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族三大民系体质特征分析:
<P>有关广东汉族三大族群人种差异的专门研究,目前可见的只有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陈华等人1997年进行的体质测量成果。经抽样910名三代内分别讲广州话(应为广州方言,即粤方言.作者是外省人士,不清楚这种说法的区别)、潮汕话,客家话的大学生,33项指标和数据统计,结果是:
身高:潮汕人平均高于广府人,高于客家人。潮汕人的平均身高值,男性168.2mm、女性156.8 mm;广府人男性167.8 mm,女性156. 3 mm;客家人男165.9 mm,女154.6 mm。
头面部指数:
头长宽:潮汕人头型相对较宽而短,客家人相对较窄而长,广府人介乎二者之间。
头长高:客家男性头顶部相对较高而短,广府男性的头顶部相对较低而长,潮汕男性介乎两者之间。潮汕女性的头顶部相对较高而短,广府女性的头顶部相对较低而长,而客家女性介乎两者之间。
头宽高,客家人头顶较高而窄,广府人的头顶部相对较低而宽,潮汕人介乎两者之间。
形态面:客家男性面部相对较窄而高,潮汕男性的面部相对较宽而低,广府男性介乎两者之间。潮汕女性面部相对较窄而高,客家女性面部相对宽而低,广府女性介乎两者之间。
鼻子:客家人鼻子相对宽而短,广府人相对窄而长,潮汕人介乎二者之间。
口:客家人相对口唇较宽,口裂较短;潮汕人相对口唇较薄,口裂较宽;广府人介乎两者之间。
容貌耳指数:客家人耳朵相对较宽而短;潮汕人耳朵相对较窄而长,广府人介乎二者之间。
以广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头面部10项指标与广西壮族、海南黎族、云南傣族、云南彝族、藏族、哈萨克族的均值及15省汉族的均值和变异范围进行比较,计算出群体间的欧氏距离,类聚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广东客家人与广府人的相似性较大,这两个族群与广西壮族有较大的相似性;潮汕人与15省汉族群体的相似性较大。这表明,<FONT color=#d52b4d size=1>客家人和广府人与百越民族的融合程度较高,而潮汕人与百越民族的融合程度较低。
</FONT>以广东汉族三大族群头面部及体部测量的10项指标与华南汉族、华中汉族及华北汉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FONT color=#4d2bd5 size=1>广府人和潮汕人与华北汉族的相似性较大,他们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北方较偏北的地区,他们在南迁的过程中较少与沿途的其他汉族群体融合;而客家人与华南汉族及华中汉族的相似性较大,他们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北方较偏南的地区,他们在南迁的过程中可能与沿途的居民有较大程度的融合。
</FONT>但,这个结论也许还需要遗传学的验证。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11 23:41:45编辑过]
广东汉族三大民系体质特征分析:
<P>有关广东汉族三大族群人种差异的专门研究,目前可见的只有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陈华等人1997年进行的体质测量成果。经抽样910名三代内分别讲广州话(应为广州方言,即粤方言.作者是外省人士,不清楚这种说法的区别)、潮汕话,客家话的大学生,33项指标和数据统计,结果是:
身高:潮汕人平均高于广府人,高于客家人。潮汕人的平均身高值,男性168.2mm、女性156.8 mm;广府人男性167.8 mm,女性156. 3 mm;客家人男165.9 mm,女154.6 mm。
头面部指数:
头长宽:潮汕人头型相对较宽而短,客家人相对较窄而长,广府人介乎二者之间。
头长高:客家男性头顶部相对较高而短,广府男性的头顶部相对较低而长,潮汕男性介乎两者之间。潮汕女性的头顶部相对较高而短,广府女性的头顶部相对较低而长,而客家女性介乎两者之间。
头宽高,客家人头顶较高而窄,广府人的头顶部相对较低而宽,潮汕人介乎两者之间。
形态面:客家男性面部相对较窄而高,潮汕男性的面部相对较宽而低,广府男性介乎两者之间。潮汕女性面部相对较窄而高,客家女性面部相对宽而低,广府女性介乎两者之间。
鼻子:客家人鼻子相对宽而短,广府人相对窄而长,潮汕人介乎二者之间。
口:客家人相对口唇较宽,口裂较短;潮汕人相对口唇较薄,口裂较宽;广府人介乎两者之间。
容貌耳指数:客家人耳朵相对较宽而短;潮汕人耳朵相对较窄而长,广府人介乎二者之间。
以广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头面部10项指标与广西壮族、海南黎族、云南傣族、云南彝族、藏族、哈萨克族的均值及15省汉族的均值和变异范围进行比较,计算出群体间的欧氏距离,类聚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广东客家人与广府人的相似性较大,这两个族群与广西壮族有较大的相似性;潮汕人与15省汉族群体的相似性较大。这表明,<FONT color=#d52b4d size=1>客家人和广府人与百越民族的融合程度较高,而潮汕人与百越民族的融合程度较低。
</FONT>以广东汉族三大族群头面部及体部测量的10项指标与华南汉族、华中汉族及华北汉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FONT color=#4d2bd5 size=1>广府人和潮汕人与华北汉族的相似性较大,他们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北方较偏北的地区,他们在南迁的过程中较少与沿途的其他汉族群体融合;而客家人与华南汉族及华中汉族的相似性较大,他们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北方较偏南的地区,他们在南迁的过程中可能与沿途的居民有较大程度的融合。
</FONT>但,这个结论也许还需要遗传学的验证。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11 23:41:45编辑过] <P>获奖成果简介
<a href="http://jczsbbs1.sina.com.cn/cgi-bin/view.cgi?gid=5&fid=34&thread=202539&date=20040713&page=5" target="_blank" >http://jczsbbs1.sina.com.cn/cgi-bin/view.cgi?gid=5&fid=34&thread=202539&date=20040713&page=5</A>
成果名称 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 成果形式 编著或教材
所属一级学科 民族学 二级学科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三级学科
成果字数
(千字) 500 出版时间 1999年6月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ISSN 7-5361-2379-5
第一作者 黄淑娉 其他作者
申请人对参评成果说明
成果简介
一、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课题。本课题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①广东是岭南的中心地区,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对此地族群及其文化有深刻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与当地南越族群及其文化相交融,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极具特点的区域文化。世居少数民族有壮、瑶、畲、回、满族。汉人占绝大多数,形成了广府、潮汕、客家三民系,文化各具地方特色。华侨文化大多源于此三民系文化。粤、港、澳文化同根生。这一研究有广泛意义。②人类学包括四领域(体质、文化、语言、考古)的综合研究,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最能深刻揭示文化的内涵。③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迅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在文化根基上探寻经济现象的解释。④对西方人类学家研究中国社会特别是华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著作作出回应。
1994年获美国岭南基金会资助。1994-1998年,黄淑娉主持组织了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师生为主和校内外经济学、心理学师生,及美国人类学教授G.Guldin等共34人,在广东17县市作调查,在香港、澳门搜集了资料,集体写成本成果,11月出版其姊妹篇《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集》。
二、本书研究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特点及其变迁。第1章叙述广东的自然面貌和人文环境,指出各族群文化在其居地适应特定环境而形成。
广东的古人类体质形态有南方的特征。第2、3章用考古和文献资料论证了广东古代居民为南越族群,先秦时期广东的南越人文化,秦统一岭南后广东族群文化的发展。现代广东汉族三民系及其文化,是北方汉人在不同时期迁到广东的不同地区、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形成,至迟完成在宋代。
对现代广东汉人体质特征的测量,过去仅有零星资料。我们首次对三民系900余人进行30多项指标的测量。第4章提出<FONT color=#d54d2b>三民系都有华南人特征;客家人、广府人与广西壮族相似性较大,与百越族群融合程度较高;潮汕人基因库中有较多的中原汉族遗传成分,与百越族群融合程度较低。
</FONT> 论述了文化、民族与族群概念。提出构成民族的主要特征,一是共同语言,二是共同文化特点,三是民族意识,后者以共同文化特点为基础。参酌族源和历史。这些认同标准也适用于同一民族的不同民系。
第5章对广东语言进行人类学研究。不局限于纯语言学的讨论,而着重揭示语言现象的人文因素的作用。三民系所使用的粤方言、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都保留较多的中原古汉语特征、古非汉语因素和少数民族语言成分。三种方言之间互相影响。当前普通话是共同语,但粤方言是强势语,是20年来粤方言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引入庞大的外来人口,出现了深圳、珠海两个普通话语言社区。广东历来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引入了许多外来词,尤以粤方言为最,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第6-10章展开三民系文化特点及其变迁的研究。以广府文化为重点,并对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香港文化、澳门的族群和文化、水上居民文化都作了专门研究。广府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创造了多元经济。明清时期就有基田耕作制,为这里的农业文明作出了贡献。地处南海之滨,利于通向海洋,发展商业文化。商业贸易活动成为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赋予人们重商的精神,历来有重商的传统。地处岭外,受儒家思想不如中原深厚,近代广东学者多主张经世致用。鸦片战争以后,珠江三角洲受到西方的强烈影响,广东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
潮汕人以精耕细作农业闻名,也重视经商,广东商帮包括广州帮和潮州帮。客家人从事山区农业,商业不发达,许多人去海外谋生。重视教育,以读书为途径,求一技之长,作为谋生手段,近年不少青年出外打工。
三民系的生活方式各显浓厚的地方色彩。民居都保持中原民居的中轴对称等特点,又适应本地气候湿热和传统文化因素。如城镇沿街建筑有骑楼,侨乡一些建筑中西合璧,潮汕地区有三点金和四座落,客家土楼和围笼屋反映宗族社会生活。饮食有浓郁的南国风味,传袭古越人好生食、嗜异味的遗风。
中国的宗法家族制延续了三千年,解放前夕,在北方已式微或消失,但广东普遍遗留宗法家族制残余,且继续发挥作用,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都未能摧毁。这也是广东地方文化特色之一。研究者对此极少涉及。本书以专章研究中国宗法家族制的由来、特点及其在广东的变化和功能,并就三民系家族制的典型案例,探讨了家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和今天的作用,提出了应予正确引导的建议。
世仆制在珠江三角洲保留到解放前夕,前人没有专门研究。我们多次调查。书中阐述了世仆制的由来,首次着重论述世仆制与宗法家族制的密切联系。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资料,辨明世仆制的性质,世仆不同于奴隶、家庭奴隶、农奴和佃仆,而是世代承袭的宗族家族奴仆。用生动实例说明世仆及其后代得到彻底解放。
珠江三角洲顺德等地的不落夫家和“自梳女”俗,有古越人的渊源,也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三民系都流行捡骨重葬俗,是古越人葬俗的遗留,与天气炎热潮湿、鬼神信仰观及儒家孝道思想相关联。
在艺术方面别具一格。粤剧、粤曲、广东音乐、潮剧、潮州音乐、客家山歌、岭南画派等,都有浓郁的南国特色。民间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为中心,儒、释、道融于一体,寺庙、神诞众多,岁时习俗更多保持古风。
第11章叙述现代广东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与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改革开放后广东的巨大变化,体现于各章,第12章集中讲当代广东经济文化变迁。以调查实例说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变迁过程。调查说明了外来工在广东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首次对三民系进行族群心理的测试调查,研究文化性格。三个民系都继承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比较而言,则广府民系的开放、兼容、务实,潮汕民系的善于适应环境、拼搏创业、精诚团结,客家民系的刻苦刚强、开拓进取、团结奋斗,有更鲜明的表现。源于历史传承的固有文化因素的人文精神,在广东经济崛起中起着重要作用。有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和中央政策的指引,广东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得以发挥本身的优势,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付诸实践,取得了辉煌成就。
本课题研究范围广,调查点多,非少数人所能完成。发扬团队精神是取得成果的重要因素。
三、本书在国内外都有很好评价。获中国大学版协中南地区1999-2000年度优秀专著一等奖。《民族研究》2001年1期发表书评,认为是“一部足以体现人类学本土化务实的研究成果,更是对中华文化研究的贡献。”《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648页)认为本书“是最近有价值的新作。”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练铭志认为“该书不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在学科建设方面,也为推进人类学本土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又是一本奠基性的著作。”美国G.Guldin教授说目前美国没有人做出人类学四领域的综合研究,可以说是现代博厄斯学派,正在将书中部分译成英文发表。</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11 23:36:56编辑过] <UL><P> </P><P>壮族也是文化的整体。壮族同样带有北方血缘。</P><P>看看这两“壮族”跟北方汉族有啥区别?</P><P><a href="http://jczsbbs1.sina.com.cn/cgi-bin/view.cgi?gid=5&fid=34&thread=202539&date=20040713&page=10" target="_blank" >http://jczsbbs1.sina.com.cn/cgi-bin/view.cgi?gid=5&fid=34&thread=202539&date=20040713&page=10</A></P><P> </P></UL>
http://jczsbbs1.sina.com.cn/upload/5/34/20040713/202539/255103.jpg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明月清风</I>在2004-10-12 20:31:08的发言:</B>
<UL>
<P>壮族也是文化的整体。壮族同样带有北方血缘。</P>
<P>看看这两“壮族”跟北方汉族有啥区别?</P>
<P><a href="http://jczsbbs1.sina.com.cn/cgi-bin/view.cgi?gid=5&fid=34&thread=202539&date=20040713&page=10" target="_blank" >http://jczsbbs1.sina.com.cn/cgi-bin/view.cgi?gid=5&fid=34&thread=202539&date=20040713&page=10</A></P>
<p></UL>
http://jczsbbs1.sina.com.cn/upload/5/34/20040713/202539/255103.jpg</DIV>
<P>打不开啊,贴过来吧</P> <P><a href="http://jczsbbs1.sina.com.cn/cgi-bin/view.cgi?gid=5&fid=34&thread=202539&date=20040713&page=10" target="_blank" >http://jczsbbs1.sina.com.cn/cgi-bin/view.cgi?gid=5&fid=34&thread=202539&date=20040713&page=10</A></P>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 width=590 border=0>
<TR>
<TD class=p9w width=400 bgColor=#eeeeee>秋风起兮 2004-10-07 13:57:45</TD>
<TD class=p9w align=right width=160 bgColor=#eeeeee> </TD></TR>
<TR>
<TD class=p9w width=560 bgColor=#eeeeee colSpan=2>
<HR SIZE=1>
<UL>
<P>“壮族”这个民族都是在五十年代才组建的,哪来“壮族基因”?
有南北汉族的Y染色体一致的遗传学报道。</P></UL></TD></TR></TABLE></P>
<P>该同志不辞劳苦传播“造壮论”相关知识,也应该得到一张奖状。在这方面,僚人贝侬还得向他们好好学习,以期在网络上铺天盖地宣扬我们在民族话题上的见解,免得人家以为我们不相信网络言论对社会观念的修订功能。</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17 0:38:19编辑过] 当然有区别了,起码服饰上就不一样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闾山法师</I>在2004-10-27 14:09:44的发言:</B>
当然有区别了,起码服饰上就不一样</DIV>
哈哈,服饰不同是外表的,还有语言、文化艺术、风俗、宗教、伦理等观念不同的太多了。可是就有些人喜欢想当然。偶一笑而过。 <P>新浪网的那个傻虎黄大猫总是想考证出“客家人”比广府人更南的结论出来。</P><P>客家人确实是属于华南人种,但广府人更甚。而且客家人是多源的,广府人也是多源的。依靠几个明星,几个模特就说广府人比客家人更北,是没有根据的。</P><P>据我“目测”得出的结果,广府人是比客家人显得更为南方一些。客家人与广府人相似程度也很高。</P> 相片上面那两个是演员的吧。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OOK顶公</I>在2004-10-28 11:31:29的发言:</B>
<P>新浪网的那个傻虎黄大猫总是想考证出“客家人”比广府人更南的结论出来。</P>
<P>客家人确实是属于华南人种,但广府人更甚。而且客家人是多源的,广府人也是多源的。依靠几个明星,几个模特就说广府人比客家人更北,是没有根据的。</P>
<P>据我“目测”得出的结果,广府人是比客家人显得更为南方一些。客家人与广府人相似程度也很高。</P></DIV>
<P>应该是广府人更多南蒙古的血统吧</P> 城市人与农村人是有区别的。城市人的混血现象最重。农村人,尤其是边远农村人混血的现象相对少些,保存古老血统的可能更大。 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城市里的小孩(其父母都是岭南人)长得越来越象北方人,我觉得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人种有一定差距,但是或许没想象中那么大,在生活水平日益一致的情况下,长相也日益接近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OOK顶公</I>在2004-10-28 11:31:29的发言:</B>
<P>我“目测”得出的结果,广府人是比客家人显得更为南方一些。客家人与广府人相似程度也很高。</P></DIV>
<P>re,广府人是典型得岭南人,客家人很多也具备典型岭南人的特征,只是文化比较偏中原化</P> <P>获奖成果简介
<a href="http://jczsbbs1.sina.com.cn/cgi-bin/view.cgi?gid=5&fid=34&thread=202539&date=20040713&page=5" target="_blank" >http://jczsbbs1.sina.com.cn/cgi-bin/view.cgi?gid=5&fid=34&thread=202539&date=20040713&page=5</A>
成果名称 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 成果形式 编著或教材
所属一级学科 民族学 二级学科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三级学科
成果字数
(千字) 500 出版时间 1999年6月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ISSN 7-5361-2379-5
第一作者 黄淑娉 其他作者
申请人对参评成果说明
成果简介
一、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课题。本课题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①广东是岭南的中心地区,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对此地族群及其文化有深刻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与当地南越族群及其文化相交融,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极具特点的区域文化。世居少数民族有壮、瑶、畲、回、满族。汉人占绝大多数,形成了广府、潮汕、客家三民系,文化各具地方特色。华侨文化大多源于此三民系文化。粤、港、澳文化同根生。这一研究有广泛意义。②人类学包括四领域(体质、文化、语言、考古)的综合研究,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最能深刻揭示文化的内涵。③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迅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在文化根基上探寻经济现象的解释。④对西方人类学家研究中国社会特别是华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著作作出回应。
1994年获美国岭南基金会资助。1994-1998年,黄淑娉主持组织了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师生为主和校内外经济学、心理学师生,及美国人类学教授G.Guldin等共34人,在广东17县市作调查,在香港、澳门搜集了资料,集体写成本成果,11月出版其姊妹篇《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集》。
二、本书研究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特点及其变迁。第1章叙述广东的自然面貌和人文环境,指出各族群文化在其居地适应特定环境而形成。
广东的古人类体质形态有南方的特征。第2、3章用考古和文献资料论证了广东古代居民为南越族群,先秦时期广东的南越人文化,秦统一岭南后广东族群文化的发展。现代广东汉族三民系及其文化,是北方汉人在不同时期迁到广东的不同地区、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形成,至迟完成在宋代。
对现代广东汉人体质特征的测量,过去仅有零星资料。我们首次对三民系900余人进行30多项指标的测量。第4章提出<FONT color=#d54d2b>三民系都有华南人特征;客家人、广府人与广西壮族相似性较大,与百越族群融合程度较高;潮汕人基因库中有较多的中原汉族遗传成分,与百越族群融合程度较低。
</FONT> 论述了文化、民族与族群概念。提出构成民族的主要特征,一是共同语言,二是共同文化特点,三是民族意识,后者以共同文化特点为基础。参酌族源和历史。这些认同标准也适用于同一民族的不同民系。
第5章对广东语言进行人类学研究。不局限于纯语言学的讨论,而着重揭示语言现象的人文因素的作用。三民系所使用的粤方言、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都保留较多的中原古汉语特征、古非汉语因素和少数民族语言成分。三种方言之间互相影响。当前普通话是共同语,但粤方言是强势语,是20年来粤方言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引入庞大的外来人口,出现了深圳、珠海两个普通话语言社区。广东历来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引入了许多外来词,尤以粤方言为最,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第6-10章展开三民系文化特点及其变迁的研究。以广府文化为重点,并对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香港文化、澳门的族群和文化、水上居民文化都作了专门研究。广府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创造了多元经济。明清时期就有基田耕作制,为这里的农业文明作出了贡献。地处南海之滨,利于通向海洋,发展商业文化。商业贸易活动成为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赋予人们重商的精神,历来有重商的传统。地处岭外,受儒家思想不如中原深厚,近代广东学者多主张经世致用。鸦片战争以后,珠江三角洲受到西方的强烈影响,广东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
潮汕人以精耕细作农业闻名,也重视经商,广东商帮包括广州帮和潮州帮。客家人从事山区农业,商业不发达,许多人去海外谋生。重视教育,以读书为途径,求一技之长,作为谋生手段,近年不少青年出外打工。
三民系的生活方式各显浓厚的地方色彩。民居都保持中原民居的中轴对称等特点,又适应本地气候湿热和传统文化因素。如城镇沿街建筑有骑楼,侨乡一些建筑中西合璧,潮汕地区有三点金和四座落,客家土楼和围笼屋反映宗族社会生活。饮食有浓郁的南国风味,传袭古越人好生食、嗜异味的遗风。
中国的宗法家族制延续了三千年,解放前夕,在北方已式微或消失,但广东普遍遗留宗法家族制残余,且继续发挥作用,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都未能摧毁。这也是广东地方文化特色之一。研究者对此极少涉及。本书以专章研究中国宗法家族制的由来、特点及其在广东的变化和功能,并就三民系家族制的典型案例,探讨了家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和今天的作用,提出了应予正确引导的建议。
世仆制在珠江三角洲保留到解放前夕,前人没有专门研究。我们多次调查。书中阐述了世仆制的由来,首次着重论述世仆制与宗法家族制的密切联系。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资料,辨明世仆制的性质,世仆不同于奴隶、家庭奴隶、农奴和佃仆,而是世代承袭的宗族家族奴仆。用生动实例说明世仆及其后代得到彻底解放。
珠江三角洲顺德等地的不落夫家和“自梳女”俗,有古越人的渊源,也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三民系都流行捡骨重葬俗,是古越人葬俗的遗留,与天气炎热潮湿、鬼神信仰观及儒家孝道思想相关联。
在艺术方面别具一格。粤剧、粤曲、广东音乐、潮剧、潮州音乐、客家山歌、岭南画派等,都有浓郁的南国特色。民间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为中心,儒、释、道融于一体,寺庙、神诞众多,岁时习俗更多保持古风。
第11章叙述现代广东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与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改革开放后广东的巨大变化,体现于各章,第12章集中讲当代广东经济文化变迁。以调查实例说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变迁过程。调查说明了外来工在广东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首次对三民系进行族群心理的测试调查,研究文化性格。三个民系都继承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比较而言,则广府民系的开放、兼容、务实,潮汕民系的善于适应环境、拼搏创业、精诚团结,客家民系的刻苦刚强、开拓进取、团结奋斗,有更鲜明的表现。源于历史传承的固有文化因素的人文精神,在广东经济崛起中起着重要作用。有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和中央政策的指引,广东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得以发挥本身的优势,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付诸实践,取得了辉煌成就。
本课题研究范围广,调查点多,非少数人所能完成。发扬团队精神是取得成果的重要因素。
三、本书在国内外都有很好评价。获中国大学版协中南地区1999-2000年度优秀专著一等奖。《民族研究》2001年1期发表书评,认为是“一部足以体现人类学本土化务实的研究成果,更是对中华文化研究的贡献。”《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648页)认为本书“是最近有价值的新作。”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练铭志认为“该书不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在学科建设方面,也为推进人类学本土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又是一本奠基性的著作。”美国G.Guldin教授说目前美国没有人做出人类学四领域的综合研究,可以说是现代博厄斯学派,正在将书中部分译成英文发表。</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11 23:36:56编辑过] <UL><P> </P><P>壮族也是文化的整体。壮族同样带有北方血缘。</P><P>看看这两“壮族”跟北方汉族有啥区别?</P><P><a href="http://jczsbbs1.sina.com.cn/cgi-bin/view.cgi?gid=5&fid=34&thread=202539&date=20040713&page=10" target="_blank" >http://jczsbbs1.sina.com.cn/cgi-bin/view.cgi?gid=5&fid=34&thread=202539&date=20040713&page=10</A></P><P> </P></UL>
http://jczsbbs1.sina.com.cn/upload/5/34/20040713/202539/255103.jpg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明月清风</I>在2004-10-12 20:31:08的发言:</B>
<UL>
<P>壮族也是文化的整体。壮族同样带有北方血缘。</P>
<P>看看这两“壮族”跟北方汉族有啥区别?</P>
<P><a href="http://jczsbbs1.sina.com.cn/cgi-bin/view.cgi?gid=5&fid=34&thread=202539&date=20040713&page=10" target="_blank" >http://jczsbbs1.sina.com.cn/cgi-bin/view.cgi?gid=5&fid=34&thread=202539&date=20040713&page=10</A></P>
<p></UL>
http://jczsbbs1.sina.com.cn/upload/5/34/20040713/202539/255103.jpg</DIV>
<P>打不开啊,贴过来吧</P> <P><a href="http://jczsbbs1.sina.com.cn/cgi-bin/view.cgi?gid=5&fid=34&thread=202539&date=20040713&page=10" target="_blank" >http://jczsbbs1.sina.com.cn/cgi-bin/view.cgi?gid=5&fid=34&thread=202539&date=20040713&page=10</A></P>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 width=590 border=0>
<TR>
<TD class=p9w width=400 bgColor=#eeeeee>秋风起兮 2004-10-07 13:57:45</TD>
<TD class=p9w align=right width=160 bgColor=#eeeeee> </TD></TR>
<TR>
<TD class=p9w width=560 bgColor=#eeeeee colSpan=2>
<HR SIZE=1>
<UL>
<P>“壮族”这个民族都是在五十年代才组建的,哪来“壮族基因”?
有南北汉族的Y染色体一致的遗传学报道。</P></UL></TD></TR></TABLE></P>
<P>该同志不辞劳苦传播“造壮论”相关知识,也应该得到一张奖状。在这方面,僚人贝侬还得向他们好好学习,以期在网络上铺天盖地宣扬我们在民族话题上的见解,免得人家以为我们不相信网络言论对社会观念的修订功能。</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17 0:38:19编辑过] 当然有区别了,起码服饰上就不一样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闾山法师</I>在2004-10-27 14:09:44的发言:</B>
当然有区别了,起码服饰上就不一样</DIV>
哈哈,服饰不同是外表的,还有语言、文化艺术、风俗、宗教、伦理等观念不同的太多了。可是就有些人喜欢想当然。偶一笑而过。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