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2-9-1 23:31:00

《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目录

《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目录<br>摘自《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沈林、李红杰、金春子、杜宇著,民族出版社,2001年)<br>注:标题后有“◆”符号的,其部分详细内容将由沙南曼森陆续抄录发表,请注意查阅<p><br>第一章 &nbsp;绪论:散居化是民族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p>第一节 &nbsp;历史上的民族散居化过程<br>一、古代民族散居化过程<br>二、近现代民族散居化过程<p>第二节 &nbsp;当代民族散居化过程<br>一、当代国际民族散居化过程<br>二、新中国民族散居化过程◆<p>第三节 &nbsp;人类对“散居”民族的不同认识与政策选择<br>一、种族主义<br>二、同化主义<br>三、文化多元主义<p>第四节 &nbsp;关于民族散居化的理论思考<br>一、有关散居化问题的概念<br>二、民族散居化的结构分析<br>三、关于散居民族的历史地位和命运<p><br>第二章 &nbsp;聚散皆有缘:中国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形成与发展<p>第一节 &nbsp;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概念<br>一、民族的居住形式◆<br>二、中国共产党文献史料中对民族居住形式的论述<br>三、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定义<p>第二节 &nbsp;历史上我国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形成与发展<br>一、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br>二、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发展<br>三、在战争与和平、统一与分离中的民族大迁徙、民族大融合<br>四、当代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p>第三节 &nbsp;散杂居少数民族形成的原因<br>一、中国散杂居少数民族形成的特点<br>二、散杂居少数民族形成的原因<p><br>第三章 &nbsp;形散神不散:中国散杂居少数民族的特点<p>第一节 &nbsp;分布状态与地缘(地域)联系<br>一、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基本分布特点◆<br>二、散杂居少数民族分布的类型特点<br>三、散杂居少数民族分布的区域特点<br>四、散杂居少数民族分布的民族特点<br>五、散杂居少数民族分布的经济文化特点<br>六、散杂居少数民族分布的引申特点<p>第二节 &nbsp;经济文化社会的适应性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依恋<br>一、在经济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br>二、在文化生活中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br>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心理承受力<p>第三节 &nbsp;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民族关系特点<br>一、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点<br>二、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特点<br>三、影响散杂居民族关系的因素<p><br>第四章 &nbsp;波浪式前进:新中国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的历程与成就<p>第一节 &nbsp;新中国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的发展历程<br>一、开创奠基阶段(1949—1957)<br>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6)<br>三、瘫痪倒退阶段(1966—1976)<br>四、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2)<br>五、深化提高阶段(1993至今)<p>第二节 &nbsp;中国散杂居民族工作的成就<br>一、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br>二、散杂居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br>三、散杂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得到了普遍尊重和保障<br>四、散杂居少数民族的三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br>五、散杂居民族工作的行政法规体系初步形成<p><br>第五章 &nbsp;新瓶装新酒:中国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的内容与形式<p>第一节 &nbsp;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的意义<br>一、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的重要性<br>二、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p>第二节 &nbsp;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的内容<br>一、最大限度地满足和维护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民族利益<br>二、充分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民族权利<br>三、加快促进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民族发展<p>第三节 &nbsp;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的形式<br>一、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br>二、建立健全民族工作机构<br>三、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br>四、深入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的宣传教育<br>五、加强民族法制建设<br>六、加强合作意识、提高协调水平<br>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促进民族工作的社会化<br>八、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和民族干部的作用<br>九、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br>十、强化对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的力度<br>十一、办实事,及时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和难点问题<p><br>第六章 &nbsp;交流与冲突:中国散杂居少数民族现实状况分析<p>第一节 &nbsp;中国散杂居少数民族基本现实状况<br>一、散杂居少数民族的人口与分布◆<br>二、城市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与分布◆<br>三、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状况<p>第二节 &nbsp;散杂居少数民族发展现状分析<br>一、人口流动加速,民族摩擦增多<br>二、经济联系紧密,利益冲突增多<br>三、文化交流频繁,民族意识增强<br>四、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政治平等权利的要求提高<br>五、发展不平衡,扶贫任务艰巨<br>六、撤(并)乡建镇,民族乡怎么办?<br>七、机构精简,工作任务加重<p><br>第七章 &nbsp;得失皆有益:中国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分析<p>第一节 &nbsp;总体现状<br>一、散杂居民族工作的地位不断提高<br>二、散杂居民族工作机构得到不断加强,职能进一步强化<br>三、散杂居民族工作领域逐步拓宽,内容更加丰富<br>四、散杂居民族工作经验更加成熟<br>五、有关散杂居民族工作的理论初步形成<br>六、散杂居民族立法工作有所突破<p>第二节 &nbsp;经验分析<br>一、各级领导的重视是做好散杂居民族工作的重要前提<br>二、健全的制度是散杂居民族工作的重要保障<br>三、宣传教育是让社会了解散杂居民族工作的基本手段<br>四、调解涉及少数民族的纠纷是散杂居民族工作的重要职能<br>五、培养民族干部是散杂居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面<br>六、发展民族经济、教育、文化事业是散杂居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br>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权益保障是散杂居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挑战<br>八、对口支援工作是散杂居民族工作的重要延伸<br>九、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散杂居民族工作的重点之一<br>十、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是散杂居民族工作的重要补充和未来方向<p>第三节 &nbsp;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p><br>第八章 &nbsp;鲤鱼跳龙门:21世纪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展望<p>一、散杂居民族工作范畴将越来越宽,任务也将更加繁重<br>二、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权利意识将逐渐增强<br>三、民族地区的发展对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影响增大<br>四、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教育和文化发展,将更加受到关注<br>五、散杂居民族关系出现新的特点<p><br>第九章 &nbsp;结论:中国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全面性与彻底性<p>一、全面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并针对少数民族的特点,制定特殊政策和措施<br>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行使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br>三、对散杂居少数民族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以保障其平等权利<br>四、建立健全工作机构,从机制上为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提供保障<br>五、国际人权与少数民族平等权利保护<p><br>后记……………………………………………………………………………………(243)<br>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2-10-26 18:31:00

《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读后感<p>1、某民族的成员,以个人或家庭(个体或小集体)的方式散居(迁移)到另一民族的聚居地,在落脚地(县级或乡级)所占人口比例很小,是否不应视为改变当地的基本民族构成?<p>原文:P.45“……但是,一个纯粹的只有少数民族而没有汉族的县市是很难找到的,同样,少数民族也遍布全国98%以上的县市,由此可见,杂居现象不是民族分布的特点,而是共同点。……”<p>2、秦汉以来汉族向全国各地的散居,有哪些可以算是民间自发的无奈的失控的移民?有哪些可以算是行政当局有计划的恶意或善意的“殖民”?又有哪些可以算是受当地土著欢迎的移民?<p>原文:P.52“我国这种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为显著特点的民族分布状况,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互相往来,或者受诸如战争、自然灾害、地方割据等影响造成人口大量流动而形成的。”<p>3、中国奉行的应该是“文化多元主义”而不是“同化主义”吧?会不会政府秉持“文化多元主义”的政策,最后民间还是出现“同化主义”的结果?!<p>原文:P.100“……但是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下,统治阶级实行的是以民族同化为目标,以民族压迫、民族剥削、民族歧视为主要内容,同时辅之以安抚的民族政策。在这种背景下,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大多体现在边疆事务和边政建设以及开拓疆域上,而散杂居少数民族则首当其冲地成为民族同化的对象。……”<br>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3-5-10 15:06:00

为方便贝侬查找和阅读,现将摘自《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沈林、李红杰、金春子、杜宇著,民族出版社,2001年)的五个帖子链接如下:<p>民族的聚居、散居与杂居(1)<br>http://www.pouchoong.com/cgi-bin/topic.cgi?forum=12&amp;topic=7&amp;show=25#lastviewpost<br>民族的居住形式 <br>摘自《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第二章 第一节 P.44-46 <p><br>民族的聚居、散居与杂居(2)<br>http://www.pouchoong.com/cgi-bin/topic.cgi?forum=12&amp;topic=12&amp;show=25#lastviewpost<br>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及 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基本分布特点 <br>摘自《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第二章 第二节 P.51-52 及 第三章 第一节 P.71-73 <p><br>民族的聚居、散居与杂居(3)<br>http://www.pouchoong.com/cgi-bin/topic.cgi?forum=12&amp;topic=13&amp;show=25#lastviewpost<br>新中国民族散居化过程 <br>摘自《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第一章 第二节 P.14-P.20 <p><br>民族的聚居、散居与杂居(4)<br>http://www.pouchoong.com/cgi-bin/topic.cgi?forum=12&amp;topic=10&amp;show=25#lastviewpost<br>中国散杂居少数民族基本现实状况<br>摘自《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第六章 第一节 P.175-185 <p><br>民族的聚居、散居与杂居(5)<br>http://www.pouchoong.com/cgi-bin/topic.cgi?forum=12&amp;topic=11&amp;show=25#lastviewpost<br>人类对“散居”民族的不同认识与政策选择<br>摘自《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第一章 第三节 P.21-31 <p>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4-10-20 02:24:00

<P>由于论坛升级改版,3楼提供的链接已经失效,现经搜索重新提供链接如下:</P><P>民族的聚居、散居与杂居(1)
<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773" target="_blank" >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773</A></P><P>民族的聚居、散居与杂居(2)
<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777" target="_blank" >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777</A></P><P>民族的聚居、散居与杂居(3)
<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778" target="_blank" >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778</A></P><P>民族的聚居、散居与杂居(4)
<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775" target="_blank" >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775</A></P><P>民族的聚居、散居与杂居(5)
<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776" target="_blank" >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amp;ID=776</A>
</P>

zzlady 发表于 2004-11-11 02:21:00

好感谢,可以看到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