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y109 发表于 2015-6-10 11:14:29

父亲的厚度 作者:杨启标(壮族)

本帖最后由 pcy109 于 2015-6-10 11:35 编辑

父亲的厚度                                                                                                                                  
                                                                                                                           
                                                                                                                              杨启标(壮族)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http://www.gxmzb.net/szb/html/2015-06/05/content_13560.htm

    父亲离开我们已有一年多了,而父亲的音容笑貌仍在我脑海里一遍遍地闪现。我很喜欢听有关歌颂与怀念“父亲”的歌曲,每每听到歌手降央卓玛那圆润的女中音如诉如泣地演唱《父亲》时,我总是泪流满面。一个人独处时,《父亲》那绵长的音律亦时常萦绕在耳边——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父亲一生务农,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实巴交、省吃俭用;书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只会集市小买卖算数,不会咬文嚼字。父亲直到别下儿孙时,从来没有给在城里读书工作的我写过一封家书,更不会有千里写叮嘱。由于身世多灾多难,也由于自己膝下养育6个子女,生活艰辛劳碌,一生不曾沾过烟酒。如今的我,在城里谋到了固定的工作,吃得饱穿得暖,有了舒适宽敞的固定住所,也做了个比较称职的父亲。而能拥有这些,托福于父亲那勤快性格的赠与,托福于父亲粗茶淡饭、知足常乐的勤俭持家的言传身教,托福于父亲厚实的肩头让我站稳爬上那登天梯……这就是父亲的厚度。
    ——父亲的身世
    据父亲说,我们的真正祖籍在哪他也不清楚,只知道村里的杨家都是从县城边上的龙岗村迁徙而来。爷爷那辈有六兄弟,爷爷曾就读于民国时期当地有名的斑峰中学,是本地较聪明的秀才型读书郞。父亲常说,我爱读书,勤奋好学,能有今天的进步,也许是因为得到爷爷的遗传基因。    虽然我们家新中国成立后被划归“不好”的家庭成分行列,但其实之前祖上并没有多少房产和田地。在民国时期的“派壮丁”历史时段里,要求“二丁抽一”时,祖上也没能凑够钱物雇别人“顶丁”。因此,爷爷在成年时被“派丁”参加了民国时期的壮丁,在南宁派了份相当于如今武警消防员之类的工作。1941年日本兵侵犯南宁时,爷爷在救灾时,不幸殒命在岗位上。当时,父亲刚3岁多,叔叔才8个月大。从那时起,20来岁的奶奶不管外人如何风言风语,哪怕再苦再累也不离不弃,含辛茹苦独自把一双儿子拉扯长大成人,直到1973年过世。    父亲说,他一生只进过两次南宁城,有刻骨铭心的记忆。第一次进南宁城是去拣回爷爷的遗骨。那年父亲17岁,带着叔叔进南宁城,在一位与爷爷生前共过事还活着的爷爷的指引下,从乱草坟中拣起爷爷的遗骨,装在一个竹背篓里背回家乡安葬,爷爷才得以叶落归根。每当父亲想念爷爷时,就到爷爷墓堆前默默地坐下,对着墓堆自语,聊以慰藉。由于爷爷过世时父亲还太小,他脑海里对爷爷没有太多的影像更无清晰的音容笑貌。因此,每当父亲想起爷爷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空洞、寂寞和失落的神情。    父亲第二次进南宁城,是用牛车从家乡拉奶奶去治病。当时医疗条件比较差,交通不便,加上“文革”时期无人敢主动向家庭成分“不好”的人伸出援手,父亲和叔叔只好把病重的奶奶放到垫满稻草的牛车上,两兄弟靠体力轮流拉着牛车一步步丈量崎岖狭窄的近50公里的砂石公路进到南宁城求医。一路上,他们饿了就喝着拌盐巴的竹筒稀饭,渴了就掬路边稻田或水沟里的水喝。奶奶在南宁医治无效后,父亲和叔叔也是这样从南宁把她拉回家,服侍她直到过世。    人们常说人生如梦,人生如秀。可我的老父亲的身世却是那么直白却又朦胧。我对父亲的身世勾勒是清晰的,可父亲对他的父亲是朦胧的,但从他的人生阅历中,我却看到了他在朦胧的世界中升起了自己的彩虹!父亲这一辈子的遗憾,唯有来世或天堂中与他的父亲再度相逢了。
    ——父亲的韧劲
    1957年刚满20岁时,父亲与母亲结婚了。我母亲经常挂在嘴上“不服气”的唠叨,她当初并不愿意嫁给父亲,是外公“逼迫”她嫁给父亲的。那个年代,几乎没有“贫下中农”成分家庭的子女愿意娶(嫁)“地富反坏右”成分家庭的子女,何况当时父亲又是一个没了父亲的孤儿。要不是外公因“私心”要把母亲嫁在邻村,贪图过年过节或年迈体弱时方便有人照应,父亲这辈子是难娶到老婆的。外公的“私心”确实被母亲说中了!从我懂事起,特别是实行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外公那份责任田地的犁耙、插秧、收割、晒谷、交公粮都见到父亲的身影;逢年过节,外公总是在家静静等候,等待着门口出现他的女儿、女婿或外孙端来热气腾腾家乡特有的生榨米粉、汤圆、粽子、白切鸡、凉拌酸甜鸭、叉烧、扣肉等传统佳肴。    父亲和母亲新婚后,正赶上热火朝天大修水利的艰苦岁月。由于“不好”的成分家庭,父亲母亲新婚燕尔,还来不及恩爱,很快被“响应”上“前线”去修现南宁市美丽风景区、抗旱排洪的水利枢纽——大王滩水库。这一去就是四年多,父亲母亲分住在工地男女工棚里,出工见面也只是偶尔打个招呼,夫妻之间的感情“生份”得很。这样的日子直到大修水利回家后才真正相聚,于1961年困难时期生了我大姐。母亲说,生大姐时,她在月子里和哺乳期间能吃得到的荤菜和荤汤,基本上是外公抓鱼捞虾、抓老鼠捉田鸡得来的,没吃到什么鸡鸭、猪肉的味道。    我记忆中的父亲特别能干,甚至觉得他无所不能。为了让我们6个子女住得舒适一些,让3个儿子长大娶媳妇有遮风避雨的地方,勤劳聪明的父亲经请示村干部同意,自己选了个地块化浆、垒泥、切割、模砖、烧砖、烧瓦,并砌墙、购树砍树、造门窗等,分别于1978年、1983年建起了两幢带院子共五间的泥砖屋和火砖屋。    父亲就像是牛栏里健壮好使不知疲倦的牛。为了多挣些工分,村里的重脏累活,如挖掬粪坑、挖建水库、开山劈石、榨油等,都有父亲不吱声默默流汗的身影。
        (未完待续)

pcy109 发表于 2015-6-10 11:23:54

本帖最后由 pcy109 于 2015-6-10 11:26 编辑

父亲的厚度

杨启标(壮族)
   

       (接上期)父亲是个精打细算的“投资师”。当年,我家乡“割资本主义尾巴”和“打击投机倒把分子”的社会氛围不是很浓厚,每家每户还分得一些自留地经营。于是,父亲看准了一门生意--种植关草织草席。他说,如今各家各户人口都多,兄弟姐妹长大了要分床睡,要结婚分家生娃,大家都需要在床上铺上一床草席,而各人需求的草席长宽度也不会一样。他认为这门活路和生意有前途有卖点,就“自作聪明”地把家庭自留地全种上织草席用的关草。每逢寒暑假、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节假日,父亲便“强迫”我们兄弟姐妹割关草、破半边、长短分类、搓麻绳、凉晒干等,我们兄弟姐妹也都学会了整个工艺和工序流程。那时,每每夜深人静时,父亲母亲都还在全神贯注地忙碌织草席,才不管我们是否入睡和睡得安稳呢。尤其是遇到第二天是县城的街天(圩日)的时候,更是从头天晚上一直忙到次日天蒙蒙亮。父母织的草席光滑平整、有格式花边、麻索捆绑编织牢固,所以席子销售相当畅销,一般都能在县城街天(圩日)当天卖光。天刚亮时父亲挑着不同样式的草席出村去了,天黑时父亲又会“偷偷”地用竹篓装下在县城割下的半肥瘦猪肉或者一把水果糖和几个时令水果带回家。在非常困难时期,虽然家里劳动力少,生产队每次分粮油时我家都欠“分红”(即一年挣的工分值抵不够生产队按家庭人口分配粮油、副食品的总值,需要补交钱),但父亲却总能按时向生产队交齐“欠债”。在我们记忆中,我们日常基本上能吃到稀粥填饱肚子(当然里面也有许多是外公、舅舅们暗中支助),没有用南瓜、木薯、红薯等来替代米粮。
    待我到了上学年龄,而父亲一直认为在那个年代都靠“选送”“推荐”上学,“不良”成分家庭的子女不会有什么出息和奔头。因此,我8岁多才得上小学。上学后,逢周日的县城、村委的街天(圩日)他总喜欢带着我随行入市,如去卖草席、猪肉、鸡鸭、种子、蔬菜等的买卖活路让我帮算账收钱。每次午饭或收市时,父亲总喜欢赏给我一块或几毛钱让我去吃一碗米粉、吃根雪条或冰棍什么的。可每次在我吃饱玩好回来时,总看到父亲把从家里用口盅带来的冷饭、咸头菜就着一杯凉茶吃得津津有味。记得有次天黑收市了跟随父亲步行回家,见到父亲捡起路边拉蔗车颠簸掉下的糖蔗也啃得津津有味,啃干硬糖蔗的咔嚓咔嚓声伴着他肚子咕嘟咕嘟声在静夜中多么清晰入耳,多年以来都存储在我脑海里!
    以前,我就不解,父亲是个多么精打细算的“投资师”,为什么我们兄弟姐妹每年跟着一起辛勤劳作,而家里放养的鸡鸭在过年过节时他都不肯宰杀一只给我们解馋?连鸡鸭下的一篮篮蛋往往在每年春、秋季开学前也被卖个精光。还有,为什么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吃月饼时他总喜欢用刀把好端端的一个月饼切成八片?就连用陶瓦盒装的已结成片的稀粥他都喜欢用竹筷划成六份。记得能在中秋节吃到一个完整的月饼是1983年我在南宁上大学时学校发的。

    --父亲的肩膀

    父亲的言行举止对我影响非常大。他没有幽默感,在家里从未给我们讲过笑话、开过玩笑;他节俭,待人宽厚;做事情没大气,但也从不斤斤计较;不开朗,却有范儿。我读小学、中学、大学,父亲都没有带我去过任何学校注册交费、安排食宿和与老师交谈过。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已经能代替奶奶放水牛挣工分了,已过了8岁,是叔叔硬拉着我去小学注册读了一年级;上大学那年,也是叔叔挑行李送我到了县城汽车站,这是我求学过程中独有的两次父辈的引领。但我知道,其实我的求学进步一直都拴着父亲的心。那年代,我正好遇上了凭考试分数上中学的好年景。记得父亲曾经对我说过:我读书不多,对历史不太了解,但我听人家说过,不管哪个朝代,治理国家都需要读书人,也需要读书人写文章记载历史;你体质瘦弱,不适合在家务农卖体力,要是时代变了,兴许好好读书,将来你的生存环境会有个转换和改变。父亲轻轻柔柔的一席话,如一缕春风吹过我的心头,我再没有不努力读书上进的借口,唯有把父亲的叮嘱牢记心头,默默执著地往前走。在父亲的心里,他总希望我能够做得再好一点,不能“知足常乐”,而我也为了不让父亲失望而不断努力学习和进取。
    在南宁工作后离家不远,每逢节假日或周末,我都喜欢买点父亲爱吃的食品回家。这时的父亲,他对我说的话也逐渐多起来。理论道理他说不了一套套,有时只是点点滴滴的只言片语,我却都能理解。他说,这么多年了,但你还得不停奔跑,不要到了明天依然虚无缥缈;站在繁华的街上,须找到你该去的方向,不要因为未来感到慌张;只要树立起坚定的理想并努力拼搏,你的生活工作就不会那么的脆弱不堪;你也得有一些英雄式的梦想,才会在黑夜里有温暖的灯光;有了希望的力量,你就能够昂首挺胸勇往直前……
    我在自己成家立业做了父亲后,父亲对我说:我的火车已经进站。他说,在你的天空下,有幸福也会有痛苦,有阳光照耀也会有阴雨绵绵,家庭给予的一切让你不会再有漂泊的岁月,你得坚强、坚守!
    对于工作和与人相处,父亲说,你会有寂寞,有时你还很难过;你总想有结果,还想要解脱;你会犯错,会有痛苦的漩涡,还有伤你的太多太多……这些你都不要再说,别再说你背叛了承诺;放手吧,让它统统的过去吧,看看天空飘落的雨滴,听听他们都说些什么?至少它们都拥有它们的曾经……
    在能够拥抱亲人的岁月里,多希望时间为此停留;外面灯红酒绿不如家中的一杯热茶。我最敬爱的父亲躺在医院时我不遗余力服侍左右,他躺在我怀里默默地走,没有留下一句遗言,也没再睁开眼睛看他儿子一眼。
    自从父亲离开后,爱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拉不住我对他许下的诺言;我再苦苦等待,也只有夜风习习吹过我的脸;再多的爱也难以再续前缘,回不到我们相守的从前。但父亲的人生厚度,足够送给我愉快地工作生活的土壤,让我去开花结果。
                 (全文完)

pcy109 发表于 2015-6-10 11:28:49

真情实感,易于引起共鸣。

何曼迪 发表于 2015-6-10 16:26:19

我也是地富反坏右的子女,当时称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受尽凌辱,参加生产队劳动,同龄人10分工分 ,而我们地富反坏右的子女却只能拿8分,
父亲的厚度一文,写得情真意切,

壮语卫视 发表于 2015-6-10 16:44:14

本帖最后由 壮语卫视 于 2015-6-11 09:26 编辑

作者用真诚细腻的笔墨刻画了父亲勤劳朴实、坚韧能干的一生,感人至深,这不仅是作者一个人的父亲,更是许许多多壮乡父亲的缩影,写得很好,赞一个:)

越裔引强 发表于 2015-6-10 17:26:29

心酸好文~~~

牛耕田 发表于 2015-6-11 08:17:19

父爱如山,坚韧不拔。
作者写得真情实感,令人动容。

想家的人 发表于 2015-6-12 23:23:01

好文,感人。让人想起父辈过去生活的不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父亲的厚度 作者:杨启标(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