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派知识份子眼中的布洛陀
<p><font size="4">①据敢壮山附近居民覃老师反映:“敢壮山布洛陀并没有宣传的那么神秘。以前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布洛陀,更没听说有人去朝拜。各种宣传说数千年来每年有十几万人去朝拜,这种全都是吹出来的。”——摘自徐赣丽《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化之可能———以布洛陀文化遗址为例》一文注释,文章刊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font></p><p><font size="4"> 不知道这位覃老师有多少岁,有没有和当地麽公有所接触,有没有到整个右江河谷和红水河上游、南盘江一带和云南进行麽公调查,有没有去过敢壮山。按他的说法, 布洛陀经书,还有八十年代三套集成的布洛陀故事看来都是2000年以后学者造出来的了。笔者据刚去世的87岁的黄子义老人陈述,他小时候就参加过敢壮山的祭祀,当时人山人海,都是上万人的规模。这位覃老师说大家是“吹出来的”,他的经验又来自哪里呢?</font></p><p><font size="4">云南现在还启动记忆工程,到各村屯收集《布洛陀麽经》,难道他们都疯了吗?</font></p><p><font size="4">布洛陀祭祀的建构确实存在很多利益的博弈,但是每个不经过好好调查就信口雌黄的人不应该都感到可耻吗?</font></p><p></p><p> <br/></p> 青年女教师?她能懂什么?除了晚上要去跟哪个男人喝酒,她还能懂得当地的风土人情吗? <p><font size="4">强烈建议:请徐赣丽教授和覃老师出来对质一下,到底“<font color="#ff0033">以前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布洛陀,更没听说有人去朝拜。各种宣传说数千年来每年有十几万人去朝拜,这种全都是吹出来的</font>”这句话,是不是覃老师亲口说的?原话是否如此??</font></p><p><font size="4">如果覃老师没有这么说过这样的话,只是表达类似意思,那就是徐教授为了语言生动,夸大其辞了。甚至我怀疑,论文作者到底有没有采访这么一个“覃老师”。捕风抓影、胡编乱造,这种事不是没有可能。</font></p><p><font size="4">如果真有覃老师,而且她(他)也说过这样的话,那只能说:她(他)只代表了她(他)自己的观点——顶多只代表了一小部分年轻一辈的认识水平,而不能代表所有敢壮山附近群众的观点。一篇论文,总不能让一个无知的人来代表所有的人。你自己无知,只能代表你无知,而不能代表别人无知。徐教授引用这样一个人的话,顶多只反映了现在部分年青人认识上的盲区,这是当年反封建迷信和现代教育忽视壮族自身传统文化教育的产物和恶果,至于教授有意无意展示和夸大这种言论,是不是有些过分了呢?</font></p><p><font size="4">另外,从编辑的角度来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化之可能———以布洛陀文化遗址为例》一文的责任编辑把关不严。但凡涉及民族信仰问题的论文,有标新立异者,弄不好要出大问题。</font></p> <font size="4">赣! </font> <font size="4">丽 …… </font> <font size="4">说明徐赣丽在《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化之可能———以布洛陀文化遗址为例》一文中选例有问题。</font> <p>族人有很多这样的,自以为自己懂了点知识,看比起自己族人,也许确实他不懂,没有听过,但是他很看不起自己文字这样,很多时候就是别人迷信鬼神,自己不信神,晚上自己有最怕鬼,学了几句汉语,就以为自己是知识分子</p> <font size="4">徐赣丽为论文而论文。</font> <p>大家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我想我已经够过份了,就事论事吧。</p> 徐的文章写得倒是挺好的。 这个所谓的覃老师是否真实的存在?表示怀疑。 <p><font size="4">主要是因为在那里举行文化节。去的人主要是一些农民,无非有这么一些原因: (1)各种宣传太多,新鲜、好奇;(2)那几天举行歌舞表演,去凑热闹; (3)见宣传多,以为去那里求神拜佛很灵这种人占最多。以我看,去那里的人起码有90%以上不知道布洛陀是谁。”⑦被访谈人:覃老师,田阳县小学青年女教师。访谈时间:2007年10月19日——摘自徐赣丽《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化之可能———以布洛陀文化遗址为例》一文注释,文章刊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font></p><p><font size="4">这位覃老师还真打心眼里看不起我们这样的农民呢。<p><br/></p></font></p><p><br/></p><p><font size="4"><br/></font></p> <p><font size="4">一个小学 青年 女 教师,其认知度有多深呢?以此来证明布洛陀信仰存在的“真实性”。文章作者的采访对象为什么不加上老麽公、当地的年老居民、还有欢天喜地去参加祭祀的人们,这些真正的文化持有者呢?</font></p><font size="4"><p><br/></p></font><p></p><p><br/></p><p><font size="4"><br/></font></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2 13:26:32编辑过] 为什么有些人这么容不下壮族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提法难道是P话? <p><font size="4">其实也不能完全怪“覃老师”。解放以来,“布洛陀”一直都是作为封建迷信存在的,也这样说,解放以来“布洛陀”一直是偷偷摸摸的事情。</font></p><p><font size="4">但俺也怀疑“覃老师”的知识面,即使他是无神论者,不相信“布洛陀”,但学习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也应该有过壮族民间文学的代表“布洛陀”啊!</font></p><p><font size="4">不要说他是理科生,作为一个对本地的民间文学完全无知的“老师”,又喜欢信口开河的“老师”算老师吗?</font></p> <p><font size="4">从这个年轻女小学教师的身上,看到乡村高大的教师和迷信农民之间的的沟壑有多深。</font></p> 这样的文章也能发表!!!大概是花钱发表的。<div><br/></div><div>作者把覃老师的话作为论据之一,可看看这个论据的言词,就跟拍屁股吆喝一样,毫无认真严谨之意。</div><div><br/></div><div>不是所有说出来的话都能成为论文观点的论据,连常识判断能力都缺失还写什么论文,估计是为了评职称而瞎写文章吧。</div><div><br/></div><div>“<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tahoma, '宋体 fantasy'; background-color: rgb(239, 234, 216); font-size: large; ">各种宣传说数千年来每年有十几万人去朝拜,这种全都是吹出来的。</span>”这个确实是吹的,是说话者(覃老师)在头脑里自己立了这样一个数据然后自己对这个数据进行评判,所以说是确实“吹出来的”。</div><div><br/></div><div>“数千年来”“每年”“十几万人”到“全都是吹出来”是覃老师臆造的“宣传”及覃老师基于臆造前提而总结出的结论。但是,作者却把这句话当做否认布洛陀的论据之一,足见作者连常识判断的能力都没有,论文是这样写的,那有什么价值?</div><div><br/></div><div><br/></div> <p>悲哀的是持有这种观念的僚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p><p>他们还以为自诩是炎黄子孙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殊不知这样以精神被强暴为快乐的人更是激起别人施暴欲望。</p><p>但是我相信在网络时代,僚人的觉醒是必须的、也会持续的。</p><p>在未来的一天,这些人就会成为僚人反面教育的题材。</p><p>在期待着那么一天的到来,可能会很艰苦,可能会很漫长,但我还是那么期待。</p>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4"><p></p><p>1.覃老师,田阳县小学青年女教师</p><br/> <p>2.徐赣丽</p><br/> <p>楼主说哪个人是“地方新派知识份子”?这样的人也能称得上知识分子?覃老师最多是大专文化,学的专业不是数学就是语文或者音乐,从其说话的内容看,说话完全不基于客观事实,可见其对学术的态度,非常粗糙,而且思辨能力很差。</p><br/> <p>徐赣丽,一个能写书,但是却连常识都不会判断,采集资料连最基本的去伪存真能力都不具备,这样的人能算是知识分子?都是伪的。</p><br/> <p>知识分子,最起码是要严谨的态度,而不是瞎说“数千年来每年有十几万人去朝拜”。这种不基于客观的而完全是自己浮夸出来的说辞却在瞬间变成是“宣传”的说法。这种思维的人真的是....。</p><br/> <p>.</p><p></p></font><br/> <font size="4">“各种宣传说数千年来每年有十几万人去朝拜”——这句话也是瞎说,哪个媒体有说这句话了呢?我只看到有说传统上那里有万人祭祀性歌圩。有谁说过去的一千年里一年有十几万人去的?可是现在的规模绝对是有的。这是壮族自我意识觉醒的信仰表达。</font>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