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布依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60 border=0><TBODY>
<TR>
<TH class=f24><FONT color=#05006c>拯救布依戏</FONT></TH></TR>
<TR>
<TD>
<HR SIZE=1 bgcolor="#d9d9d9">
</TD></TR>
<TR>
<TD align=middle height=20>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6日10:01 <FONT color=#a20010>贵州日报</FONT></TD></TR>
<TR>
<TD height=15></TD></TR>
<TR>
<TD class=l17><FONT class=f14 id=zoom>
2003年12月30日至31日,册亨县有史以来最盛大的布依文艺汇演在县体育活动中心隆重举行,来自10余个乡镇的演出队伍向观众和来宾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布依族文艺,其中,弼佑、八渡、百口等乡镇精心准备的布依戏《罗细杏》、《转路洞》、《三聘春姑》等剧目最受关注。册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权昌告诉记者,县委、县政府将以此次汇演为契机,重塑册亨布依戏民族文化艺术品牌。
<!--NEWSZW_HZH_BEGIN--><!--NEWSZW_HZH_END-->
据黔西南州文化局编撰的《贵州布依戏》一书记载,布依戏是我国众多民族戏曲剧种中的一种,流行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盘江沿岸布依族聚居地,迄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布依族人口占74.8%的册亨县是布依戏的发祥地和戏队集中地。
据原册亨县文联副主席、长期研究布依戏的专家罗建达介绍,建国前册亨县的布依戏队有26支,并且活动不断,目前民间布依戏队减少到12支,经常演出的只有六七支,无专业演出队。罗老师告诉记者,布依戏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是1984年,那年,省、黔西南州戏曲专家、专业戏剧工作者协助指导册亨的布依戏队整理改编了传统布依戏剧目《罗细杏》,并先后在省、州做汇报演出。同年11月,赴昆明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剧观摩录像演出”,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剧目”奖,随后,布依戏正式被认定为民族戏曲。
去年12月21日,记者随同册亨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到弼佑乡了解该乡参加文艺汇演布依戏演出的排练情况,正遇上弼佑村村支书覃忠海和78岁的布依戏老艺人罗国宗在修改剧本《罗细杏》。“这已经是第9稿了,前几天县文化局、文联的同志来给我们提了不少修改意见。”覃忠海告诉记者,近两年来政府和各部门都很重视布依戏的发展,陆续拨给戏队资金以改善演出条件。“这幢楼盖起来后将有一间作为布依戏队的排练室,以后我们排练就不用‘打游击’了。”覃忠海指着不远处一个工地高兴地对记者说。为了这次演出,弼佑布依戏队在全乡3支戏队里挑选出最好的演员和乐师,精心编写了剧本。让覃忠海他们没有想到的是,3个外出打工的演员听说县里要搞这样一次大型演出,竟从千里之外的深圳、广东等地赶回来参加排练。据了解,弼佑乡3支戏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年轻人学戏的热情高涨。
为振兴布依文化艺术,县里正考虑开办一个布依戏班,培养专业的布依戏人才,还将考调6至8名工作人员充实文化部门力量,系统有效地对包括布依戏在内的布依文化进行挖掘整理。
作者:余启佳 张齐编辑:
</FONT></TD></TR></TBODY></TABLE> 布依族戏剧的命运,其实与北路壮剧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布依剧其实就是北路壮剧在布依族地区的称呼,我认为两者的总称叫做“北僚剧”更合适。以下是选自《布依族文学史》(<FONT color=#3c3cc4 size=2>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大学中文系 编 田兵·罗汛河·黄世贤·陈立浩 主编 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 统一书号10138.16</FONT>)有关布依族戏剧和北路壮剧之间关系的一些节选。
<b>
<HR>
第298页(第六章 戏剧 概述)</b> “……布依剧流行于册亨、安龙、兴义等地,是布依族的舞台综合艺术。<b><FONT color=#ff0000>布依剧由广西壮族地区传入</FONT></b>,有的题材选自汉族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剧目有《包公案》……”
<b>第301页(第六章 戏剧 第一节 布依戏剧的产生)</b> “……<FONT color=#ff0000>布依剧由壮族地区传入,这是有着特殊的原因的。</FONT>从地理上看,布依族与壮族的居住地区是紧密相连的。从族别上看,有人认为,‘「仲家」(今布依族)与「僮家」(今壮族)的起源是一样的。’<FONT color=#ff0000>实际上,所谓壮族、布依族,不过是一个民族的两种称谓方式</FONT>。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布依族和壮族完全适合这个定义。另外,从自称的‘布雅伊’、‘布越’、‘补夷’‘布依’,他称的所谓‘仲家’,‘僮家’,音都相近,<FONT color=#f70909>这些都证明了布依族和壮族完全是一个民族。</FONT>这一原因使壮剧能够传入布依族地区,并为布依族人民所喜闻乐见。<FONT color=#0000ff>因而我们可以说,布依剧是壮剧在一个民族内的流行地域上自然扩散的结果</FONT>。”
<b>第301页~第302页(第六章 戏剧 第一节 布依戏剧的产生)</b> “……壮剧有南路壮剧和北路壮剧之分。布依彩调是受南路壮剧的影响而形成。……北路壮剧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的那劳为发源地。壮剧的始初是以马骨胡等乐器多人拉奏,叫做“游院”,继而发展为“板凳戏”,演唱者有少许表情动作。那劳是田林、隆林、西林三县的交界处,商贾来往频繁。随着商贾的往来,汉化文进一步得到渗透,对“板凳戏”产生了一定影响,因而“板凳戏”便进一步发展为壮剧。”
<b>第302页(第六章 戏剧 第一节 布依戏剧的产生)</b> “……<FONT color=#ff0000>北路壮剧在布依族地区的流行较之于南路壮剧更为广泛</FONT>。最早传入是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广西田林县一个壮族师傅黄永贵在册亨传授的。
黄永贵(生卒年不详),广西田林县旧州公社央白寨人。年轻时他到南宁应科举寻求功名,看见粤剧很好,非常羡慕,于是功名不求,决心学习粤剧,向当时南宁一个粤剧老师傅杨莲请教,从事学习达六年之久。学成回家后,他感到原来的壮剧唱腔只是落板,就和旧州歌手廖法伦等三人改成起、落板演唱,更受群众欢迎。之后,便向各地传教。<FONT color=#ff0000>黄永贵丰富了壮剧的表现方法,扩大了壮剧的影响。他作为<b>壮族布依族</b>人民的艺术家,受到人们的尊敬,在文学史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FONT>。
黄永贵在<b>册亨</b>传教后,沿八达寨顺河而上,到<b>团峰者龙,板万、板坝</b>传教之后,又随即过河到<b>广西隆林县广肖</b>等地传教。
兴义县巴结的布依戏,大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王有益(生卒年不详),贵州兴义县巴结人。……他觉得命不好,把田地全部卖了,积攒银钱先后到<b>广西隆林县的者浪</b>、<b>西林县的那劳</b>等地学<FONT color=#0000ff><b>布依戏</b></FONT>,回到巴结后就创新发展。从广西回来后,除带了戏本外,还购买了许多古代汉族小说,自行编成布依戏演出。
巴结当时是广西云南商贾往来的要地,经济繁荣;另义方面,巴结当地布依族中,流行着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八音坐弹’,<FONT color=#ff0000>调子和壮剧相同</FONT>。这些都使王有益对布依剧的改革创新一开始就根植于肥沃的土壤之中,得到顺利发展,……
<b><FONT color=#ff0000>安龙的布依剧也由广西壮族地区传入</FONT></b>。……”
<b>第303页(第六章 戏剧 第一节 布依戏剧的产生)</b> “……<FONT color=#0000ff>总之,布依剧的产生是壮剧在同一民族流行地域上自然扩展的结果</FONT>。在流行过程中,各地的艺人又加以一定的创新发展,因而形成一定的地方特色,这是很自然的。……”
<HR>
以上由布依族内部人员自行编写的布依族戏剧历史,真实地记录了布依剧和壮剧(北路壮剧)的密不可分的一体关系。目前,北部壮剧的处境比起尚为昌盛的南路壮剧要困难得多,由于汉化的浪潮使得广西百色地区北部的北路壮剧发源地田林、西林、隆林一带僚语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以北僚语为载体的北僚剧(北路壮剧·布依剧)生存空间已经不容乐观。对布依剧命运的关注,不可能离开对北路壮剧的关注。我衷心希望这一僚人艺术奇葩能够在南盘江南北两岸的僚人民间得到永远的传承和发展,继续丰富僚人的文化艺术。 红棉树辛苦了。我个人认为,对中国境内僚人整体包括壮族和布依族这个概念,布依族内部自觉产生认同是最为关键的,因为壮族包涵的支系比较广,南北壮的差异已经大于北壮和布依的差异,所以不存在不认同布依族为同胞的问题,反而是布依族涵盖的支系很单一,内部一致性较大,所以要大多数布依族认识到壮族为自己的同胞倒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看到布依族内部的人士认识到壮人与布依人实际上为同个民族、并写出这样的文章,的确令人欣慰。 其实,壮人也大多数不知道布依族就是自己同胞在贵州的分布,毕竟大多数壮人都离广西-贵州省(区)界较远,不了解这个状况。而广西-贵州省(区)界两边的僚人则比较清楚省界对方是自己的同胞,而且广西离贵州比较近的壮族人大都自称“布依”Buxqyuix、“布雅依”Buxqyaix,并通过频繁的往来和通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是双方保持民族认同的一个现状。
拯救布依戏
呵!前天刚刚看到佛山的文化部门在大喊丞救粤剧.看来,像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好的佛山粤剧都面临灭亡的命运,经济文化较滞后的少数民族艺术困难就不用说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