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omaren 发表于 2003-3-25 16:58:00

壮族始祖艺术造像  (姆六甲设计图及布洛陀设计图)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p><p>        姆六甲设计图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布洛陀设计图 &nbsp;<p><p>--------------------------------------------------------------------------------<p><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壮族始祖艺术造像露真容(图)<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p><p><p>  中国台湾网3月13日消息 近日,经各方专家集思广益修改的壮族始祖布洛陀和姆六甲的艺术造像在广西南宁进入了最后的制作工序,壮族始祖的光辉形象将会艺术地再现。<p>  去年7月田阳县敢壮山发现壮族始祖布洛陀遗址的消息发布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壮族布洛陀文化一时间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为了艺术地再现壮族始祖的光辉形象,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研究院今年初牵头,艺术家群策群力为布洛陀和姆六甲设计坐像。在征求壮族始祖艺术形象设计方案过程中,美术界的许多专家都踊跃参与了创作,先后设计了十多个方案共20多个画像和塑像,经过北京及广西的壮学专家最后审定的布洛陀和姆六甲造像均为为正面坐像。布洛陀造像头戴羽冠,断发垂冉,手拿雕有鸟图腾的棕榈藤权杖,仪态睿智庄重。姆六甲坐像挽发椎髻,面容安详端庄。目前即将完工的布洛陀塑像高2米,材质为钢化玻璃,由老雕塑家张弓也和荣获全国民族杰出美术家称号的广西大学教授陈庆珠设计制作。塑像将于近日内运至田阳县敢壮山安放并在3月21日布洛陀诞辰庆典上举行隆重的揭像仪式。<p><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中国台湾网<p>

zzhc 发表于 2003-3-26 08:23:00

&nbsp; 骗人!!这违反人类的发展规律,对科学的悔辱,是赤赤裸裸的现代迷信!壮族不可能,也不能够由某一人发展而来。是对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研究的一大挑战。

zzhc 发表于 2003-3-26 09:31:00

&nbsp; &nbsp;据汉文史籍记载和考古发现,远在夏、商时期,越人就活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后继续大批南移,形成了遍布中国长江以南特别是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的居住格局。这些部落歧纷而互不统属的越人在战国至秦汉时各地越族部落被总称为“百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百越族人的绝大部分逐渐被北来的华夏族人所同化,融合形成了如今的华南汉族;一部分沿海百越族人则退到岭南西部,与当地的同属百越族群的骆越、西瓯等部族融合。此后的一段漫长时期里,继续南下的汉族势力又迫使岭南西部半数以上没有被同化的百越族人继续往西南迁徙,进入现在的中南半岛,征服并融合和当地的原始森林民族,最后建立了泰国和老挝两个独立国家,其余的部分演化成为傣族、掸族、阿含姆人等东南亚泰系民族。而一部分百越族人则坚守祖先土地上,从隋唐到宋元明清,史书分别用“蛮”、“俚”、“僚”、“僮”、“仲”、“良”、“土”、“侬”等称呼来记载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的痕迹。事实上,这个族群以大山一样开阔的胸怀接纳了北来的文化与各个异族人,正如俗语所说“有容为大”,正是因其平和而好客,善于融合他族所长,如今才发展成为了人口超逾2000万的一个族群,即使只算被划分为“壮族”的那一部分,人口也已超过1800万,是世界上最大的少数民族。

zzhc 发表于 2003-3-26 09:32:00

&nbsp; 历史源流<p> &nbsp; 壮族·布依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在远古时代,岭南大地山岭绵延,洞穴众多,丛林莽莽,兽类出没;江河湖海,盛产鱼虾。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为最初的人类居住和生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考古学家的考古发现,早在几十万年至一万多年前,广西大地上就有古人类的广泛活动。今壮族聚居的右江河谷地带,已发现多处六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留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有不少文化遗物。五万至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桂中、桂南、桂西的广大地区,已发现人类化石13处,文化遗址、遗物分布点100多处。如桂中的“柳江人”、“麒麟山人”、“白莲洞人”、“九头山人”、“都乐人”、“甘前人”,桂北的“宝积山人”、“荔浦人”,桂南的“灵山人”,桂西的“干淹人”、“九楞山人”、“隆林人”、“定模洞人”等,都以发现地点名称来命名。这些古人类的体质特征,大体是头部颧骨较大而且前突,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上门齿呈铲形等,属南方蒙古人种,与现代壮族·布依族人的体质特征相似。 <p>   <br>发展到四五千年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领域更为广阔。广西境内,东起浔江两岸,西至那坡、大新,南自北部湾,北至灌阳、全州,已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有数百处之多。同人类遗骸一同出土的有大量的经过加工的新石器,如有肩石斧、有段石石奔、有肩大石铲等,还有大量的陶器、鱼网坠、骨器和蚌器。石锄、石铲和陶器的制造和使用,表明新石器时代的壮族先民已从渔猎生活过渡到稳定的锄耕农业生活。据考古学家研究,广西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相比,有着承传的关系。数万年前至几千年前广西人类同现代壮族在体质上的相似特征,有力地说明了他们是广西壮族等土著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p>僚人的先人百越人在春秋战国就活跃于长江以南的各个省份。秦始皇统一六国、平定扬越、闽越以后,就派遣尉屠骓率领50万大军南下岭南,但就立即遭到了当时壮族·布依族的直系先人西瓯和骆越人顽强的抵抗,造成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就连秦军主帅尉屠骓也被西瓯人斩杀。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秦始皇下令开凿有名的灵渠,保证了给养和援兵源源不断地到达岭南,终于击溃强悍的西瓯,又经过6年的苦战,借助数倍于骆越的兵力,最终战胜西瓯与骆越,统一了整个岭南,从此濮僚地区正式划入中国版图,壮族·布依族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中的一员。<p><br>公元六世纪以后的唐、宋时期,居住广西的壮族先民称为俚、僚、土人。唐、宋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王朝对广西的统治大为加强。在行政上,唐设岭南西道,宋设广南西路,在壮族地区设羁縻州县,以俚、僚首领为知州、知县,壮族历史上漫长的土司制度开始建立。北宋时期,壮族人在自己的首领侬智高的率领下奋起抗击越南的入侵,建立“南天国”和“大南国”,并英勇反抗北宋的镇压,曾经攻克了广西大部分州县和广东西部,并围困了当时的华南政治经济中心广州。侬智高失败以后,北宋为了加强对壮族地区的控制而强化了土司制度的建立。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给壮族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明朝时期,壮族巾帼英雄瓦氏夫人曾响应明政府的征调,以女流之辈加58岁高龄,带了几千壮族狼兵前赴江浙抗倭前线,打响了抗倭斗争的胜利第一仗,此后明朝军队才开始扭转屡战屡败的局面,最后把日本海盗成功赶出中国沿海地区。<p>壮族在近现代也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壮族是重要的参与者。很多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如李开芳、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都是壮族人。中国近代史上的对外战争中,唯一取得胜利的是中法战争,也是壮族人组成的黑旗军和驻桂边防军取得的。<p>秦以来,壮族先人历代分别被称为南越、濮、僚、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称为始被称为“撞”、“僮”、“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解放后称统称“僮”(与‘壮’同音)。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倡议下改族名为“壮族”,一直沿用至今。贵州省南部的僚人则坚持了“布依族”的族称。<p>

想家的人 发表于 2003-3-26 10:59:00

下面引用由zzhc在 2003/03/26 08:23am 发表的内容:<br>骗人!!这违反人类的发展规律,对科学的悔辱,是赤赤裸裸的现代迷信!壮族不可能,也不能够由某一人发展而来。是对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研究的一大挑战。<br><br>实际上这不是搞什么迷信,也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的确无论哪一个民族都不可能由某一个人发展起来,民族的发展是由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但是却不能忽视和否认某些重要人物的巨大推动作用,况且这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好处,至少对于发掘和完善壮民族文化有好处。正如汉族也不可能只靠炎黄二帝发展起来的,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们的巨大作用,而且对于自己是炎黄子孙的提法也津津乐道。

南粤孤客 发表于 2003-3-26 11:27:00

&nbsp; &nbsp;楼上的zzhc所说的是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考虑,某一个地区的民族是完全可能共有一个氏族始祖的。固然,布络陀和姆六甲不可能是全体僚人的共同始祖,但我们也既不能否认,更没有必要去否认,他们是右江流域僚人的共有始祖啊!汉族十几年来花了好几个亿的人民币(都是我们纳税人的血汗钱啊!)去重修黄帝陵,目的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统战”。只要能够将现在的活人团结统一起来,把祖先挖出来,有什么不好呢!何况,祖先崇拜一直以来就是我们僚人的传统习俗。同时,我们一定要区别清楚宗教信仰、祖宗崇拜与迷信。简单地说,前者是人类精神追究的最高形式,后者是违反现代科学的盲从。它们不是一会事。几十年来,中国人因为没有精神信仰而导致的精神堕落,以及造成很多的社会问题,能不认真总结吗?

zzhc 发表于 2003-3-26 14:52:00

&nbsp;我看是某政府部门用作旅游商业炒作的成分更多一点。

季人 发表于 2003-3-26 17:44:00

虽然“姆六甲”和“布洛陀”只是虚构的神话人物,但有其存在的历史文化背景。<br>即使设计他们的塑像是从商业角度考虑,客观上也会推动对壮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关注。<br>

红棉树 发表于 2003-3-27 03:50:00

宗教的问题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如果企图以“现代科学”的名义摧毁大部分僚人固有的宗教信仰,那么也就太一厢情愿和缺乏见识了。<p>就象西方人普遍信仰上帝但却又不阻碍他们探讨人类的起源一样,我们不应该将僚人的起源问题与僚人普遍的对布洛陀的信仰简单对立起来。以布洛陀文化、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为轴心的壮族宗教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万物有灵的观念与其说是一种朴素的宗教观念,倒不如说是僚人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集体潜意识。这一片经过千百年耕耘与收获却依旧山青水绿,生机盎然的田园,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模式的典范。这种与现代人强调环保意识惊人一致的宗教观,是全体僚人的骄傲。在敢壮山上立起僚人始祖的塑像,是无可厚非的!

浪人 发表于 2003-3-27 12:53:00

就算是商业秀吧,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啊。<br>香港的大坐佛像,广东南海西樵山的观音、莲花山的望海观音、肇庆的大鼎等,无不是蒙上商业的气息!

Is-peiq 发表于 2003-3-27 16:45:00

[这个贴子最后由香港來的沛在 2003/03/27 04:50pm 编辑]<br><br>同意。經濟活動無處不在,即使是最少銅臭味的宗教活動、學術活動、或是對先人表示崇敬,都得考慮經濟的因素,沒有適當的財力支持,根本甚麼活動都搞不成。沒有事物是可以完全脫離經濟的,即使你誠心誠意愛一個女孩子,都得給她買一支花,但難道這就表示你對她的愛是「商業炒作」嗎?看待經濟活動,與其套用狹隘的、二元的、對立的「非善則惡」觀念,不如視之為社會中的必然規律。就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立心不良,處處往錢看的話,固然理應反對,但如田陽縣般搞歌墟活動,為布洛陀姆六甲立像,真的只在向錢看嗎?難道他們沒有其他更直接的,可以賺錢的方法嗎?如果他們真的滿腦子銅臭,倒不如要求全民棄用壯語,強制大家只可用普通話,那不是對發展經貿更有利、更能賺錢嗎?又何苦抱著民族文化不放呢?<p>現在全球的大趨勢,是講求「可持續發展」,即是在不犧牲未來子孫的文化、經濟、環境等利益時,改善社會的生活水平。在這理念下,我們不反對人們發展經濟,但要求在發展經濟時充份考慮對文化、環境等的影響。相比起「珠三角模式」的大規模建廠、全民當工人的做法,現時這種「商業秀」,可能更適合壯族地區。一來壯族地區沒有珠三角、長三角般的區位優勢、二來壯族本身擁有優厚的文化財產,如此取長補短,以民族文化為賣點,一方面對經濟有利,另一方面令民族文化更廣為人知,又有何不當?<p>最重要的是,發展這些「商業秀」時,必須有適當的策略,別像張家界般在山水之間搞鋼鐵的雕塑,也別像以前的西湖般搞西班牙式渡假村。好像龍脊般建起和附近環境相協調的民族風格旅館,或如麗江古城以納西東巴文饗客,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之道。發不發展,根本不是討論範圍;如何發展,才更值得大家關注。

双城故事 发表于 2003-3-28 05:46:00

假如,壮族自己认同姆六甲和布洛陀,就象我们汉族认同炎黄一样的话<br>这些民族内部带有信仰性质的精神寄托,只能尊重<p>呵呵

想家的人 发表于 2003-3-30 10:32:00

十分同意香港来沛的观点!在讲商品经济的社会背静之下,经济与民族文化能相融发展恐怕是最可行的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壮族始祖艺术造像  (姆六甲设计图及布洛陀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