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12-11-16 20:07:00

[转帖]水中筑城名曰“江林”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 width="572" border="0"><tbody><tr valign="top"><td align="center" width="572" style="PADDING-LEFT: 6px; PADDING-BOTTOM: 10px; PADDING-TOP: 10px;"><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3px;"></span><br/><strong style="FONT-SIZE: 23px;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黑体;">水中筑城名曰“江林” </strong><br/><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30px;">——百色地名拾遗之一<br/></span><br/><span style="FONT-SIZE: 12px;">□凌经地</span></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6" width="100%" border="0" style="BORDER-BOTTOM: #555 1px dashed;"><tbody><tr bgcolor="#ffffff"><td class="px12c" align="center"></td><td class="px12" align="right" style="PADDING-RIGHT: 0px;">&nbsp;</td></tr><tr bgcolor="#ffffff"><td class="px12c" align="center" width="504"><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72" border="0"><tbody><tr><td align="left" style="PADDING-RIGHT: 3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LINE-HEIGHT: 21px; PADDING-TOP: 0px;"><div id="ozoom" style="ZOOM: 100%;"><founder-content></founder-content><p>  《田东文史》载,今田东县思林镇(民国时期为思林县)镇名由来,与从山东马白来的一个黄姓家族有关。</p><p>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宋廷派大将狄青率兵南下,征剿侬智高的农民起义军,侬智高坚守昆仑关,宋军久攻不下。之后,狄青略施计策,终日吃喝玩乐,以麻痹侬军。侬智高果然中计,以为宋军思乡厌战,纪律涣散,丧失了战斗力,因此放松了警惕。这一年的大年三十晚,狄青命一个姓黄的部将,带领山东马白同乡数十人,趁侬军不备,连夜攀悬崖抄小路潜入昆仑关,里应外合,打败了侬智高。</p><p>  这位黄姓部将立了战功,宋廷封他为建威将军,授予五品官衔,并让他世袭上林土县知县。</p><p>  黄知县到任后(今田东思林),计划修建一个城堡,作为县衙。他请了几位道行了得的地理先生,在今思林镇境内寻找“宝地”。先生们受命,夜观星象,昼看水口。一天,来到英竹村一个地方,看了那里的山川地形,几个人不禁连声惊叫:“宝地,真是宝地!”原来,逶迤南来的古榕江,到了凤凰山左侧,转了一个大弯后,又回到山的右侧,再继续向北流去,身后留下了一个一面靠山、三面环水的小岛。小岛东边地势较高,西面地势较低,总面积约四、五百亩。再看小岛四周,参差错落、大大小小的小山,隔江层层拱卫着小岛,完全符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要求。黄知县听了汇报,又亲自实地考察,觉得这里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十分高兴,于是备料鸠工,在半岛上建起了城堡。</p><p>  城堡建成后,起了个名字叫“江林”。从汉字字义及小岛所处的环境看,外人都认为这地名肯定与江水、森林有关,只有当地人知道,这个名字确实与江水有关,但却与森林没有一点关系。为什么呢?英竹村是个壮族村,壮话是该村的通用语言。这个地方当地人叫“盘章林”,“盘”意为“斜坡”,“章”意为“中间”,“林”意为“水”,“盘章林”即是“水中的斜坡”之意。三个字的地名叫起来拗口,而“章林”与“江林”谐音,渐渐地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江林”了。</p><p>  宋绍兴三年(1133年),黄氏后人把江林改为“上林”。看了这个名字,有人以为当时古榕江沿岸可能有两个带“林”的村落,为区别所以叫“上林”、“下林”。其实把江林改为上林,也还是与江水有关。江林城堡修筑在古榕江环绕的小岛上,古榕江是一条小河,像一眼泉水从山间流出。在壮语中,congh,洞、孔、穴之意,与&nbsp;“上”(白话)谐音;raemx,水之意,与“林”(白话)音相近,因此conghraemx译音写作“上林”。也就是说,上林实际上是壮语conghraemx(泉水)的译音。</p><p>  上林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山环水抱,既“藏风聚气”,又利于防守,只是深藏在崇山峻岭中,进出必须翻山涉水,交通很不方便。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黄氏后人、知县黄爵泰把县衙搬到了今思林镇远街。远街建于右江南岸的一块狭长高地上,靠山临江,东西走向,视野开阔,也是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特别是旧时没有公路,全靠水上交通,溯江而上可至田州、百色,顺流而下可达邕州、广州。</p><p>  民国7年,上林土县改土归流,以上林土县全境及恩隆县属之下恩里之一、二都,上田里之养半图及下旺土司全境,并置“思林县”。流官接管上林土县后,即将县衙迁至驮用圩(今思林镇政府所在地),同时把驮用圩改为思林街(20世纪20年代后,思林街又称“思林三街”,即中山街、民生街、民权街)。思林县的“思林”二字怎么来?《田东文史》载,当时思林归思恩府管辖,即用思恩府的“思”字牵头,保留上林的“林”字,构成思林县县名,并一直沿用至今。</p><p>  此外,思林还有两个土名,一叫“驮用圩”,一叫“圩养”。其中“圩养”还有一个传说:在靠近圩养的右江河中,有一块宝石——“宝鸭石”,宝鸭石上栖息着一对宝鸭。“宝鸭石”就像鸭子一样浮于水面,再大的洪水也不能把它淹没。传说,水涨石浮能使市声喧闹,生意兴隆。又说,当地群众杀鸡杀鸭,拿到宝鸭石下游一洗,味道特别鲜美。</p><p>  可惜,传说20世纪40年代,百色首富黄恒栈的商船走偏了航道,在宝鸭石触礁沉没,请美国人帮忙打捞,美国人趁机把宝鸭偷走了(一说是被侵华日军偷走)。此后,宝鸭石沉到了江底,再也浮不上来了。此石不仅不显灵,水涨时还成为暗礁,殃及来往船只,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把它炸掉了。</p></div></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2012年10月12日右江日报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12-11-28 16:16:00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宋廷派大将狄青率兵南下,征剿侬智高的农民起义军,侬智高坚守昆仑关,宋军久攻不下。之后,狄青略施计策,终日吃喝玩乐,以麻痹侬军。侬智高果然中计,以为宋军思乡厌战,纪律涣散,丧失了战斗力,因此放松了警惕。这一年的大年三十晚,狄青命一个姓黄的部将,带领山东马白同乡数十人,趁侬军不备,连夜攀悬崖抄小路潜入昆仑关,里应外合,打败了侬智高。<p>  这位黄姓部将立了战功,宋廷封他为建威将军,授予五品官衔,并让他世袭上林土县知县。</p><p></p><p></p><p>黄姓本来是越族人,硬是说成“狄青的部将”还“带领山东马白同乡数十人”!</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水中筑城名曰“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