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学家---韦钰
韦钰 <p>--------------------------------------------------------------------------------<br>1940年生,广西壮族人。1979年2月7日,恰好是韦钰的39岁生日,她第一次跨出国门,去联邦德国进修。<p>1982年,她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归来。在短短的三年中,她不但完成了一般要用五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而且还用最后半年,另学了一门新的学科——生物电子学。<p>韦钰作出这一新的选择时,她的导师杜林教授很不理解。杜林教授是欧洲著名的电子学家,亚琛工业大学电机系的创办人。德国电子学方面的工程技术专家许多是他的学生。杜林教授认为韦钰在“回旋管”理论方面的博士论文,是他们国家在这个领域里的第一篇博士论文,也是二战后第一个来自新中国的女性在电子科学领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他认为韦钰如果在“回旋管”理论方面继续研究下去,可以顺利地取得新成果,因为卓越的博士论文已经使她建立了广泛的国际联系,许多国家邀请她去讲学。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深造是驾轻就熟的事,为什么还要开辟一个陌生的学科与自己为难呢?<p>韦钰反复向老师解释:“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我要为我的学生,为南京工学院研究所找一个新的方向。国家的需要是第一位的。<p>然而韦钰回国后,在开创这一新的学科领域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是杜林教授难以想象的。当时,韦钰从南工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了4名青年助手,主持建立了生物医学电子学研究组。他们以一间旧教室,一台用韦钰在前西德节省下来的奖学金购买的微型计算机和4000多元经费起家,边筹建,边开展科研,边扩大队伍。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科研小组扩建成研究室。1984年9月,南京工学院正式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系。如今,生物电子学已广泛运用于医疗诊断、。金属探测、计算机智能化等诸多方面。韦钰以科学家的敏锐目光,及时抓住了这个新的学科方向,为祖国科技事业占领了一个制高点。<p>韦钰从一回国,就提出“把年轻人推上去”的思想,鼓励学生超过自己。1984年10月,南工生物医学工程系举行了科研成果鉴定会。台下坐着来自国内许多高校和研究所的专家,他们当中大多是中老年,有的已年过七旬,而台上一个接一个做报告的,都是些毛头年轻人,他们对问题的独到见解,使专家们又惊讶又兴奋。这些年轻人来到韦钰的队伍里,不过两年时间,便已取得7项科研成果。交由会议鉴定的两项成果——“使用计算机技术超声回波系统”和“超声换能器自动测试系统”,被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p>尽管这些成果上没有韦钰的名字,但青年研究者们却感到韦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象春风一样,无处不在。韦钰认为:良好的科研环境要靠团结,靠知识公有来创造,当代的科研项目,更要依靠集体和学术思想的交流来完成。在韦钰的研究室里,人们见到好文章就互相推荐,找到有价值的资料从不放在自己的口袋里,都是你启发我,我推动你。韦钰总是以讨论的方式,与青年一道进行学术研究,许多重大项目的关键突破,重要论文的核心观点,往往就是在这样一种坦诚的学术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的。<p>1985年9月,韦钰任南工副校长,分管科研,1987年初,他又被任命为东南大学校长。在新旧体制交替的今天,各种矛盾、问题层出不穷,大学校长绝非令人羡慕的职位。有人劝她不要去背行政工作这个“十字架”,免得陷入事务,丢了业务。但是韦钰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一个声音占了上风:“祖国的需要是第一位的”。<p>韦钰在担任校长期间,不但管理出了一个高水平的大学,同时科研任务也出色完成。如今已是教育部副部长的她又在为“长江学者计划”四处奔走,她希望更多学有所成的海外学者回国投入祖国的建设,而她要做的是为这些建设者创造一个更好更宽松的科研环境。<p>韦钰一直有个梦想,这个梦就是中国的富强之梦。为此她霜染两鬓,无怨无悔。<br> <p> <p> <p> <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