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国学者发现唱歌有助长寿
新华网广西频道5月15日电(记者黄革)中国学者不久前在世界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县实施一项民间文化调查表明,唱山歌有助于长寿。 <br> <br> 位于广西西北部的巴马县,总人口22万人,目前有百岁以上老人74名,早在1960年,那里的百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就高达18.6/10万人。1991年11月1日,国际自然医学会宣布巴马县为“世界第五长寿之乡”。 <br> <br>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长寿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地理气候、饮食习惯、社会背景等。“如果说,巴马人每天的食谱——一碗玉米面粥、一盘豆腐菜、一小杯玉米酒,是他们长寿的食粮,那么,他们每天都要唱的山歌则是他们长寿的精神食粮。”国际自然医学会会员、巴马县长寿研究所所长陈进超说。 <br> <br> “我们在巴马县调查发现,那里的长寿老人和当地不同年龄的人一样,普遍有唱山歌的爱好,目前在全县135名有影响的山歌手中,百岁以上的有2人,占1.48%;71岁以上的有44人,占三分之一。”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副研究员韦苏文说。 <br> <br> 目前,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是71岁,世界人口平均寿命是65岁,“这说明,目前许多巴马山歌手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中国和世界的平均寿命,”韦苏文说。 <br> <br> 分别出生于1897年和1899年的巴马县甲篆乡平安村拉享屯的长寿姐妹黄美根和黄美念,从少女时代起就爱好唱山歌,现在仍经常唱。 <br> <br> “现在唱以前唱过的山歌,特别来劲,心情愉快,”黄美根说。回忆起年青时候唱歌的快乐,这位老人眼睛里充满了光芒,尽管她和妹妹黄美念的背都有些驼了,黄美念的耳朵有些背,但她们均认为,时常保持快乐的心态,使她们在如此高龄仍有体力参加日常家务劳动,包括煮饭、喂猪、织布、缝衣等。 <br> <br> 当地山歌的内容大多数与劳动、爱情和大自然有关,如《二十四节气歌》、《种稻谣》、《纺纱歌》等。 <br> <br> “《驯牛歌》是男人使用耕牛劳动时,唱给牛听,使之听驯的歌;《补衣歌》则是妇女做衣线活时想念情人的内心独白,现在的长寿老人现在仍用这些经典的山歌表达他们劳动和生活中的心境。”韦苏文说。 <br> <br>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罗汉田认为,除了婚庆、丧葬、议事等特定仪式必须唱礼仪山歌外,巴马人唱山歌的场合有很大的随意性,在不同的场合,山歌可被他们随意运用,是生活情趣的“调味品”。 <br> “坐在火塘边休息或者做家务活的时候,我喜欢用山歌唱出我的心情,每天都唱几段。现在有了电视和录音机,我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歌,但我还是喜欢本地的山歌。”112岁的黄卜汉说。 <br> <br> “当地山歌的特色是对歌,也被称为‘斗歌’,参加者依靠广博的知识、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即兴编歌的技巧,寓娱乐于竞技中。它尤其能使大脑的逻辑思维活跃,保持健康的心态,”韦苏文说。 <br> <br> 巴马的长寿老人主要居住在盘阳河流域,而盘阳河畔的甲篆乡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歌会所在地。盘阳河歌会规模庞大,即使在农忙时,参加者也不下千人,农闲地有上万人参加。歌会是广西少数民族以唱山歌为形式的定期聚会,每隔三五天举行一次。 <br> <br> 带有竞技色彩的壮族歌会一般多是年青人参加,但盘阳河歌会却吸引不少年过七旬的老人。75岁的歌手黄燕禄说:“我20岁就来这个歌会了,现在还常来此对歌,对歌和下棋一样,可以开动脑筋,很有趣。在青澈的河边,在草坪上,在万人的欢呼、喝彩声中对歌,令人兴奋。” <br> <br> 长期在巴马进行长寿研究的陈进超认为,唱山歌是一种独特的社交活动,它能使老人心胸开阔,远离忧郁和烦恼。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因素,唱山歌是长寿的外部因素之一。它和遗传、环境、饮食等物质因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巴马人长寿的主因。 <br> <br> 过去10年,中外研究人员从遗传、地理、气候、环境、饮食等诸多物质方面对巴马的长寿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巴马人的长寿是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有助于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长寿的奥秘。(完)(责任编辑 李璐) <br> <br> <br> <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