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北侬 于 2013-9-1 15:40 编辑---------------
这也来抢?我笑了。 今人自说自话,谁都可以造假. 岭南过去什么都没有的。
从人到动物到植物,都是中原传过来的。 不是研究這個,暫時未知道真假。 反正我知道
2000年前
所谓的中原人士以小米为主食的
连小麦都木有
:lol
更别说大米 本帖最后由 北侬 于 2013-9-1 15:38 编辑
------------------
水稻是从岭南传出去的,而不是从外面传进来的。 其实棕榈树的芯是可以吃的。。。。好像花蜜也很甜。。。。而且 水稻就算不是全部分布于岭南,但是在这里应该也有分布,可能是来至河姆渡那些地区吧就是长江下游,但是就算在哪里发现最早的水稻也只是那里有原始人类故而水稻变成一种食物,水稻也可能分布于岭南地区。。。。不过这个难说。。。。 中原人天生自大,自以为是世界中心。
何谓“胡”说八道? 就是一班杂种鞑靼人,占领了媒体话语权,劣币驱逐良币。他们自己是创造力零蛋的“破坏王”後代,却最喜欢吹牛,专门诋毁有创造力的低调务实民族。
1·能产生西米淀粉的 西谷椰树,仅产于南太平洋岛屿,连陆地东南亚最南端的 柬埔寨 都不产。
2·柬埔寨人一直在吃稻米,连远在东北亚的韩语“稻米”词 ssal 쌀 也是跟高棉语的 srau ស្រូវ 同源。
3·古日语的“稻米”词 ina いな,“水田”词 da だ / ta た ,都跟侗傣语的“水田”词 na 强烈正相关。
浙江、江苏 种的米,有什么名气? 呸,简直闻所未闻。 至于 湖南、江西 种的米,又不是没吃过,属于低档价位,寡淡无味,完全没有我们岭南米的饭香味。
如果去大陆官方的“国家杂交水稻信息中心”网页查询数据,几乎所有 籼米 的杂交产品,其祖源配子都用上了岭南本土的稻种, 而 粳米、糯米 的杂交产品,各地都用回本土的品种,根本没看到 浙江、江苏 品种的扩散证据。
再有,稻米在南亚大陆 印度东南部、孟加拉 一带,存在不同的驯化中心,关于“稻米”的词汇,也不同于 华南东南亚。
稻米的英语词rice,来自印度东南部的达罗毗荼语oryza (印度东南部就有个邦就叫 orissa)。
关于韩语稻米词的孟高棉起源,除了刚才提到的ssal,我再提供一个更有力的证据 byeo 벼 ,在印度东南部达罗毗荼语群的稻米词汇,除了刚才提到的 orissa,还有个biyyam (telugu语)。
为什么韩语的稻米词会出现达罗毗荼语? 因为 孟高棉语群 与 达罗毗荼语群 存在交流,而古孟高棉人群又沿着长江流域东扩,经 黑潮洋流 渡去了日韩。
日韩离长江口那么近,竟然出现东南亚的稻米农业词? 很简单,因为长江口的稻作农业是“被扩张”,而不是“原创地”。
weijiaoxian 发表于 2013-5-9 22: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反正我知道
2000年前
所谓的中原人士以小米为主食的
关于小米 稷、粟、黍 等,“粟”字 上西下米,已经暗示其起源,就是西边的盐碱地区。
但日语的“小米”读 awa あわ ,是来自菲律宾的dawa (进一步是爪哇的java)。
所以日韩的农业是跟东南亚强烈正相关的,邻近的黄河口反而跟日韩农业没什么关联。
我们岭南,物产丰富,四季分明,最具农业起源地的潜质。
比如 蕉 类,东南亚种植 香蕉,我们岭南种植 大蕉 (它还有个衍生品种“粉蕉”)。
我發现,岭北的人完全不知何谓“大蕉”,他们家里都吃香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