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engli 发表于 2010-6-27 03:10:00

把一个公元前的夜郎国和一个公元8世纪的南诏国扯上关系,真不可思议,难怪彝族史学家能够把彝族祖先和元谋人扯上关系。关于南诏政权,这里还有一个历史之
谜的问题,是否是彝族建立的还有待考证。泰国历史学家都认为南诏是泰族人建立的,那为什么我们一口咬定是彝族白族建立的呢,因为彝族和白族不算跨境民族,
说是他们建立的就不会有领土纠纷问题,而如果是泰族建立的,那么今天云南的很大一部分领土的法理就不那么充分了。而制造历史冤案恰好是某些人的一贯做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27 3:11:36编辑过]

布僚布依 发表于 2010-6-27 13:17:0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style="TABLE-LAYOUT: fixed; WIDTH: 100%;"><tbody><tr><td class="td_b" valign="top" width="82%" style="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normal;"><div style="PADDING-RIGHT: 3px; MARGIN-TOP: 20px; PADDING-LEFT: 3px; FONT-SIZE: 9pt; OVERFLOW-X: hidden; PADDING-BOTTOM: 3px; WIDTH: 97%; TEXT-INDENT: 24px; LINE-HEIGHT: 22px; PADDING-TOP: 3px; HEIGHT: 250px;"><div id="textstyle_179657"><p>其实无论是现在的布依族,广西西部的壮族,东南亚大陆的侬族、岱族、泰族、老族,云南的傣族、缅甸的掸族等,从台语支民族历史角度来看,都是从东向西的迁徙结果,他们都是从同一个东部沿海地区(珠三角、北部湾、红河三角洲一带),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逐步向西部和西南部迁徙的,他们的直系先祖,主要都不会居住在现在他们居住的地方。而从历史语言学的比较分析来看,台语支中部组(壮语南部方言、岱-侬语)和台语支西南组(泰-佬-傣-掸等语言)的分化,要远远晚于它们和台语支北部组(壮语北部方言、布依语)的分化,这说明,台语支首先是在某个历史阶段分化出南北两支,后来在某个历史阶段,由于民族迁徙和分离,南部组又分化成为了中部组和西南组两支。</p><p>台语支内部的差距,有的方言差距相当大,有的方言之间差距很小,这主要是看分化的早晚和分化的速度,以及各自在各自的区域内受到其他语言影响的结果。贵州的布依语,以及广西西北部的壮语北部方言某些土语,它们之间的差距非常小,而分布的面积却很大,这很可能印证了“语言迅速扩撒”的一个理论,也就是说,它们是台语支北部组在某个历史阶段迅速扩散到广西西北部和贵州南部的结果。这可以从近代英语的扩散例子看出端倪,英国本土之间的方言差距相当大,相互之间也无法沟通,但英语的伦敦郊区方言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几百年历史阶段,迅速向北美州、大洋洲、非洲、印度、东南亚等地扩散,所以这些英语国家之间的英语差距非常小,虽然已经形成各自的方言口音,但不影响它们之间的沟通,而它们和他们的英国本土祖语——英语伦敦郊区方言的差距也很小。泰语、老挝语、傣语等,正好也印证了这个道理,它们也是在某个历史阶段,从中古台语支南部组分化出来后迅速扩散到东南亚大陆,所以至今泰语各方言之间,泰语和老挝语之间的差距相对来说也都较小,基本上都还可以相互沟通。反观广西的壮语方言,尤其是南部方言的邕南土语,北部方言的邕北土语一带,它们土语内部的差距都相当大,同一个土语内部有些方言之间也无法顺畅沟通,这更很可能说明,它们距离古台语的起源地更为接近。</p><p>楼主还以自己的母语“去”一词的调值,布依族和泰语的i和u的对应关系,来企图证明泰语和自己的母语更接近,进而企图求证泰老族群是来自贵州,这更是不了解语言学原理和方法论的结果。首先,“去”这个词是阴平调,也就是台语支里的第一调,广西、云南境内的壮语方言,无论是北壮还是南壮,第一调调值发为33的都有不少方言,如南壮的龙州话第一调就是33调值,所以泰语的“去”和龙州话的“去”发音也是完全一致的,但实际上,调值并不能反映关系的远近,因为就连泰语内部,还有老挝语、傣语等,它们各地之间的音调也是不尽相同的,楼主显然忽视了泰语内部也有方言的差别,不能因为曼谷话的“去”的调值是33,就果断地认为全泰国甚至老挝、傣族的“去”也都是33,进而认为某个地方壮语或布依语的相同调类的调值是33就可以反映泰语是直接从那个地方迁去的。其次,从i/ei和u/ou的关系来看,楼主也显然只了解过壮语标准语,而不了解无论是南壮还是北壮,各地也都有i对应ei,u对应ou的情况,壮语标准语的ou,在北壮的右江土语、桂边土语,南壮的左江土语(大部分地区)、砚广土语也都对应为u(如标准壮语的“老鼠”nou、“门”dou等,在这些地区都是nu、du),但实际上,也不能因为泰老语这两位音位反映为i、u,就可以说明它们和壮语或者布依语里同样反应为i、ei的群体更接近,和反映为ei、ou的群体更远,语言学的证据,还是要从整体音位的对应上去看,而不是现代发音的对应上去对比亲疏远近的关系。</p><p>楼主还有不少观点无法站得住脚。如广西1800万的壮族可以反映它们从来没有外迁这样的论断,这些就不一一分析了,我想读者会自己分辨。又如断定夜郎族属属于布依族先民,这个我在楼主另外一个帖子《夜郎国和东南夜的关系那个贴是我发的,我可以没有你那么无理》(原题名“东南亚”写成了“东南夜”了)的跟帖里,也有了不赞同的观点。</p><br/><div align="right"><font color="#808080">[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9 15:35:52编辑过]</font></div></div></div></td></tr><tr><td class="td_d" valign="bottom" width="82%"><div id="sigline_7" style="CLEAR: both; FLOAT: left; OVERFLOW-X: hidden; WIDTH: 85%; TEXT-ALIGN: left;"><img src="http://www.rauz.net.cn/bbs/skins/Default/sigline.gif" alt=""/><br/>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极!</div><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br/><div class="info"><ul class="info"></ul></div></td></tr><tr height="20"><td class="td_e" valign="middle" width="22%" style="PADDING-LEFT: 20px;"><img title="ip地址已设置保密" src="http://www.rauz.net.cn/bbs/skins/Default/ip.gif" style="PADDING-LEFT: 2px; FLOAT: left;" alt=""/>
                                        <div style="PADDING-LEFT: 2px; FLOAT: left; TEXT-INDENT: 12px;">2009-12-19 15:30:46</div></td><td class="td_c" valign="middle" width="82%" style="PADDING-RIGHT: 6px; PADDING-LEFT: 6px; PADDING-BOTTOM: 6px; PADDING-TOP: 6px; TEXT-ALIGN: left;"><div style="FLOAT: left; LINE-HEIGHT: 26px; HEIGHT: 26px;"></div><div style="FLOAT: right; MARGIN-RIGHT: 5px; HEIGHT: 26px;"><a class="imgonclick"><font color="#ff0000">点击参与评论</font></a> | <a title="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href="http://www.rauz.net.cn/bbs/dispbbs_5_35862_2_1.html#reply"><font color="#af351d">引用</font></a> | <a title="回复这个贴子" href="http://www.rauz.net.cn/bbs/post.asp?action=re&amp;BoardID=5&amp;replyID=179657&amp;ID=35862&amp;star=2"><font color="#af351d">回复</font></a> | <li class="m_li_top" style="DISPLAY: inline;"><a href="javascript:;"><font face="Arial" color="#af351d">帖子操作</font></a><font face="Arial">
                                                        </font><div class="submenu submunu_popup" id="Menu_7"><a title="向管理员举报该贴" href="http://www.rauz.net.cn/bbs/TopicOther.asp?t=6&amp;BoardID=5&amp;id=35862&amp;ReplyID=179657"><font color="#af351d">举报帖子</font></a><br/><a title="对本贴使用论坛道具" href="javascript:openScript('plus_Tools_InfoSetting.asp?action=0&amp;BoardID=5&amp;TopicID=35862&amp;ReplyID=179657',500,400)"><font color="#af351d">使用道具</font></a></div><a href="http://www.rauz.net.cn/bbs/dispbbs_5_35862_2_1.html#top"><img alt="回到顶部" src="http://www.rauz.net.cn/bbs/skins/Default/p_up.gif" style="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a></li></div></td></tr></tbody></table>

布僚布依 发表于 2010-6-27 13:17:0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style="TABLE-LAYOUT: fixed; WIDTH: 100%;"><tbody><tr><td class="td_b" valign="top" width="82%" style="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normal;"><div style="PADDING-RIGHT: 3px; MARGIN-TOP: 20px; PADDING-LEFT: 3px; FONT-SIZE: 9pt; OVERFLOW-X: hidden; PADDING-BOTTOM: 3px; WIDTH: 97%; TEXT-INDENT: 24px; LINE-HEIGHT: 22px; PADDING-TOP: 3px; HEIGHT: 250px;"><div id="textstyle_179657"><p>其实无论是现在的布依族,广西西部的壮族,东南亚大陆的侬族、岱族、泰族、老族,云南的傣族、缅甸的掸族等,从台语支民族历史角度来看,都是从东向西的迁徙结果,他们都是从同一个东部沿海地区(珠三角、北部湾、红河三角洲一带),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逐步向西部和西南部迁徙的,他们的直系先祖,主要都不会居住在现在他们居住的地方。而从历史语言学的比较分析来看,台语支中部组(壮语南部方言、岱-侬语)和台语支西南组(泰-佬-傣-掸等语言)的分化,要远远晚于它们和台语支北部组(壮语北部方言、布依语)的分化,这说明,台语支首先是在某个历史阶段分化出南北两支,后来在某个历史阶段,由于民族迁徙和分离,南部组又分化成为了中部组和西南组两支。</p><p>台语支内部的差距,有的方言差距相当大,有的方言之间差距很小,这主要是看分化的早晚和分化的速度,以及各自在各自的区域内受到其他语言影响的结果。贵州的布依语,以及广西西北部的壮语北部方言某些土语,它们之间的差距非常小,而分布的面积却很大,这很可能印证了“语言迅速扩撒”的一个理论,也就是说,它们是台语支北部组在某个历史阶段迅速扩散到广西西北部和贵州南部的结果。这可以从近代英语的扩散例子看出端倪,英国本土之间的方言差距相当大,相互之间也无法沟通,但英语的伦敦郊区方言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几百年历史阶段,迅速向北美州、大洋洲、非洲、印度、东南亚等地扩散,所以这些英语国家之间的英语差距非常小,虽然已经形成各自的方言口音,但不影响它们之间的沟通,而它们和他们的英国本土祖语——英语伦敦郊区方言的差距也很小。泰语、老挝语、傣语等,正好也印证了这个道理,它们也是在某个历史阶段,从中古台语支南部组分化出来后迅速扩散到东南亚大陆,所以至今泰语各方言之间,泰语和老挝语之间的差距相对来说也都较小,基本上都还可以相互沟通。反观广西的壮语方言,尤其是南部方言的邕南土语,北部方言的邕北土语一带,它们土语内部的差距都相当大,同一个土语内部有些方言之间也无法顺畅沟通,这更很可能说明,它们距离古台语的起源地更为接近。</p><p>楼主还以自己的母语“去”一词的调值,布依族和泰语的i和u的对应关系,来企图证明泰语和自己的母语更接近,进而企图求证泰老族群是来自贵州,这更是不了解语言学原理和方法论的结果。首先,“去”这个词是阴平调,也就是台语支里的第一调,广西、云南境内的壮语方言,无论是北壮还是南壮,第一调调值发为33的都有不少方言,如南壮的龙州话第一调就是33调值,所以泰语的“去”和龙州话的“去”发音也是完全一致的,但实际上,调值并不能反映关系的远近,因为就连泰语内部,还有老挝语、傣语等,它们各地之间的音调也是不尽相同的,楼主显然忽视了泰语内部也有方言的差别,不能因为曼谷话的“去”的调值是33,就果断地认为全泰国甚至老挝、傣族的“去”也都是33,进而认为某个地方壮语或布依语的相同调类的调值是33就可以反映泰语是直接从那个地方迁去的。其次,从i/ei和u/ou的关系来看,楼主也显然只了解过壮语标准语,而不了解无论是南壮还是北壮,各地也都有i对应ei,u对应ou的情况,壮语标准语的ou,在北壮的右江土语、桂边土语,南壮的左江土语(大部分地区)、砚广土语也都对应为u(如标准壮语的“老鼠”nou、“门”dou等,在这些地区都是nu、du),但实际上,也不能因为泰老语这两位音位反映为i、u,就可以说明它们和壮语或者布依语里同样反应为i、ei的群体更接近,和反映为ei、ou的群体更远,语言学的证据,还是要从整体音位的对应上去看,而不是现代发音的对应上去对比亲疏远近的关系。</p><p>楼主还有不少观点无法站得住脚。如广西1800万的壮族可以反映它们从来没有外迁这样的论断,这些就不一一分析了,我想读者会自己分辨。又如断定夜郎族属属于布依族先民,这个我在楼主另外一个帖子《夜郎国和东南夜的关系那个贴是我发的,我可以没有你那么无理》(原题名“东南亚”写成了“东南夜”了)的跟帖里,也有了不赞同的观点。</p><br/><div align="right"><font color="#808080">[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9 15:35:52编辑过]</font></div></div></div></td></tr><tr><td class="td_d" valign="bottom" width="82%"><div id="sigline_7" style="CLEAR: both; FLOAT: left; OVERFLOW-X: hidden; WIDTH: 85%; TEXT-ALIGN: left;"><img src="http://www.rauz.net.cn/bbs/skins/Default/sigline.gif" alt=""/><br/>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极!</div><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br/><div class="info"><ul class="info"></ul></div></td></tr><tr height="20"><td class="td_e" valign="middle" width="22%" style="PADDING-LEFT: 20px;"><img title="ip地址已设置保密" src="http://www.rauz.net.cn/bbs/skins/Default/ip.gif" style="PADDING-LEFT: 2px; FLOAT: left;" alt=""/>
                                        <div style="PADDING-LEFT: 2px; FLOAT: left; TEXT-INDENT: 12px;">2009-12-19 15:30:46</div></td><td class="td_c" valign="middle" width="82%" style="PADDING-RIGHT: 6px; PADDING-LEFT: 6px; PADDING-BOTTOM: 6px; PADDING-TOP: 6px; TEXT-ALIGN: left;"><div style="FLOAT: left; LINE-HEIGHT: 26px; HEIGHT: 26px;"></div><div style="FLOAT: right; MARGIN-RIGHT: 5px; HEIGHT: 26px;"><a class="imgonclick"><font color="#ff0000">点击参与评论</font></a> | <a title="引用回复这个贴子" href="http://www.rauz.net.cn/bbs/dispbbs_5_35862_2_1.html#reply"><font color="#af351d">引用</font></a> | <a title="回复这个贴子" href="http://www.rauz.net.cn/bbs/post.asp?action=re&amp;BoardID=5&amp;replyID=179657&amp;ID=35862&amp;star=2"><font color="#af351d">回复</font></a> | <li class="m_li_top" style="DISPLAY: inline;"><a href="javascript:;"><font face="Arial" color="#af351d">帖子操作</font></a><font face="Arial">
                                                        </font><div class="submenu submunu_popup" id="Menu_7"><a title="向管理员举报该贴" href="http://www.rauz.net.cn/bbs/TopicOther.asp?t=6&amp;BoardID=5&amp;id=35862&amp;ReplyID=179657"><font color="#af351d">举报帖子</font></a><br/><a title="对本贴使用论坛道具" href="javascript:openScript('plus_Tools_InfoSetting.asp?action=0&amp;BoardID=5&amp;TopicID=35862&amp;ReplyID=179657',500,400)"><font color="#af351d">使用道具</font></a></div><a href="http://www.rauz.net.cn/bbs/dispbbs_5_35862_2_1.html#top"><img alt="回到顶部" src="http://www.rauz.net.cn/bbs/skins/Default/p_up.gif" style="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a></li></div></td></tr></tbody></table>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10-6-26 16:25:00

<div align="center"><em><div id="p_title">彝文献解开夜郎未知之谜</div></em></div><div align="center"><em>王鸿儒</em></div><p>古夜郎国本是2000多年前由西南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原王朝的史官及汉族学者由于交通不便及语言不通之故,对夜郎国的有限记载大抵都是耳食之言。夜郎国灭亡后,其历史文化作为被强势文化打散了的“碎片”,仍然顽强地保存在各后裔民族的文献、民间传说、神话、史诗及习俗风情里。而彝文献对于夜郎文化的研究,尤其有着特殊的意义。<br/><br/>  <b>夜郎国是彝族先民创立的国家</b><br/><br/>  在上世纪70年代末,原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余宏模在其《古夜郎境内的彝族先民》一文中,即已提出“夜郎”二字为彝文音译,意为“黑且深的大水”。他说,“所谓黑水、大水、深水,都系指金沙江而言,也可以译意为从金沙江流域迁徙而来的”。他还在《彝族在贵州高原的古代历史变迁》一文中提出,夜郎国的主体民族是夷人和濮人,“统治民族当为夷人,被统治民族的居民中有大量濮人”,进而指出夜郎国为彝族先民武僰支系所创立。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正贤则在其《夜郎史传.序三》中认为:“夜郎是以彝族先祖名王之名而名。分为武米、洛举、撒骂和竹王四个历史阶段”,“从考古学资料和彝文文献资料判断,彝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武洛撮时代,便生活在我国的西南地区。笃慕以后的夜郎建有城池,可见夜郎地盘跨贵州、云南和四川三省之地。夜郎所建城池的分布,最东在贵阳,最南在安顺,最西在昆明,最北在成都。故汉文文献有大夜郎之谓”。这些通过研究彝文献得出的结论都拓宽了夜郎研究的视野和思路。著名民族史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易谋远在《彝族史要》一书中即采纳了他们的观点,认为彝文献中的“液那”就是汉文献中所称的“夜郎国”,进而认为夜郎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武僰系部落群不等于广义的夜郎即夜郎民族集团”。<br/><br/>  其实,使用彝文献得出夜郎国是彝族先民夷人创立的国家,这种观点在上世纪40年代就曾出现过。比如著名学者马学良考察云南彝族聚居区民俗后完成的《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中,在谈到《华阳国志》及《后汉书》所记的竹王传说及夜郎歌,比较滇东彝族的传说和歌谣时认为:“其歌词与今罗(即彝族)语对证,颇为近似,夜郎若为倮罗,则二书所载,亦即倮罗之神话传说矣。”这样的结论与彝族“祭经”等彝文献的记载完全相同。<br/><br/>  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在抗战时期深入贵州大方县,与彝族经师罗文笔合作翻译整理了《爨文丛刻》,收《千岁衢碑记》、《说文(宇宙源流)》、《帝王世纪(人类历史)》、《献酒经》、《解冤经上卷》、《解冤经下卷》及《玄通大书》等彝文献11种,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首次将彝文献的汉译本公诸于世,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虽然有学者质疑彝文献的可靠性,认为彝族文字出现在明清之后,但现在通过大量考古发掘,已经证实这一看法与历史不符。<br/><br/>  <b>彝文献弥补了汉文献的缺失</b><br/><br/>  《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物始纪略》、《夜郎史传》、《益那悲歌》、《彝族创世志》等彝文献,不但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民族,也让我们认识到这个民族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通过彝文献,可知彝族先民创造了崛起于中国西南,可与商、周媲美的青铜文化,这里的稻作文化也是亚洲稻作文化起源地之一。她的养蚕丝织业的兴起,清、浊二气哲学观的创立,先天八卦及五行学说的创制,十月太阳历的推算和应用,在数学、医学等领域内的发明创造,在彝文献中都有记载,因而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而在西南夷及其夜郎研究中,彝文献的直接功用就是弥补了汉文献的缺失,解开了若干历史之谜,为夜郎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最有效的保障。<br/><br/>  比如《史记》中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但是夜郎国大到何等程度?如何创立的?是由哪个民族统治的?都邑在何处?政权形式及其社会制度如何?汉文献不是缺少记载,就是语焉不详,使后世对于夜郎的研究长期处于猜测、臆想之中,形成若干歧见。彝文献的记载则使这些历史之谜得以逐一解开。<br/><br/>  《夜郎史传》开篇即说:“武僰夜郎根,夜郎僰子孙,夜郎竹根本,夜郎水发祥。”不但指明了夜郎国是夷人武僰支系创立的国家,而且清楚明白地记述了武僰支系的27代谱系,记述了第3代传人夜郎朵立国的经过,也记载了汉武帝时代第24代传人多同弥(即多同)“开辟了新天,开创了大地”的丰功伟绩。在《益那悲歌》等彝文献里,则详细记述了竹王诞生的神话传说,印证了《华阳国志》中常璩关于竹王传说的记载不但是真实可靠的,也让我们厘清了竹王传说的原创者本属夷人。这与《夜郎史传》中的记载恰可印证。夜郎发祥于水,同汉文献中所记夜郎“临牂牁江”,以及“夜郎”二字的彝义释读,均可互相参证。夜郎国至27代莫雅费时国灭,彝文献中所记述的作为征兆的天象:“乱出柴确星,赫万妖横行,赫洪怪乱世,立慎特罢凶。”即凶星的出现,竟与《汉书》中所记“河平二年十月下旬,……岁星,荧惑西去填星,皆西北逆行。占曰:‘三星若合,是谓惊位,是谓绝行,外内有兵与丧,改立王公。’其十一月丁已,夜郎王兴大逆不道,牂牁太守立捕杀之”不谋而合,实在令人大感惊讶。<br/><br/>  其次,彝文献中记载的诸如对漏卧发动的战争,通过战争拓土开疆、向东向南实行武力扩张的历史事实,以及夜郎国君、臣、师三位一体的政权结构、奴隶制社会特点,其中特别是《夜郎君法规》20条的制定和记述,都为我们研究夜郎历史文化带来了极大的方便。<br/><br/>  在夜郎文化的事象及其精神方面,汉文献中几乎没有记载。人们仅仅从片语只字中得知夜郎人“耕田、有邑聚”、着贯头衣、椎髻等,并且不知其所以然,彝文献的大量记述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彝文献,一种是直接记述夜郎历史文化的彝文献,如《夜郎史传》、《益那悲歌》中对夜郎物质文化的记述,包括冶金、制铜鼓、制银器、铁器、狩猎、畜牧、农耕等生产方式,雕龙雕虎、九重宫殿的建筑艺术等;而在精神文化方面,则记述了打牛祭天地、祭祖的原始宗教仪式;社会文化则有竹王崇拜,龙、虎图腾的信仰,社会结构的体现,君长之位传嫡不传庶,“嫡贵庶贱,长房为大”以及奴隶制法律文化的丰富内容。尤其是对军事文化的反映最为充分:从军制、兵器、军纪、战术到奖惩制度等等的记载,都十分详实,不一而足。另一种是记述彝族先民生活及习俗的彝文献,其中包括述史、神话传说及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如《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帝王世纪》及《物始纪略》等,这些彝文献中由于记述了上古时代彝族先民的历史文化内容,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及整合,纳入夜郎文化范畴,其中关于彝族始祖笃慕分封六祖后列国风土民情、宗教信仰等等的记述,都可作为夜郎文化的重要参照。比如夜郎国灭后王族逃向滇西,据《夜郎史传》、《益那悲歌》等书的记载是到了啥弭卧甸,即滇西地区。那么,夜郎王族为什么要逃向滇西呢?原来,滇西以点苍山为象征的啥弭卧甸(今保山地区及大理州一带)本是夷人的老家即祖源地,夜郎残部在国灭后投奔“啥弭卧甸”,实在是返回家园,有认祖归宗、寻求庇护之意。<br/><br/>  夜郎残部来到滇西后,如《益那悲歌》所叙:“益那邪苴隆(即邪务),带上了家人和少数残兵,向西边逃去,向啥靡(即啥弭)逃去。到了啥靡后,隐瞒了姓氏,改换了名字,若干代人后,才打出旗帜,称益那勾纪,卓雅罗纪家,西边卓罗纪。”其意为得到卓罗氏的帮助,即与之融合。卓罗纪后来以“以那”(夜郎)为号,建“以那勾纪”,实际是延续了夜郎政权,直到许多年后,到了中原王朝的唐代,才成为南诏国。<br/><br/>  正因为彝文献的记载解开了大量的夜郎之谜,在某种意义上说,《夜郎史传》、《益那悲歌》等彝文献,堪称夜郎国的“史诗”。<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p><div align="left"><p class="p1"><span id="p_publishtime">2010年06月04日09:22</span>
                        <span id="p_origin">来源:<a href="http://www.mzb.com.cn/">《中国民族报》</a></span></p><p class="p1"><span><a class="clink" href="http://cpc.people.com.cn/GB/index.html">中国共产党新闻</a>&gt;&gt;<a class="clink" href="http://minzu.people.com.cn/GB/index.html">中国民族新闻网</a>&gt;&gt;<a class="clink" href="http://minzu.people.com.cn/GB/165242/index.html">民族理论</a></span></p><p class="p1"><span><u><font color="#800080">http://minzu.people.com.cn/GB/165242/11783018.html</font></u></span></p></div>

布僚布依 发表于 2010-6-26 22:40:00

在历史文献中,不管是彝族或汉族文献,多是语焉不详。加上现在的研究多有附加愚民政策,研究成功可信度不高。我只想问楼上,彝族既是夜郎主体民族,汉末为何还有50万僚人入蜀,古僚人为何向南迁徒还能建立泰老国家,为何在现代的中国,僚人的综合实力远远多于彝族,为何夜郎彝族的政治经济中心却是布依族,又为何布依族却是夜郎彝族石器时代的原始住民。从现实的推论而言,故而我还是认为夜郎的主体民族是僚人。

发表于 2010-6-30 22:32:00

<p>夜郎人“耕田、有邑聚</p><p>---------------------------</p><p>说夜郎国是彝族建立的,那我只想问一句:那时候的彝族还是游牧民族,会种田吗?</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30 22:33:38编辑过]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骄傲的归依——丰富的广西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