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家娃 发表于 2002-8-16 14:11:00

壮族葬俗

&nbsp; &nbsp;1、 凶葬。壮族对凶四在外的,如被杀、枪毙、落崖、溺水或爆卒的年轻人,采用&quot;凶葬&quot;的形式,即死者尸体不得抬回家中,只能停尸于屋外,邀请道公做法驱鬼,他们的尸体不能埋葬在祖宗的坟地里,如果是成年人,只能用竹席、树皮等物裹而葬之。<br> &nbsp; &nbsp;2、 买水。是壮、畲、仫佬族的丧葬习俗。旧时,畲族人死后,首先由长子报丧,入殓前孝子必须给死者买水,到河边烧些纸钱,将水渠来。死者如果是男子,&quot;买水&quot;必须顺流水,用买水替死者洗身。穿上新衣,放如棺中,然后请人来&quot;开路灯&quot;,既把灵魂送回祠堂去,旧时壮族家中,父母去世,其儿女必须到水边痛哭,把铜钱或纸钱丢如水中,以示用钱买水,然后用瓮吸水回家把尸身洗净或埋葬,仫佬族也有此风俗。<br> &nbsp; &nbsp;3、 崖葬。壮族有此风俗,人死后,把棺材挂到悬崖上,或者那到山洞里存放。此俗现已消失,但还能见到这种墓,有的壮族地区至今还将死人的骨骸收在坛中,一排排地摆在山洞中,以示壮族的祖先是从山洞里来的,死后应送他们到山洞中去。<br> &nbsp; &nbsp;4、 拾骨葬。壮族的丧葬习俗,又叫&quot;二次葬&quot;,人死洗礼入殓后埋入土中,叫做&quot;寄土&quot;。&quot;寄土&quot;时,有的找风水先生,有的在传统规定的地方就近找个地方埋葬事实。坑大都很浅以棺盖与地面相平为仪,然后用土堆成略微长方形的圆顶坟幕。此后每年三月三,或清明上坟扫墓。<br> &nbsp; &nbsp;5、 历史上,壮族人死时实行木棺火葬。明、清以前,各支系的火葬特点很多地方志书中可以看到。如说:&quot;土僚&quot;&quot;人死掘窖,置棺于上,乱击之,名曰击土鼓,三日异出面焚之。&quot;(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三)&quot;沙人&quot;&quot;死用薄棺葬,女媳盛妆罗立,曰站场,毕,异于野,焚而掩之。&quot;(清康熙罗乎州志》卷二)&quot;侬人&quot;&quot;亲死,素食麻衣,土巫卜期火葬,不拘日月远近,岁终服即除。&quot;(清乾隆《开化府志》卷九)清代以后,壮族人死普遍实行木棺士葬。&quot;侬人&quot;普遍实行&quot;拾骨重葬&quot;,即以木棺土葬一二年后,再掘棺焚烧,然后拾灰骨盛入罐内,以土埋之。此种葬法,当是火葬风俗的遗留。父母亲死,孝子在服孝期间不得剃头,不得唱山歌、娶亲、饮酒和花钱。<br>

浪子钢 发表于 2002-8-16 18:14:00

1、 凶葬。-------记得小时候,乡供销社有个小伙子杀人后,请朋友大吃一善,第二天大早,点炸药自杀了。他们采用棺材没有棺底的方式进行安葬。说是不把晦气传给本家族的子孙。<br>2、 拾骨葬。---德保的是:第一次用棺木,墓室外观长长行,大概十年左右拾骨,装入“金坛”,圆形圆顶坟幕。立碑。<br>3、德保三月三扫墓,除草、培土、上香、祭物、在墓顶立一木条,上面捆有长长的纸钱。<br>4、? 葬---棺木下葬时,周围有石条封闭,不用再拾骨了。<br>……

芒果树下 发表于 2002-8-16 18:30:00

补充一点:通常是葬在高高的山上,山顶更好……据说这样的风水最好,因为站得高,看得远,有助于保佑子孙后代飞黄腾达……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2-8-16 23:00:00

[这个贴子最后由沙南曼森在 2002/08/16 11:05pm 编辑]<br><br>据我所知,两广最流行的葬俗是拾骨葬,亦即二次葬,资料上这么说的,我之所见所闻也是这么回事。这是古越人的葬俗,为的是妥善保存人体中最适合长久保存的部分,使逝者的魂魄能有所依附,且依附的是逝者生前身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别的石头木头之类的东西。<p>浪子钢说德保那边葬后十年左右才拾骨,而在我们邕南这个过程只需三五年,且二次葬后坟山通常不立碑。许多外省人对二次葬不理解,视为奇风异俗。我常跟他们宣讲二次葬优于一次葬的理由,比如:此葬俗不太注重棺材和坟堆的档次,且这种棺材坟是过渡性的,不会长久占用耕地和林地,下葬金坛的坟山则比棺材坟少占用土地,不立墓碑还能使坟山在长期无人祭拜后化为自然地面,节约了土地,减轻了子孙后代的负担,可以说符合了经济、实用、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多项要求。

红棉树 发表于 2002-8-16 23:38:00

德保县的二次葬其实4、5年也就可以了,不过通常是7、8年后,当然也有10年以后的,我刚刚问了我妈了,应该没错。呵呵。

浪子钢 发表于 2002-8-18 17:19:00

谢谢纠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壮族葬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