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越子孙 发表于 2011-10-19 14:50:00

<p><font size="5">从壮族角度而言,三七药材这个地理标志的得失,是广西永远的痛。</font></p><p><font size="5">田七变三七被国家药典收载,无形中给广西壮族发展田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广西的官爷们不作为造成的。害得今天梧州制药为了保证原料来源,整天把广西投入种植研究的成果都拿去云南贵州那边扶贫。反倒很少惠及百色本地。</font></p><p><font size="5">田七这个药材,过去由于缺乏技术和相关设施设备的支持,农民自发种植效益不高,目前,种植田七农户的效益还不错(约每亩4-6万),因为有梧州制药这个稳定而大量的采购商家,农户生产的田七就不怕没人要,只是前期投入较多(约每亩1.5万)、收获时间较长(2年)罢。</font></p><p><font size="5">不过从种植的角度而言,在云南广西两地合适的地方发展田七药材对大家都有利,这是药材本身的道地性质决定的。</font></p><p><font size="5">谢谢,梁大岭呗侬。</font></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19 14:51:07编辑过]

农语农文 发表于 2011-10-19 14:55:00

农语农文 发表于 2011-10-19 16:09:00

农语农文 发表于 2011-10-19 16:11:00

hbd 发表于 2011-10-19 12:33:00

<p>这种争论是没有意思的。我只知道,在现在的文山州,种三七的的什么民族的都有,因为种三七致富的什么民族的都有,因为种三七倾家荡产的什么民族都有。</p><p>总体来说,在文山州,壮族拥有的耕地是相对较多的,有壮族在水头(平缓地区)、苗族在山头(山区)、汉族在街头的说法。因此,壮族种植三七的面积相对较多,而苗族居住的地方在山上,石头多,水源不好,相对少一些,而汉族,在城里的人多,种植三七的人少,而做三七生意的相对较多。</p><p>三七是谁的祖宗培养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三七能为哪个民族带来经济效益。对于那些刚刚解决温饱的民族来说,就算把文山州所有的历史荣誉加在他们身上,又有什么意思呢?而对于壮族,就算是把他在历史上的功绩都抹去,照样可以享用壮族祖先开辟的良田而幸福生活。</p><p></p>

那迷 发表于 2011-10-19 14:26:00

<p>怎么都是重复复制粘贴内容/</p><p>能不能简练点,,,其他那些不是你写的给个链接就可以了,一起发来,不知道哪段是你的原创,哪段是你批驳的文章</p>

农语农文 发表于 2011-10-19 14:30:00

农语农文 发表于 2011-10-19 13:50:00

农语农文 发表于 2011-10-19 18:34:00

农语农文 发表于 2011-10-19 18:35:00

农语农文 发表于 2011-10-19 18:35:00

农语农文 发表于 2011-10-19 18:36:00

农语农文 发表于 2011-10-19 18:37:00

农语农文 发表于 2011-10-19 19:06:00

农语农文 发表于 2011-10-19 19:12:00

农语农文 发表于 2011-10-19 19:15:00

农语农文 发表于 2011-10-19 19:20:00

农语农文 发表于 2011-10-19 19:34:00

农语农文 发表于 2011-10-19 19:36:00

农语农文 发表于 2011-10-19 19:40:00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贝侬僚:三七(田七)药是壮文化遗产,不是苗族最先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