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 发表于 2002-6-13 18:41:00

布依将军韦杵

  韦杵(1883-1951),名明俊,字天培,安龙县钱乡人。<br>  韦杵家境清贫,得外祖父支持,幼入乡间私塾,后入府城景氏塾馆。光绪二<br>十八(1902),到长沙考入湖南师范学校。在湘期间,受到维新变法思想影响。<br>三十一年回乡,应聘在兴义府高等小学堂任教。后辞去教职回家。<br>  韦杵深感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少数民族备受欺凌歧视,愤然不平,决心<br>弃教从戎。宣统元年(1908),迳赴昆明,投入云南新军。<br>  杵参加新军后,充任马夫、伙夫、士兵。宣统二年考入云南讲武堂特别班。<br>翌年,参加蔡锷领导的辛亥重九起义。之后,参加护国之役,随军入川作战,先<br>后在护国军第三梯团顾品珍部任排、连、营长。接着又参加护法战争。<br>  民国9年(1920),杵任顾部第三混成旅第六团团长。11年,唐继尧指使吴学<br>显袭杀顾品珍后,杵率部辗转到达广西柳州,奉孙中山令,与桂军会盟,誓师东<br>下征讨陈炯明,保卫广东革命根据地。后以功升旅长。<br>  韦杵拥护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在第<br>三军,受到政治部主任中共党员朱克清的影响,对蒋介石独裁尤为反感。16年初<br>,朱德到南昌担任军官教导团团长,杵与朱德是云南讲武堂同学,交情笃厚,往<br>来密切。5月,杵任二十八师师长。“八一”南昌起义时,中共前敌委员会任命<br>杵为第九军军长,朱德为副军长,时杵在九江养伤,未到九军任职。南昌起义失<br>败后,杵驻军玉山县,消极对待蒋介石的剿共命令。17年至21年6月,杵仍任第二<br>十八师师长,驻军赣南。<br>  民国22年(1933),蔡廷锴、蒋光鼐、陈铭枢等酝酿建立抗日反蒋政府,杵<br>参加了在福建南平举行的会议。11月,参加蔡廷锴、李济深等主持的“中华共和<br>国人民政府成立大会”。福建政府失败后,杵率部撤至福州。后为避蒋介石的追<br>杀,在其上司金汉鼎的帮助下,化名赵善成从上海回到贵州望谟。<br>  25年初,云南省主席龙云遣人到安龙迎请韦杵赴昆明共事,任为剿匪军第二<br>路总指挥部军训处处少将处长,后改任滇黔绥靖公署干部大队少将大队长。抗战<br>开始后,杵任五十八军新十二师副师长兼旅长,参加湖北崇阳大沙坪战役。不久<br>,杵回昆明继续从事军训工作,全力培养军事人才。杵性忠厚,生活朴素,严于<br>律己,不计得失,与下属、士兵友善,深得大家爱戴。<br>  35年,杵退出军界,主持贵州旅昆同乡会办的黔中学,直至云南解放。<br>  1950年,韦杵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51年病逝于昆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布依将军韦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