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糯米饭 发表于 2011-11-17 15:00:00

[转帖]誓把壮锦画变为“广西的唐卡”

<p>&nbsp;</p><p>&nbsp;<a href="http://pic.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11117/newgx4ec44d04-4341057-1.shtml">http://pic.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11117/newgx4ec44d04-4341057-1.shtml</a></p><div id="left_1">放弃光鲜职位 男子誓把锦画变为“广西的唐卡”</div><div id="left_2"><a href="http://www.gxnews.com.cn/">http://www.gxnews.com.cn</a>&nbsp;&nbsp;2011年11月17日 07:53&nbsp;&nbsp;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nbsp;&nbsp;字号:<span style="CURSOR: hand;">大</span>
                <span style="CURSOR: hand;">中</span>
                <span style="CURSOR: hand;">小</span></div><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11-11/201111171459173433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出生于南宁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办老口村的黄泽源,本为纺织专业毕业、又在纺织企业工作多年,他却拒绝了一些机构的邀请而返回自己的家乡老口村,研究起壮锦工艺。为此他跑遍全区各地,淘回一些别人看起来“就是一堆废品”的古老纺织机,又借鉴了花山岩画、西藏唐卡等工艺,创造出新的“壮锦彩画”。<p><strong>  放弃光鲜职位&nbsp;&nbsp;潜心研究壮锦</strong></p><p>  至今为止,黄泽源也弄不明白为何自己对于纺织有如此大的热情。自幼喜爱女红、偏好丹青的他,追根朔源,认为是年幼时家乡的风土人情感染了他。“小时候我就知道,我们村里奶奶辈、甚至奶奶的奶奶辈,都是自己纺织土布、染色并裁剪衣服的”,黄泽源对童年时的记忆仍尤为深刻。他记得当时村里家家户户皆有纺织机,大家动手纺纱线、织土布,再用植物靛蓝为土布染色,村里的妇女几乎人人都有这一手绝活儿。</p><p>  就这样,纺织机摇摇曳曳的场景一直影响着他。1984年,黄泽源报读了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学习机织专业。毕业后,他顺利地到一家纺织企业任职,并承担了不少纺织课题的研究工作,其后还获得过广西科技进步奖。1998年,做了多年纺织研究的黄泽源,开始隐隐觉得“这不是我自己想要的生活”。</p><p>  “大家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新的纺织工艺,我们古老的纺织技术反而被渐渐忽略了,我忽然觉得,如果我们再不去挖掘和传承,恐怕它们今后就会渐渐消失了”,黄泽源对此尤为担忧。为此,1998年,他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企业。回到生养自己的小山村——老口村三民坡,并在村里筹建自己的壮锦工艺研究所。&nbsp;</p><p>  “壮锦这样的民族工艺要继续发展下去,要有可以利用的资源,人力、土地、技术等等,这些在我们这个村子里都有”,黄泽源认定了这一点。此后,南宁市一些机构曾向其抛出“橄榄枝”,邀约其担任要职或顾问,黄泽源最终都拒绝了。&nbsp; <br/><br/><strong>跑遍全区各地&nbsp;&nbsp;淘回古老纺织机</strong></p><p>  确立自己的方向后,黄泽源一心一意要找回最原汁原味的壮锦制作工艺。为此,他开始四处奔波,到全区各地寻找古老的纺织机器。这个追寻的过程,连村民都笑他“快成了痴”。</p><p>  11月13日下午,记者在老口村三民坡的锦画作坊里,看到了三台被别人当作废品、却被黄泽源当作宝贝的古老纺织机器。“这台古老的纺线机,是2005年从上林淘回来的。你看,它采用的是木头和铁器相结合的制作工艺,估计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产物了。”黄泽源抚摸着早已蒙尘的机器,像在讲述自家的历史。黄泽源告诉记者,纺织的流程一般是先将纱纺成线、再将线织成布;制作一些精美的工艺品则先要为线染色,继而将其纺织成布或锦。为了将这台重达一吨的纺线机拉回老口村,黄泽源还颇费了一番周折,找遍了上林当地的交通工具最终才找到一辆农用车,连夜将其运回。</p><p>  2005年,打听到宾阳一户人家要将一台老式的络筒机(注:将线绕于线管上,令纱线基本成型的机器)当废品处理掉,黄泽源立马赶到了宾阳,看到了堆在其院子里的一大堆零散物件。他二话不说将这些零件全都购买下来运回老口村,自己又一件件地再把它们组装起来,还原了一台机器。2006年,南宁市一家于上个世纪50年代成立的纺织企业处理了一台纺线机,黄泽源闻知消息赶去时,却被告知机器已经由一位湖北的商人购得。为此黄泽源四处打听,找到了这位湖北商人并苦苦哀求,终于在运送机器的半途中将它给追了回来。</p><p>  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去搜集这些古老而笨重的“大家伙”,黄泽源一点也不后悔:“我想把一些传统的东西保留下来,让它能继续传承下去”。</p><p> <strong> 传承发扬壮锦工艺&nbsp;&nbsp;期盼壮锦成为国礼</strong></p><p>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经多年的成功举办,已经成为南宁市的一张“名片”。2008年,民歌节组委会举办了一次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黄泽源开始思考以壮锦为基础设计一种新的工艺品种。“西藏唐卡也在平纹布上作画,由此可传世多年,那我们为何不能以壮锦的工艺元素结合平纹布,创造一种锦画呢?”黄泽源由西藏唐卡受到启发,又借鉴花山岩画、敦煌壁画等,根据构思设计了一幅“壮锦画轴”效果图,没想到这一个设计获得了那次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的优胜奖,还引起了一些机构的关注。</p><p>  但是,单凭构思获得奖项并不是黄泽源最终的目的。随后,黄泽源开始自己动手制作壮锦彩画,他将自己纺织而成的壮锦和绘画的平纹布结合起来,再添加上一些其他的元素:“比如说这个画轴,传统壮锦是没有画轴的,我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为它添加了画轴,而且画轴的轴头还采用壮族铜鼓的设计”。这个壮锦彩画工艺品完成之后,令人眼前一亮。2008年9月,黄泽源的“一体式织锦画轴”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p><p>  现在,如何把壮锦工艺发扬并传承下去,成了黄泽源的头等大事。他认为传统的壮锦形式太单调、注重实用性而缺乏观赏性,要设计一些更注重观赏性、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种;而锦画要展现的内容也应考虑,要更注重展现壮族的民俗、神话、风物等。“我还考虑借鉴唐卡的表现形式,如使用一些矿物质和植物提取物来作为绘画颜料等”,在黄泽源心里有个小小的梦想,就是把他的壮锦彩画发展成为“广西的唐卡”并传承下去。“现在广西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国际民歌节送给外宾的礼物却是景泰蓝等外省的东西,如果能把我们自己的壮锦工艺品作为国礼,那么,这个民族工艺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肯定”,黄泽源对此充满期待。</p>

干笑 发表于 2011-11-17 18:05:00

顶、、、、、、、、、、、、、、、、、、、、

农语农文 发表于 2011-11-17 16:06:00

amir 发表于 2013-3-14 13:03:49

传统工艺需要政府的支持  

支持一下

发两个壮锦网站  湘光织锦坊  和 广西壮锦网

mgw5_05 发表于 2013-3-20 14:04:56

一般一幅壮锦多少钱啊?我突然想买一幅,也许将来就是古董了。呵呵

度莫 发表于 2013-3-24 10:34:37

本帖最后由 度莫 于 2013-3-24 10:35 编辑

mgw5_05 发表于 2013-3-20 14:04 http://www.rauz.net.cn/bbs/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般一幅壮锦多少钱啊?我突然想买一幅,也许将来就是古董了。呵呵

印象中很贵。记得小时候一幅壮锦被面,大约是200左右。但那时候干部的月工资也就100左右。

mgw5_05 发表于 2013-3-24 15:04:09

哇,的确不菲。看来不是一般贝侬能消受的起的。想支持也没能力啊。

阿依呀 发表于 2013-3-24 15:19:16

这个黄泽厚的具体联系方式或者地址有吗   我5月份回南宁想去看一下呢
现在一幅传统壮锦也不算贵,到靖西壮锦厂那里买的话,还有他们自己开发的包什么的,虽然产品还很单一,但是有些还是不错的
我前两年就买了一些回去送客户了,他们都很喜欢。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13-5-9 16:13:28

现在,如何把壮锦工艺发扬并传承下去,成了黄泽源的头等大事。这是好汉做的大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誓把壮锦画变为“广西的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