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十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入选文化遗产抢救项目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4-4/20044111228856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三月十六日,来自广西的民歌歌手在“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保护行动”成果发布会上即兴演唱。据悉,该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发起,历经两年完成,录制民歌385首,涉及侗族、瑶族、壮族等十个民族。中新社记者:郑萍萍
<HR>
中新网3月17日电“中国少数民族无形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歌保护行动”成果新闻发布会16日在北京举行。这项行动是根据2002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签署的《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项目行动计划》,由双方共同实施的,于2002至2003年间完成。
考察小组先后在广西、青海、甘肃的乡镇村庄展开,行程两万多公里,涉及侗族、瑶族、<B><FONT color=#0000ff>壮族</FONT></B>、土族、撒拉族、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藏族、回族等十个民族。235名歌手演唱的385首民歌被收录。考察组对当地少数民族分布、少数民族民歌储藏、少数民族民歌的流传方式、歌手的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为充实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和文献。
考察在采用现代视听技术,现场纪录歌手演唱的原始风貌。为了便于多种层次和范围的文化交流,在最后的记录、整理时采取了<B>民族语言</B>、汉语、英语、国际音标标注和互译的方式。
民歌不仅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厚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只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在改变,不少民歌种类已经失传。新一代大都不会讲本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民歌滋衍的环境日益畏缩,伴随民歌存在的民俗事象已不复存在。<FONT color=#0000ff>如广西一些地区的壮族歌场、瑶族的坐歌堂与踏歌堂等民歌的传承活动早已终止。</FONT>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50多年来,一直担负着全国民间文学艺术工作的规划和组织协调,搜集整理出版了大量的民间文艺作品。2003年初,协会又倡导并组织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包括民间口头文学在内的众多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引起国际的高度关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17 2:04:35编辑过] 这是很有意义的行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