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人国家认同远远高于民族认同
壮族人国家认同远远高于民族认同!本人花了三个多月从东兴到那坡中越边境壮族地区的田野考察得出的结论。从东兴到那坡壮族人有多种自称,有土、侬、岱、曼、瑞等多种,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壮族,只知道自己身份证上有“壮族”两字,绝大多数称自己母语为“土话”。虽然边境越南一侧岱侬族语言与他们相同,交流无障碍,但他们仍严肃的称对方为越南人。他们不懂得什么岱侬族,更不知道岱侬族与壮族是“同族”,越南岱侬语有越语借词,壮族这边有汉语借词,如此细微差别却视对方为异类。边境中国一侧壮族人绝大部分很爱国,问“中国”是什么概念他们却说不出来。
造成此种现象得益于教育,他们的国家意识是学校灌输的。想想朝韩两国虽同文同种却也把视若仇人。这令人想到希特勒的一句名言。中国的教育很成功! 本帖最后由 noeg鸟 于 2014-3-1 10:48 编辑
历史很悲剧 现状很蛋疼...... 几千年割裂训化的结果。 中国的教育很成功!
我家乡与钦州、灵山相邻,县界的那一边,也有一些跟我们说话基本一样的村庄,但大家仍然会注意到相互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别,比如汉语借词读音的差别、壮语语气词的差别、双语人口比例的不同等,这使得大家认同感不强,尤其是邕宁这边往往以为那边绝大部分都不是咱们贝侬、使用着跟我们不一样的语言。其实我们那一带,在60年前也属于灵山县,划给邕宁的历史并不长。 noeg鸟 发表于 2014-2-22 15: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赞成楼主说的,
严格来讲撩人确实没形成统一民族,有历史因素 教育因素,,太多太多问题,,
撩人只是 ...
建议楼主和二楼编辑一下帖子,不要授人以柄。
如果壮族都不是一个民族的话,那汉族更加不是一个民族。
本帖最后由 僚园星火 于 2014-2-24 09:58 编辑
事实证明,对非国家主体民族来说,一个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越强,那么国家对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就越低。这就是壮族的悲哀。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14-2-23 21:35
我家乡与钦州、灵山相邻,县界的那一边,也有一些跟我们说话基本一样的村庄,但大家仍然会注意到相互之间存 ...
那楼,新江,百济除了这三乡,再往南走都是讲粤语的了,还有多少个壮族村庄???? ak47571 发表于 2014-2-25 23: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楼,新江,百济除了这三乡,再往南走都是讲粤语的了,还有多少个壮族村庄????
《钦州市民族志》(主编:黄仁秀,钦州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编,2000年12月版)
第一章 概述
第四节 民族概况
钦州是多民族杂居之地,据1998年统计,全市总人口3114277人。其中汉族278421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9.4%;壮族人口325121人,占总人口的10.44%;其他民族(包括瑶、仫佬、苗、黎、傣、毛南、侗、土家、水、京、回、彝、布依、藏、蒙古、白、高山等17个民族)4944人,占总人口的0.16%。
壮族是世世代代居住在钦州地区的土著民族。其历史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骆越人以至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随着入居钦州的汉族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受汉文化的不断涵化,有一部分壮族逐渐被汉族同化和融合,特别是钦州市区及钦州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壮族汉化尤甚,而钦州北部及西部广大地区仍为壮族聚居地。在钦州辖区各地,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那”、“板”、“垌”(洞或峒)等壮语或古越语地名,说明这些地方历史上曾是壮族及其先民居住之地。
汉族是最早从东部沿海和中原各地迁居钦州的一个客籍民族,虽然其最早迁居钦州的年代因史料厥如已难查证。……因此,中原人进入钦州应自南朝设置宋寿郡时开始,以后日益增多,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大批汉族人从今广东沿江而上,进入广西,有一部分陆续进入钦州。“凡城乡市镇以及山巅水涯,悉为汉人蕃殖之地。”入居钦州的汉族与当地土著杂居,相互通婚,生儿育女,相互融合同化。汉族人口总数逐步超过当地的土著壮人。正如民国《钦州志·民族志》所说:“乾嘉以后,外籍迁钦,五倍土著。”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大批全国各地的汉族人进入钦州工作,汉族的总人口迅速增加。到1998年末,钦州市汉族人口达278421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9.4%,主要分布在城镇及钦州东北部、东部和南部地区。
钦州一带的其他民族,除了瑶、苗民族入居的时间较早外,其他民族多数是清至民国年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才陆续进入钦州地区。……
第二章 壮族
第一节 源流
……1998年末,钦州市的壮族人口32512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44%。其中钦北区239924人,占总人口的39.27%;钦南区(含钦城管理区和钦州港经济开发区)60643人,占11.46%;灵山县22433人,占1.81%;浦北县2121人,占0.29%。壮族主要聚居在钦州西部和西北部的黄屋屯镇、大直镇、贵台镇、大寺镇、那蒙镇、新棠镇、那香镇。此外,还有许多壮族聚居的自然村散布在康熙岭、长滩、大垌、板城、小董以及太平、烟墩、沙坪等镇。
一、壮族分布区域表(略)
二、壮汉杂居区壮族村屯统计表(略)
三、壮族聚居乡镇面积与人口统计表(1997年统计数)
乡镇名 土地面积(km2) 总人口(人) 壮族人口(人) 壮族占% 壮族聚居的自然村(个)
新棠镇 111.9 38479 34857 90.6% 65
贵台镇 202 31729 27567 86.9% 117
大寺镇 271.9 79082 64964 82.1% 208
黄屋屯镇 218.6 50621 40317 79.6% 120
那蒙镇 137.7 44577 24931 55.9% 49
那香镇 59.5 23216 12879 55.5% 17
大直镇 370.5 74137 37375 50.4% 211
合 计 1372.1 341841 242890 71.1% 787
附1997年末其他一些乡镇少数民族人口:板城镇5616人,长滩镇14218人,大垌镇3768人,小董镇7193人,平吉镇1874人,青塘镇1057人,康熙岭镇4921人,烟墩镇3049人,沙坪镇2583人,太平镇9741人。这些乡镇的少数民族只有极少数不是壮族。
以上摘自 钦州市民族人口 http://www.rauz.net.cn/bbs/rauz-2933-1-1.html 现实如此,只能无奈了。其实,无论属于哪个民族,并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获得幸福富裕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都很爱国,爱之愈深,责之愈切。
也许,有一天,国界那边的贝侬会比我们更能过上富裕、民主、幸福的生活。 社会地位决定认同。文山壮族已经实现了支系融合 边境的壮族与越南的壮族,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认同感的,例如《边疆行》这部片子在《龙州探奇》节目中,记者在采访一个歌圩的越南歌手时,旁边一个人就说:“大家都是同一个民族,同一个族”。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14-2-26 08:55
《钦州市民族志》(主编:黄仁秀,钦州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编,2000年12月版)
第一章 概述
他们是讲三乡话吗?还是讲粤语的勾漏片方言? ak47571 发表于 2014-3-14 10: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他们是讲三乡话吗?还是讲粤语的勾漏片方言?
他们的母语也是壮语邕南土语,但跟三乡话有差别。粤语钦廉次方言是他们的第二语言(那一片的粤方言有个学名叫新立话,因小董镇一带曾为钦县新立乡而得名,据研究新立话里有不少壮语词汇)。 壮族的内心深处潜意识认为自己是汉族,时时处处站在主体民族的立场思考问题,却不知道在汉族眼里不过是一群壮猴子在沐猴而冠。 土话不是"Pasa tai"吗? 民族与国家是两个不同的政治概念,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不一样,但并不矛盾。 "这令人想到希特勒的一句名言。中国的教育很成功!" 这又让我想起广西和贵州相邻的僚人之间的民族认同和省、区认同感了,不要说是国家之间了,就连跨省区的同民族也是一样的。
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点”。 daniel 发表于 2015-5-4 17: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令人想到希特勒的一句名言。中国的教育很成功!"
“希特勒名言100句”里的第3句,不是“中国的教育很成功”吧?不信你搜索“希特勒名言100句”看看。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