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告如广西)我感觉是刻意读出来的,还带高音,...
以“低音”“高音”来区分语言是可笑的,否则一种语言的“词典”将缺少好多词汇。 <p>怎么模仿别人的话语时挺好的,自己来时却夹大量的桂柳话呢??怎么回事啊?</p><p>呵呵,看来得下乡考察考察才行咯!呵呵</p> <p>其实 “<strong><font color="#5b6e07" face="Verdana">lx122672 </font></strong>比侬”这次说的话真的已经好很多了,也许是用口语说的原因吧</p><p>我就听得懂很多,好多词汇和我们这边的很像,那么和别的地方的僚语方言也一定很像,因为我们这里离宁明很远。</p><p>比侬,你的努力我们都看到了</p><p>辛苦了</p><p></p> <p><font face="新宋体" color="#000000" size="2">做得多少算多少,好过什么都没做!认可这个发展方向已经是迈出一大步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是:可以尝试将“什么”发成弹舌音,尝试将“没有”发成“mei mi”等等。。。也就是说首先自己要有这个意识去规范,不是说非得什么结果的。。。但是得有个明确的方向,即使什么都没有做。。。另外,这里只谈语言学问题,其他问题我不清楚。。。。。</font><br/></p><br/>[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5 12:47:22编辑过]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2">楼主你应该清楚,夹汉口音太严重对多数具有母语意识的人来说,都是很反感的!前面那几个配音,不仅借词过于严重,连句式都雷同了,这是很不好的。这个音频你是模仿那位“玉米好女孩”来的,她说得还比较地道。。。</font></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2">我不敢苟同你的一些观点,夹太多汉语并不是出路!<br/>南部土语要长远发展,很需要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土语来作为基础,综合其他各地好的词汇,集大成,编成字典,名曰“岱语(<strong>Vas Dǎy</strong>)”,才是长远之计!据我观察,防城偏话、大新、龙州及天等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的土话比较一致,而且与泰语、傣语等相似度很高。南部土语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要有一个基础作为规范,并向同源、强势语种靠拢。这才有利于南部土语的生存。<br/>具体来说,例如:“年”有的地方是“<strong>bi</strong>”,有些地方是“<strong>bei</strong>”,那么就以最接近泰语的“<strong>bi</strong>”为准。“兄”写作“<strong>bi</strong>”,等等。再如“路”不能用汉语借词,要用<strong>tang</strong>(泰),人用“<strong>gern</strong>”(使用的地方较多)或“<strong>hoon</strong>”(上思),菜用<strong>pak</strong>(没有介音,宁明、泰语都是)。汉借词的“我”“你”最好不要使用,应用<strong>ra、gau、maü</strong>等等,一些谦词要予以重视,等等。。“没”和“有”比较混乱(龙州两者都是<strong>mi</strong>,德靖、宁明两者都是<strong>mei</strong>),那么应分别规范成“<strong>mei</strong>”(没)和“<strong>mi</strong>”(有)。<strong>R</strong>声母(有些地方已经没有)要强化,探讨其是否有可能在一些地方恢复过来(丢掉的原因可能是,受白话冲击)。在<strong>r</strong>声母的基础上,再探讨是否还可以发成弹舌音,例如,“什么”(<strong>ga-rank</strong>),<strong>rank</strong>要发成弹舌音<strong>trank</strong>等等。。。<br/>以上仅是抛砖引玉,各地口音不一,一时是无法调和的,其难度更是不可想象!。但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个发展方向,人走得多了肯定能走出一条路来!</font></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4 20:41:13编辑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