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neman 发表于 2004-7-29 05:32:00

挽留老翁留任. Cingj 老翁 gaej byaij. Dangnaeuz 老翁 mbouj caiq nyienh guh 版主,  cingj 老翁 ndaej hoengq aeu ciengzseiz daeuj Ranz Bouxraeuz guh hek cehdahbauq b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29 6:14:12编辑过]

红棉树 发表于 2004-7-29 13:48:00

<P>尊重啸翁先生的个人意愿,已经将您的“版主”职位给卸去。希望您有卸任后的轻松感,欢迎有空多在僚人家园参与讨论。</P>

aro 发表于 2004-7-29 23:46:00

<P>啸翁别僚园,临行有佳篇;</P><P>款款流连处,殷殷赠良言。 </P><P>琴台清影瘦,翩然幻如仙。</P><P>此去天崖远,泪眼湿红棉。</P><P>——涂鸦之作,惜别啸翁。</P>

FENGNMT 发表于 2004-7-31 23:20:00

<P>老翁:</P>
<P>    我们会一直把您当家园前辈的!</P>
<P>    您也曾说过: 要搞出一个统一的壮文方案。 我们在期待着呢。</P>
<P>    关于民族的语文,请求您: 不是壮文方案,而应该是整个僚民族统一的的语文方案,要科学易学,要做到书同文。</P>
<P>     请求太大了,是吧? </P>
<P>     那个宝贝一旦诞生了,肯定有需要他的时候。 当僚民族新生、壮大时,他会由幼弱长成强壮的。</P>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04-8-1 09:28:00

<P>谢谢红棉树、aro和FENGNMT兄弟的厚意。</P><P>要设计统一的壮文方案,除了需要考虑文字本身的问题以外,还需要考虑壮族文化的内部构造和生态环境,这是一个及其浩大的社会工程,可能需要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P><P>历史上,一些国家、地区的民族曾经因为约定俗成或者其他原因而出现“双言分用”(diglossia)现象,例如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和学术活动使用拉丁语而平时使用本地语,中国五四运动以前,人们书写使用文言文而交谈时使用本地话。这种现象的改变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乃至于社会结构的变更。</P><P>当今的壮族社会也广泛存在“双言分用”现象,如平时交谈使用各种壮语方言,书写时使用汉字,歌师巫士还使用方块壮文。许多学者认为,“双言分用”现象是壮族社会的一块“心病”,是壮族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经济落后的根源,于是一直都在寻求根治这块心病的良方妙药。从某种意义上讲,拼音壮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P><P>拼音壮文是否能够解决“双言分用”现象,大家可以研究。诚然,如果不考虑壮族方言众多的事实,拼音壮文具有“怎么讲就怎么写”的功能,可以解决“言文不一”的问题,但是,这套文字并没有从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功能上解决“用”的问题,因此,其实际价值就大打折扣了。</P><P>设计壮族的文字方案必须考虑壮族几千年来存在的“双言分用”事实以及由此形成的书写习惯和文化心态。推行拼音壮文同样需要考虑这些问题,不然,所做的努力就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P>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老翁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