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壮文化的守护者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E5NjIwMzA0/v.swf <p>对李老的执着精神感到崇敬。</p><p>但对李老的“从历史上看,我们上林县是从唐朝武德四年建制(节目制作人还误解为“建址”),我们上林是壮族发源最早的县,壮族古都也在我县覃排智城碑那里,它是有历史记载的,所以很多专家都肯定上林是壮族发源地”这番话,我觉得实在不应该作为严肃的节目制作出来。有点想法的人都可以想到,难道壮族是在唐朝在上林一带建制后才诞生的民族吗?唐朝那块碑文,任何专家也没有说“壮族古都”这个提法吧。这段话显然是非常荒谬的。</p><p>包括李老在内,现在很多壮族县份的民间学者,因为太深爱家乡了吧,都喜欢在缺乏严肃考证的前提下(李老所谓的很多专家肯定不是什么有严肃学术态度的专家),说自己的家乡是壮族文化发源地之类。如田阳县说自己是壮族发源地,田东县更因为有旧石器遗址曾经一度说自己是人类发祥地,这些东西最后都只能成为学者酒桌上的笑话。节目之初,看到李老说那种话的时候,就对这个节目制作的态度感到困惑了,最后主持人那句“我县作为壮文化的发祥地”冒出来后,就感觉这个节目的价值大打折扣了。就连汉族、藏族、蒙古族这样已经有国际显学的民族来说,任何一个县也不敢说自己是该民族的发源地,讨论发源地,通常会限定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如某某流域、某某地区等,而不是具体的县份甚至某个遗址。希望日后大家对某县某地是“壮族发祥地”“壮族文化发祥地”之类本身就有问题的提法,要避免使用,即使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p><p>另外,“壮山歌”这样的俗语,不应该作为主持人旁白的正式用语,正式说法应该是“壮族山歌”。</p><p>总之,节目的制作还是很粗糙的,作为县级电视台的节目播出来后,甚至有误导大众之嫌。</p> <p>另外,我觉得这个节目既然宣扬李老的壮族语言文化传承的理念,就不应该为难李老,让李老在镜头面前说出这么难受的普通话,而是应该让李老直接说壮语,然后打上汉文字幕即可。这点在去年广西卫视资讯频道播出的《壮剧往事》的节目里就有了很好的范例。该节目里,外景主持人在采访德保县民间壮剧老艺人吴志隆和邝怀稳的时候,两位老人都是在镜头前直接用德保壮话来述说的(而不是让老人和听众都难受的夹壮普通话),有汉语翻译字幕大家都理解了,这更显得非常亲切而动听,也更自然而真实,最重要的是更让老人们有用母语发表讲话的尊严。该视频地址如下:</p><p><a href="http://www.rauz.net.cn/bbs/dispbbs_14_145011_32586_skin0_1_1.html"><font color="#af351d">『Ingjyaem 影音视听』</font> → 广西卫视资讯频道《壮剧往事》</a><br/> </p><p><a href="http://www.rauz.net.cn/bbs/dispbbs_14_145011_32586_skin0_1_1.html">http://www.rauz.net.cn/bbs/dispbbs_14_145011_32586_skin0_1_1.html</a></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3 12:08:50编辑过] <p>"缺少了什么都得,要是缺少了壮文化就好像一天没有吃饭一样"</p><p>光光这句话,我就不能不对他肃然起敬.</p><p>李老,所有僚人都会想你感谢您的</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桂西布依</i>在2010-12-12 22:52:00的发言:</b><br/><p>"缺少了什么都得,要是缺少了壮文化就好像一天没有吃饭一样"</p><p>光光这句话,我就不能不对他肃然起敬.</p><p>李老,所有僚人都会想你感谢您的</p></div><p>这句说起来感觉很平常,但“就像一天没有吃饭一样”就说明对壮族文化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形成自然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2 23:07:46编辑过] 之前也看过相关的报道了,向李老致敬! <p>同意<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越色僚人斑竹的说法,,,,</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李老那个壮式普通话很多没听熟悉的区外人根本听不懂,,,以为这就是壮语,,怪不得会有“壮语就是我们汉语方言”这样的搞笑说法</font></strong></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5 13:49:49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越色僚人</i>在2010-12-13 0:45:59的发言:</b><br/><p>另外,我觉得这个节目既然宣扬李老的壮族语言文化传承的理念,就不应该为难李老,让李老在镜头面前说出这么难受的普通话,而是应该让李老直接说壮语,然后打上汉文字幕即可。这点在去年广西卫视资讯频道播出的《壮剧往事》的节目里就有了很好的范例。该节目里,外景主持人在采访德保县民间壮剧老艺人吴志隆和邝怀稳的时候,两位老人都是在镜头前直接用德保壮话来述说的(而不是让老人和听众都难受的夹壮普通话),有汉语翻译字幕大家都理解了,这更显得非常亲切而动听,也更自然而真实,最重要的是更让老人们有用母语发表讲话的尊严。该视频地址如下:</p><p><a href="http://www.rauz.net.cn/bbs/dispbbs_14_145011_32586_skin0_1_1.html"><font color="#af351d">『Ingjyaem 影音视听』</font> → 广西卫视资讯频道《壮剧往事》</a><br/>
</p><p><a href="http://www.rauz.net.cn/bbs/dispbbs_14_145011_32586_skin0_1_1.html">http://www.rauz.net.cn/bbs/dispbbs_14_145011_32586_skin0_1_1.html</a></p><br/><div align="right"><font color="#808080">[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3 12:08:50编辑过]</font></div></div><p></p> <font size="5">向李老致敬!</font> <p>晕晕!</p><p>后面那首<<龙湖美>>竟然是用夹壮汉语演唱</p> 向李老致敬! 挺感人的。 <br/> <p>里面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这个句子写成“外族文化的冲击下”更符合事实。</p><p>壮族的确太缺乏内部交流了,其实很多歌曲都可以做成歌碟到不同的方言区宣传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2 0:40:05编辑过] <p>向李老致敬!</p><p>谢谢楼主<strong><font color="#66cd00">上林网风来雨</font></strong>的视频资料。</p> 后面唱得像客家话差不多, 没特色。 <font size="6">他的名字是 <font color="#ff0000">李守汉!</font></font> 向李老致敬! 缺少这些人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越色僚人</i>在2010-12-13 0:40:17的发言:</b><br/><p>对李老的执着精神感到崇敬。</p><p>但对李老的“从历史上看,我们上林县是从唐朝武德四年建制(节目制作人还误解为“建址”),我们上林是壮族发源最早的县,壮族古都也在我县覃排智城碑那里,它是有历史记载的,所以很多专家都肯定上林是壮族发源地”这番话,我觉得实在不应该作为严肃的节目制作出来。有点想法的人都可以想到,难道壮族是在唐朝在上林一带建制后才诞生的民族吗?唐朝那块碑文,任何专家也没有说“壮族古都”这个提法吧。这段话显然是非常荒谬的。</p><p>包括李老在内,现在很多壮族县份的民间学者,因为太深爱家乡了吧,都喜欢在缺乏严肃考证的前提下(李老所谓的很多专家肯定不是什么有严肃学术态度的专家),说自己的家乡是壮族文化发源地之类。如田阳县说自己是壮族发源地,田东县更因为有旧石器遗址曾经一度说自己是人类发祥地,这些东西最后都只能成为学者酒桌上的笑话。节目之初,看到李老说那种话的时候,就对这个节目制作的态度感到困惑了,最后主持人那句“我县作为壮文化的发祥地”冒出来后,就感觉这个节目的价值大打折扣了。就连汉族、藏族、蒙古族这样已经有国际显学的民族来说,任何一个县也不敢说自己是该民族的发源地,讨论发源地,通常会限定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如某某流域、某某地区等,而不是具体的县份甚至某个遗址。希望日后大家对某县某地是“壮族发祥地”“壮族文化发祥地”之类本身就有问题的提法,要避免使用,即使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p><p>另外,“壮山歌”这样的俗语,不应该作为主持人旁白的正式用语,正式说法应该是“壮族山歌”。</p><p>总之,节目的制作还是很粗糙的,作为县级电视台的节目播出来后,甚至有误导大众之嫌。</p></div><p>有同感,李老热爱本地壮语,固然珍贵,但,确实存在很多措辞不当之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6 14:10:41编辑过]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