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4-8-29 00:25:00

《来宾年鉴》节摘

<P>《来宾年鉴(1991-2000)》(《来宾年鉴》编纂委员会 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P>
<P>    概  况</P>
<P>[人 口]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原来宾县总人口1.24万余人,原迁江县总人口1.25万余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两县总人口约21万余人。民国22年(1933年),原来宾县总人口约10.26万人,原迁江县总人口约10.16万人。民国33年,原来宾县总人口约14.49万人,原迁江县总人口约12.15万人。1950年,原两县总人口34.84万人,其中女性177780人,农业人口为330484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9人。1960年,全县95392户,413451人。1970年,全县110754户,585515人。1980年,全县132662户,781028人。1990年,全县158728户,835979人,其中女性400877人,农业人口77343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0人。到1991年,全县164382户,人口850637人,比上年增长14838人,增长1.74%,其中男性437136人,女性413501人,农业人口75930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4人。2000年,全县208291户,总人口967114人,其中男509476人,女457638人,非农业人口122341人,农业人口851100,人口自然增长率5.91‰。1991-2000年人口密度依次为194人、200人、204人、207人、212人、216人、218人、217人、220人、221人。</P>
<P>[民 族]来宾县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水、侗、仫佬、京、回、毛难、彝、满、蒙古等民族。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总人口410629人,其中壮族264921人,占总人口的64.52%;汉族142611人,占总人口的34.73%;瑶族2274人,占总人口的0.55%;苗族726人,占总人口的0.18%;其他民族97人,占总人口的0.02%。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706982人,其中壮族478773人,占总人口的67.72%;汉族222630人,占总人口的31.49%;瑶族3893人,占总人口的0.55%,苗族1238人,占总人口的0.18%;其他民族448人,占总人口0.06%。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830719人,其中壮族567564人,占总人口的68.32%;汉族253130人,占总人口的30.47%;瑶族7251人,占总人口的0.87%,苗族1787人,占总人口的0.22%;其他民族987人,占总人口0.12%。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967114人,其中壮族643965人,占总人口的66.59%;汉族282935人,占总人口的29.26%;瑶族9450人,占总人口的0.98%,苗族1976人,占总人口的0.2%;其他民族28788人,占总人口2.97%。县人民政府把民族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开展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检查《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落实,协调民族关系,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权益。2000年全县有少数民族干部9465人,占全县干部12504人的75.7%,比1991年少数民族干部5153人增加83.68%。其中2000年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已由1991年的3674人发展到7347人,增加99.97%。据1999年调查,使用率达1万人次以上的有壮语、客家话、官话、侬话、粤语、古昔话6种。壮语使用率最高,使用人数达60.69万人。自1991年以来,全县继续保持小学壮文班2个点,29个班、学生1094人,壮文学前班9个班、儿童162人,民族中学民族班4个班、学生158人。小学享受民族费每人每年补助25元,中学生每人每年补助30元。</P>

<P>[以上仅摘录概论中关于人口、民族的部分]</P>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4-8-29 00:26:00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4-8/20048281785065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来宾县地图。
摄自《来宾年鉴(1991-2000)》(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kremlinh 发表于 2007-2-7 16:47:00

我看见我们村了!大里的兴仁村,5,000多人吧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7-2-9 14:32:00

<p><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22&amp;id=5879">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22&amp;id=5879</a></p><p>来宾小平阳“侬话”</p><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沙南曼森</i>在2004-8-29 0:20:00的发言:</b><br/><p>以下内容摘自《来宾县乡镇概况》(来宾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其中提到“侬话”——来宾市兴宾区小平阳镇大部分汉族人使用的语言。这个“侬话”跟壮语到底是什么关系,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p><p>第59-63页 小平阳镇</p><p>&nbsp;&nbsp;&nbsp;&nbsp;小平阳镇是来宾县的南大门,也是县南部几个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中心。<br/>&nbsp;&nbsp;&nbsp;&nbsp;……</p><p>位置 面积<br/>&nbsp;&nbsp;&nbsp;&nbsp;位于来宾县南端,东经109°4′45″-109°12′3″,北纬23°25′16″-23°35′3″,北回归线横贯境内,东与五山乡及贵港市的古樟乡相连,南与宾阳县的和吉镇、洋桥镇毗邻,西界陶邓乡,北连三五乡,是来宾、宾阳、贵港三县(市)的结合部。镇人民政府驻地镇东经济贸易区距县城34公里,全镇总面积215.7平方公里。</p><p>建制沿革<br/>&nbsp;&nbsp;&nbsp;&nbsp;明、清时期,小平阳镇属浔州府贵县管辖山西二里上团。<br/>&nbsp;&nbsp;&nbsp;&nbsp;民国期间直至1949年11月,小平阳镇部分区域划为贵县樟木区青岭乡、大村乡。青岭乡公所驻地青岭街,大村乡公所驻地在大户村前面的永丰寺内。<br/>&nbsp;&nbsp;&nbsp;&nbsp;1950-1952年3月,青岭乡、大村乡、五山乡合并成贵县第四区,区公所设在五山施村。<br/>&nbsp;&nbsp;&nbsp;&nbsp;1952年4月25日,贵县第四区划归来宾县管辖,区公所由五山施村迁至青岭街。<br/>&nbsp;&nbsp;&nbsp;&nbsp;1953年1月,来宾县划为15个行政区,小平阳镇为15区。<br/>&nbsp;&nbsp;&nbsp;&nbsp;1955年5月12日,区公所按所在地名称谓,来宾县15区称青岭区。<br/>&nbsp;&nbsp;&nbsp;&nbsp;……</p><p>行政区划<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1984年10月,小平阳乡人民政府辖长山、青岭、甘秦、龙山、木平、刘村、刘平、古梦、岭头、东南、三联、和平12个村民委员会,108个自然村。1987年村民委员会改称村公所,1996年又改称村民委员会至今,辖区不变。<br/>&nbsp;&nbsp;&nbsp;&nbsp;……<br/><br/>人口 民族<br/>&nbsp;&nbsp;&nbsp;&nbsp;1998年,全镇总户数10289户,54512人。其中农业人口52872人,非农业人口1640人。男性28254人,女性26258人。汉族人口33953人,壮族人口20559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9‰。<br/>&nbsp;&nbsp;&nbsp;&nbsp;境内主要居住汉、壮两个民族,通行侬话、壮话、客家话、西南官话。其中讲侬话的人口占全镇人口的一半以上。侬话,俗称土白话,兼有壮话、宾阳话和粤语的口音。在广西讲侬话大约8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小平阳镇的三联、和平、东南、岭头、甘秦、长山等7个村民委员会和宾阳的和吉镇(只有少部分)。</p><p>自然地理<br/>&nbsp;&nbsp;&nbsp;&nbsp;……</p><p>自然资源<br/>&nbsp;&nbsp;&nbsp;&nbsp;……</p><p>经&nbsp;&nbsp;&nbsp;&nbsp;济<br/>&nbsp;&nbsp;&nbsp;&nbsp;……</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来宾年鉴》节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