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p>
<P><FONT color=#0000ff>以现在的"快餐文化",越来越趋同几乎是不可逆转的</FONT><BR>(二) 食。过去壮人喝“交杯酒”,两(多)人共饮一碗酒,其深情厚谊不言自明,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改喝“自杯酒”。</P>
<P><FONT color=#0000ff>广西是爱滋病\肝炎和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区,你觉得交杯酒卫生吗?</FONT> </P>
<p>
<p>
<P><BR>(三) 住。过去壮人住干栏房子,现在住单间式现代高层小洋楼。 </P>
<P><FONT color=#0000ff>现代的住房不比干栏好吗?至少在防止火灾扩大方面和舒适方面要进步得多</FONT></P>
<p>
<p>
<P><BR>(四) 行。过去壮人穿自织的布鞋,现在穿现代各式鞋袜(属服饰)。</P>
<P><FONT color=#0000ff>理由和第一点差不多,另外皮鞋和运动鞋要比布鞋更好穿更方便吧</FONT></P> 说白了,壮民族自身缺乏创造力 保护壮文化需要广大僚胞的共同努力!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5%"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CENTER>
<P><B>感受新疆汉语热</B> <BR><FONT color=#000000>转自《中国教育报》 </FONT><FONT color=#000099 size=1><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图片显示start--><!--picEnd--></P></CENTER>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FONT>
<P align=left> 在新疆各地采访,记者不断被涌动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潮<BR>深深地感动着——感受新疆汉语热<BR> <BR> 走进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第一小学,正值课间时间,孩子们在操场上嬉戏玩耍。十几个维吾尔族小学生闯进了记者的视野,再往远处一看,一群维吾尔族孩子正和汉族孩子、柯尔克孜族小学生在一起做游戏。记者有些纳闷,因为在来一小之前,克州教委的李学副书记对记者说过,一小是一所汉族小学。汉族小学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少数民族学生呢?站在身旁的李副书记一眼就看出了记者的疑惑。他走上前来对记者解释说:“这些少数民族孩子都是一小的学生,他们上的是汉族学校。”<BR> 学校副校长李梅说:“现在的克州一小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汉族学校,变成了多民族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已经占到了总人数的50%。现在,许多少数民族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汉族学校上学。”李副书记告诉记者,在克州,不光是阿图什的少数民族学生上汉族学校的特别多,就是在边远的阿克陶县、乌恰县,少数民族孩子上汉族学校的也特别多,有的汉族学校里的民族学生已达70%以上。 <BR> 喀什市第一幼儿园是一所少数民族幼儿园,目前在园幼儿近500人。院长苏丽娅告诉记者,两年前,学校开始开设了汉语班,教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如今,汉语班已达到8个。苏丽娅说,近年来家长要求幼儿园给孩子们教汉语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因此,幼儿园准备在全园开设汉语课,对所有幼儿进行汉语教育。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中学这所汉族重点中学里,有一个少数民族“双语”实验班,少数民族中学生正在这里接受着良好的汉语教育。巴州教育局局长宋维东告诉记者,之所以要把少数民族汉语班办到汉族学校,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少数民族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汉语教育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面临的语言环境问<BR>题和汉语师资问题。宋维东说,少数民族家长之所以要把孩子送到汉族学校来上学,.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少数民族孩子能够同汉族孩子相互交流,真正学习好汉语。<BR> 近几年来,巴州每年招收“双语”实验班时,报考的考生总是一年比一年多。去年,该州计划招收4个“双语”实验班,然而,全州报考“双语”实验班的考生达1100多人,大大超过了往年,出现了火爆场面。<BR> 在新疆各地采访,记者处处都感受到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潮。库尔勒市的维吾尔族商人热合曼用熟练的汉语对记者说:“西部大开发,语言要先行。语言不通,怎么去沟通和交流呢?语言不通,生意也就不好做。"热合曼说:"同我一样,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父母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汉族学校去学汉语。”<BR> (选自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7日)<BR><BR></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99 size=1><FONT color=#000000><BR>[上传时间:2002-10-28]</FONT></FONT></P>
<P align=center><!--<a href="wview.asp?articleid=447&columnid=128&columnlayer=00840128" target="_blank" ><img src="/images/fbpl.gif" width="92" height="30" border="0"></a> <a href="view.asp?articleid=447&columnid=128&columnlayer=00840128" target="_blank" ><img src="/images/llpl.gif" width="82" height="30" border="0"></a> --><!--<br>
--><BR></P></TD></TR>
<TR>
<TD></TD></TR></TABLE></P> 传统文化的流失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共同现象,有些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有些是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有些是中国各民族相互影响的结果,不要把这些问题考虑的过于可怕,文化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正常现象,其动因主要是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获得自身更好的生存条件.这对一个群体来说,并非是坏事. <P>你的看法没有错,别人要发展民族文化也没有错。不要以为保存和发展民族文化就和现代化水火不容。现代化不等于连根都不要。</P> <P>不反对发展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本身也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获得自身更好的生存条件,只是不希望你们把发展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对立起来.对汉族来说,汉族应该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来发展自己,希望僚人也能有优秀文化让汉族吸收.</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游人</I>在2005-6-3 18:09:25的发言:</B><BR>
<P>不反对发展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本身也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获得自身更好的生存条件,只是不希望你们把发展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对立起来.对汉族来说,汉族应该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来发展自己,希望僚人也能有优秀文化让汉族吸收.</P></DIV>
<P>你的担忧是非常多余的,我们不仅要吸收汉文化中优秀的东西,还要吸收世界个民族优秀的东西。你有这样的担心其实潜台词就是“非我族类。其新必异”。这种观念已经非常腐朽了,请收起来。</P> 让“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观念在中国各民族中真正腐朽起来,这是我的期盼。 <FONT color=#0000ff size=5>你们不是也很担忧英语文化对汉语的侵蚀吗?别说违心的漂亮话了!大家心知肚明。</FONT>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whl</I>在2005-6-9 9:59:59的发言:</B><BR><FONT color=#0000ff size=5>你们不是也很担忧英语文化对汉语的侵蚀吗?别说违心的漂亮话了!大家心知肚明。</FONT></DIV>
<br>既然都明了,那接下来咋办呢?不说话就是漠视你们,说了话又是漂亮的违心话,那你教教我该怎么做好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