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y109 发表于 2014-1-10 15:50:32

广西民族专家学者论坛:论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

本帖最后由 pcy109 于 2014-1-10 19:14 编辑

        论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
         
                         □ 徐杰舜
    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就是中国民族互动、整合、融合和认同的长时期内总的运动方向。
    纵观上下5000年的中国历史,根据中国历史和中国民族关系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可分为3大阶段。
    一、第—个大趋势: 从多元融合走向华夏一体
    从夏商周三代到秦,中国民族关系的大趋势是从多元融合走向华夏一体。
    从远古时代起,在中国民族或族群的崛起就是多源和多元的。那时,在中华大地上大致有5个大的超级族群集团,即炎黄族群集团、东夷族群集团、苗蛮族群集团、百越族群集团、戎狄族群集团。
    到了公元前2070年,源于炎黄族群集团夏族的形成,拉开了中国民族关系从多元融合走向华夏一体大趋势的序幕。中华大地上的民族或族群,在多元互动和融合中出现了新的组合。夏族的族群结构已号称“万国” 。周王朝是中国民族关系从多元融合走向华夏一体发展大趋势的关键平台,这时的族群除夏、商、周、楚、越外,还有被称为夷、蛮、戎、狄的诸多族群,此所谓《礼记·明堂位》所言的“九夷、八蛮、六戎、五狄” 。这时,民族或族群边界鲜明,民族或族群认同呈分散的态势。
    但是,在中国民族关系第一个大趋势的作用下,春秋之时,风云渐变,西周时壁垒森严的民族或族群边界逐渐被打破,由民族或族群互动而激起的民族或族群多元融合的浪潮首先在夏、商、周3族之间兴起。
    秦晋联姻更是春秋时期夏、商、周3族多元融合基本完成的标志。大家知道,西周分封诸侯时,晋开国君王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是周族人;而秦则是非周族人 。《史记·秦本纪》载秦的先祖“蜚廉生恶来。……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秦晋联姻混血,表明夏、商、周三族之间的族群界限完全被打破了。因而“秦晋”二字,成了中国古代婚姻关系的代名词。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民族关系从多元融合到华夏一体发展大趋势以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由于夏、商、周3族以及楚、越2族与夷、蛮、戎、狄诸族群的分布呈交错状态,所以春秋时期率先在夏、商、周3族之间涌起的民族或族群多元互动融合的浪潮,不可避免地波及和扩展到楚、越和夷、蛮、戎、狄之间。
    这个情况首先突出表现在各族间通婚、混血的事情不断发生。《国语·周语》记载:周襄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载:“晋献公……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看来春秋时声名很大的晋公子重耳原来是个混血儿。民族或族群多元融合还表现在文化上。拿《诗经》来说,它是中原地区夏、商、周3族融合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周文化的代表。但到春秋后期,《诗经》从中原地区向四方传播普及。以在南方影响最大的楚族来说,自称“蛮夷”的楚族受周文化的影响,也能诵读《诗经》了。不仅如此,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陈兵周郊,问九鼎大小轻重 ,说明楚族对夏、商、周3族都非常珍重和视为宝贝的“九鼎”,可见楚族已经被卷入多元融合的激流之中了。
    这样,在整个周王朝之内,无论东西南北,所有的民族或族群几乎都被卷入春秋战国时期民族或族群多元融合的激流之中,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民族或族群多元融合的洪流。这时,中国民族关系从多元融合走向华夏一体的标志,是被称为“诸夏” 的华夏族在中华大地上横空出世。及至战国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诸侯混战,到战国初期形成“战国七雄”,由齐、燕、赵、楚、秦5大族群构建了华夏族。除此之外,还有宋、鲁、卫、中山、越、巴、蜀等中小族群。
    但是,曾几何时,秦始皇雄才大略,从边缘走向中心,一举统一了天下,使多元融合而形成的华夏族从分散走向统一,开始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于是,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第一个大趋势, 从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崛起,到公元前206年秦的统一,历时2000余年,终于从多元起源,经多元融合,走向华夏一体而告结束。
    二、第二个大趋势: 从民族互化到汉化成为民族融合的主流
    从两汉到清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大趋势是从民族互化到汉化成为民族融合的主流。
http://www.gxmzb.net/szb/html/2014-01/10/content_6625.htm  (来源:广西民族报)

僚园星火 发表于 2014-1-10 19:43:58

感觉像是御用文人的文章。。。。。。。。。。

土人香草 发表于 2014-1-10 22:48:07

这个栏目真是挺不错的,有新意。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14-1-11 10:40:02

僚园星火 发表于 2014-1-10 19: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觉像是御用文人的文章。。。。。。。。。。

这叫体制内。体制内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有大的作为,但条条框框的限制是不可避免的。体制外的专家学者同样也有局限性,只是局限的方面可能有所不同,自由度也可能大一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西民族专家学者论坛:论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