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化记忆工程构想
<font size="4" face="宋体"> 最近内心最纠结的事情,好想去实现。就是想做一个超巨大的工程:文化记忆工程,以影、音、图、文的方式,记录每日都在消失的广西民族文化,特别是我们壮族的文化。可以是三年,可以是五年,甚至是十年去完成这个事情。</font><p><font size="4" face="宋体"> 第一个最想做的是——壮语语料库建设。在大学生中招募一百个大学生,到一百个不同的自然村落中,用录音笔记录下七十岁以上老人的口述,可以是口述史、可以是口述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山歌。记录后要在语言学家的指导下进行整理,即以壮文、国际音标、汉文的方式把语料以纸制的方式再呈现出来。同时有文本前一定要有相关背景的介绍,比如村落的背景(历史、地理、民俗等等)、采录人和被采录人的背景等等。文后附当地的语音系统。</font></p><p><font size="4" face="宋体"> 第二个想做的是,以录像(及图片)的方式,记录壮族现存的不同地方、不同方言区的民俗。从岁时节令到人生礼仪各方面。当然也要以文字的方式(调查报告)再现录像中的内容。</font></p><p><font size="4" face="宋体"> 第三个想做的是,以地毯式,到各个壮族聚居区收集方壮壮字文本:宗教经书、歌本、壮剧剧本等都可以。建设一个壮族方块字文本资料库。</font></p><p><font size="4" face="宋体"> 第四个想做的是:每年举行一次壮文化动漫比赛,在大学生或社会中,以动漫的方式去表现壮族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font></p><p><font size="4" face="宋体"> 第五个想法:可能的话,建一个博物馆,来存放以上的资料,还有在民间收集到的各种壮族传统用品(生产、生活)。</font></p><p><font size="4" face="宋体"></font></p><p><font size="4" face="宋体"> 要能实现就好了。功德无量。记录是最好的对文化的保护方式。可是我需要很多很多钱去做这个事情(一个亿,哈,作梦)。哪里来的钱呢?有能力的碧侬一起来做这个事情吧。不要等我们的文化完全消息了才想到做这些记忆工程呀。</font></p><br/><br/>[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5 17:44:49编辑过] <p>壮族现在已经有自己的语言学家,还有关心自己民族发展的有识之士,应该有可能促进项记忆工程的完成。</p><p></p> <p><font size="4">记录是最好的对文化的保护方式。</font></p><p><font size="4"> 光记录还不行,还得有人传承。</font></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土著虎尾</i>在2011-11-5 20:46:35的发言:</b><br/><p><font size="4">记录是最好的对文化的保护方式。</font></p><p><font size="4">光记录还不行,还得有人传承。</font></p></div><p>更进一步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p> 有人带就先。。。就慢慢。发展。。。。想想小时后。。。。看电线都是大新壮语陪音。。学校里有。。好读多本。。大新民间故事。。看看现在。。。<img title="em11" src="http://www.rauz.net.cn/bbs/Skins/Default/emot/em11.gif" width="30" style="PADDING-RIGHT: 1px; PADDING-LEFT: 1px; PADDING-BOTTOM: 1px; CURSOR: pointer; PADDING-TOP: 1px;" alt=""/> <p>那得花多少心血啊???</p> <p>第一项为什么要以七八十岁为对象,因为1949年以后,很多传统在新出生的人群中都消失了。比如我妈妈,她是50年出生的,后来上学,工作,很多传统仪式她都没机会参与,不了解。而1949年以前出生的要好一些,虽然经过民国政府的移风易俗运动,当时传统也消失得比较厉害,但不象解放后那么灭绝性。为什么要在大学生中招募志愿者,因为一大学生们有假期,二大学生们是民族的未来,他们有必要去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p><p>这些语料库的确建设,一方面保存了方言的原貌,另外为语言学家做方言研究提供丰富的语料。</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6 10:29:42编辑过] 没有强大的经济做后台,很难实现! 关于第五项,<font size="4" face="宋体">在民间收集到的各种壮族传统用品,由于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大多数壮族民众不再住干栏建筑。同时由于“现代化”,很多传统生产、生活用品随便丢弃,甚至都烧掉、砸掉。这些用具是我们祖先传统文化的见证,不收集,后人,甚至我们怎么了解我们的传统呢?我听说日本人是一整船一整船地把我们这些东西收集走的,难道以后我们了解自己的传统,非要跑到日本去吗?</font> <p>我现在最想做的是第一项,首先,已经联系好语言学界的老师,他们答应免费做考察前培训。</p><p>第二,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花钱少,录音笔相对其它设记录设备要便宜。录音笔有可能的话争取生产录音笔的厂家的赞助。可以让他们冠名这项活动。</p> 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主意出主意,有门道出门道,共同来促成这个事情吧。 <p>这些想法的来由,缘于今年四月到越南参加一个会议,注意到越南方对岱侬字喃的收集整理;另外云南也在进行壮族古籍的收集整理,他们是逐村去收集这些本文的。还有就是因为这两年在协助西大老师进行语言调查,语言学的老师们告诉我壮语语料的缺乏。这些都促成我现在的想法的形成。</p> <p>看白丽珠老师,人家一个美国人,还能以这样的方式,出一本武鸣壮族民间故事集,我们本土人反而坐视不理。</p><p>八十年代的十套集成,全部都是以汉文的方式来呈现少数民族文化,都是转手货,无法让人了解原来这些歌谣、故事、谚语等在少数民族中的原貌。所以有必要重新去收集,在这些口传资料还没消失之前。</p> 。。。。说你的帐号。。。。。我捐一百元先。。 在南宁。。。。新民族博物里。。。咱们大新文化就占了一个房间。。 <p></p><p>看起来很难实施,不过我会从我自己做起,尽能力做壮族文化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嫪毐</i>在2011-11-5 18:52:49的发言:</b><br/>。。。。说你的帐号。。。。。我捐一百元先。。</div><p>才一百块。。。一千不得呀?。。。呵呵</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土人香草</i>在2011-11-5 19:05:44的发言:</b><br/><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嫪毐</i>在2011-11-5 18:52:49的发言:</b><br/>。。。。说你的帐号。。。。。我捐一百元先。。</div><p>才一百块。。。一千不得呀?。。。呵呵</p></div><p>。。。今年恐怕不行。。。。。。明年多招几个学员。。。捐一万都可以。。。。。等着瞧。。。。</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r/></div><p></p><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桂西布依</i>在2011-11-5 22:50:59的发言:</b><br/><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嫪毐</i>在2011-11-5 18:54:28的发言:</b><br/>在南宁。。。。新民族博物里。。。咱们大新文化就占了一个房间。。</div><p>那是“国家”的行为,那天人家不高兴就会把她扔进垃圾桶,这是很难正常的事情。</p></div><p>毕竟在整个民族博物馆里。。。其他县。。其他民族。。只有。。一套服装。。或。。一幅画。。但是。。大新壮族服装和。。平时的大新壮族日常生活用品。。。就占了一个房间。。。。及广西壮文化。。的。。3。。分。。之。。1。。。我是大新人。。所以。。我有点骄敖。</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桂西布依</i>在2011-11-5 22:58:02的发言:</b><br/><p>这个东西可以先做个规划和方案,明年就是僚区的主席选取,不管是哪位僚人当选。</p><p>我们都应该从政府那里寻找主要的资金,其余的我们比侬可以自己筹备。</p><p>我愿意捐一点</p></div><p>是呀,我们哪一位要有机会做政协委员就好了,哈,可以当一个议案来提上去。或者图书馆、民语委、博物馆都可以去申请这个的项目的。我供献方案和劳动。</p>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