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hc 发表于 2002-9-7 10:42:00

丰富多彩的南宁民歌

  南宁是以壮、汉为主的多民族城市,也是广西各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历了1600多年的历史。南宁是中原文化、高山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融地区。南宁民歌由于受多元性民族文化因素的影响,民族来源的地区差异、语言的差异、风俗习惯、民族审美观的不同及相互影响,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丰富多彩的各种民歌歌种。<br>  平话山歌流行于南宁市郊及邕宁平话地区。平话,也有人称蔗园话。平话有&quot;四声&quot;,易套曲。按当地传统的习俗,每逢正月十五闹元宵、农历二月初二春社或八月十五中秋节、民间的红白喜事,群众都喜爱唱平话山歌,如初春唱&quot;调春调&quot;,中秋唱&quot;八月调&quot;,嫁女唱伴娘、坐堂歌等。<br>  南宁多声部平话山歌是比较罕见的。主要流行于南宁市郊三塘的汉族平话地区。此歌种主要分为&quot;高腔&quot;与&quot;平腔&quot;两类。高腔二声部平话山歌,是一种在民歌手集结于山坡唱歌之前先唱的平话山歌,一般为二重唱。高腔山歌也称逗引山歌,意思是把全村的歌手都引来唱歌,谓之知音者则来之意。逗引高腔二声部没有歌词内容,是一种专用衬词来演唱的歌唱形式,实际是对歌前的引子。<br>  南宁白话(粤语)儿歌,是一种流行在市区街道居民中的儿歌,用广东粤语唱,源于广东来往的商人,流布于珠江流域一带的商埠,大小城镇,在广西如梧州、贵县、南宁、百色等地,是一种追字求腔的南音或木鱼的演唱方式,也称为一种民间的摇篮曲,如&quot;麻雀仔,尾弯弯&quot;、&quot;落雨大,水浸街&quot;等等。曲调旋律流畅,节奏性很强,歌词通俗、简单,每个小孩都能背诵。<br>  南宁的水上民歌,流行于邕江一带,源于珠江三角洲的广东水上民歌,属渔歌类。主要是从号子、吟、叹发展而形成。特点是追词求腔,所以从曲调上看仍保持着较浓郁的方言感。如&quot;坐叹&quot;基本是白话的口语化。这是南宁水上民歌的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如:红、白喜事时人们常常三五成群地划着船去&quot;逗歌&quot;(出对歌)、&quot;游海歌&quot;、&quot;四角天地歌&quot;(也叫东南西北歌)、&quot;龙船调&quot;以及母亲在女儿出嫁前夜唱的&quot;木渔歌&quot;等等。 <br>南宁壮族山歌,歌种分为&quot;加&quot;、&quot;欢&quot;两大类:一是以山歌本身的衬词多次的反复出现而得名;二是以山歌起头音而得名。<br>  &quot;加&quot;类主要有&quot;加喏&quot;(即了罗)、&quot;加曲巧&quot;、&quot;加衣嗳&quot;、&quot;加特&quot;,&quot;加三乡&quot;、&quot;加华乐&quot;、&quot;加山&quot;、&quot;波罗喝&quot;等。&quot;加喏&quot;是从&quot;加曲巧&quot;(老了罗山歌)分支出来的歌种,然而&quot;加喏&quot;本身又分支出&quot;加华乐&quot;。其实三者皆为老了罗山歌的发展。此种山歌词结构特点为每句字数长短不一,但有其既定的规律,平仄韵律甚为严谨。&quot;加衣嗳&quot;一般是老太婆相聚时唱的歌。&quot;加特&quot;(意即为小公牛的歌),按当地风俗习惯,年满18岁的青年,必须在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集结于山上,放声高唱&quot;加特&quot;山歌,此后,便算是成年人了。这种歌一辈子也就只唱一次。&quot;波罗喝&quot;是罕见的壮族酒歌,现已无人传唱。&quot;加&quot;类山歌主要分别流行于邕宁县百济、新江、那马、蒲庙、南阳、大王滩、刘圩、中和、那楼、南晓、大塘、那陈、吴圩、苏圩等壮族居住的乡镇。<br>  &quot;武鸣壮欢&quot;山歌,总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起头音作为名称,如&quot;欢核&quot;、&quot;欢协&quot;、&quot;欢咦&quot;;二是以地名作为名称,如&quot;府城欢&quot;、&quot;英圩欢&quot;&quot;甘圩欢&quot;。<br>  &quot;欢核&quot;山歌主要流行于武鸣中部的城厢、双桥、太平、宁武等地区?quot&#59;何日得相见&quot;为&quot;欢核&quot;山歌中较有代表性的壮族山歌。&quot;欢协&quot;山歌流行于武鸣东部大明山脚下的两江、马头乡、陆斡、罗波、城厢等地区。&quot;山间林中树&quot;为&quot;欢协&quot;山歌中较有代表性的壮族山歌。&quot;欢咦&quot;山歌主要流行于武鸣仙湖、府城等地区。<br> <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丰富多彩的南宁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