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hc 发表于 2003-4-17 15:46:00

[转帖]麻栗坡壮族

源流  麻栗坡壮族的先民在宋朝以前,由越南北部和广西西部迁来。壮族语言分为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麻栗坡县壮族操北部方言,分侬支系和土支系,侬支系讲侬话,土支系讲土语。2002年全县壮族有32190人。<br>  服饰  壮族妇女,一般是穿对襟铜扣或布扣紧身短衣,下穿黑色长褶裙,头梳成发髻,用黑长帕折叠包裹成左右两角,足蹬绣花浅筒尖翘鞋,颈戴银项链,腕戴银链镯或玉镯。男姓穿对襟黑布衣和扭裆长裤。<br>  饮食  糯米是壮族比较偏爱的一种食物,一般婚丧节庆、访亲待友都喜欢用糯米做成糍粑、褡裢粑、火草粑、花米饭、等款待客人。<br>  婚姻  壮族婚姻习俗很特别,一种是包办婚姻,子女还在十二三岁时,父母就为他们操持婚事,另一种是自由婚姻,是青年男女在赶街或节日里对歌自由选择对象,有意后双方互赠礼物,情趣相投时,男方请媒人说亲,征求女方老人意见,老人同意后,接下来传槟榔,选择吉日准备办喜事。迎亲这天,接亲队由新郎和两对青年男女、一对牵马少年、两个锁呐手组成。发亲时,新娘要拜堂、拜祖宗、拜父母和长辈,拜毕,迎亲主事人拿1.2元红封请同房弟弟把新娘从屋里背到门外,新娘要嚎啕大哭,陪娘和送亲人将新娘抱上马背上路。迎亲途上,每过一条小河,新娘都要下马,故意为难接亲人,接亲主事人得将准备好的红封递给陪娘,请陪娘代背过河。快到男方家时,新娘下马,由陪娘扶着行至男方家门前,待男方家送给新娘红封后,才能把新娘拥进堂屋,新娘新郎要争抢进新房,新郎进新房后要在新床上踏上两脚才转身出去。早饭后新郎新娘拜堂,拜堂后新娘就在新房内吃从新娘家带来的糖果和花米饭。新婚之夜新郎不得进新房过夜,新娘由陪娘和女伴陪同过夜。次日早上,新娘要挑水、扫地,给男方家老人送洗脸水认亲,老人要赠送一些礼物和钱给新娘。就餐前新娘要到厨房拜见厨师,送些烟、糖、肥皂、手巾等给厨师,请厨师出菜。堂屋桌上新娘要摆上给公婆等老人做好的布鞋,公婆也要回赠给新娘红封。三天后新娘回娘家,新郎走之前为女方家挑满一缸水才能返回,新娘则在娘家居住。一般要到女方“坐家”(生育)时,女方才到男方家居住。<br>  丧葬  壮族人去世时,用火药枪朝天鸣放三枪,在死者头上插一枚银簪。表示给死者的“拐棍”,然后用白布把死者盖上,表示给死者升天的铺盖。当天请么公写幡画符,拿着灵牌和幡领着死者家属绕尸体三转,边绕边唱“赎魂歌”。晚上,么公给死者开路,为死者搭灵屋,孝子在灵屋旁守灵。上山安葬前,孝子不食油、不用碗,而用树叶盛饭吃。<br>  节日  壮族过春节一般都用糯米包“捆绑”吃。壮族正月十五送年,正月三十过二月节,节日过后赶“歌街”(又称风流街),男女青年在街头或大路对歌,借此机会寻找对象谈情说爱。到三月清明节,蒸糯米饭上坟,同时祭龙、祭雷神。五月端午节包粽粑,七月初一过小年,意思是纪念壮族首领侬智高。九月过尝新节。十月初一过“懵懂”节。传说壮族男子都跟侬智高去打仗,家中妇女不知哪天过年,误过了春节,后来就把该节称为“懵懂”节并沿袭下来。<br>  信仰  壮族信仰道教、佛教、儒教,他们崇敬天公地母,相信观音菩萨能超度众生和尊孔达贤的说教,提倡“行善”、“尊贤”、“今生修行为来生”、“尊孔必贤能”。<br>  文化  1955年壮族人民创造了拉丁字母新壮文,麻栗坡曾举办过壮文培训班。民歌是壮族节日、喜庆、赶集、劳动等过程 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手巾舞起源于麻栗镇南朵村,手帕成为传情对歌的媒物。盘子舞是女性集体舞蹈,反映的是妇女长期与炊具、针线打交道的情景和盘田种地的能手。<br>

红棉树 发表于 2003-4-17 16:21:00

这个资料有点值得商榷的地方,那就是说麻栗坡壮族的语言属于北部方言。大多数壮语方言资料都说麻栗坡壮族主要是属于南部方言的文麻土语,“文”就是文山,“麻”就是麻栗坡。而且云南文山州壮族支系分得比较清晰,分有“沙”“侬”“土”三大支系,侬支系和土支系一般来说都是操南壮方言的,只有少量的操北部方言桂边土语的壮人被他称为“侬”。<p>另外,请zzhc贝侬最好将这种资料性文章的粘贴发在网站的僚区档案分区或者相应区域里,因为僚人家园主要是供动态性的文章发表和讨论,静态文章和资料太多已经使得资讯仓库不堪重负,而且不易于搜索和查找。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麻栗坡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