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壮锦技艺传承人和她的弟子们
本帖最后由 daeghaij 于 2014-6-3 10:58 编辑壮锦技艺后继乏人,蒙如君织锦的身影透着些许的落寞和无奈。
“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这是清代忻城举人莫震在夜归时的所见所闻。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忻城县是广西壮锦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地所产的壮锦曾经是广西壮锦中的精品,作为贡品晋献皇宫。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壮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渐缩小,目前整个忻城县,只有一人掌握着壮锦编花本(图案)的技术。她就是被列为广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的蒙如君。1972年,15岁的蒙如君初中毕业,为了能进县城的工厂上班,便把年龄虚报到16岁,最后被安排进县壮锦社(后改为壮锦厂)。当时和她一起进壮锦社的还有6人。几个月后,6名工人见织锦工艺复杂,难以学会,便陆续离开了壮锦社。一年后,只剩下蒙如君坚持学织壮锦,她跟着师傅学了整整8年的织锦,才学会整套技术。1994年,由于销路不畅,壮锦厂停产了。说到这里,蒙如君摇头叹息道,由于织锦工艺复杂,制作时间久,且市场价格低廉,很多跟蒙如君的同龄妇女都转行做其他生意谋生去了,年轻的女孩也不甘死守在织锦机前,纷纷外出打工,只有蒙如君等数人仍然执着地坚守在织锦机前。对于壮锦的保护,当务之急是要做好织锦技艺接班人的培养。2011年,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忻城办厂,派出8名学员向蒙如君学织锦技术。蒙如君耐心地向她们传授织锦技术,帮她们装好了机,自己又先织了一段示范给她们看,然后又让她们跟着一起织。由于工艺复杂,先期来学的几名学员学了3个多月,仅学到了一点皮毛。“光是织锦就很难学,捡图案就更难了,捡图案是立体的,只可意会,很难讲得明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蒙如君伤感地说道。如今,走过一千多年岁月的壮锦,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技艺已不再作为人们的谋生手段,而是作为一种民族工艺品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但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工艺,成为当前工艺美术工作者的重大课题。
本帖最后由 daeghaij 于 2014-6-3 11:16 编辑
高清组图:壮锦技艺传承人和她的弟子们 :
http://pic.gxnews.com.cn/staticp ... fcdc-10420470.shtml
图中几布古认得,几年不见老好多。织锦发财不一定,过上小康总可以。 这样的工艺,如果可以用电脑代替,失传的可能性就小很多。所以,走入大学或研究所才是它的生存之道。 如今,走过一千多年岁月的壮锦,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技艺已不再作为人们的谋生手段,而是作为一种民族工艺品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但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工艺,成为当前工艺美术工作者的重大课题。也是僚人共同的沉重的话题。
毛毛虫 发表于 2014-6-3 23: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样的工艺,如果可以用电脑代替,失传的可能性就小很多。所以,走入大学或研究所才是它的生存之道。
也许是这是没来的方向啊!
但可惜老艺人不懂电脑,而懂电脑的年轻人却不愿意重复这工作。 本帖最后由 骆越子孙 于 2014-6-4 19:52 编辑
---------目前,不用担心壮锦图案设计方面的问题,其实图中已有两位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她们也懂用电脑辅助设计壮锦图样。
但要实现壮锦织造全程自动化,还需设计制造出--壮锦织造机。
这也是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呗侬们当前的机遇所在,就看谁能先行鼓捣出那玩意来。
本帖最后由 石灰岩 于 2014-6-7 11:04 编辑
度莫 发表于 2014-6-4 13:42 http://www.rauz.net.cn/bbs/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也许是这是没来的方向啊!
但可惜老艺人不懂电脑,而懂电脑的年轻人却不愿意重复这工作。
09年或10,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南宁仙胡那边搞了一个小厂子,向社会招学徒工,说是学徒,但是给的工资也不少,他们就是向着用新技术制做民族风格的方向的,主要做花边,就是衣服上民族风格的花边。。
愣是没有人去学,不知道现在怎么样,是不是倒闭掉了,难过。 骆越子孙 发表于 2014-6-4 19: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目前,不用担心壮锦图案设计方面的问题,其实图中已有两位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她们也懂用电脑辅助 ...
那他首先得熟知壮锦工艺和机械自动化,后者容易,有很多人学这个专业;前者难;两者都熟悉估计没一个人。 看见中文字,没有我们民族的意思!放个傣文字和缅甸文字一样可以的!汉人毕竟不是我们的呗侬!我真的有点愤怒了,买了很多绣球和壮锦,都没有壮族的感觉,很汉族啊.恶心 这个应该传承给我们的子孙! 这个,真要赞一赞 现在原始工艺都少了 年轻人很少学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