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忽略
本帖最后由 vcc` 于 2013-8-6 16:49 编辑已忽略
多一些研究者多一份希望。 <p>根据《壮语方言土语音系》(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壮语南部方言当中,第三、第四调合并的只有“扶绥中”,调查地点是扶绥县新宁镇大塘村。</p><p>“扶绥中”的调类、调值分别为:<br/><br/>1--35/55<br/>2--33<br/>3--42<br/>4--42<br/>5--12<br/>6--21<br/>7--55<br/>7'--12<br/>8--33<br/>8'--21</p><p></p> <p>我老家那一带的壮话,那楼镇六个舒声调齐全,百济乡第四调多数(不是100%)合并到第三调,新江镇第一调合并到第二调,太平镇第三调合并到第四调。通过纵向、横向比较,几乎没有人会认为我老家那一带的壮话原本只有五个舒声调。</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沙南曼森</i>在2011-5-15 6:20:56的发言:</b><br/><p>根据《壮语方言土语音系》(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壮语南部方言当中,第三、第四调合并的只有“扶绥中”,调查地点是扶绥县新宁镇大塘村。</p><p>“扶绥中”的调类、调值分别为:<br/><br/>1--35/55<br/>2--33<br/>3--42<br/>4--42<br/>5--12<br/>6--21<br/>7--55<br/>7'--12<br/>8--33<br/>8'--21</p><p></p></div><p>根据<strong><em>沙南曼森</em></strong>提供的资料,“扶绥中”壮语应当属于“五声调”的壮语,而把“扶绥中”壮语说成:由武鸣壮的两个调合并为一个调,这样的表述是错误的。“扶绥中”壮语只存在过5声调,未尝存在过6个声调,哪里来的“合并”?所以“合并”一说不成立!!</p><p>反过来说,以武鸣壮为代表的北壮话都曾经是“五声调”壮语,北壮语由原来的“五声调”壮语逐渐发展演变成了六个声调!这个可以去考证!</p> 我不知道呢。但是我那里方言的第七调和第八调分别和前面的6个调合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