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改姓嘛,现有既难做到意义又不大。</P>
<P>留到以后吧(届时既容易又有意义)。</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26 12:01:14编辑过] 从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的统一,这在客观上是符合全国人民包括壮族先民的利益的。但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封建统治的加强和深化,这就不能不激化壮族先民同封建王朝之间的矛盾。从东晋至五代见于史书的四川僚人较大的反抗事件达四十余次,尤其以唐武德、贞观年间最为频繁。唐大中年间滇南地区的僚人棠魔蛮、桃花人等附从南诏攻打唐朝,史载:"棠魔……自大中八年(公元854年)经略使苛暴,令人将盐往林西原博牛马,每一头匹只许盐一斗,因此隔绝。" "南诏两陷交趾……留兵二万,使(杨)思缙据交趾城,溪洞夷僚无远近皆降之。" 唐至德以后,西原蛮首领黄乾曜、黄少卿、黄少度相继起义,攻广西数十州,起义斗争前后达80余年,动摇了唐王朝对岭南统治的根基。宋皇祜年间广源侬智高领导的起义,规模浩大,攻陷南疆军事重镇邕州后建立"南天国",接着指挥数万起义军沿江而下,攻克横、贵、龚、浔、藤、梧、封、端、康等州,围芳五府经略使署地广州,使宋王朝对岭南的统治受到极大震动,后退至特磨道(今广南县)一带与宋将狄青对峙。
封建统治者对壮族先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暴力征服,一方面大肆屠杀,一方面大量掠夺壮族先民为奴婢,使其中的幸存者在皮鞭下逐渐接受汉文化,融合于汉族之中。例如,自五代以后,除川南外,四川其他地区不再见有关僚人的记载。在打败侬智高后,赵宋明对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如富宁县农氏家族的族谱这样说:"……太祖始祖,本属为帝裔孙,迄今二千余年,世系繁衍,散处于各省县者,代有其人。至皇祜年间,农氏一姓,由山东省随狄武襄(青)征南者,以千数百计……各散居于滇、粤、越等处……"农姓为正牌壮族。由于统治者对起义的残酷镇压,后人提该历史事件心有余悸,故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的先祖与侬姓有关联。 <P>僚人起名时至少应该先起壮语名字,有或无意义的壮语发音,然后再音译成汉语,如此才区别于汉人名而具有自己的特点。</P> <P><FONT face=宋体 size=3>汉姓不用刻意去废除,民族矛盾还没有到这种地步,不过说有些壮族人没骨气,没自尊,认他人做祖宗这句话说得好!!!!</FONT></P>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