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迷 发表于 2011-4-17 02:11: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郁水啸翁</i>在2011-4-17 1:08:41的发言:</b><br/><p>这个片子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就拍摄完毕了,当时在美国路边店都可以找到其录象带的身影,只是租看的人并不多。后来广西方面还拍摄了电视剧《刘三姐》,总共24集。当年演啊牛的演员在剧中扮演角色,民歌演唱由张也担当。据了解,这两部片子都没有给壮族老百姓留下什么印象。</p><p>不知道网友们是否知道<font color="#d52b91"><strong>窍哥</strong></font>是什么人物没有?在壮族人民心中享有什么样的地位?如果不了解这些情况,当然就不可能明白为什么壮族老百姓不怎么看好这个片子了。</p><p></p></div><p>电视剧&lt;&lt;刘三姐&gt;&gt;不太清楚,,,倒是&lt;&lt;窍歌&gt;&gt;,我们那一带喜欢看的人还是不少...</p>

覃佳生 发表于 2011-4-23 09:19: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蝶朵</i>在2011-4-17 2:35:59的发言:</b><br/><p>新版的电视剧《刘三姐》快要出了吧。</p><p>这么些都是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不是少数民族影视。</p><p>如果导演制作编剧演员都启用咱们族人的话,自小被这样民风侵染出来的人制作出来的肯定会更好吧,会不会更得民心一点。</p><p></p></div><p>我预计新版的电视剧《刘三姐》不会很好,较杂,那帮导演顾问们有几个是懂得壮族人民的心思的,他们只不过借刘三姐之名进行......</p><p></p><p>看那种竹帽子就知道。</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23 9:21:23编辑过]

Robale 发表于 2011-5-2 21:07:00

也许也是我们这说的甫当(蚱蜢之父)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11-5-2 21:18: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Robale</i>在2011-5-2 21:07:42的发言:</b><br/>也许也是我们这说的甫当(蚱蜢之父)</div><p>甫当的叫法我头一回听说。你那里是什么地方?你那里也有“很黄但很幽默”的性知识教育故事吗?</p>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11-5-2 15:15:00

<p><font size="3">在武鸣、宾阳、上林等壮区,“窍哥”是老百姓喜闻乐道的故事人物,他在壮语里的名字有几个,如 boqdingz(伯廷),goijyez gongcoih(姑爷-公治),宾阳那里可能汉化严重,或者为了交流的方便,叫他“老窍”。因为“老窍”容易引起误会,所以电视剧改用“窍哥”这个名字。</font></p><p><font size="3">不管他叫什么名字,他是壮族人民编就的机智形笑话人物,听壮族人讲他的故事,听众常常从头笑到尾,就跟人们春晚看赵本山的《不差钱》似的。电视剧没有做到这一点,因此听过他故事的人觉得不怎么样。</font></p><p><font size="3">其次,boqdingz 的故事有不少是以笑话的形式传授性知识的,(老翁当年还没有成人,就很幸运地听一个故事高手讲述其中72个“很黄但很幽默”的故事,老翁被逗得几乎笑疯了。)电视剧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人们的感觉自然就没那么爽了。</font></p><p><font size="3">其三,壮语的幽默方式跟汉语不同,电视剧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们没有在这方面花多少工夫,所以人们笑不起来。(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乡村人怎么搞笑,请上网观看赵本山的《乡村爱情》系列。)</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 15:17:31编辑过]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11-5-2 21:28:00

<div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28px; WIDTH: 740px; COLOR: #0000a0;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 center;"><h1 class="xx_title">壮族机智人物故事中智人形象浅探</h1></div><div style="WIDTH: 740px; HEIGHT: 30px; 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earch.cnki.com.cn/Search.aspx?q=author:%E6%A2%81%E5%BB%BA%E5%90%9B" target="_blank">梁建君</a>
        </div><div class="xx_font"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00000"><strong>【摘要】:</strong></font>壮族机智人物故事中的机智人物主要有<font color="#ee1196">公颇</font>、老登、汪头三、公天、<font color="#f70968">佬巧</font>、波荷等 ,这些智慧形象具有其他民族同类形象的共性 ,也具有本民族的个性 ,他们在斗争艺术中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智”性 :(1)深谋远虑、游刃有余的运筹术 ;(2 )处事不惊、化险为夷的应变术 ;(3)请君入瓮、以毒攻毒的思辩术 ;(4)善用诡辩、滑稽、幽默的口才艺术 ;(5 )大智若愚、狡黠聪慧的处世术</div>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11-5-2 21:35:00

<p>红水河上游的<font color="#dd226d">公颇</font>,红水河中游的特堆、特显,右江两岸的卜伙、卜德,左江一带的<font color="#dd2292">佬巧</font>、佬登等等,都是壮族机智人物的化身,他们同维吾尔族的阿凡提,蒙古族的巴拉根仓,布依族的甲金,藏族的阿左登巴等等一样,属于特定的民族机智人物形象,成为历代颂扬和推崇的民与官斗、贫与富斗、庶与士斗的英雄意象,并形成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现象和精神支柱,世代传承于民间。</p><p></p><p>有关信息都没有讲到性知识的传播,可见这些作者都是“偷腥”的高手,只做,不说!</p>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11-5-2 21:45:00

<p><font size="3">在 1962年《阿凡提和他的兄弟们》一文发表之后,各民族机智人物故事引起了注意。</font></p><p><br/><font size="3">1978年1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祁连休编选的《少数民族机智人物故事选》,收入蒙古巴拉根仓、沙格德尔、藏族阿古登巴、聂局桑布、维吾尔阿凡提、毛拉则丁、苗族反江山、彝族罗牧阿智、沙哥克如、壮族公颇、佬巧、老登、布依族甲金、哈萨克族的和加(霍加)纳斯尔、阿勒的尔.库沙、侗族甫贯、佤族岩江片、达太、瑶族卜合、纳西族阿一旦、乌兹别克族阿凡提等 13个民族20 个机智人物的故事,这是对机智人物笑话的调查研究上的巨大进步。</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 21:47:23编辑过]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11-5-2 22:03:00

<strong>佬巧看坟山风水</strong> <br/><br/>    壮族有个穷人和财主的田连在一起。财主的田边有他家祖宗的坟茔。<br/>    一天,穷人在犁地,不小心把田岸犁掉一块,犁铧碰到坟地上。财主存<br/>心想霸占穷人的田,这时觉得有机可乘,就大声叫道,“好啊,你犁断了我<br/>家的坟山龙脉,你要给我赔罪!”<br/>    穷人陪着笑脸说:“我不小心碰上了田岸,对不起了,一会儿我当心点<br/>就是啦!”<br/>    财主哪肯轻易放过他,仍高声嚷嚷:“说声对不起就过去了?要知道,<br/>我的坟山龙脉风水好,现在被你破坏了,你必须在三天之内拿出300斤猪肉<br/>、300斤好酒好菜来祭坟赔罪,不然,你就别想犁那块地!”<br/>    穷人闷闷不乐地回家了。<br/>    村里有个很聪明的人叫佬巧,听说这事后,安慰穷人说:“你不用怕,<br/>过了三天你上田里去,把村上人也都请去,我自会帮你评理。”<br/>    到了第四天,穷人把村里的人都请去了。<br/>    财主也来了,他指着犁坏的田埂说:“你们瞧瞧,他犁到了我的坟山上<br/>,犁断了我家的龙脉,弄死了我的龙地。”<br/>    佬巧从人群里走了出来,不相信地说:“你的地真是龙地吗?”<br/>    财主把眼睛瞪得圆圆的,满嘴喷着唾沫:“谁说不是龙地?谁说不是龙<br/>地?”<br/>    佬巧笑笑说:“是不是龙地,我一闻就知道。”说着弯下腰,嗅了嗅地<br/>,又说:“呸,哪是什么龙地,原来是一块臭地!”<br/>    财主跳了起来,指着佬巧的鼻子说:“你凭什么说我的地是臭地!”<br/>    佬巧说:“是不是臭地,你自己可以用大鼻子去闻闻好了。”<br/>    财主见他说得挺认真的,就弯下身去也嗅了嗅,涨红着脸说:“呸!老<br/>爷我今天的鼻子没有伤风,分明一点也不臭!”他朝身后的一些家丁说:“你们过来闻闻,是不是一点儿也不臭?”<br/>    家丁一个个像狗一样去嗅了嗅,自然顺从主子的意思,点头哈腰地连声<br/>说:“不臭!不臭!”<br/>    “果真不臭吗?”佬巧追问。<br/>    “果真不臭!”财主和他的家丁斩钉截铁地回答。<br/>    佬巧微笑着说:“各位乡亲听见了吧,财主老爷和他的一帮人都证明这<br/>地不臭。如果是龙地的话,请问龙死了四天了,这么热的天能不臭吗?财主<br/>老爷的地既然一点儿也不臭,证明龙脉没断,龙没死。”<br/>    在乡亲们的笑声之中,自知理亏的财主灰溜溜地离开了他的“龙地”。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壮族电视剧《窍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