圩还能再唱多久?
http://www.rauz.net.cn/bbs/rauz-19175-1-1.html

百色各地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
http://www.rauz.net.cn/bbs/rauz-45398-1-1.html

敢壮山歌圩与布洛陀祭典
http://www.rauz.net.cn/bbs/rauz-4855-1-1.html

"三月三"壮乡齐放歌 布洛陀歌圩展示壮乡风情
http://www.rauz.net.cn/bbs/rauz-18655-1-1.html

[分享] 壮族歌圩·宗教·礼俗·饮食文化——第四九至十二集【视频】
http://www.rauz.net.cn/bbs/rauz-40835-1-1.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壮族歌圩研究》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