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布依族
布依族系由古代百越族群中的骆越一支发展而来。据贵州《黔西州志》和《独山县志》的记载和现今七、八十岁的老人吟唱的古歌,都说布依族是贵州红水河和南、北盘江流域“土著之民”。布依旧称“仲家”或“仲苗”.红河州河口县桥头地区则自称“东苗”或“都匀人”。民国《马关县志》说:“其种来自黔省都匀,故又称‘都匀人’。<p> 布依族进人州境的时间,大部分是在清朝嘉庆三年(1798)的贵州王阿崇(囊仙,女)和韦朝元领导的布依族农民起义失败后入滇的,部分则是嘉庆十二年(1807) 以后投亲访友而来陆续定居的。人迁的路线,一条是直接从贵州进人师宗、罗平之后再迁徙到红河州境内,一条是转道广西进人文山地区。河口县以王、杨、罗3姓为主的一支,是先进文山州马关县木厂区杨茂松村落籍,后因人口繁衍、土地不敷耕种、租税加重而逐渐迁往河口桥头河流域,大部分聚居在桥头区的老董上寨、老董下寨、老汪山、坪子地、夹马石一带、据老董寨一些人家保存的家谱推算,从马关来的时间,一般是在清朝咸丰年间(1860年前后)。罗姓一支人居最早,从“仕”字辈算起到“明”字辈已 10代,迄今250年左右。定居以后,一直不敢暴露真实的民族身份,又因与壮族长期共居和交往而误归于壮族、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1291人。1985年总人口上升至 1756人,河口县为 1400人,是全州10种世居民族人口中最少的民族。<br> <br> <br> 礼 仪 <p>--------------------------------------------------------------------------------<br> <br> <br> 一、婚姻 <br> 布依族的婚姻是建立在私有家庭经济基础上的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严禁通婚,与汉族、壮族通婚的很多。1949年前盛行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婚。 <p> 青年男女婚前恋爱自由,每逢节日或街期,三五成群相约于空旷田野对调唱歌。彼此倾诉爱情和询问家世,这种活动称为“赶表”(布依语叫“杨兜杨哨”)。“赴表”的场地必须向阳,男、女间隔二、三米,无论年龄大小,一定要互称“哥”和“姐”,不准说下流话,更不准动手动脚,黄昏前必须别离.有互相看中者,必须通过第三者(嫂嫂或姐姐)出面斡旋后,才能单独对唱和互赠信物,通常是男方用银手镯,女方用亲手绣制的花鞋或腰带互换,然后各自禀明父母,由男方请媒提亲。但是,父母之命和八字相生相克至关重要,往往有痴情男女因父母不允和八字不符,而造成终生遗憾。 <p> 订亲后,男方向女方赠送酒、肉、粑粑和礼银,彩礼无论是钱和物,均须冠以六,如六十、十六、三百六等,象征衣禄长在。经过算命先生择定吉日后,再由媒人通知女方家,当地人叫“传摈榔”。结婚时,新郎不迎亲,而由相好的男女小件至女方家迎接新娘。新娘起行时,一定要由自己的哥哥由屋内背上马(无论路途远近均须骑马),再由弟弟牵马照顾同行,男方媒人代新郎向女方哥弟送“红包”(内装3.6元或6元钱)表示感谢。新娘骑在马上,顶一块花头巾、打一把花伞遮羞。新娘至男方家后,经过拜堂仪式后送入新房,其仪式与汉族同,但姑娘需把从娘家带来的糯米粑粑切成若干小块,分送前来参加婚宴的亲友。新婚之夜,夫妇不得同房,新娘由送亲的女伴相陪,新郎则和亲友们畅饮通宵。次日,新郎陪同新娘至岳父家认亲,谓之“回门”,当天,新郎独自回家,姑娘仍留娘家“坐家”,只是逢年过节或农事大忙之际,由夫婿接回去住几天。“坐家”的时间,过去有长达七、八年者,现在虽然沿袭,但时间大为缩短,一般三、五个月甚至个把月就与丈夫公婆常住了。 <p> 二、家庭 <br> 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是布依族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之中,父亲是掌握生产和分配的决策者,母亲是家务主持人。子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的意志,妇女地位低于男子,至今仍不能参与村社祭祀,解放前连读书的权利也没有。舅父在外甥家庭中享有特权,娶亲嫁女、起房盖房、分家讼诉、落户迁徙等,一定要取得舅父的同意,并分给1份“舅爷钱”。家中有女丧,舅父不到不得人殓安葬。 <p> 三、节日 <br> 布依族除以汉族过相同的节日外,还有一些特殊节日: <br> 二月二。祭龙,即献祭村寨保护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地点是在村寨附近的树林中。过去一定要杀猪作祭品,解放后,有的村寨已简化为用鸡和各种熟菜果品献祭。献祭由村寨中辈份最高的男姓长者任主持人,请道公诵经祈祷。祭场内任何人不许说笑打闹和放屁,妇女和家中有孕妇、产妇的男子不得参加。节期3天,头两天就停止一切农事活动,青年男女盛妆打扮,聚集于田野中对唱山歌。第三天正式举行献祭仪式。祭品除按村寨户口分1份外,其余部分由参与祭祀者就地野餐。主祭人宣布新年的乡规民约。 <p> 三月三。每家为孩子蒸染红蛋和花板,给小孩盛妆打扮,让他们尽情玩耍。接连3天,男女青年游山对歌,许多青年趁此良机物色意中人。洒扫村寨内外,驱火魔和送太岁,祈保人畜平安,家家都到祖坟上添土、挂纸钱和以荤素供品献祭。 <p> 六月六。杀鸡宰鸭,用白纸做成小旗,沾上鸡血插在庄稼地内,家家大扫除,晾晒衣服被盖,沐浴净身,宴请亲友,故又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历有二说:一说是祭祀人类的始祖盘古。布依人认为,其子新模进一步提高了栽培技术。盘古死后,其继妻虐待新横,盘古显灵而使她悔悟。六月六是盘古逝世日。另一说是悼念为争取布依族解放而牺牲的英灵。六月六是布依抗暴起义的日子。起义失败后,留下了许多孤儿寡妇,以后每到六月六,遗孀们总要洗晒丈夫在世时一家人所穿用的衣物,边洗晒边哭着唱述对死者的哀思,故又有人称寡妇节。有一首《哭夫调》唱道:“年年有个六月六;家家户户晒红绿,别家有夫红绿晒,寡妇无夫晒孝服。”河口地区因六月六正值栽插大忙时节,改在七月初一。 <p> 四、丧葬 <br> 人死后,先用鸣火枪对空放3响和击鼓报丧,然后由死者子侄披麻戴孝亲自到亲友家跪拜讣告,并送上一瓶酒和几张白布孝帕,亲友闻讯即带着粮米酒肉前来奔丧。丧家请道公择吉念经,又请风水先生选择坟地。经济条件稍好的人家,都要在堂屋内布置灵堂,以彩纸扎制的纸人、纸马、纸花、纸钱悬挂装饰。至亲好友也馈赠相同的冥物。棺木忌用铜、铁钉。在家停丧3天。停丧期间,丧家房屋左侧竖一棵去枝留尖的鲜竹,上面垂吊一幅与竹杆相同长度的白布,白布上端缝一块一尺见方的红布.再用白布或白纸写上死者的家谱和生辰缝贴在红布上。开丧头晚,前来吊祭的亲友,要陪同死者亲属国格唱孝歌。发丧前,由道士唱诵《开路经》,意为把亡灵送往祖先居住的地方。“点主”和安理形式同汉族,但埋葬完毕后,送葬者要按辈份而不分男女,互相染抹黑脸.安葬7~9天后,再请道士做道场诵经,叫作“正七假九”。从报丧到安埋,每天都要有酒肉款待前来吊唁者。 <p> 五、禁忌 <br> 布依族日常生活中有如下禁忌:大年初一,不开箱柜,不扫地,不梳头,不晒晾衣服。初一到初三不动土,正月十五不动刀,菜也只能用手扭断。禁在村前村后埋坟.扫寨时禁外人入村,驱鬼时禁外人进家门。禁已出嫁的姑娘在娘家生小孩。家有产妇,在门口挂红布和篾帽拒人进家,男子不得进人妇女分娩的房屋。禁在屋内吹口哨、唱情歌。非正常死亡的人,忌以鼓声报丧。 <br> 经 济 <p>--------------------------------------------------------------------------------<br> <br> <br> 一、社会形态 <br> 布依族一直以农业为主。1949年前,河口县桥头地区的布依族,全是汉族地主祝德全和壮族地主沈、田二姓的佃户,80%以上的土地都集中在外族地主手中。农民终年辛劳,除去占产量一半以上的租税外已所剩无几,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兵匪骚扰,缺粮借贷和以山药、马蹄根等野菜度日者十分普遍。 <p> 1949年下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四支队一部进人桥头地区活动,布依族和当地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教育下,逐渐认识了革命的道理。1950年后,通过清匪反霸、和平协商上地改革,布依族农民分到了土地,相继开展了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互助合作运动,生产有所发展。左倾错误造成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同样给布依族带来了缺吃少穿的灾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布依族农民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1984年,在河口县的老汪山地区,建立了一个布依族傣族乡,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p> 二、经济结构 <br> 布依族长期以来都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生产关系和传统观念以及科学文化落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土地利用率和商品率十分低下。1982年在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根据地区特点,大力发展杉树,三七、草果、八角、肉桂、茶叶、水果和家畜、家禽的生产,并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展运输、采矿、建筑、粮食加工、五金修造等工、副业,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经济结构。老汪山布依族傣族乡,1978年人均纯收人只有103元,1985年提高到285元,增长176.7%。全乡已种下三七778100棵、八角4985棵、杉树97608棵、草果110490棵、肉桂472棵、砂仁2800棵、香(芭)蕉13593棵,新植茶叶8510棵,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乡已出现年收入万元以上的农户七、八家。坪子寨罗福平一家,在人民公社集体生产时期,1年到头吃不上5斤肉,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粮食自足有余,又种植了两亩多三七,每年仅出售三七(包括子、苗、叶、花在内)就在万元以上。夹马石寨王选湘有一手修理汽车、拖拉机和农机具的技术,1982年,他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到桥头街开设修理店,由于服务周到,质量保证,1年就成了万元户.1984年又增加了三七种植,收人大幅度增加,当年在河口县第一家安装了私人电话.聘请了法律顾问。布依族妇女很早就有做小生意的习惯,随着城乡经济的活跃,不少人在农活及家务活之余,背着背箩穿梭来往于桥头、南溪、河口及邻县的木厂、八寨、马白、古林箐等集镇,出售农副产品及刺绣、竹编等工艺品,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而且活跃了市场经济。 <p> 三、生活方式 <br> (一)饮食 布依族是1个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的农耕民族,主食大米和玉米,养子、小红米、红薯等杂粮为副,作法与汉族无异。喜糯食和牛肉、狗肉。逢年过节或有婚丧吉庆,少不了要染花饭、舂粑粑。男子大多嗜酒,过去多以芭蕉芋、甘蔗渣酿制,现在全改用玉米为料,家家都会酿制,俗称“烟锅酒”,酒度一般都在50°以上。多数人有饮茶习惯,亲友宾客至家必以糖茶招待.除了每年杀1头年猪外,每逢街天(5天一轮)也要称二、三斤肉回家,鸡、蛋之类是平常的菜肴。 <p> (二)服饰 <br> 布依族传统服饰已有了很大改变,男子衣着已和汉族一样,女子的百褶长裙早在60、70年前就改为长裤,但无论男女,多喜蓝、白、青等色。衣料过去纯以家种棉花自纺自织,现在普遍改用市上出售的棉布、化纤布和丝绸等。青年女子除节日或作客之外,基本上已改着汉装。中、老年妇女仍缠蓝黑包头巾,穿无领右衽斜襟短袖外衣,再戴一对长而窄由肩至腕的绣花袖套,下穿宽管长裤,系一块绣花围腰,衣服的襟、袖及裤脚都要镶饰彩色花边,脚穿翘鼻绣花鞋。节日或宴会时,还要佩戴银耳环、项圈、发簪、手镯、戒指等饰物。3岁以下小孩喜戴缀满银器、玉石的绣花狮子帽和绣花胸兜。 <p> (三)居住 <br> 布依族喜居于近山傍水的半山区和河谷地区,一般二、三十户自成村落。同村寨的人家大多有血缘亲属关系,如老董上寨是罗姓家族,下寨是王姓家族。住房为三开间的瓦顶楼房,过去多以竹篱或苞茅秆作楼板和围墙,70年代以后全改为木板。楼上堆放粮食、杂物和接待宾客住宿。楼下3间,正间为堂屋,作祭祖、待客、议事和吃饭用,左右两间为厨房和主人家的寝舍。堂屋正墙摆置条形神案,供奉天地君亲师、列祖列宗及财神、土地神位。靠门一侧设有火塘,供烤火、烧水用。正墙多数用土夯筑,近年逐渐改用砖砌,两侧多以竹篱和杉木板作壁,故房屋虽不开窗户,室内也通明透亮。靠门一边全部用木板装栅,有的人家的门楣还以彩绘和木雕装饰。牛、马、猪、鸡的厩房,均建于正屋周围。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钢筋混凝土的新式房屋已陆续出现。 <br> 文 化 <p>--------------------------------------------------------------------------------<br> <br> <br> 一、语言文字 <br>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但红河州布依族四、五代以前就不会讲布依话了,只有在日常用语中,还保留少许布依语的词汇。男女老小均通壮话、汉话。历史上没有文字。 <p>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过去很少有人读书。新中国建立后,布依族地区都开办了学校。1984年,国家又拨巨款,在老汪山布依族傣族乡政府所在地新建了1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小学校。1985年,全乡适龄儿童已全部入学,升入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有40人。布依族不仅在县、区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中有了于部、职工、教师、科技人员,而且在广大群众中还掀起了一个学文化、学科学的高潮。 <p> 二、文学艺术 <br>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他们创造丰富的文化。虽然没有文字记载的作品,但口碑流传的有关本民族历史、歌颂英雄业绩、揭露阶级社会黑暗、追求自由光明的神话、诗歌、故事等很多。著名的有《十二个太阳》、《卜丁射日》、《祖王和安王》、《无娘儿》、《牧童和财主》、《刘大力气》、《人虎斗智》等,内容深刻,情节生动,极富哲理。 <p> 男女老幼都爱唱歌,而且能即兴吟唱,连续几天几夜不歇的歌手也不少。民歌有五言句和七言句,每首句数不定,四句为一组、一、二、三、四句必须押韵,曲调优美,语言精练,比喻贴切,富于想象。 <p> 民间乐器有唢呐、月琴、萧、笛、巴乌、锣、鼓、鈸。布依族唢呐尤负盛名,有大、小调之分,按不同场合吹奏,喜庆时热闹欢腾,悲哀时如泣如诉,激愤时高昂奔放。 <p> 工艺方面以蜡染(布依语叫“牍典”)和刺绣最为突出,其次是石雕和竹、棕、草的编织,工艺精巧而实用。 <br> 宗教信仰 <p>--------------------------------------------------------------------------------<br> <br> <br> <br> 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祗和菩萨亦受到敬奉。在老董上寨发现的一本《打保符开坛书》中,所列举的神、佛就有玉皇大帝、三清大道拾极高真神、敕封解斗母娘娘、下坛五猖兵马神、太白星君、文昌帝君、关胜帝君、释迦如来、观音势至、十八罗汉、唐僧、孙悟空、山神、土地、灶君、姜子牙等。但村寨中找不到1座寺庙,也没有专业的神职人员。 <br> [定居以后,一直不敢暴露真实的民族身份,又因与壮族长期共居和交往而误归于壮族、]????????一楼说的!<br> 壮族和布依族本就是一个民族(首先声明我是布依人,但填表都填壮族),如果咱们僚人都以自己的支系来命名的话,那么咱们僚人就不成为了一二十个民族了吗? 如果说是转载的,可以加上一句:此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本人意见。可能误会就可以少一点。 我很佩服zzhc贝侬的勤奋,化了很多时间上传大量颇有价值的资料。只是有些可惜的是贝侬不大重视注明资料来源。如要用这些文献资料做点什么,难免心里惶惶。希望贝侬今后一定要注明源文献的著者、篇名等。让我们一起来带头遵守学术规范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