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请进!
<P><FONT color=#f70909><FONT color=#000000>“</FONT>这是一个出自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人的评论。考虑到传统和历史的原因,可以说这个评论是比较客观的。<P>但是,放在一个比较现代的教育环境去看,应该说,这个评论太保守或者太片面了。理由至少有二:
<P>一、评论者不了解现代教学的新理念。
<P>现代社会,合格的教师不是宣讲知识的教师,而是以自身行动、言谈、理想、技能等等引领人们自觉学习、培养技能、形成人格的教师。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就是宣讲知识和理想说教,结果没有多少人形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普遍是人云亦云的纭纭众生。
<P>老翁从最初开始摆擂台对壮欢时就千方百计鼓励网友们对歌,当时有些版主动不动就搬出老诗经,要求大家严格按照传统的押韵格律和平仄规律编写山歌,结果,不但严格的韵律没有多少人掌握,更惨重的是许多人被那套古老的格律吓跑了。
<P>从教学的意义上讲,那些古老的东西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遥远,许多年轻人觉得也很陌生,因此,如果一开始就搬那些东西出来,新手会觉得肃然起敬同时望而生畏。这就是当时我没有主张讲太多平仄押韵知识,甚至还拐弯抹角批评宣讲理论的原因。
<P>当然,在现代教育方面,老翁还不能称为完全合格,但至少我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一向如此。
<P>二、评论者对事物的发展缺少一个全面的认识。
<P>以写山歌为例,如前面所言,老翁最初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大家的兴趣,几乎不太讲究平仄那一套。最近,我对写山歌时就比较注意押腰脚韵的问题,而且几乎每一首都把压韵的地方用不同的原色表示出来,用意无非是指示山歌爱好者如果要把山歌写得有壮族山歌的韵味,必须注意押韵格式。当然,目前还没有多少网友能够做到,但如果多多练习,以后一样可以出口成诗,而且富有民族特色。
<P>顺便提示一下,壮族山歌有自己的压韵格式,汉族山歌也有自己的压韵方式,而郁水啸翁是巧妙地把这两者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一起的第一人。如果要对啸翁的作为做出评价的话,没有这一句话,那不管怎么评论都是不够客观的。
<P>以上帖子,有的人会认为我在自吹自擂,有的人会认为我在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导人们如何正确、全面评论某个人物或事件,似乎都有道理,怎么取舍,全靠读者个人了。</FONT><FONT color=#000000>”</FONT></P>
<P>
<P> 百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古法新法,<B>只有</B>培养了新人、普及了壮歌的<B>才是</B>好法。
<P> 在民歌方面,老翁已经是大家难及的仙人了。
<P> 现在,只有较多地培养出了新人和在必需的范围内普及了壮歌,才能证明老翁在这方面的<B>正确和成功</B>! 才能说老翁的贡献和功德是<B>大</B>的。
<P>
<P><FONT color=#f70909> </FONT>
<P><FONT color=#f70909> </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4 14:05:47编辑过] <P>以下是一位留学英伦的同仁来信摘抄:</P>
<P>“昨天各位弟子按时按量完成了第一学期的八门课程九篇论文的assignments,大家感到十分高兴。高兴之余甚为有老师的训练指导而感到庆幸。凡训练能认真完成者皆挥然而游刃有余。We are complying the principle: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and night night down!”
</P>
<P>他讲的是学以致用的切身体验。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是大家熟悉的名言,老翁在此基础上加了一句and night night down,使那句名言更富有生活气息和浪漫色彩。就学习而论,问题比较简单,大概只是day 或者night 用点心思的事情。那么,有多少网友愿意学习编写山歌?报个名来,不用10楼工夫基本可以得到真传。</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4 18:09:51编辑过] 老翁开个讲座吧,另外也讲讲翻译的问题,主要是僚汉互译的问题,外国语就不去管他了。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郁水啸翁</I>在2005-1-14 16:54:18的发言:</B>
<P>以下是一位留学英伦的同仁来信摘抄:</P>
<P>“......。那么,有多少网友愿意学习编写山歌?报个名来,不用10楼工夫基本可以得到真传。</P>
</DIV>
<P> 如果原本就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愿意学习山歌,那大家就根本用不着担忧了。
<P> 就是因为局势暗淡,事情艰难,我想大家才指望象您这样的高人想办法和出力。 您难道<b>只有</b>兴趣做绝尘游仙吗?
<P> </P> <P>我去听讲座。</P>
<P>有网上的就更爽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4 19:50:50编辑过] <P>在美国留学攻读MBA时,学生达不到一定的人数,教授是不会开讲的。这个叫做效率优先。要是国内也按照这个规则办事,有关民族的东西,包括山歌,看来非没落绝迹不可。有鉴于此,为了延续山歌的生命,老翁还是开讲吧,可以说老翁为的是一种潜在的效率。</P>
<P>老翁的教法很简单:一是示范;二是修改和点评。示范者,我举例也。修改和点评者,学者练习编写山歌,我帮助修改并略作点评也。这种参与式案例教学法效率很高,其中,学与教两方面在互动过程中都得到娱乐享受。希望愿意学习编写山歌的网友积极配合。没有这个条件,不说用10楼的篇幅能够解决问题,就是用10000楼也难以见效。</P>
<P 0pt? 0cm>例一:</P>
<P 0pt? 0cm></P>
<P 0pt? 0cm> 登上明山左右<FONT color=#f70938>看</FONT>,
<P>
<P 0pt? 0cm> 千山<FONT color=#f70968>万</FONT>水静如<FONT color=#f70968>磐</FONT>。
<P>
<P>
<P 0pt? 0cm> 当年<FONT color=#f70968>三</FONT>姐传歌<FONT color=#0997f7>去</FONT>,
<P>
<P>
<P 0pt? 0cm> 故意<FONT color=#0066ff>避</FONT>开万重<FONT color=#f70938>山</FONT>。</P>
<P 0pt? 0cm></P>
<P 0pt? 0cm>
<P>讲析:</P>
<P>
<P 0pt? 0cm>
<P>
<P>
<P 0pt? 0cm>
<P>1、红字蓝字表示要押韵的地方。其中,每行的最后一个字叫“脚韵”,汉族诗歌/山歌一般都是这么押韵的。每行中间那个字或者前面几个字中的某个字要跟前一句的“脚韵”使用相同的韵,因这个字在句子的“腰部”,所以叫做押“腰韵”。壮族山歌的主要押韵格式有关贝侬已经在别的栏目里做了介绍,而以上这首山歌的押韵格式已经把壮汉山歌的押韵方式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了。</P>
<P>
<P 0pt? 0cm>
<P>
<P>
<P 0pt? 0cm>
<P>2、这首山歌的意思是从高处望壮族地区,号称歌海的地方一片寂静,听不到山歌的声音,原因是歌仙刘三姐传歌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里的人们没有得到刘三姐的真传。言外之意,作者在暗喻本论坛的人们(包括我本人)都没有得到刘三姐的真传,所以都是不会山歌的歌盲,希望大家学习编写山歌,不辜负歌海的美誉。</P>
<P>
<P 0pt? 0cm>
<P>
<P>
<P 0pt? 0cm>
<P>3、这首山歌前两句以写景为主,起铺垫作用;后两句是“重拳出击”,把要表达的意思和盘而出。这样,全诗就收到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的效果。</P>
<P>
<P 0pt? 0cm>
<P>
<P>
<P 0pt? 0cm>
<P>4、这首山歌为了押韵而用了文绉绉的“磐”字。除此之外,其他词汇基本上都是平白易懂的。这种平白易懂的风格是山歌的主要特征,故作高深就跟山歌的精神背道而驰了。</P>
<P>
<P 0pt? 0cm>
<P>
<P>
<P 0pt? 0cm>
<P>5、民歌,特别是壮族山歌广泛使用各种修辞格式,如明喻、暗喻、夸张等等。在山歌中恰当使用修辞手法,可以使山歌收到含蓄而爽朗的表达效果。经常,一首平庸的山歌会因为这么一个修辞技巧而增色不少,有时候,某个修辞手法甚至成为某首山歌的灵魂。如例二中的前三句属于平铺直叙,尽管比较巧妙地把有关网友的网名粘连在一起,第二句还使用了设问辞格,但总体感觉还是比较凡庸,而最后一句“喝醉了躺在冰窟里也跟回到家一样舒坦”,就成了使这首山歌“亮化”的“诗眼”。山歌的“诗眼”有时就是衡量山歌水平的尺度。自古许多名诗都是因为有“诗眼”而得以流芳百世的。</P>
<P>
<P 0pt? 0cm>
<P>
<P>
<P>
<P 0pt? 0cm>例二:</P>
<P 0pt? 0cm></P>
<P 0pt? 0cm> 莹丽确定干就<FONT color=#f70968>干</FONT>,
<P>
<P>
<P 0pt? 0cm> 三<FONT color=#f70968>寒</FONT>老翁怕哪<FONT color=#f70968>般</FONT>?
<P>
<P>
<P 0pt? 0cm> 猪<FONT color=#f70968>肝</FONT>大肠一起<FONT color=#0997f7>上</FONT>,
<P>
<P>
<P 0pt? 0cm> 醉<FONT color=#0968f7>躺</FONT>冰窟当码<FONT color=#f70968>栏</FONT>。</P>
<P 0pt? 0cm></P>
<P 0pt? 0cm>如果用最贴切的关键词把以上几点概括起来,形成自己的口诀,那你就得到了编写山歌的基本要领。如果你经常练习编写,形成习惯,并按照你自己的口诀加以对照、修改,最后写出象样的山歌,那你就得到了刘三姐的部分真传。</P>
<P 0pt? 0cm></P>
<P 0pt? 0cm>大家试试怎么概括口诀吧。如果觉得用现在的网名有失身份,重新注册一个网名即可。</P>
<P 0pt? 0cm></P>
<P>
<P 0pt? 0cm>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5 10:31:42编辑过] <P>我认真听课!</P><P>老翁,这个山歌不是尾字押韵就得啦吗?诗眼,我还是第一次听见你讲。</P><P>这个就很难啦,山歌变成格律诗啦。</P> <P>山谷兄弟, 光尾字押韵, 那山歌就多了汉族诗歌的特色而少了壮族山歌的韵味, 光押壮歌的腰脚韵而不押汉诗的尾韵, 汉字写出来的东西念起来就十分别扭. 把两种诗歌的押韵形式糅合起来, 汉壮两个民族都可能喜闻乐见. 这样弄, 山歌也没有变成格律诗, 而是具有格律诗的特征.</P><P>关于"诗眼"的问题, 也许是我第一次使用, 所以不好理解. 不过, 我喜欢创新, 因此要从新角度去观察才好理解. 用通俗一点的语言来说, 我所讲的"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佳句". 如以前我写的一首诗:</P><P>飞鸟逐斜阳,</P><P>禅钟断山冈.</P><P>熄灯听夜声,</P><P>家书最揉肠.</P><P>其中, 后两句就是所谓的"诗眼", 它们的出现使全诗的思想内涵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使人回味无穷, 并留下深刻印象. 关于怎么表达"诗眼"的问题, 以后我们再讨论, 其实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雕虫小艺.</P><P>你说你在认真听课, 其实并不完全认真. 提出问题一起讨论是好事, 但我要求大家就我楼上提出的几点进行概括和归纳, 并用关键词编成口诀, 你和其他人都没有办到, 这样的表现, 在国外MBA课程训练中很可能被淘汰出局的. 认真思考楼上几点的精髓, 编成口诀, 就得到编写山歌的基本要领, 何乐而不为呢? </P> 好复杂啊!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一点也不复杂. 6楼讲的5点, 关键词语是:</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1. 押腰脚韵;</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2. 平白易懂;</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3. 情景交融;</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4. 修辞格式</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5. 突出诗眼. </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把这5个关键词语编写成诗歌, 以便记忆:</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山歌要押腰脚<FONT color=#f70938>韵</FONT>,</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用词平白意如<FONT color=#f70938>春</FONT>.</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情景交融暖心<FONT color=#0099ff>怀</FONT>,</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修辞诗眼看昆<FONT color=#f70968>仑</FONT>.</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多多练习, 按这个要领写出山歌或者诗歌, 基本上可以令人觉得赏心悦目, 耳目一心. 例如:</FONT></P>
<P 0cm 0pt?><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昨天上街买鱼<FONT color=#ff0066>竿</FONT>,</FONT>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FONT></P>
<P 0cm 0pt?><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FONT color=#f70938>看</FONT>见邻居摆药<FONT color=#f70968>摊</FONT>。</FONT>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FONT></P>
<P 0cm 0pt?><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FONT color=#f70968>寒</FONT>暄生意怎么<FONT color=#0968f7>做</FONT>,</FONT>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FONT></P>
<P 0cm 0pt?><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他<FONT color=#0066ff>说</FONT><FONT color=#000000> -------</FONT><FONT color=#f70968> X</FONT>。</FONT></P>
<P 0cm 0pt?><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FONT></P>
<P 0cm 0pt?><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这首诗(山歌)平铺直叙,押了腰脚韵,用词平白易懂,"寒暄"一词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要求,"生意怎么做"采用的是设问修辞手法,就差"诗眼"了. 如果最后一句补上"生意很一<FONT color=#f70968>般</FONT>"或者"生意不一<FONT color=#f70968>般</FONT>", 整首诗歌的结构算是完整了,但"诗眼"还是缺无, 所以不能称为好诗.</FONT></P>
<P 0cm 0pt?><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FONT></P>
<P 0cm 0pt?><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大家试一试, 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把最后半句补上, 补好了, 说明已经掌握了突现"诗眼"的技巧. 一时没补好,多补两三次相信会补好的. 老翁说是雕虫小艺, 没有言过其实吧?</FONT></P>
<P 0cm 0pt?><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FONT></P>
<P 0cm 0pt?><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前面我说过,大约用10楼左右的篇幅就可以讲明山歌编写技巧的问题, 本楼正是10楼, 相信动脑筋的同仁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至于真传,那完全要看今后的实践了.</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6 23:39:31编辑过]
鄙人有东西给大家——谁要吕思勉的中国通史??
<P>原来山歌在这里开讲了,我还不知道呢。先记下来,等这段时间忙过了再来学!</P> <P>他说愿者上钩难</P> <P>不仅只是“愿者上钩难”而已,更深切的感受是:</P><P>1、国人的学习方法给先进国家的教育工作者感觉是一直停留在几个世纪以前的水平。(这句话是一个研究我国教学方法的外国人士讲的)</P><P>2、想通过电脑网络达及某种良好的志愿几乎办不到。</P><P>3、我在对牛弹琴。</P> <P> 并不是所有的人在这方面是“牛”吧? </P><P> 就算我犟吧,我还是认为: 没有人喜欢和学习山歌,你老翁就是没有成功,就是功劳和功德不大!</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nonme</I>在2005-1-17 12:44:31的发言:</B>
<P>他说愿者上钩难</P></DIV>
<P>不知是自己的思想太歪,还是当时想与“鱼竿" 呼应,才给出上面的一句,结果似乎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且简直有点罪过。虽然对歌不在行,也得自操刀改为: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昨天上街买鱼<FONT color=#ff0066>竿</FONT>,</FONT>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FONT></P>
<P 0cm 0pt?><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FONT color=#f70938>看</FONT>见邻居摆药<FONT color=#f70968>摊</FONT>。</FONT>
<P 0cm 0pt?><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FONT color=#f70968>寒</FONT>暄生意怎么<FONT color=#0968f7>做</FONT>,</FONT>
<P 0cm 0pt?><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他说向来济人难。</FONT></P> <P> 老翁嫌人是笨<FONT color=#e66b1a>牛</FONT>,
一人<FONT color=#f73809>袖</FONT>手四海<FONT color=#ee6911>游</FONT>。
知音难遇回头<FONT color=#113dee>转</FONT>,
<FONT color=#1111ee>看</FONT>到歌玗成荒<FONT color=#ee6911>丘</FONT>!</P>
<P>老翁,象不像,我不笨吧?
</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郁水啸翁</I>在2005-1-16 23:34:51的发言:</B>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一点也不复杂. 6楼讲的5点, 关键词语是:</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1. 押腰脚韵;</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2. 平白易懂;</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3. 情景交融;</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4. 修辞格式</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5. 突出诗眼. </FONT></P></DIV>浪人也知道壮族山歌应该是<FONT face=仿宋_GB2312>押腰脚韵,但用汉语表达出来则太难压韵了,汉语不精啊!</FONT>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nonme</I>在2005-1-17 20:01:58的发言:</B>
<P>不知是自己的思想太歪,还是当时想与“鱼竿" 呼应,才给出上面的一句,结果似乎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且简直有点罪过。虽然对歌不在行,也得自操刀改为: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昨天上街买鱼<FONT color=#ff0066>竿</FONT>,</FONT>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FONT></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FONT></P>
<P 0pt? 0cm><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FONT color=#f70938>看</FONT>见邻居摆药<FONT color=#f70968>摊</FONT>。</FONT>
<P 0pt? 0cm><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FONT color=#f70968>寒</FONT>暄生意怎么<FONT color=#0968f7>做</FONT>,</FONT>
<P 0pt? 0cm><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他说向来济人难。</FONT></P></DIV>
<P>补得不错,有诗眼。最后一句用“他说愿者上钩难”的确跟前面的“鱼竿”有妙趣的联想关系。“<FONT face=仿宋_GB2312>他说向来济人难”中的“济”字改用“助”字更平白易懂。</FONT></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FENGNMT</I>在2005-1-17 20:55:55的发言:</B>
<P> 老翁嫌人是笨<FONT color=#e66b1a>牛</FONT>,
一人<FONT color=#f73809>袖</FONT>手四海<FONT color=#ee6911>游</FONT>。
知音难遇回头<FONT color=#113dee>转</FONT>,
<FONT color=#1111ee>看</FONT>到歌玗成荒<FONT color=#ee6911>丘</FONT>!</P>
<P>老翁,象不像,我不笨吧?
</P></DIV>
<P>不错不错,是很有意境的好诗。似乎可以进一步修改为:
<P> 老翁恨人是笨<FONT color=#e66b1a>牛</FONT>, (恨比嫌响亮、深切)
拂<FONT color=#f73809>袖</FONT><FONT color=#000000>出门</FONT>四海<FONT color=#ee6911>游</FONT>。 (加上出门两字意象更加丰富)
回<FONT color=#ff0033>头<FONT color=#000000>张</FONT><FONT color=#000000>望离家</FONT><FONT color=#0938f7>路</FONT></FONT><FONT color=#000000>, (<b>诗眼!</b>离家之路怎堪回首张望!)</FONT>
歌圩乐<FONT color=#0938f7>土</FONT>成荒<FONT color=#ee6911>丘</FONT>! (加上乐土押腰韵,同时丰富诗歌意象)</P> <P> 是呀,当民歌和山歌离开了人民,或者不再为大众所喜爱,它们必然趋于枯萎。</P>
<P> 当山花在满坡遍野竞相开放的时候,才是民族和民间文艺的烂漫春天。</P>
<P> 我坚信: 只有<b>与人民一道</b>,才能够创造奇迹,出现春天!</P>
<P> (很可惜,我只会写点格式自由的东西,写四四方方的诗歌感到特别吃力!但愿我能学会壮族山歌。)</P>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