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回顾壮族的前身:百越
<table class="biao"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8" width="99%" bgcolor="#fcfcfc" height="600"><tbody><tr><td valign="top"><p></p><p>来自:<a href="http://www.huaxia.com/ly/fsmq/dl/2010/08/2046801.html">http://www.huaxia.com/ly/fsmq/dl/2010/08/2046801.html</a></p><table bgcolor="#fcfcfc" height="10"><tbody><tr><td class="style2" height="10" width="536"><font class="style2">当前位置:</font> > <a class="A002" href="http://www.huaxia.com/ly/index.html"><font color="#233543">旅游</font></a> > <a class="A002" href="http://www.huaxia.com/ly/index.html"><font color="#233543">风俗民情</font></a> > <a class="A002" href="http://www.huaxia.com/ly/fsmq/dl/index.html"><font color="#233543">大陆</font></a></td><td height="10" width="10"></td></tr></tbody></table></td></tr><tr><td class="zhengwen" height="380" valign="top"><p class="title1" align="center">回顾壮族的前身:百越 </p><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gcolor="#b3cff7"><tbody><tr><td height="1"></td></tr></tbody></table><table id="tbs" width="100%" height="600"><tbody><tr><td valign="top"><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666666"><br/>2010-08-19 13:47:24 华夏经纬网 </font></div><p><span class="px14"><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百越又称为百越族,是居于现今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之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江西湖南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与粤,古音读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秦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战国以前,《周礼:职方氏》中最早出现“七闽”名称。闽即古代东南地区越族的名称。许慎《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汉书 .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记载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说:“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从这些记载来看,古代百越民族多聚邑结寨散居于山川要塞、深林丛竹之中,溪谷之间,而且数目众多。《周礼,冬官考工记》又出现“吴、粤”名称。《逸周书.王会解》又有“东越”、“欧人”、“于越”、“姑妹”、“且瓯”、“共人”、“海阳”、“苍梧”、“越区”、“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名称。宋朝人罗泌的《路史》又具体解释了百越的族称有:“越常、骆越,瓯越、瓯皑,且瓯、西瓯,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苍吾、越区、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 稽余、北带、仆句、区吴,是渭百越。(参考黄现璠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壮族通史》 )</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现在居住在中国南方属于壮侗语系和苗瑶语系的各个民族,不论是在语言上,或者是在文化习俗上,都与古代的百越族有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此外,也有某些学者认为,在现今中南半岛的一些民族,比如说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缅甸的掸族、越南的京族和芒族、甚至属于南岛民族的台湾原住民,也都和百越族有相当程度的密切关联。</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strong>百越起源</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早在商、 周时期,就有被称之为“越”的古民族(古代中国人泛称东南方蛮族为“越”,北方蛮族为“胡”),生活在现今中国的东南及南部地区(王东 2003,3)。根据目前考古学的证据,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很可能就是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是当时世界发现最早的稻作文化,后来在黄河流域的裴李岗遗址、贾湖遗址和长江中游流域的彭头山遗址等地发现了更早的稻作文化。此外,现在的考古学家也普遍认为,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的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可能也是由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最近数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这种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在时间上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商周秦汉时期,在空间上则遍布于中国东南地区及岭南一带(王东 2003,3)。</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strong>百越历史</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和“古越族”相关的最早文字记录涉及“于越”,于越是春秋时期之越国的前身,最早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虽然没有参加武王伐纣,但至少曾经北上当周成王的宾客。该国传至勾践 (500 B.C.)的时候,他试著向北扩张,曾经沿著江苏的海岸北上胶州湾。古越族和汉族早期的关系主要在贸易,越人以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奢侈品,以交换北方的丝帛和手工产品(钟伦纳 2004)。</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越族曾在今江浙一带建立强大的越国,共传8代,历160多年,与当时中原国家会盟,雄视江淮地区,号称“霸主”(请参见“勾践”条目;陈国强 2000)。有学者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描述,认为越族是夏禹的后代。不过,研究百越族的中国学者宋蜀华认为:“勾践的祖父夫镡以上至夏少康庶子无余,世系不清楚;夏少康经商至周敬王共60余代,两者世系相差近1000年,把越王勾践说成是夏少康的后裔,实难信服”(引自龚佩华 nd)。此外,宋蜀华也认为夏文化和越文化截然不同,因为:“夏人活动地区从未发现过‘印纹陶文化’,而‘印纹陶’流行地区也从未发现过‘二里头文化’”(引自龚佩华 nd)。</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兴兵伐越,大败越国,尽取吴越之地。自此,越人流散到南方一带,分化成众多的支系。故而,从这个时候开始,文献中便出现了“百越”这一个新的称谓。战国后期,除了有百越这个名称以外?还有“扬越”的名称?即扬州地区的越族。扬州包括今淮南、长江下游和岭南的东部地区,有时又包括整个岭南地区。所以扬越实际也是战国以来至秦汉对越人的另一种泛称(王东 2003,3;陈国强 2000)。</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秦汉时,相关史籍则泛称中国南方的民族为“越族”,史称“北方胡、南方越”。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至迟在汉朝初期,百越族已经逐渐形成几个较强盛而明显的部分,即“东瓯”(东海)、“闽越”、“南越”、“西瓯”、以及“雒越”(骆越)。东瓯在现今浙江省南部的温州一带;闽越在今福建省福州一带?南越在今广东省境,后来又发展到广西以及以南地区?西瓯则大概分布在今广东西部、广西南部及以南地区?骆(雒)越主要分布在现今的越南北部。这些部分都形成了当时该地的政治中心,比如说闽越第一代君主无诸、东海第一代君主驺摇、以及南越王赵佗,都曾经叱咤风云过一段不算短的时间(陈国强 2000)。</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越族所建立的这些政治中心,后来都被汉武帝征服,改为汉朝的郡县。此后,百越这个名称就不见于史载,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见(陈国强 2000)。</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strong>百越文化</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百越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生活、文化特点。百越语为黏著型,不同于汉语的单音成义,故百越语译成汉语时一字常译为两字,如爱为“怜职”,热为“煦虾”。有人认为越语与今壮侗语系的语言十分接近。</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百越族的生活、风俗习惯也有特点,主要是?凿齿; 断发纹身;契臂为盟;多食海产;巢居;善使舟及水战;以及善铸铜器,如青铜剑、铜铎(大铃)等。</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虽然在今天已经找不到一个名字叫做“百越族”的民族或族群,不过,百越文化事实上却透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在很多不同民族的文化里面留下了种种痕迹。以下是一些比较值得加以探讨的议题。</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转自:中国网</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span></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百越又称为百越族,是居于现今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之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江西湖南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与粤,古音读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秦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战国以前,《周礼:职方氏》中最早出现“七闽”名称。闽即古代东南地区越族的名称。许慎《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汉书 .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记载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说:“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从这些记载来看,古代百越民族多聚邑结寨散居于山川要塞、深林丛竹之中,溪谷之间,而且数目众多。《周礼,冬官考工记》又出现“吴、粤”名称。《逸周书.王会解》又有“东越”、“欧人”、“于越”、“姑妹”、“且瓯”、“共人”、“海阳”、“苍梧”、“越区”、“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名称。宋朝人罗泌的《路史》又具体解释了百越的族称有:“越常、骆越,瓯越、瓯皑,且瓯、西瓯,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苍吾、越区、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 稽余、北带、仆句、区吴,是渭百越。(参考黄现璠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壮族通史》 )</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现在居住在中国南方属于壮侗语系和苗瑶语系的各个民族,不论是在语言上,或者是在文化习俗上,都与古代的百越族有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此外,也有某些学者认为,在现今中南半岛的一些民族,比如说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缅甸的掸族、越南的京族和芒族、甚至属于南岛民族的台湾原住民,也都和百越族有相当程度的密切关联。</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strong>百越起源</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早在商、 周时期,就有被称之为“越”的古民族(古代中国人泛称东南方蛮族为“越”,北方蛮族为“胡”),生活在现今中国的东南及南部地区(王东 2003,3)。根据目前考古学的证据,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很可能就是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是当时世界发现最早的稻作文化,后来在黄河流域的裴李岗遗址、贾湖遗址和长江中游流域的彭头山遗址等地发现了更早的稻作文化。此外,现在的考古学家也普遍认为,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的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可能也是由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最近数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这种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在时间上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商周秦汉时期,在空间上则遍布于中国东南地区及岭南一带(王东 2003,3)。</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strong>百越历史</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和“古越族”相关的最早文字记录涉及“于越”,于越是春秋时期之越国的前身,最早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虽然没有参加武王伐纣,但至少曾经北上当周成王的宾客。该国传至勾践 (500 B.C.)的时候,他试著向北扩张,曾经沿著江苏的海岸北上胶州湾。古越族和汉族早期的关系主要在贸易,越人以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奢侈品,以交换北方的丝帛和手工产品(钟伦纳 2004)。</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越族曾在今江浙一带建立强大的越国,共传8代,历160多年,与当时中原国家会盟,雄视江淮地区,号称“霸主”(请参见“勾践”条目;陈国强 2000)。有学者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描述,认为越族是夏禹的后代。不过,研究百越族的中国学者宋蜀华认为:“勾践的祖父夫镡以上至夏少康庶子无余,世系不清楚;夏少康经商至周敬王共60余代,两者世系相差近1000年,把越王勾践说成是夏少康的后裔,实难信服”(引自龚佩华 nd)。此外,宋蜀华也认为夏文化和越文化截然不同,因为:“夏人活动地区从未发现过‘印纹陶文化’,而‘印纹陶’流行地区也从未发现过‘二里头文化’”(引自龚佩华 nd)。</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兴兵伐越,大败越国,尽取吴越之地。自此,越人流散到南方一带,分化成众多的支系。故而,从这个时候开始,文献中便出现了“百越”这一个新的称谓。战国后期,除了有百越这个名称以外?还有“扬越”的名称?即扬州地区的越族。扬州包括今淮南、长江下游和岭南的东部地区,有时又包括整个岭南地区。所以扬越实际也是战国以来至秦汉对越人的另一种泛称(王东 2003,3;陈国强 2000)。</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秦汉时,相关史籍则泛称中国南方的民族为“越族”,史称“北方胡、南方越”。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至迟在汉朝初期,百越族已经逐渐形成几个较强盛而明显的部分,即“东瓯”(东海)、“闽越”、“南越”、“西瓯”、以及“雒越”(骆越)。东瓯在现今浙江省南部的温州一带;闽越在今福建省福州一带?南越在今广东省境,后来又发展到广西以及以南地区?西瓯则大概分布在今广东西部、广西南部及以南地区?骆(雒)越主要分布在现今的越南北部。这些部分都形成了当时该地的政治中心,比如说闽越第一代君主无诸、东海第一代君主驺摇、以及南越王赵佗,都曾经叱咤风云过一段不算短的时间(陈国强 2000)。</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越族所建立的这些政治中心,后来都被汉武帝征服,改为汉朝的郡县。此后,百越这个名称就不见于史载,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见(陈国强 2000)。</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strong>百越文化</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百越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生活、文化特点。百越语为黏著型,不同于汉语的单音成义,故百越语译成汉语时一字常译为两字,如爱为“怜职”,热为“煦虾”。有人认为越语与今壮侗语系的语言十分接近。</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百越族的生活、风俗习惯也有特点,主要是?凿齿; 断发纹身;契臂为盟;多食海产;巢居;善使舟及水战;以及善铸铜器,如青铜剑、铜铎(大铃)等。</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虽然在今天已经找不到一个名字叫做“百越族”的民族或族群,不过,百越文化事实上却透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在很多不同民族的文化里面留下了种种痕迹。以下是一些比较值得加以探讨的议题。</p><p style="TEXT-INDENT: 30px; MARGIN: 0px 3px 15px;">转自:中国网</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p></p><table width="100%"><tbody><tr><td height="20" align="center"><div class="technorati"></div></td></tr></tbody></table><div class="style1" align="right">责任编辑:雷葳</div></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barbarossa</i>在2010-8-20 17:04:15的发言:</b><br/>越国不是你这个百越好不好?越国是正宗的华夏。尔等别象韩国人那样乱认祖宗好不好?</div><p>越国是正宗的华夏,那么战国七雄是假冒的华夏对吗?华夏起源于南方,然后入侵中原是吧。</p> 偷梁换柱方面,韩国可比不上你们花假。 越国是华夏族的啊 天啊! 中国别分啥族了 有华夏血缘的统称华夏族 以华夏族为主体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barbarossa</i>在2010-8-20 17:04:15的发言:</b><br/>越国不是你这个百越好不好?越国是正宗的华夏。尔等别象韩国人那样乱认祖宗好不好?</div><p>越国是百越建立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越国的华夏化,是被楚国吞并以后。至于吴国是不是越人建立的,好像有争议,但我认为也是越人建立的。另外,按照我的观点,东夷只是个地理名词,它的民族成分应该是苗瑶和百越。譬如东夷首领徐国就与浙江越人具有非常密切关系。</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德德威位</i>在2010-8-25 1:54:59的发言:</b><br/><p><font size="5">即使能靠一首越人歌证明其语言属胶着语,于汉语不同,但这种语言上的共性,是划分在语系上,还是划分在语族上,还是划分在语种上,还是划分在内部方言上,或者说,这种共性或异性到底有多大,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单靠一首古代翻译过来的歌词,不是太简单了吗,且不要说这里涉及到古越语,古汉语,现在壮语,现代汉语多方面的问题。</font></p><p><font size="5">至于生活习惯上的共性,比如断发文身,这就更好理解了。北方大漠,从匈奴,到突厥,到蒙古,以及大大小小的其他各色种类,他们的生活习惯上的共性更大,比如皆是放牧牛羊的游牧生活,比如蒙古包,却不是蒙古人的首创,比如信仰上的萨满教,源源流长,比如都喜欢骑射,等等,为何,相近的地理生活环境决定了这些共同的特点,同样,我们要清楚的知道,他们之间的共性或异性到底有多大</font></p><p><font size="5">事情不能单看一面,否则,甚至能在牛马之间找出共性,比如都是哺乳动物,难道就能下结论,说牛马是完全一样的吗</font></p><p><font size="5">至于古代南方不同地域之间的语言能相互沟通,这个俺是不相信的,这在交通发达的今天,尚且做不到,方言语言之间的差异之大,是继承于古代的遗留,除非能有更切实的证明</font></p></div><p>牛和马之间的共性肯定要大于和鸡鸭鹅之间的共性!</p><p>古代南方没有普通话,能顺畅沟通我也不信,,,,北方地区同样,</p> <p><strong>[转载]百越的共同特征</strong></p>http://www.rauz.net.cn/bbs/viewthread.php?tid=2493 <p>印地安人再怎么不同,都和白人区别甚大,,,,</p><p>越人和华夏人即然</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barbarossa</i>在2010-8-20 17:04:15的发言:</b><br/>越国不是你这个百越好不好?越国是正宗的华夏。尔等别象韩国人那样乱认祖宗好不好?</div><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别胡说了好不好</span></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靖西孩孑</i>在2010-8-23 21:32:31的发言:</b><br/>越国,古国名,<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586068.htm" target="_blank">姒姓</a>。相传始祖是夏代<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8242.htm" target="_blank">少康</a>庶子<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387740.htm" target="_blank">无余</a>,禹封泰山,禅会稽中封禅大典中的会稽本来是在泰山附近,商朝时越国的封地也本在古雷泽地区,也就是如今地山东荷泽地区。再后来却逐次南下,在<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573.htm" target="_blank">周朝</a>诸侯的排挤下一路南迁,西周初迁至如今地<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239.htm" target="_blank">苏州</a>吴中一带。<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7201.htm" target="_blank">春秋</a>末年,越逐渐强大,其王<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900.htm" target="_blank">勾践</a>经常与<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09019.htm" target="_blank">吴国</a>对抗,公元前494年,败于<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895.htm" target="_blank">夫差</a>,向吴臣服。但经过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重新崛起,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8577.htm" target="_blank">勾践灭吴</a>后北上争雄,横行江淮,号称霸王。<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0236.htm" target="_blank">战国</a>时,势力衰弱,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 <div class="spctrl"></div> 关于越国的历史,《<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79717.htm" target="_blank">吴越春秋</a>》记载说,当年<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7158.htm" target="_blank">大禹</a>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80065.htm" target="_blank">茅山</a>朝见四方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这里。至少康时,担心大禹后代香火断绝,便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贺循《会稽记》说:“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此。”</div><p><strong><font color="#000000">靖西孩孑,<div>注册:2010年8月22日</div><p>新人哦,什么不自我介绍一下?</p><p>家园里有个“靖西孩子”,你和他长得很像,不知是不是你是他的孩子。</p></font></strong></p><div>注册:2010年8月22日</div><p>新人哦,什么不自我介绍一下?</p><p>家园里有个“靖西孩子”,你和他长得很像,不知是不是你是他的孩子。</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24 1:43:51编辑过] <p>按Y染色体来说的话。僚人O系最多。尤其是O2最多。</p><p>语言不应该是黏着语。应该是和汉语同为一个语系。(汉族主体O3)。</p><p></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