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13-9-16 16:18:05

转帖:为壮族群众“烹制”民族文化“大餐”

为壮族群众“烹制”民族文化“大餐” 广西日报记者 欧乾恒 通讯员 黄丽美              过去,靖西县的自办电视节目都用普通话播送,仅能覆盖少数几万听得懂的群众,其他群众因听不懂普通话,不常看电视,电视机都蒙上一层灰。靖西电视台创办壮语电视栏目《五色糯》后,当地壮族群众一改往日情形,将电视机上的灰尘扫掉,又纷纷打开电视机。    去年5月,靖西电视台在改版中创办了一档新栏目《五色糯》,栏目名取自靖西特色食物大香糯,意为“壮乡丰富多彩的生活”。《五色糯》用壮语播报,将民间故事、好人好事、壮话电影、壮乡戏曲、才艺展示和本地民歌搬上荧屏,每天播出3个小时(包括重播),烹制了一道文化“大餐”,让占总人口99.4%的壮族群众有了本土语言的电视节目。    《五色糯》下设多个子栏目,《梁老师论故事》是其中之一(“论”为壮语,意为“讲”)。栏目由被称为“智多星”的退休老师梁福昌开讲,内容涵盖靖西历史人物故事、民间传说、好人好事等。因取材本地、内容精彩、主持亲切,栏目一炮打响,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结合当地喜闻乐见的“兴曼楼”(壮语,意为“家乡戏”),《五色糯》还开设了《兴曼楼》子栏目,节目形式以末伦、山歌、舞蹈、小品等为主,内容均取材当地,群众百看不厌。另一个子栏目《壮语电影》则用壮语为电影配音,让边陲壮乡群众也看上了“壮话版”《地雷战》等经典电影。    今年3月,又一子栏目《才艺展示》开办,成为当地群众展现自我的舞台,被誉为靖西的“星光大道”。上至72岁老人下到8岁儿童,都到栏目展示舞蹈、魔术、说唱、相声等才艺,不但带动一群“亲友团”观看,也引来德保、那坡、大新等邻县群众及外来观众的关注。    目前,《五色糯》收视率比其他电视台的各种栏目高出8个点以上。开播仅一年,全县就有3万多户农户加入了县有线电视网络。“现在一到《五色糯》播出时间,大伙都聚在电视机前观看,家家户户欢声笑语,聚众喝酒、赌博等不良现象基本没有了。”新靖镇亮表村村支书卢文远说道。    《五色糯》的开播,也让各项工作宣传模式为之一变。过去,计生、法律、防艾、征兵等工作宣传都靠文艺下乡开展,范围有限。现在,各部门只需将文艺节目和宣传资料录制后,在栏目中滚动播出,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获知。利用栏目高收视率,该县还在电视走底滚动播出全县各种重大新闻、时政消息,以及中央、自治区及市委的重大决策和改善民生的各种信息,更好地为干部群众服务。“《五色糯》抓住不同文化层次群众的需求,为壮族群众献上了丰盛的文化大餐,成为传承、保护与弘扬本地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的支撑平台。”靖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陆志斌如是说。 原载广西日报   2013-09-16  

wenliqan 发表于 2013-9-16 17:34:16

好.希望各县都能跟进开播壮语节目.

大溪連山 发表于 2013-9-16 19:48:41

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桂西布依 发表于 2013-9-16 21:41:10

就算要这种效果
既然我们没有同意的语言(方言太多),那就先最大限度的保留我们各地的的母语(方言),然后在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能有人走了第一步,下一步就会容易多了
船到桥头自然直嘛。
赞,再赞;顶;再顶。

Wayne 发表于 2013-9-16 22:12:07

这个可以有!!!

20130816 发表于 2013-9-16 22:27:50

德保、那坡、大新…还不快快开通当地壮语电视台?

红河枫 发表于 2013-9-17 10:01:15

Guh ndaej ndei! dingq!!!!!!!!!!

度莫 发表于 2013-9-17 14:29:21

有点夸张了,呵呵……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13-9-17 16:36:52

度莫 发表于 2013-9-17 14: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点夸张了,呵呵……

靖西电视台创办壮语电视栏目《五色糯》后,当地壮族群众一改往日情形,将电视机上的灰尘扫掉,又纷纷打开电视机。

山哥哥 发表于 2013-9-17 22:44:23

不错,支持

度莫 发表于 2013-9-19 12:07:42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13-9-17 16: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靖西电视台创办壮语电视栏目《五色糯》后,当地壮族群众一改往日情形,将电视机上的灰尘扫掉,又纷纷打开 ...

靖西壮语电视栏目《五色糯》,的确引来了一批观众,特别是中老年观众。但说到“将电视机上的灰尘扫掉,又纷纷打开”,就是夸张了。呵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为壮族群众“烹制”民族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