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陀是谁?——我心目中的布洛陀
<p><font color="#ff3300">看到大家都在纠结于有没有布洛陀、布洛陀是谁,到底要不要崇拜布洛陀。本人在此表达自己的一个看法。</font></p><p><font color="#ff3300">——————————</font></p><p><strong><font size="4"> 大家在探访布洛陀在本地有没有的时候,可能不要直接问老人有没有“布洛陀”这个人,而是要问他们,有没有这样一些故事,然后把你熟悉的布洛陀经诗或者布洛陀传说讲出来,然后再问他们(七八十岁以上)有没有听过这样的故事和传说。最好是要问麽公,问七十八岁以上脑袋清楚的老人。不过很遗憾,如果你是南部方言区,那里麽公基本上为道公所替代。目前麽经的南部方言区我只在大新、天等获得两三本,很短很小的而且基本上是对道经的一种转译,多一些的是龙州。北部方言区慢慢地也有这样的趋势了(还好我在东兰天峨民间考察时都还听到布洛陀传说,拍到一些布洛陀麽经),再过二三十年,麽公们都走后,可能再也听不到布洛陀这样的一些传说。</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4">个人认为,至少从八十年代收录的三套集成资料看,布洛陀的传说在壮族社会中曾经是很普遍的。</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4"> 但是壮族人的信仰和汉人的信仰不一样,不会建一个庙宇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大家应该留意到,布洛陀在传说中是住在山洞里的),而是通过仪式、口头传统来实践对神灵的崇敬。庙宇在壮族地区的出现是随着汉文化的进入而出现的。所以要真想在壮族各地找布洛陀庙,那绝对不可能。但是,土司(如岑大将军)和英雄神庙(如莫一大王庙)肯定有(那也是汉文化影响的结果),而这些壮族英雄和土司,也就是布洛陀信仰的一部分。布洛陀信仰是壮族历史文化发展不断叠加的结果。布洛陀早先是人神合一的氏族部洛首领、祭司、开疆拓土的先祖。再以后就是不断和中原王朝相对抗的壮族民族英雄,如译吁宋、布伯、黄乾曜、莫一大王、区希范、侬智高,到了土司时代,布洛陀就是土司的祖先神:岑大将军等。到了现当代,我想,布洛陀就是为壮族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比如蓝鸿恩老师,就被称为当代布洛陀,我在这里也很愿意称覃乃昌老师、张声震老主席为布洛陀。布洛陀也有可能是你,如果你也为这个族群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4">所以,苦苦想寻求布洛陀是哪个具体时候的具体的人是没有意义的。</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4">布洛陀就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最先生活在岭南珠江流域这块美丽广袤土地上的壮族先民及千百年来为族群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所有民族英雄们的集合体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象征。</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4">布洛陀是我们所有爱壮族文化、并且为壮文化发展作努力的人所要追求的方向和目标。</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4">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壮族身份自豪,也有理由身为布洛陀的子孙而骄傲。</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4">呼吁所有认同壮族身份的碧侬,每年农历三月都应该到田阳去拜祭布洛陀</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4">一是对表达对自己族群身份的认同,二是表达对先祖和英雄们的崇敬;三是对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追求为自己人生的发展确立一个目标。</font></strong></p><p><br/><br/></p><br/><br/><br/><br/>[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6 14:05:48编辑过] <p>杨桃原产东南亚马来西亚一带,晋代或汉代传入中国,在中国已有至少1600年的种植史。</p><p>现代常见的辣椒原产中南美洲,明末传入中国,在中国已有500年以上的种植史。</p><p>东南亚、中国西南地区的野生辣椒有朝天椒、小米椒等品种,但野生不等于原产,亚洲是否为辣椒原产地之一至今未有定论。</p><p>现在我们常见的玉米、甘薯、马铃薯、木薯、木瓜、菠萝、西红柿、花生、向日葵、烟草等,原产地都是美洲,明代才引种到中国。</p><p></p> <p><strong><font size="4">布洛陀就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最先生活在岭南珠江流域这块美丽广袤土地上的壮族先民及千百年来为族群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所有民族英雄们的集合体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象征。</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土人香草</i>在2011-5-6 14:07:11的发言:</b><br/><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度莫</i>在2011-5-6 10:32:19的发言:</b><br/><p>我小时听说过一些。只记得带点“色色”的内容。<img title="僚人家园" align="middle"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rauz.net.cn/bbs/Skins/Default/emot/em07.gif" border="0" complete="complete" style="CURSOR: pointer;"/></p></div><p>是的,特别是和布洛陀造男性性器官相关的故事,是比较“色色的”</p></div><p></p><p></p><p>小时候是觉得“色色”的。所以也就记得带点“色色”的内容。</p><p>现在想来,可能和远古人们生殖崇拜有关系。呵呵……</p><p>其他还听过屎壳郎还是什么昆虫咬破天之类的,但几乎都忘记了!</p><p></p> <p><font size="5">退一万步</font></p><p><font size="5">好,你们不承认布洛陀没关系,布洛陀这个人不存在也没关系</font></p><p><font size="5">问题的问题是:</font></p><p><font size="5">一个一直生活在岭南这块土地上、为这块土地的开发作出应有贡献、曾经有自己独立自主发展过程、处于华夏边缘、“中心强则和中心弱则离”、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群体,除了认同中华民族,注定会有自己的文化、注定会有自己的英雄。</font></p><p><font size="5">民族趋向融合、很多人数典忘祖,这种趋势肯定存在</font></p><p><font size="5">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一方文化</font></p><p><font size="5">这层文化被覆盖,另外同类型的文化又会在同样的水土中重生。</font></p><p><font size="5">以后的英雄可以不是布洛陀,也会是其它人。</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6 15:39:52编辑过] <p>2006年6月,国务院把布洛陀文化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p><p>确切地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布洛陀史诗》,而不是布洛陀文化或者信仰习俗。</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wenliqan</i>在2011-5-6 12:59:18的发言:</b><br/><p>布洛陀的传说在壮区可能并不广泛,但是其中的一些片段故事在壮区的传播就非常广了,几乎广西每个县市都会有一些片段故事在流传。</p></div><p>几乎广西每个县市都会有一些片段故事在流传,就说明布洛陀的传说在壮区非常广泛。</p> <p>vuaiz slan 淮山薯</p><p>我那里叫maenz cienz</p> <p><font size="4">有学者将桂西的“将军”庙,认定就是关羽庙;或者将“姆娘”肯定就是“观音庙”,从而认为“布洛陀神”和“姆娘”是被造出来的。</font></p><p><font size="4">这样的提法似乎有些偏颇,对,我们承认,那个地方曾经“存在过”,或者可能被强化过成为“关羽庙”和“观音庙”。或者有可能如果我们不整合、不重建成圣山,那里以后肯定一直都是观音庙、关羽庙或者可能发展成为毛主席庙。</font></p><p><font size="4">但他们可能没注意到,由于壮族处于华夏边缘,这是一个“中心强则和,中心弱则离”的地区。“和”的时候表现出对华夏文化的认同,离的时候则彰显自己的自立自主的文化个性。因此,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壮族文化事象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断裂又不停地叠加的过程,是多层文化覆盖的结果,由此,壮文化表现出来的特性是叠加性、多向性。就象澳大利亚学者贺大卫所言:研究者在介入壮文化研究时,要注意壮族文化的双重性。</font></p><p><font size="4">我们在壮区(尤其是桂西)看到关羽庙应该是晚近的事情。由于以圩镇为中心强势的汉文化的植入,关羽信仰覆盖了原来的布洛陀神、土司(岑大将)神或其它神灵。</font></p><p><font size="4">举一些例子来说明:</font></p><p><font size="4">我在天等县上映乡的一个花王庙看到,当地花王庙的称呼及和娅花传说还在民间存在,但是神像是已经是观音像了。观音的神灵功能和花王是相似的,都有送子的功能在里面,而她的形象是深入民心的,因此有替代花王的趋向。在原来的壮族传统里,只是以两朵花表未对花王的崇拜,没有观音像来得具体。靖西或者上林等地方的花婆庙或三婆庙的神像,应该是后来才有的。难道我们后人看到民众在崇拜观音像,就认为那个庙宇是观音庙吗????就否认壮族有花王(娅娃、米帝甲、米洛甲)崇拜的存在吗?显然不能。</font></p><p><font size="4">所以,当我们看到关羽象供放在将军庙或老YI庙或阿公庙里,就认为,壮族人是崇拜关羽的,壮族没有布洛陀、没有岑大将军、没有莫一大王,这样的结论明显有问题。</font></p>
回复:(沙南曼森)杨桃原产东南亚马来西亚一带,晋代...
<p>现在我们常见的玉米、甘薯、马铃薯、木薯、木瓜、菠萝、西红柿、花生、向日葵、烟草等,原产地都是美洲,明代才引种到中国。</p><p>--------------------------------------------------------------------------------------------------------------------------------------</p><p>为什么对薯类,壮、泰有同一词汇maenz,如果说是明代才从美洲引进,壮泰词汇还会一样的吗?</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7 10:09:08编辑过] <p>薯类包括番薯(红薯、甘薯)、木薯、马铃薯(土豆)、薯蓣(淮山、山药、山薯)、薯莨、板薯(毛薯)、凉薯等。这些薯类并非都是外来品种。</p><p>我家乡种植或野生的薯类有:</p><p>minz 薯、红薯、白薯</p><p>minz aeuj 紫甘薯</p><p>minz liang 黄甘薯</p><p>minz tinh 山薯(野生)</p><p>minz faenj 毛薯</p><p>minz faenj pi 白毛薯</p><p>minz paj 薯莨?(野生)</p><p>vuaiz slan 淮山薯</p><p>beingj geu 凉薯</p><p>leuj gaeiq “小凉薯”(野生)</p><p>mogx coeiz 木薯</p><p>muax leingz coeiz 马铃薯</p><p>ngox ga coeiz “五加”薯(野生)</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7 15:04:47编辑过] 强烈建议田阳方面在敢壮山上建立壮族英雄纪念馆(我一定捐款),从西瓯王到韦拔群,让壮族后辈在敢壮山上读到历代英雄们的丰功伟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6 9:15:10编辑过] <p>我小时听说过呀,只是偶尔听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才知道。</p> <font size="4">过去桂西是岑氏土司的天下,为了让自己的子民认同他们的统治,土司在各个村落都建有岑氏祖先的庙(老YI、阿公、岑大将军、岑二、岑三、岑天保等等,什么都有看各地情况。我家那里的土司是许姓,所以阿公的牌位是“许XXXX”。桂西的岑逊王崇拜可能也和土司信仰相关,当然他可能是部落神和土司神的集合体),再附会上一些抗倭、抗交趾或协助中央朝抗侵略者的故事。每年到一定时间(很多地方是二、三月),土司会规定各村落出香油钱,各村落轮流集体祭祀这些土司祖先庙。这些土司祖先庙发展到现在,很多都成了村庙、土地庙、社庙或其它自然神崇拜相关的庙宇。</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6 14:04:24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度莫</i>在2011-5-6 10:32:19的发言:</b><br/><p>我小时听说过一些。只记得带点“色色”的内容。<img title="僚人家园"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rauz.net.cn/bbs/Skins/Default/emot/em07.gif" align="middle" border="0" style="CURSOR: pointer;"/></p></div><p>是的,特别是和布洛陀造男性性器官相关的故事,是比较“色色的”</p> <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 line-height: 24px; "><p style="font-size: 13.6px; ">传说布洛陀是壮民族开天辟地的创世始祖,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是布洛陀生日,历史上壮族群众从这一天开始到农历三月初九,都会自发前往壮族圣山——广西田阳县敢壮山祭奉始祖布洛陀,并形成广西最为古老、盛大的歌圩。2006年6月,国务院把布洛陀文化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史料记载,田阳敢壮山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现在绝大多数壮学研究者都已认同敢壮山是壮族布洛陀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田阳敢壮山成了壮民族的“圣山”和精神家园。2010年4月20日至22日应广西百色市的邀请 ,由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壮学会会长戴光禄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州委统战部部长、州壮学会会长黄昌礼等领导的带队,本人有幸参与10余位我省的壮学专家、学者行列,参加“2010年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暨布洛陀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学术座谈会”。在广西田阳县云集了百余位海内外的专家,定位研究布洛陀文化在珠江流域文明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中的地位以及旅游开发的问题。在田阳敢壮山领略了十余万群众祭祀布洛陀的庆典,真是别开生面,大开眼界。</p><p style="font-size: 13.6px; "> 关于布洛陀的文化情结,拥有122万壮族的云南、99万壮族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也广为传播布洛陀的故事,还有《布洛陀经诗》口授心记、口耳相传。文山州境内壮族民众自上而下,至今,年年都举行祭祀布洛陀仪式,尽管各村寨祭祀的时间不尽相同,但目的相同,即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人丁兴旺,村寨平安。马关、西畴、富宁等壮族,民间至今还流传有不少布洛陀经书和祭祀活动。马关县仁和镇阿峨新寨,每年五月的最后一天,都要祭祀“布洛陀”,诵《布洛陀经书》。该寨东南面有座山名为“布洛陀”,山上有四棵古栗树,其中一棵栗树被称为“美洛陀”,即“布洛陀神树”,当地村民每年都要到山上举行祭祀神树的活动。</p><p style="font-size: 13.6px; "><br/></p></span><div><br/></div><div><br/></div><div><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 line-height: 24px; font-size: 11.2px; ">“美洛陀”,即“布洛陀神树”,当地村民每年都要到山上举行祭祀神树的活动。</span></div><div><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 line-height: 24px; font-size: 11.2px; "><br/></span></div><div><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 line-height: 24px; font-size: 11.2px; "><br/></span></div>哈哈 我知道了,我们这儿,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美罗多”(大概汉语就是这个音了),<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 line-height: 24px; font-size: 9.6px; ">“美洛陀”,即“布洛陀神树”....</span>每年都要祭祀的,原来就是你们天天讲的“布罗陀”( ⊙ o ⊙ )啊! <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 line-height: 24px; font-size: 13.6px; "><p>六 、壮族始祖布洛陀文化</p><p>壮族传说,人类是这样来的:始祖女神叫乜勒甲,是从花中生出来的;始祖男神叫博洛多,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他们结合后生出了第二代,但繁殖太慢。一天,乜勒甲在地上屙了一泡尿,结果大凡被浸湿的的泥土都变成了人,但这些人没有性别。乜勒甲采来辣椒、洋桃撒在地上让人去抢,抢到辣椒的变成男人,抢到洋桃的变成女人,于是有了第三代。后洪水泛滥,除一对男女外,其余的人都被洪水冲走。这对男女生下一团肉,以为是怪物,便剁成肉酱撒向四面八方,结果肉丁都变成了人,人烟自此开始。该神话故事告知,远在洪荒时代,广南地域已有人烟。广南属喀斯特地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流纵横交错,最大的有西洋江,它贯穿全境。大凡有水的地方都有人居住,而且主要是壮族。</p><p><br/></p><p><br/></p><p><br/></p></span>所以故事会有点色色的... <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 size="4">土人香草比侬,能具体说一下岑大将军的一些事情吗?我们村里有一个较大的庙,每年大年初一村里威望较高的老人都会聚在那张罗拜祭活动,家家户户都要带上粽子、香纸等东西去,祭拜过程那些老人会在庙里生火做饭,准备结束了就燃放鞭炮,各家各户又都派人去领回一个粽子(老人会故意弄乱粽子,尽量不让大家到自己家的,意味百种米养人,粽子一般悬挂家中一段才能吃),而只有庙里燃放鞭炮后,村里各家各户才能杀鸡杀鸭准备晚饭。这个习俗一直坚持着,上次回家,我好奇地问了一个比我年岁稍大一些的一个村里人,问那庙拜的是什么神,他说的是岑大将军,一个平定天下的人,但我具体问是哪个岑将军,他也说不上,一直很好奇,特请教!</font></stron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6 13:29:31编辑过] <p>小的时候,经常听奶奶和爷爷讲过"布罗陀"的故事</p><p>那时候自认为懂点事的年纪,一直在和他们争辩布罗陀的不存在</p><p>现在想想有些可怜</p> 偶生活在故事贫瘠去,不知道有米有这类故事传说<div><br/></div>从网上了解,偶正好在南部方言区<div><br/></div>偶叔叔就是濮麽,但是他的经书不知道有没有,有估计也是汉字吧<div><br/></div>现在都去打工挣钱去了,会做一些迷信的法式,也会做超度亡人的法式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