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茂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TEXT-INDENT: 22px;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2; mso-char-indent-size: 14.0pt"><FONT color=#000080> </FONT><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TEXT-INDENT: 22px;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2; mso-char-indent-size: 14.0pt"><FONT color=#000080>周国茂,笔名郭懋、文卜越·阿冒,男,布依族,1956年2月生。贵州省贞丰县人。法学硕士。贵州民族出版社副总编、编审,兼任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布依学会副主席、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会副秘书长、贵州省民族学会理事、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理事等职。</FONT>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TEXT-INDENT: 22px;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2; mso-char-indent-size: 14.0pt"><FONT color=#000080>1972年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73年3月开始在本村寨民办小学任教,1975年9月就读贞丰县师范,1977年7月毕业后到贞丰县牛场中学代课。1978年4月考入贵州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1月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84年9月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攻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专业硕士学位。1987年7月毕业后到贵州民族出版社工作至今。</FONT>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TEXT-INDENT: 22px;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2; mso-char-indent-size: 14.0pt"><FONT color=#000080>上大学期间,1980年即开始从事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大学毕业留校、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和在贵州民族出版社工作期间,没有间断对民族民间文艺以及民族文化研究。搜集整理了大量民族民间文学和布依族摩教资料,部分作品在《南风》杂志和《布依族民间故事集》、《布依族古歌叙事歌选》、《布依族古歌》、《布依族摩经文学选粹》等集子中公开发表,大部分被编入内部资料集中。独立编选《贵州情歌精华》、《新编农村实用对联》(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参与编选出版《布依族摩经文学选粹》、参编《布依学研究》(之一~之六)、《<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0099">中国布依族</B><A name=1000></A>儿女名录》等,两度参与《布依族文学史》的撰写和修订工作,参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中国各民族神话与宗教大词典》、《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布依族部分)、《苗族文化风情》、《中国各民族文字书法宝典》(布依族部分)、《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等著作以及电影史料片《贵州布依族》、风情片《依山傍水布依人》的撰写(均已公开出版或摄制放映)。主编"贵州本土文化丛书"(第二辑)和"中华民俗志丛书"(贵州卷), 已公开出版。独立撰写学术专著《摩教与摩文化》(已公开出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布依族习惯法)课题调查研究(已评审验收)。公开发表理论文章40余篇以及散文、电影剧本、小说等多篇。其中《殡几经:布依族的文学宝库》等多篇文章分别获各种奖项。学术专著《摩教与摩文化》获贵州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山花奖三等奖,参编的《布依族摩经文学选粹》获第一届贵州省文艺奖一等奖,参与创作翻译的布依、汉双语长诗《追太阳》获第一届贵州省<BR>文艺奖二等奖。收入本人翻译整理作品的《布依族古歌》获贵州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参与编写修订的《布依族文学史》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9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青年德艺双馨会员"称号。2002年,被评为省管专家。</FONT>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TEXT-INDENT: 22px;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2; mso-char-indent-size: 14.0pt">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TEXT-INDENT: 22px;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2; mso-char-indent-size: 14.0pt"><FONT color=#000080>地址:贵阳市科学路66号 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FONT>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TEXT-INDENT: 22px;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2; mso-char-indent-size: 14.0pt"><FONT color=#000080>邮编:550001</FONT>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TEXT-INDENT: 22px;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2; mso-char-indent-size: 14.0pt"><FONT color=#000080>电子信箱: <A href="mailto:gzmx@hotmail.com" target="_blank" >gzmx@hotmail.com</A> </FONT>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TEXT-INDENT: 22px;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2; mso-char-indent-size: 14.0pt"><FONT color=#000080>电话:0851-5815616</FONT> 他的笔名挺有意思啊:<FONT color=#000080>文卜越·阿冒</FONT> 是很有意思,而且用“卜”比用“布”更接近僚语的原本发音啊。 僚人如果兴起用僚语来起名字就好了! 由网上的贝侬开始吧。看有多少人响应。基本格式是:本人名+支系名。如何? 支系名就太过于笼统了,2000多万僚人也就二十几个支系,而且大的支系也就几个(布土、布壮、布依、布侬、布岱等),那么太多人就有同一个“姓”,不太利于统计和辨别。
我觉得还是用“村名+姓氏+名字”比较好。
如: Nazraeu Veiz Gamj 田枫韦岩(那饶·韦·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26 11:11:15编辑过] 好啊!我来:mbanxhongl.laz.aangs(曼翁。罗。昂) 按照僚语的语法习惯应该是:名字+地名啊。所以我的是:banh mbanxhongl(班·曼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26 15:00:15编辑过] 呵呵,起这样的名不知道派出所给不给你进户口? <FONT color=#000080>文卜越·阿冒</FONT>
<FONT color=#000080>我也知道是啥意思?-----布衣人-阿冒</FONT>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南粤孤客在2004-3-26 14:52:52</I>的发言:</B><BR>按照僚语的语法习惯应该是:名字+地名啊。所以我的是:banh mbanxhongl(班·曼翁)。
</DIV>
<BR>其实,僚人已经习惯了姓在前,名在后的姓名模式,村名放在前面可能好接受一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如果用这样的模式取名字,而且地名用汉字训读的话,僚人的名字就会与日本人的姓名有点类似。又如:
Nazmboq Vangz Veij 田泉黄伟
Byacwz Cimz Coengsaed 山牛覃宗日
Mbanjreiz Cou Sienbingz 村榕周先平
Baklueg Noengz Giemq 口谷侬剑
日本的姓氏,和古代日本的地名有关,看来日本也是稻作文化发达的民族,不同的是他们将稻作文化深刻的印在了自己民族的姓氏文化上,而僚人则采用了汉姓。 用地名作为姓氏也只是日本姓氏的一种而已,其他如职业等也是很多的吧。
而用地名来作姓氏未必就是稻作文化的特征,其他类型的文化中恐怕也有。我没有确切考证,纯属猜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