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通史》txt档
<p><strong> 经过了两天的校对,我已经校对完 《壮族通史》txt档1-120页的内容。我觉得这部史书非常不错,为了更好的传播与推广我们民族文化,加强我们贝侬的民族意识。我请了不少贝侬一起参加这部书的PDF档转换为TXT档后的校对工作。<font color="#ff0000">目前贝侬们参与校对工作已经870页了(总共1348页)。剩下的部分还期待更多的贝侬来参与。</font></strong></p><p><strong>因为这部书对于我们推广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才会不决定将其转为TXT档。至于版权问题,我觉得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我们没有商业目的。我们所作的宣传与推广本身也是对编著的一种肯定,也更大范围地帮编著推广这部书的价值。如果有版权责任问题,我愿意个人全部担当!所有自愿参与校对者不必担心这个问题。 </strong></p><p><strong>校对,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为了完成这项工作,我已经好几天没上班了!当然,我并不希望贝侬们都像我这样,毕竟有工作才能生存!如果有闲一点的时间的话,请你支持这一项活动。<font color="#0000ff">按目前的分工,第人100页,如果你一天能对上20页,那么5天就完成;如果你一天能对照10页,那么10天就能完成,如果每天能对上5页,那么就20天能完成。我们几个人的20天,可以省了很多人的20天,这是很值的!所以,希望更多贝侬积极参与。</font>如果贝侬参与多的话,我们可以再分为每人50页!</strong></p><p><strong>下面是经我校对后的《壮族通史》txt档的前面120页内容:</strong></p><p> 序</p><p> 很早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由众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各民族<br/>共同缔造了我们的伟大祖国,开拓了辽阔的疆土,创造了灿烂的文<br/>化。勤劳、勇取、智慧的壮族就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br/>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自古以来,壮族就繁衍生息于岭南的广大地<br/>区。壮族的先民是岭南最早的开拓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br/>以自己辛勤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许多闪烁着人类智慧之光的文<br/>化成就,壮族是稻作民族,其先民对栽培水稻的贡献,在我国,乃至<br/>世界的水稻栽培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造船技米也为我国<br/>造船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壮族的制糖业和纺织业在我国历<br/>史上也是名列前茅的,尤其是制糖业,直到今日仍处于我国的领先<br/>地位。壮族又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他们的歌墟和铜鼓、花山崖<br/>壁画是我国艺苑中的奇葩,丰富了祖国的艺术宝库.壮族是一个富<br/>于开放性的民族,最早接触和吸取了中原华夏文化,而且很早就开<br/>辟了海上通道,共其精美的瓷器通过海路远销东南亚等地区。壮族又<br/>是一个富有革命斗争精神的民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震憾中<br/>外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壮族人民作出过伟大的贡献。本世纪<br/>30年代,壮族人民投入土地革命斗争,在邓小平和张云逸同志领<br/>导下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我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br/>壮族为保卫祖国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的完整也作出了重大<br/>贡献。然而,由于历史上存在民族压迫制度的原因,壮族的光荣历<br/>史却鲜为世人所知。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王席、顾问张声<br/>震同志,近十年来从事壮族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壮族历史的研究,<br/>成效率著,以他任主编,有20多位学者参加,集体创作的《壮族<br/>通史》,把壮族丰富的历史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解答了有关壮<br/>族史中的问题,意义是十分重大的。</p><p> 《壮族通史》的出版不仅是1600多万壮族同胞的心愿,也是我<br/>国民族研究战线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它对提高壮族人民的自尊<br/>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将会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对于海内外各族人<br/>民了解壮族,增进国内兄弟民族的友谊、团结,增进民族间的友好<br/>往来,都是很重要的。</p><p>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本书编写的不仅有壮族学者,还有长期从<br/>事壮族史研究的汉族专家。本书的编写过程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br/>合作的精神</p><p> 张声震同志要我为本书的出版写篇序,我作为一个长期从事<br/>民族工作的同志,十分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写了如上的一番话。谨<br/>以此表达我对本书出版的热忱祝贺</p><p> 江平<br/> 1994. 5. 17</p><p><br/> 绪 论</p><p>现代壮族人口分布</p><p> 现代壮族,是伟大的统一的多民族的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一<br/>员,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1600多万人口<br/>(1991年统计数,下同)。壮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祖国的南疆,东起广<br/>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南至<br/>北部湾、北达贵州省从江县一带、西南与越南接壤。这一辽阔的地<br/>区,聚居着全国壮族人口的99. 73%。其中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br/>的有1500多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3. 6%,占全国壮族人口<br/>总数的93.7%,主要聚居在百色、河池、南宁、柳州等四个地区和<br/>南宁、柳州两个地级市,四地两市壮族人口占广西壮族人口总数的<br/>91%,土地面积约占全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60%。分布在云南省<br/>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有87. 1万多人,散居于云南省其他地方的<br/>有12. 9万人;分布在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等地的有4. 8万<br/>人;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有1. 57万人;分布在<br/>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有4453人;还有约5000多人散居在湖南省<br/>江华瑶族自治县内;2976人散居于四川省宁南、木里、会东等县;<br/>1000余人散居在陕西省柞水县(见图一)。</p><p><br/>壮族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p><p> 壮族聚居地区,四周边缘多山。西部属云贵高原的边缘,有六<br/>诏山脉纵横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并延伸至广西的那坡<br/>县,海拔在1300-1500米之间;广西境内百色地区有金钟山、岑王<br/>老山、青龙山等;北部是桂北边缘山脉,有凤凰山、九万大山、大苗<br/>山、大南山和天平山等山脉,海拔平均在1300-1500米之间,越城<br/>岭主峰苗儿山(又称猫儿山)海拔2141米,是广西第一高峰。东部<br/>广东连山的壮族靠萌渚岭而聚居;中部偏东盘亘着大瑶山、莲花山<br/>等山脉,海拨都在1000米以上,主峰圣堂山海拔1979米;西由西北向东南<br/>走向的弧形山脉主要有都阳山、大明山等,大明山<br/>主峰海拔1760米;南部和西南部边缘为十万大山、公母山、大青山<br/>等,海拔也都在1000米以上。壮族地区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br/>一分田一片海”之称,山区、丘陵占土地面积的82%左右。丘陵分<br/>布很广,主要在山地前缘或谷地、河流两岸、盆地周围,丘陵海拔一<br/>般在100-400米,坡度较缓、土层深厚、气候炎热.雨水丰富,光照<br/>条件好,适宜于农业、林业和牧业的发展,是壮族地区人口较为稠<br/>密的地方,每平方公里大约124. 62人(1986年数),是农业和多种<br/>经营较为发达的地区。壮族地区平原少,且分布零星,比较大的平<br/>原有右江谷地,面积350平方公里;南宁盆地,面积238平方公里<br/>宁明谷地面积114平方公里,它们实际上都属盆地。右江河谷地<br/>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水热条件好,发展农业十分有利,是<br/>水稻和甘蔗、芒果的生产基地,素有“桂西明珠“之称。壮族地区石<br/>山面积大,且分布广。仅广西境内壮族聚居的河池、柳州和南宁三<br/>个地区,裸露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别占三地区土地面积的66%、<br/>63%,58%,喀斯特地貌是“九分石头一分土”,可谓是当代人类居<br/>住生存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生产条件极差,连人和牲畜饮水都困<br/>难,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喀斯特地貌区,由于久受<br/>雨水侵蚀,形成了优美多姿的石笋、石洞、石峰等奇峰异洞,类似桂<br/>林、阳朔的优美自然景观,在壮族居住区属喀斯特地貌处随处可<br/>见。如文山州广南县有莲洞、白云洞、响泉瀑布,文山县有仙人洞<br/>等;柳州市有闻名于世的白莲洞;武鸣有伊岭岩可与桂林的七星<br/>岩、芦笛岩相媲美。这些天然美景都有发展民族旅游的潜力。广西<br/>喀斯特地貌区地下矿藏很丰富,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非金属矿藏<br/>储量居全国前5名的有28种,尤以锰、锡、锑、铝土、石灰岩的储量<br/>著称;云南省文山州已发现的矿藏有11类48种,将成为云南省<br/>锡、锑、锰的主要生产基地壮族聚居区南部有宽阔的海域,大陆海<br/>岸线1595公里,北部湾为最大的海湾,是我国与越南共同的海域。<br/>北部湾是中国重要热带鱼场,鱼类有500多种;湾内产著名的“南<br/>珠”。沿海大小港湾48个,已开辟21个为港口,广西海域面向东南<br/>亚,西连中南半岛,处于我国由海路通往中东、非洲以及欧洲的便<br/>捷通道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p><p> 壮族她区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穿中部的上林、德保、那坡以<br/>及云南的文山州一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域。气温高、夏长<br/>而炎热,冬短(或无冬)而暖和,春秋季相连,热量丰富,雨季长,雨<br/>量充沛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因此生物种类繁多,资源十分丰<br/>富。广西拥有植物资源6000多种,是我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区之<br/>一,而广西的植物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壮族地区。壮族聚居的柳州<br/>地区就有5000多种,有乔木树种1800多种,药用植物有1000多<br/>种,是全国热带、亚热带水果产区之一,土特产有数百种,素有“土<br/>特产仓库”之称。动物资源种类很多,两栖动物、爬行类动物、晰蝎<br/>类、鸟类、兽类等均分别占全国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列入国家保护<br/>的稀有动物有43种,占国家保护动物种类的3 0%</p><p> 壮族地区河流众多,但分布不均。云南省文山州境内较大的河<br/>流有盘龙江、大马河、清水江;广西壮族地区的河流大多属于西江<br/>水系,主要有红水河、柳江、黔江、左江、右江、郁江等。由于河流众<br/>多,降水丰沛,径流量大,地表水资源极为丰富,居全国第五位;水<br/>电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752万千瓦,居全国第八位,红水河被誉为<br/>全国水电资源“富矿”。至于喀斯特地区,地表河流相对贫乏,但地<br/>下水资源极为丰富,约为440亿立方米,可惜地下水埋藏一般较<br/>深,开发利用难度较大。</p><p><br/>壮族研究概述</p><p> 壮族系古百越族群支系西瓯、骆越的后裔。秦汉至唐代,其族<br/>称又多有变化,见载于史籍者有西瓯、骆越、乌浒、俚、僚、伶等。壮<br/>人古来有自称,但很不统一,如布侬、布夷、布土、布泰、布曼、布沙、<br/>布雅衣、布僮等等,这与壮族支系多有密切关系。“僮”见载于史籍<br/>者始于宋。因此史学者多把宋以前史籍记载的百濮、百越、西瓯、骆<br/>越、乌浒、俚、僚等等视为壮族的先民。汉文史籍的种种记述,虽说<br/>不上对壮族先民的研究,但作为今天我们研究壮族的历史渊源,无<br/>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秦汉统一岭南以后,我国大一统国家<br/>形成,中央王朝在岭南设立郡县治理,大量汉人南下“与越杂处”,<br/>壮汉族先民经济文化交往日渐密切,汉文古籍有关壮族先民的记<br/>载就更多了。今见传于世而著称者如汉代袁康、吴平之《越绝书》,<br/>司马迁的《史记》,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人间训》,刘向的《说<br/>苑.善说.越人歌》,杨孚的《南州异物志》,魏晋南北朝时期(吴)<br/>万震的《南州异物志》,(晋)裴渊的《广州记》,(晋)刘欣期的《交州<br/>记》,(南朝)沈怀远的《南越志》等隋唐五代时期(唐)王范的《交广<br/>二州记》,房千里的《南方异物志》,孟琯的《岭南异物志》,莫休符的<br/>《桂林风土记》,刘询的《岭表录异》,(南汉)《南汉刘氏兴亡录》等。</p><p> 至北宋中叶,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义被镇压以后,中原王朝在广<br/>西壮区普遍设立土官制度加强统治,大批文武官员及文人进入壮族地区,<br/>写了许多关于壮族地区的历史事件、风土人情、山川河泊、<br/>物产资源等论著,尤以元、明、清三代著述最多,内容更加广泛,如<br/>宋代郑樵《通志.南蛮上下》,李昉《太平御览.四夷部》,张田《广<br/>西会要》,乐史《太平寰宇记.南蛮三四》,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周<br/>去非《岭外代答》,罗大经《桂林记》,膝元发《征南录》;明代邝露《赤<br/>雅》,田汝成《炎徼纪闻》,欧大任《百越先贤志》,鄢棐《岭南诸夷<br/>志》,魏浚《广西土司志》,无名氏《粤西诸夷土司考》,吴文华《粤西<br/>疏稿》,马光《西粤梦游录》,羊复蠡《两广纪略》,郭应聘《西南纪<br/>事》;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广西》,曹仁虎《续文献通考.广<br/>西土司一二》,钱元昌《粤西诸图记》,林德均《粤西溪蛮琐记》,陆柞<br/>蕃《粤西偶记》,张祥河《粤西笔述》,王考泳《岭西杂录》,朱椿《广西<br/>郡县地理图册》,吴绮《岭南风物记》,李调元《南越笔记》,王甲荣<br/>《徭侗僮苗述略》,汪森《粤西文载》、《粤西丛载》、《粤西诗载》,陆次<br/>云《峒溪纤志》,张维屏《桂游日记》施闰章《使广西记》,徐延旭《田<br/>阳纪事》等等。此外,还有专门论述岭南少数民族反抗斗争,社会概<br/>况、地理环境、民族风俗、物产资源等等著作。他们在不同的时代,<br/>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角度,记述了岭南少数民族的各方面情况。<br/>这些著述虽然还说不上是对壮族问题的专门研究,且出自封建统<br/>治者或封建文人之手,多受历史局限、民族偏见、阶级烙印之影响,<br/>立场观点自有偏颇,难免用了许多歪曲、诬蔑、谩骂,嘲讽之词。但<br/>是,他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历史资料,是研究壮族和岭南其他少数<br/>民族的重要依据。</p><p> 回顾中外学者研究壮族大约已有一百年的历程,大致又可分<br/>为三个阶段</p><p> 第一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外国人研究壮族。</p><p> 西方学者研究壮族间题始于19世纪末叶,其时帝国主义列强<br/>竞相侵略东南亚及中国南方各省,他们出于侵略的目的,需要了解<br/>这个地区的地理、历史、民族、语言、习俗等等问题,适应帝国主义<br/>利益需要,有些殖民机构的官员,有些传教的牧师,有些学者,先后<br/>进入东南亚及中国南方各省作调查研究。最早是英国人(1880年,<br/>阿.柯奎翁;1909年,亨.理.戴维斯),然后是法国人(1897年,<br/>皮.勤.邦德里),美国人(威.克.杜德),他们从对缅甸的掸族、<br/>泰国的泰族研究起,联系到中国的壮族、布依族,他们通过对泰国<br/>泰族及广西、广东、云南文山壮族的实地调查,发现泰语与壮语的<br/>词汇基本或大部分相同,应该肯定这是他们调查研究的成绩.但遗<br/>憾的是,他们据此竟把壮族与泰国的泰族混同,并武断地说壮族就<br/>是泰族,把操壮侗语族语言的民族都称之为泰族;西方学者的这种<br/>泛泰观点曾影响了泰国、日本学者,有些学者曾发表文章,把居住<br/>在中国的壮侗语族诸民族称为东泰,居住泰国的泰族称为西泰.<br/>1925年,泰国共丕耶达玛銮拉查奴帕亲王(丹隆亲王)在泰国朱拉<br/>隆功大学讲授泰国历史,后将讲稿汇集成《暹罗古代史》一书出版,<br/>因此赢得“暹罗历史之父”桂冠。他说“泰人在佛历纪元以前,早已<br/>成为亚洲东部之一大民族。虽在今日,泰族除暹罗国以外,杂居别<br/>地亦多,中国沿边各省、东京、缅甸以至于印度边陲之亚山省皆有<br/>泰人,惟其名因地而殊,有呼为暹罗人者,有呼为老(佬)人者,有呼<br/>为长人者,有呼为巉人者,有呼为(挠)人者,有呼为黎人者......而照<br/>原名呼为泰。间亦有之,以上所列名虽各异,然其为泰族也则<br/>一’,这位亲王虽已认识到操壮侗语族语言的民族“惟其名因地<br/>各异",但也与西方学者一样坚待“然其为泰族也则一"的观点。后<br/>来暹罗政府总理銮披汶利用学术上的泛泰主义妄图推行政治上<br/>的大泰族主义,他把语言作为识别民族的主要标志,又把国家与民<br/>族混为一谈. 1939年6月24日是暹罗国庆日,銮披汶把暹罗改为<br/>泰国,提出要建立“大东亚泰族联邦”的主张,这个联邦包括我国操<br/>壮侗语族语言的傣、壮、侗、布依、水、黎等民族,越南的岱、泰、侬等<br/>民族,老挝的老龙族,缅甸的掸族,印度阿萨姆邦的阿洪姆民族;地<br/>域包括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越南北部,老挝全部,缅<br/>甸北部,印度的阿萨姆邦。这样,学术研究上的泛泰主义便演变为<br/>政治上的扩张主义,理所当然为我国和有关各国所反对,我国《大<br/>公报》等报刊曾发表社评,抨击銮披汶的扩张主义,挫败其阴谋计<br/>划.</p><p> 丹隆亲王在《暹罗古代史》中说:“泰族初发源于中国之南方<br/>如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以前皆为独立国家,泰人散处各地,<br/>中国人称之曰番,至于泰人放弃故土,迁徙缅甸及佬、蛮等地之原<br/>因,实由于汉族开拓领土”丹隆亲王的这段论述,道出泰、壮民<br/>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为泰壮民族渊源研究指出了方向,无疑是一<br/>个极大的贡献。但泰族的迁徙根源还应继续深入研究才是。</p><p> 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时代,中国人研究壮<br/>族</p><p> 本世纪20年代,国民党政府面对帝国主义对我国边陲的侵<br/>略,积极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应该肯定国民党政府在某些<br/>方面做了一些有益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好事,如广西成立了“苗徭教<br/>育馆”、“广西省特种教育师资训练所",专门从事苗瑶人才的培训。<br/>但它们在民族问题上的理论和政策则基本上是错误的。国民党在<br/>理论上一贯否认中国有少数民族的存在,说什么“中国只有宗教之<br/>分而没有民族之分",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中国所有民族<br/>都是汉族宗亲".他们背叛了孙中山的“五族共和""民族平等”的学<br/>说和主张,极力倡导大汉族主义,为其民族压迫政策制造理论根<br/>据。在实践上,它们采取一系列强制措施,如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br/>“设治局”,成立“风俗改良委员会",派出武装军警实行镇压,强迫<br/>少数民族改变服式和风俗习惯.这种强制民族同化政策,必然激起<br/>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化.</p><p> 与此同时.我国学术界一些有识之士,出于对边疆国土沦丧和<br/>少数民族的关心,开始注意研究少数民族问题,包括对壮族的调查<br/>研究。1928年7月,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周刊同时登载钟敬文<br/>的《僮民考略》、石兆棠的《僮人调查》,1929年《科学》杂志发表了<br/>丁文江《广西懂语的研究》,1931年《文史学研究所月刊》登刊罗香<br/>林《古代越族考》,1934年12月《艺风》月刊载石兆棠的《柳州僮人<br/>片断的记述》等。广西永福县人刘锡蕃(刘介)利用长期担任广西<br/>特种教育师资培训所所长之机到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调查,广泛搜<br/>集资料、历史文献,著有《岭表纪蛮》(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这<br/>本书内容丰富,论述比较全面,涉及历史、语言、习俗、宗教、家庭、<br/>文化、交通等方面。可以说,这本书是系统研究壮族最早的著作之<br/>一,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由于刘氏没有摆脱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br/>偏见,此书仍有歧视少数民族的观点与内容。</p><p> 对壮族研究有大建树者首推徐松石,徐系广西容县人,后在上<br/>海任史地教授,他撰写的专著《粤江流域人民史》、《泰族僮族粤族<br/>考》、《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统》,这几本书有如下特点:(一)他多次<br/>长期深入壮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把调查研究心得和历史文献记<br/>载结合起来研究(二)他用“地名研究考证法”结合语言比较法、风<br/>俗比较法、考古学等来论证壮族的历史。阐明壮族乃是岭南土著民<br/>族,并论述壮族与古代百越人的密切关系.他认为:“在考证上所用<br/>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一个,乃从地理而推测历史,用地名以证实<br/>古代的居民,”地名研究比较法“对于中国历史尤其是西南部分的<br/>研究确有特殊的价值”。(三)他能平等看待少数民族,与历代统治<br/>阶级及封建文人对少数民族均好用“犭”字旁相反,在其著作中对<br/>壮、瑶、苗均用“亻”旁或“彳”旁,足见他对壮、瑶等少数民族的观点<br/>与前人有别。尤其值得赞扬的是,他的著作充满了对壮族人民诚<br/>挚、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认识,他说“作者研究岭南古代史地愈深,<br/>愈觉得僮人文化悠久,历史绵远,民性优良,力量宏厚,而以前对于<br/>国家的贡献也极伟大。我不期然而自然的对撞族的同胞发生了一<br/>种爱慕的心”.“作者祖籍粤东新兴而分居梧郡,因为女性祖系的<br/>遗传藐躬有深浓的僮族血液流贯着,引为生平无上的荣耀.经<br/>过长期考察研究以后,在《泰族僮族粤族考》“僮族的优点”一节中,<br/>概括出壮族有八大优点,说“僮胞的隽秀”“值得我们欣欢".他预见<br/>“将来中华民族国防建设上,僮族健儿必将有惊天动地的贡献",<br/>在那个时代,能如此正确对待和认识少数民族,是极其难能可贵<br/>的。(四)他发现了壮族与壮侗语族诸民族即傣、布依、侗、黎以及泰<br/>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有历史渊源关系。他的这一论<br/>断已为今天民族研究证实是正确的。数十年前有此论断,确非易<br/>事。〔五)徐松石在《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中把现代的壮族与泰<br/>国的泰族区分开,他说“无疑今日广西的僮人,是泰国小泰人最近<br/>的亲属”既看到壮族与泰族的亲近,又看到了他们的区别,不再把<br/>两者混为“广义上的僮泰族”了。这无疑是对西方学者早就宣扬的<br/>泛泰族说的否定。但是,徐松石也受到时代的局限,在其著述中仍<br/>有自相矛盾之处如既论证壮族为岭南土著,又说壮泰源出于古代<br/>的九夷九黎八蛮的地区即自冀豫而至荆阳等州既论证了壮为一<br/>个民族,又曾说“僮佬也的确是千真万确的汉族"(在后来著的《泰<br/>族僮族粤族考》一书中就不见提此观点了)。</p><p>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壮族研究</p><p>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看待<br/>民族问题,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政策,壮族被确认<br/>为一个少数民族,是统一多民族祖国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并享有<br/>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1958年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这给<br/>壮族开辟了新纪元。恢复了她应有的地位。随之,壮族研究也成为<br/>我国民族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百花<br/>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导下,壮族研究走上一个全新的发展阶<br/>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p><p> 一、对壮族社会的经济基础、历史、语言、习俗、现状作了全面<br/>系统的调查研究。</p><p> 1951年,中央民族访问团广西分团到壮族地区进行慰问,随<br/>团专家、学者调查研究了壮族的历史、语言、风俗和现状。广西分团<br/>副团长费孝通先生就其调查所得资料撰写了《关于广西壮族历史<br/>的初步推考》,他用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考古学的资料探讨壮<br/>族的起源,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不带民族偏见写出的第一篇公开发<br/>表的研究壮族历史的论文。文中写道“壮族自称‘越伊人',使我们<br/>联想到古代东南沿海的‘于越人',广西的壮族可能就是这古代民<br/>族余留到现在的一部分”</p><p> 1952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袁家骅教授率队到广西调查<br/>壮族语言,为创造拼音壮文作准备.1954年,桂西壮族自治区壮文<br/>研究指导委员会成立。经过数年的努力,1955年制定了拼音壮文<br/>方案,1957年11月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正式批准了壮文方案,随后<br/>在壮区试行推广受到广大壮族人民的欢迎,从而结束了壮族无统<br/>一民族文字的时代</p><p> 1953年,开展民族识别工作,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省民<br/>族事务委员会联合派出人员,到龙州、平果、龙胜等县的壮族地区<br/>进行调查研究。1954年写成长篇调查研究报告.</p><p> 1956年,根据党中央组织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的指<br/>示,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对壮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br/>参加调查的老一辈学者有杨成志、岑家梧、黄现藩、石钟健、汪明<br/>瑀、刘介、唐兆民等,经过5年的努力,分别写出大新、凌乐、宜山、<br/>环江、南丹、田东、东兰、天峨、那坡、西林、隆林、百色、都安、武鸣、<br/>上林、马山、上思等县的壮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有数百万字,现已<br/>公开出版《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至第七册,为世人系统深<br/>入研究壮族提供了珍贵资料。这些调查报告侧重政治和经济基础,<br/>对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的调查较少。</p><p> 1982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广西民族研究所编的《广西<br/>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1985年又出版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br/>碑文契约资料集》,所录碑文绝大多数与壮族历史有关,史料价值<br/>极高.</p><p> 1990年,广西民族研究所重点调查了壮族地区的龙胜、象州、<br/>昭平、忻城、环江、天峨、平果、崇左、龙州、靖西、那坡、钦州等县以<br/>及云南省文山、麻栗坡、马关、西畴等县的民族传统文化,填补了<br/>50年代社会调查的不足.</p><p> 1991-1992年,根据国家民委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统一布<br/>置,广西民族研究所等联合进行边疆民族经济调查,取得了丰富资<br/>料,写了调查研究报告,为国家实行沿边对外开放作准备。</p><p> 二、壮族研究的范围日益广泛,研究的层次日益加深,研究的<br/>质量日益提高。</p><p> 自建国至70年代这段时期,随着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br/>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拼音壮文的创制与推行,以及人民群<br/>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壮族研究主要在壮族历史、壮语文、民间文学<br/>艺术等领域得到较大的开展,尤其在壮族史研究方面,一些学者进<br/>行了深层次探索研究,产生了质量较高的成果。50年代至60年代<br/>初期,学术研究自由,思想较活跃,史学界知名学者曾就壮族历史<br/>诸问题专门召开过学术讨论会.这无疑对推广和深化壮族史的研<br/>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57年,刘介在《广西日报》连续发表三篇<br/>论文:《略论壮族名称在历史上的衍化及壮族的伟大贡献》、《再论<br/>壮族名称在历史上的衍化》、《为什么说壮族名称可能起源于庆远<br/>南丹》。刘氏疏通了壮族名称在历史上更迭的脉络,并谈到了与毗<br/>邻民族的历史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他从考古、历史文献资料论证<br/>壮族是两广的原始居民,改变了在《岭表纪蛮》一书中提出的壮族<br/>西来说的观点。</p><p> 方国瑜教授撰《壮族—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发表于《云南日<br/>报》1957年7月5日)一文认为“从各方面的记载来看,以现在的<br/>民族名称解说夜郎为布依族、句町为壮,可能主要是侬人,南张以<br/>北的卧漏人,可能主要是沙人,而近红河以东的进桑,可能主要是<br/>土族人,这些集团,都属于壮语族,有亲密的历史渊源。”随后,说<br/>“壮人是古越的后裔。云南东南部的侬人、沙人和僚人,也是壮语族<br/>的支系,古为句町部族”.</p><p> 1957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广西师范学院黄现藩教授编<br/>著的《广西壮族简史》一书,这是壮族学者写的第一部壮族历史书<br/>该书对广西壮族的起源、社会组织、革命斗争、生活习俗,文化艺<br/>术、语言文字都有简要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壮族起源<br/>自上古的百濮.</p><p> 1958年为迎接广西壮族自治区诞生,民族出版社出版了黄<br/>藏苏编写的《广西壮族历史和现状》一书,此书对壮族的称谓梳理<br/>得简明扼要,首次公布了各种不同的壮族自称,阐述了壮族社会发<br/>展的基础.</p><p> 1958年,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着手搜集资料,研究、<br/>编写《壮族简史》,为了解决壮族史上的三大问题:一是族源问题,<br/>二是壮族历史上是否经过奴隶制社会问题,三是侬智高起兵反宋<br/>的性质问题,1962年,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南宁召开了有各省<br/>学者参加的壮族史学术讨论会。1963年,全国民族历史研究工作<br/>指导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壮族历史科学讨论会,著名学者范文斓、翦<br/>伯赞、吴晗、白寿彝、刘大年、邓广铭、向达等出席了会议.这两次讨<br/>讨论会,就上述三大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经过22年断断续续的<br/>努力,终于在1978年由广西民委召开第三次壮族历史科学讨论<br/>会,再次对上述壮族历史上的三大问题进行讨论,第一、第三个问<br/>题意见趋于一致;第二个间题,有三种观点,未能统一(详见下<br/>述)。《壮族简史》于1980年出版,上述诸问题的讨论成果,已基本<br/>上反映到该书中.这本书对壮族历史的发展脉络写得更清晰、观点<br/>更明朗、史料更丰富,是目前较好的一本壮族历史书.</p><p> 1982年出版了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室撰写的《壮族历史人<br/>物传》,以人物为主干,论述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壮族简史》的<br/>一个补充。</p><p> 1983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现藩的遗著《依智高》,该<br/>书史料丰富,正面论述侬智高起兵反宋的正义性质。</p><p> 1986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欧阳若修等合著的《壮族文学<br/>史》。</p><p> 1988年黄现藩、黄增庆、张一民合著的《壮族通史》出版,史料<br/>比《壮族简史》更丰富。</p><p> 1989年范宏贵、顾有识编的《壮族论稿》,袁少芬主编的《当代<br/>壮族探微》出版。</p><p> 自80年代至今,随着拨乱反正,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落实,国<br/>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壮族研究无论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都呈<br/>现出空前兴旺繁荣的景象.综观这一时期,发表了有关壮族历史的<br/>论文计200多篇,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对过去探讨过的问题,<br/>加深了研究的层次。同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产生了大批新成<br/>果,出版了大批专著,可以归纳为以下十多个方面:(一)百越史、乌<br/>浒、俚人、僚人研究;(二)壮族图腾、风俗、婚俗研究;〔三)壮族文学<br/>研究;(四)左江流域崖壁画研究、铜鼓文化研究;(五)壮族原始宗<br/>教巫经的整理与研究;(六)壮族奴隶社会的研究;(七)壮族古代哲<br/>学思想研究;(八)壮族称谓出现的问题;(九)土官(司)制度与改土归流;<br/>(十)壮族历史人物研究;侬智高、瓦氏失人抗倭等;(十一)壮<br/>族地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十二)壮族各个时代的革命运动;壮<br/>族与太平天国、壮族与中法战争、壮族与辛亥革命、左右江革命运<br/>动;(十三)壮族与旧佳系军阀;(十四)壮族语言文字:古壮字的整<br/>理与研究、壮汉词汇研究、壮语地名的整理与研究;(十五)壮族传<br/>统体育、舞蹈的整理与研究;(十六)壮族医药的整理与研究;(十<br/>七)壮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其中论述较深,影响较大的专著已流<br/>行中外,从而开创了壮族研究的新局面.</p><p> 新中国建立以来,台湾学者对壮族历史的了解研究甚少。有的<br/>学者仍持旧有的观点,在有关壮族的著述中竟说“今日僮人早与汉<br/>人同化,所谓僮人,只是历史上的名词而已。”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br/>的。</p><p> 这段时期世界各国研究壮族的学者人数与成果较多者首推日<br/>本。在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有日本学者藤本光1952年著《关于南<br/>宋的广马交易和西南诸国的状况》、《关于南宋的广马贸易和西南<br/>诸县的情况》、《横山寨考》、《关于广马和广监的关系》.1953年著<br/>《南宋广马考—关于其发端与结局》,还有河源正博1969年出版<br/>的《关于宋代羁糜州、洞的计口给田》日野三郎1970年出版的《唐<br/>代岭南的金银流通》,*田诚之1983年撰《唐宋时期华南少数民族<br/>的动向—重点考察广西左右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及1985年撰<br/>《明清时期壮族佃户化的考察》。在迁徙方面的研究有河源正博<br/>1955年撰《蛮酋的内徙》,坏田诚之1985年撰《明代壮族的迁徙与<br/>生态—明清时期壮族史研究之一》。对唐代黄乾曜、宋代侬智高<br/>起兵的研究有河源正博1959年撰《侬智高叛乱与交趾》,小川博<br/>1965-1967年撰《宋代侬智高的事迹》、《关于依智高叛乱的几<br/>个问题》.1963年撰《唐代西原蛮叛乱》、《华南少数民族史之一<br/>瞥》,谷口房男1983年撰《嘉靖海寇扫荡和瓦氏夫人》松本光太郎<br/>1989年撰《壮民族意识的“再生”—从“汉人"后裔到"壮族"》。在民族<br/>关系研究方面有绫部恒雄著《泰族的社会与文化》一书,把泰<br/>族划分为两支:西支佛教徒各泰族,东支非佛教徒各泰族,把我国<br/>的壮族、布依族,越南的侬族、土族都列为东支泰族。显然,他仍然<br/>摆脱不了西方学者20年代泛泰族观点的影响.另外有谷口房男撰<br/>《关于唐宋时期的“平蛮颂”华南少数民族汉化过程的一个断面》</p><p> 越南与我国壮族地区相毗邻,在历史上关系密切,越南又有与<br/>壮族起源相同的岱族、侬族,因此对壮族研究也较注意。我国学者<br/>认为骆越是壮族、越南京族的先民,越南学者也认为骆越是越南京<br/>族的先民。在越南北部聚居的岱族、侬族有数百万人口,越南学者<br/>在论述岱族时说“岱族人与广西的壮人在语言和风俗习惯上更相<br/>近岱人和广西壮人在历史上有密切关系”.“现今在越南的岱人<br/>和侬人与广西的壮人仍然把侬智高看成是本民族的领袖。”.该书<br/>在论述侬族时说“侬人的根在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各省”.“据<br/>初步了解,在谅山、高平、老街的一些地方,侬人移居到越南约七八<br/>代人至四五代人之间(大约300年左右)。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有<br/>相当多的依人逃到越南躲避清朝封建者的迫害,有的人家移居越<br/>南才三四代人。有许多还有亲属、亲戚在中国。侬人分为很多支,<br/>仍然带有中国故乡的名字.如万承侬,故乡在广西的万承州;州侬,<br/>故乡在龙州;崇善侬,故乡在祟善;英依,故乡在龙英;雷依,故乡在<br/>下雷;归侬,故乡在归顺”.越南史学家陶维英说“在从高平至芒<br/>街的越中边界两侧地方,虽已划入两国版图,但那里的居民都是少<br/>数民族—最重要的是岱人和侬人〔以前为壮人)”.总之,他们<br/>对岱人、侬人与广西壮人的渊源关系是明确的、一致的.但是,越南<br/>学者在壮族与泰族研究方面,仍有受西方学者影响的,往往也把壮<br/>族与泰族混为一谈,陶维英还说:“在大越和中国两国辽阔边界中<br/>的一个地段一一广源地区周围散布着泰族的一个支系部落,俗称<br/>侬人(中国方面)和土人(越南方面)”.越南民族学家吕文芦说<br/>“广义的泰是指泰大种族,包括所有讲泰语的各族,如在广西、广<br/>东、云南的壮人,在贵州的布依人,在海南的黎人(中国)。泰国泰<br/>人,老挝人,在缅甸的掸人,在越南的岱人、侬人、泰人、热依人、摆<br/>依人、土佬人等等。狭义的泰,在越南范围内就是西北的泰人.”<br/>越南民族学家邓严万把泰族分为东西两支,壮族属东支,他说“根<br/>据现今的情况可以分为两支:(1)东支,包括居住在中国南方的两<br/>广、贵州、湖南各省,越南北方和东北的各个集团。在中国南方包括<br/>壮、布依、侗、黎各集团,在越南包括岱、侬、热依、高栏—山子等<br/>集团.(2)西支,包括居住在中国云南省、越南西北地区和清义省山<br/>区的泰,在老挝、泰国、缅甸联邦和印度阿萨姆地区的各个集<br/>团”.陶维英、吕文芦、邓严万的以上观点与20年代美国传教士<br/>杜德著的《泰族》、日本学者绫部恒雄著的《泰族的社会与文化》观<br/>点完全一致</p><p> 三、国内研究壮族的学术机构、社团纷纷建立,从事壮族研究<br/>人员日益增多,逐渐成长,壮族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开展</p><p> 自195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在北京成立以后,广西<br/>有关壮族研究机构亦先后建立。1955年,广西省(后改为自洽区)<br/>博物馆首先成立,40年来,在古人类、石器文化、青铜文化、陶器文<br/>化、古墓葬等方面,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对研究壮族渊源、古<br/>代社会历史发展、汉壮文化关系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1956年<br/>成立的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的基础上,1963年建立了广<br/>西民族研究所,30年来,撰写了大量有关壮族社会历史研究的著<br/>作和论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80年广西区语委壮文研究室成<br/>立,把壮族语文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84年,广西民族学<br/>院在50年代建立的民族问题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民族研究所,<br/>其中还特地建立了壮族研究室,把壮族研究摆在重要的地位上.随<br/>着各高等院校中文系科的发展和增加,结合教学的需要,1978年<br/>和1980年,广西民族学院和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建立了民族<br/>民间文学教研室,1985年,广西师范学院将教研室改成民族民间<br/>文学研究所,增加了科研力量,出版了壮族和其他民族民间文学丛<br/>书。1979年,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室恢复。1984年,在广西<br/>师范大学地方及民族史研究所成立的同时,广西民族学院民族语<br/>言文学研究所、民族古籍整理研究所,广西区党校民族理论政策教<br/>研室,广西区艺术研究所亦相继建立。1991年,广西社会科学院壮<br/>学研究中心成立。1992年,广西大学民族研究所建立。至今,壮族<br/>研究已由原来的一个研究所扩展到高等院校。</p><p>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西各地的民族研究学术团体也<br/>相继成立。1980年,广西民族研究学会成立,内分民族史、民族学、<br/>民族理论政策、民族语言等四个理事会。1984年,广西民族民俗学<br/>会、广西师范大学地方史民族史研究会先后成立,后者引导学生把<br/>课堂知识和研究实践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85年,广西<br/>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会成立的同时,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会和广<br/>西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也先后建立。1985年至1988年,柳州地区、<br/>柳州市、河池地区、百色地区、南宁地区民族研究会相继成立;1986<br/>年广西民俗学会、广西民族经济研究会成立。1991年,广西壮学研<br/>究会成立。参加学会的成员,有民族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也<br/>有大专院校的教授专家和学生,还有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民族<br/>工作者,各种学会会员总人数达千余人,大多数人员研究的课题都<br/>与壮族有关。研究人员的业务和政治素质不断提高,获得高中级职<br/>称的已达百余人,新的年轻一代民族研究工作者正在成长可以预<br/>料,在不久的将来壮族研究将更加深入发展,取得更加光辉的成<br/>就.</p><p> 壮族与东南亚各国的壮侗语诸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受<br/>到有关国家学者的重视。早在1958年和1975年,越南的民族识别<br/>调查代表团和古文字考察代表团先后访问我国,与广西有关壮族<br/>研究的学者、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p><p>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外国学者来华访问考察,开展<br/>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80年代有美籍华人丁乃通教授访问广<br/>西,进行了“壮族灰姑娘”故事的交流;日本白鸟芳郎和君岛九子教<br/>授到广西进行民族文化考察;泰中友协教育委员会巴博.威猜团<br/>长率领20人的代表团访问广西,了解壮族社会历史、经济文化、语<br/>言、风俗习惯等情况;新西兰《南华早报》专题记者访问广西,在该<br/>报上发表了有关壮族社会历史和现状的长篇报道,向世界各国人<br/>民介绍了壮族;墨西哥总统顾问迪纳斯先生和总统特遣代表达维<br/>小姐先后访问广西,了解广西民族情况和民族区域自治情况;老挝<br/>学者乌拉万,泰国作家代表团,泰国孔敬大学副校长施立猜,泰国<br/>朱拉隆功大学巴妮博士等人及泰国艺术大学巴色、马哈教授等先<br/>后访问广西,进行民族考察、学术交流.</p><p> 9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壮侗语诸民族的学者专家到广西来考<br/>察了解壮族者更加频繁。泰国艺术大学副校长威叻.讪差逢猜先<br/>生率领代表团访问广西,与广西民族研究所签订了“壮泰传统文化<br/>比较研究”合同议定书;日本东洋文化大学谷口房男教授访问广<br/>西,就壮族土司制度问题进行交流研究;泰国艺术大学副校长玛妮<br/>萍.威格兰率领代表团考察广西壮族;日本学习院大学诹访春雄<br/>教授到广西东兰考察研究壮族蚂蜗节活动;日本东京经济大学的<br/>松本光太郎,口本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琢田诚之多次来广西<br/>考察、研究壮族;越南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闭曰等教授和<br/>范光欢访问广西,就广西壮族研究和越南岱、侬族研究互通情况;<br/>泰国艺术大学董事长荃波先生率领代表团访间广西就“壮泰传统<br/>文化比较研究”交换情况.</p><p> 同时,广西有关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亦先后组织壮泰族研究<br/>人员出国访问考察。8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有广西民族学院教授<br/>到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和清迈山民研究院进行考察访问。广西民族<br/>研究学会顾问张声震率领广西民族文化代表团访问考察泰国,并<br/>与孔敬大学的专家教授就壮泰民族社会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开<br/>展了学术交流活动。广西民族研究学会顾问余达佳率领代表团访<br/>问考察泰国,并与泰国艺术大学正式签订了为期四年的“壮泰传统<br/>文化比较研究”议定书。广西民族研究学会顾问梁彬率代表团访问<br/>考察泰国,并就“壮泰传统文化比较研究”进行情况交换了意见。广<br/>西民族研究所所长覃乃昌率领代表团访问考察泰国,并与泰国艺<br/>术大学的专家教授就壮泰研究心得开展了学术交流。此外,有些学<br/>者还参加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学术代表团和民族语文学术代<br/>表团,到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进行学术考察访问,有些还参加<br/>了有关学科的国际学术会议。总之,现在可以说,壮族研究已越来<br/>越为外国学者所关注,壮族研究真正地走向了世界.</p><p><br/>壮族历史研究诸问题</p><p> 一、关于族源问题</p><p> 原来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壮族外来说;二是壮族土著<br/>说;三是壮族是外来民族与土著混合而成说。经过长期深入探讨、<br/>开展有益的争论,随着历史文献资料的发掘日益增加,考古资料发<br/>现日益丰富,研究方法上科学性日益提高,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的<br/>运用,持土著说的佐证愈来愈多,论据愈来愈充实;持外来说的学<br/>者有的自已改变了原来的观点,如刘介(刘锡蕃)即如是,上文已述<br/>及他在60年代发表的三篇论文,改变了在《岭表纪蛮》中壮族西来<br/>说的观点,刘氏从考古、历史文献资料论证,壮族是两广的原始居<br/>民。至今可以说在学术界,持壮族是土著民族,是从百越族群中的<br/>西瓯,骆越人发展而来,这个认识已趋一致。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br/>仍然可以随处遇到“壮族外来说”的说法。原因是人们过于轻信土<br/>司族谱。壮人的族谱,多系从土官的族谱影响而来,而土官的族谱<br/>就其渊源始祖是外来汉族而言,多属误传。因其流传已久,且为明<br/>清以来历史文献承认与附证,后人不加稽考,以讹传讹,形成真伪<br/>难辨,以假当真的态势.所以,要进一步澄清“壮族外来说“,看来还<br/>必须从史学的角度对壮族的族谱尤其是土官的族谱加以科学的考<br/>证,以求去伪存真,恢复本来面目。这个工作,过去已经有许多学者<br/>做过并有研究成果。如徐松石在《泰族僮族粤族考》第十二章“壮人<br/>的姓氏”中,推测壮族韦姓起源于牧牛业群体。罗尤在《壮族姓氏试<br/>探》(1986年《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中,推测壮族韦姓起源于石祖<br/>崇拜,即男性崇拜。龚永辉撰《壮族韦姓“汉裔”考》一文对韦姓是韩<br/>信的后裔作了深入的考证,指出无论是“托孤之说”或“三公改姓”,<br/>多属附会是不可信的。粟冠昌教授在《广西土官民族成分初探》<br/>(1963年)、《广西土官民族成分再探》(1981年)两篇论文中,通过<br/>严谨的考证,指出了壮族土官族谱在族源上普遍不真实,多属附<br/>会。他着重考证了曾被认为是土官族谱中最为“完整”的岑氏族谱,<br/>然后旁及其他。他认为岑氏族谱所谓始祖“随狄青来”的说法纯属<br/>后人附会误传,其他各家土官的族谱也有类似的情况。他认为:从<br/>唐、宋、元、明、清历代广西各个土官家族势力的殖变情况进行考<br/>察,也可以证明所谓广西土官是“随狄青来”的说法是不可信的,同<br/>时也可证明广西土官绝大部分都是广西壮族的上层分子,土官即<br/>土酋。</p><p>30年来曾经开展过多次讨论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各自发表了<br/>一些专门论著,但分歧仍比较大,主要是持不经过(也叫飞跃论)与<br/>主张经过(也叫循序论)两种观点。主张“飞跃论”的以黄现藩教授<br/>为代表。他在1949年《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第二期上发表了《我国<br/>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一文其中提到壮族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的<br/>观点,后在1991年出版的《壮族通史》第四章第四节《秦汉时代壮<br/>族社会性质》中更有所发挥。其所持的主要理由是:(1)秦始皇统一<br/>岭南后,设郡县,派官吏,“以谪徙民五十万戍五岭,与越杂处”,“他<br/>们带来了汉族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生产技术,从而逐步改变壮<br/>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原来的文<br/>化,对自然条件优越的广西东北、东南壮族先民农业手工业的发展<br/>影响更大,使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社会进一步瓦解,在农村公<br/>社的废墟上建立起封建领主制度……”(2)根据恩格斯“历史常<br/>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和列宁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规<br/>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br/>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以及马克思在《资木主义生产以前<br/>各形态》中所说的“奴隶制和农奴制只是这种建立在部落制上的财<br/>产的继续和发展”等论述,并引证了解放前我国五十个民族都没<br/>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是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形态中,解放<br/>后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为例子,而得出了“跨越发展不仅在理论<br/>上说得通......而且实际上也有例证”的结论.</p><p> 主张经过奴隶制发展阶段的学者也先后发表了许多论文。如<br/>石钟健1961年11月27日在《广西日报》发表《略谈僮族古代的奴<br/>隶制社会阶段》一文;江应梁1962年7月25日在《广西日报》发表<br/>了《对僮族奴隶社会的看法》;粟冠昌《僮族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的商榷》<br/>(载《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一辑);王天奖1963年在《民族<br/>团结》(2-3期)发表了《古代僮族社会性质试探》一文;李干芬<br/>1982年在《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一辑)上发表了《壮族社会<br/>的奴隶制问题探讨》一文;周宗贤撰《壮族古代奴隶制探索》;1981<br/>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壮族简史》以及1985年李炳东、戈德华<br/>编著的《广西农业经济史稿》等论著,都主张壮族古代社会经过奴<br/>隶制发展阶段。本书主编赞同这个观点,主要理由是:〔1)按照马列<br/>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一般进入<br/>最初的阶级社会一即奴隶社会。岭南壮族先民在春秋战国末期<br/>的社会状态,正由原始社会开始解体,过渡到阶级社会的时期.便<br/>有了“君”、“王”、“侯”、“将”等统治者和“民”被统治者;汉初赵佗建<br/>立的“南越王国”,赵佗自称“蛮夷大长”,延续了近百年,这个政权<br/>性质实际上是汉人与越人联合建立的奴隶制政权。还有大约汉初<br/>西南建立的句町国、卧漏国、夜郎国等等.也属奴隶制政权。(2)壮<br/>族地区发现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可以证明,战国末年,壮族先民社会<br/>经济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农业与手工业两次大分工。按照恩格斯<br/>说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产生第一次社会大裂变,分裂成主人和<br/>奴隶-一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接着第二次大分工酋长和氏族长成<br/>了奴隶主贵族,奴隶制已成为社会本质的东西。正由于有了分工,<br/>才可能创造出精致的青铜文化。壮区出土的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中,<br/>不仅有生活用器,而且有生产工具、兵器。(3)大量史籍记载,说明<br/>壮族地区有奴隶占有、奴隶掠夺、买卖奴隶的存在。如《隋书.食货<br/>志》说:“岭外酋帅,因生口、翡翠......之饶,雄于乡曲者。”这里的<br/>“生口”二字,即奴隶;《隋书.谯国夫人传》说冯氏“世为南越首领,<br/>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新唐书.冯盎传》说“地方二千里,奴婢<br/>万余人,珍宝充积”.“牧伯唯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br/>贵,如我希夷。”这里“奴婢万余人”实即奴隶。他把奴隶作为自己的<br/>财产,正是奴隶占有制的特征。还有韩愈《孔巢父墓志铭》说“岭南<br/>(窝)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世传为奴”等等,当时存在掠夺奴隶和买<br/>卖奴隶的现象。(4)从壮语和风俗习惯中也可旁证。壮语中有<br/>“愧”或“灰”(即奴)一词.这些都是奴隶制留下来的历史痕迹。</p><p> 由于生产不发达,壮族的奴隶制还没有发展到马克思所说的<br/>“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奴隶制度”,而是停留在家长奴隶制阶<br/>段中,在壮族古代奴隶制中,奴隶主虽然占有奴隶的一切,但奴隶<br/>仍然作为奴隶主的家庭成员而存在,奴隶主称奴隶为"子女"或“男<br/>女”、“家奴”、“家丁”等他们既从事家务劳动,也从事田间劳动,还<br/>要保卫奴隶主的安全,有浓厚的家长奴隶制特色,而且在这种不发<br/>达的家长奴隶制中,还保留和残存着较多的原始社会残余,诸如<br/>“峒长”和"寨老”制度的存在,农村公社的残存,原始婚姻家庭形态<br/>残余,氏族公墓和某些集体劳功形式等等。这就是壮族奴隶社会的<br/>特点.也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发展类型。</p><p><br/> 二、关于侬智高的国籍、民族成分以及起兵性质问题</p><p> 这是多年来壮族研究中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一个问题。1958<br/>年至1962年在壮族“简史”、“简志”编写过程中,广西区民委、民族<br/>调查组曾先后两次在南宁召开侬智高起兵性质评价研讨会。1963<br/>年全国民族历史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广西壮、瑶族社<br/>会历史专题讨论会,侬智高的评价是其中的一个讨论专题,自此之<br/>后,研究讨论仍然断断续续,以至今天.</p><p> 综观30多年来对侬智高的评价,主要存在“否定论”与“肯定<br/>论”两种意见。</p><p> 持“否定论”的代表论著有王克荣等在《广西日报》发表的《略<br/>论侬智高起兵的性质》(1961年7月31日);黄国安在印支研究论<br/>文集中发表的《也论侬智高起兵性质》认为侬智高统治时的广源<br/>州,尚处于落后的奴隶制阶段,进军过程中烧杀抢掠、“驱稚虏艾”<br/>(掠夺奴隶)、野蛮落后,他要“据湘衡以自王”,“搞分裂割据,是对<br/>历史的一个反动”等等。</p><p>持“肯定论”(包括基本肯定论)的专论较多。如黄现藩《侬智高<br/>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广西日报》1962年4月2日)和《侬智<br/>高》(1983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陈维刚等《侬智高起兵性<br/>质问题的探讨》(《广西日报》1962年7月31 日 );赵封帝《赵宋封<br/>建王朝与广大壮族人民的关系——评价侬智高起兵反宋的一个重<br/>要问题》(《广西日报》1962年9月5日);韩肇明《略论侬智高起兵<br/>的几个问题》(《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4期);粟冠昌《试论<br/>侬智高的国籍和他一生的活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4<br/>期);范宏贵《侬智高的国籍和民族成分问题》(《西南民族历史研究<br/>集刊》1980年第1集)等等。其中以韩肇明论的几个问题和黄现藩<br/>著《侬智高》一书,作了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p><p> 综合上述“肯定论”的主要论点有:(1)侬智高是广西壮族人,<br/>其父侬全福初作傥犹州知州,在今扶绥县地,其母阿侬“本左江武<br/>勒族也”,武勒今属扶绥地。其民族成分肯定是广西壮族。(2)广源<br/>州在1052年侬智高起兵前300多年的唐宋两代,一直是邕管羁糜<br/>州,至侬智高起兵失败20多年间,仍然属于宋朝版图。直至宋神宗<br/>元丰四年(1081年),交趾独立建国后不久,宋王朝才明文“割邕管<br/>羁糜之广源州以赐之......。"(3)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性质。他在<br/>既受交趾杀父质身、夺地掠财之害又受宋朝“三解不第”、屡求“内<br/>附”不许的情况下,被迫起兵的。他建国称号,“据衡湘以王”,冲破<br/>唐宋以来壮区羁糜州、县、峒“互不相统属”的局面从而有利于民族<br/>统一,有利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进步意义,而就其统一的规模<br/>和性质估量,最多不过与当时的大理国一样,属于一种少数民族地<br/>方性政权。</p><p> 这个问题经过长时间的研讨,以肯定论的观点基本趋于一致。<br/>本书主编者从当时中国的历史实际和壮族社会经济状况出发,持<br/>“肯定论”的看法至于侬智高起兵过程中,由于时代的种种局限而<br/>出现的一些问题,是次要的、从属性的问题,不致影响其起兵的性<br/>质。</p><p> 四、关于古壮字问题</p><p> 这也是多年来有争论的问题。古来社会上多以为壮族有言无<br/>文,其实不然,宋人范成大著《桂海虞衡志》,周去非著《岭外代答》,<br/>都承认壮族有“土俗字”,“广西俗字甚多,如(嫑)音矮,不长也。<br/>......”共举了十多个字为例。但不论官方或私人论著,都说这种“土<br/>俗字”只不过是汉字壮读而已,不能算作一种民族文字。这个说法<br/>难以令人信服。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根据1989年广西少数民<br/>族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出版的《古壮字字典》(初稿),共<br/>收集了10700多个字,其中定为正体字的有4918个。这些字都是<br/>在上百年或数百年前手抄的师公唱本、山歌本、故事传说、族谱、信<br/>件和碑文中收集下来的。这也说明这种方块壮字古时就在壮区民<br/>间流行着。宋人范成大著《桂海虞衡志》记载也说“边远俗陋、牒诉<br/>券约,专用士俗字,桂林诸邑皆然",确凿地证明了土俗字早在宋代<br/>在壮区就流行了.至于说土俗字是汉字壮读的说法,是出于对土俗<br/>字没有深入细致研究的误说,土俗字的造字结构,固是仿汉字的<br/>形、音、义而来,受方块汉字的影响是无疑的,但是应该确认它们终<br/>究不是汉字,因为无论就形、音、义来说,它们都是独立的壮字,并<br/>非汉字,当然它们当中确有一些借用了汉字,但较之日文中的汉字<br/>比例就少得多了。难道我们能因日文中有很大比例的借用汉字就<br/>说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民族文字吗?至于方块壮字过去没有进行规<br/>范,是由于壮族社会发育过程中遇到种种外来因素的制约,更重要<br/>的是历代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政策所致。《古壮字字典》(初稿)的<br/>出版,便是对古壮字的规范,这是壮族古文字研究的光辉成果,它<br/>雄辩地证明:古老的壮族,不仅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也有与自己语<br/>言相一致的文字。近年来,经广西科学院计算中心和自治区民族古<br/>籍办的共同努力,古壮字电脑处理系统已取得成功,经国家技术鉴<br/>定通过.这一成就,将为壮族文化遗产的整理出版创造更为广阔的<br/>前景。</p><p>壮族史与广西地方史的区别与联系</p><p> 编写壮族史遇到与广西地方史的区别与联系这个问题。对这<br/>个问题,必须在编撰开始时在指导思想上有明确的认识和科学的<br/>态度。否则,就可能产生把壮族史与广西地方史混同起来的后果。<br/>本书编者认为壮族史与广西地方史的根本区别在于顾名思义,壮<br/>族史的研究对象是壮族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而广西地方史的<br/>研究对象是广西地方的发展史也包括民族史在内,但研究的对象<br/>不同,论述民族的角度不同因此,决定了各自研究性质的不同在<br/>范畴与内涵方面起码有如下区别:(一)编撰壮族史理所当然地要<br/>研究壮民族的源流,这自然要追溯至远古时代,并探寻其在各个历<br/>史时期的演变。因此其涵盖的范围就比较宽广,就不能只限于广西<br/>地域的界限了;(二)壮族主要居住在广西,但毗邻的省份也有分<br/>布,编写广西地方史就不能超出广西行政区划的范围,只有壮族史<br/>才能担当这一使命。编撰壮族史必须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发现的人<br/>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即四个发展阶段去研究,并力求在壮族发<br/>展史上起码能够大体区分人类发展普遍规律的四个阶段及其在各<br/>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至于编撰广西地方史则可不必这样做了;<br/>(三)壮族史涵盖的内容,除了民族源流外还需包含本民族在历史<br/>发展长河中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这必然要与历代中<br/>央王朝的统治政策及其民族关系息息相关。本书就是按此思路进<br/>行探索编撰的。至于编撰广西地方史,则可不必对一个民族做如是<br/>全面系统的研究;(四)在历史分期上,编写广西地方史可以参考一<br/>般地方史以历代中央王朝纪年为期,如商周时代、秦汉时代等等。<br/>而本书的历史分期则排除以上的方法,除必须遵循上述第(二)点<br/>外,还必须遵循按历代中央王朝在民族政策上的共同特征去分期<br/>的原则。</p><p> 由于壮族是土著民族,世居岭南,聚居广西,她的先民是岭南<br/>最早的开拓者,秦始皇统一岭南以来壮族纳入统一国家后仍然聚<br/>居故地.因此,其民族的发展史,自然与广西地方发展史有密切关<br/>系。值得注意的是:历代的古籍对民族问题无专门系统记载,对民<br/>族历史人物、事件及各种经济文化、人口等等统计数字都是以行政<br/>区划为单位记载下来的。因此,编撰壮族史,在引用史料时应注意<br/>分析,极力避免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地方史料去套证民族发展史,以<br/>致产生名是民族史实是地方史的后果。</p><p></p><p>本书对壮族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p><p> 各种版本的中国通史,在历史分期方面都遵循人类社会发展<br/>的普遍规律循序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br/>社会,并以此为主线贯通历代各个中央王朝。中国通史基本上是反<br/>映夏族——汉族的发展史,壮族通史则是反映壮族的发展史,考虑<br/>到壮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和夏族——汉族相比虽有一定共性,但<br/>仍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历史分期上,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抄中国通<br/>史。共性何在?编者认为,壮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br/>其社会发展长河中,人类社会发展普遍经历过的四个阶段,她也都<br/>经历过了,这就是壮、汉民族发展史上的共同性。据此,在历史分期<br/>上,本书竭力克服史料缺乏的困难.遵循四个阶段论来编撰壮族通<br/>史。差异何在了?编者认为,夏族——汉族在中华民族中以其人口之<br/>众多、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先进、力量之强大占绝对优势地位,她从<br/>夏朝以后建立了数十代中央王朝。壮族则不然,她除了先秦远古时<br/>代是独自地发展外,秦统一岭南后,她一直是在统一国家的中央王<br/>朝统治下生活繁衍的。她与蒙古族、满族曾一度入主中原成为统治<br/>民族亦不同,她从未成为统治民族,而一直是被统治、被压迫、被强<br/>制同化,同化到甚至连民族称谓、民族成分也将要被湮灭了的民<br/>族。这就是民族发展史上壮族与汉族最大的差异。壮族既然是一<br/>个长期被统治、被压迫的民族,那么壮族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兴衰起<br/>落与历代中央王朝的统治自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从研究历代中<br/>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上,找出各个阶段的共同特征<br/>以确定历史分期,可能是比较科学的方法。编者认为还在先秦远<br/>古时代,壮族的先民是处在独自发展时代,其社会结构是原始氏族<br/>部落社会或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自秦统一岭南、形成统一<br/>多民族国家以后,历代中央王朝对壮族(含先民)地区实行的政策,<br/>尽管各个朝代有千差万别,但仍然可以发现各个阶段的共同性:大<br/>约可分为郡县划一时代——奴隶制形成与发展时期(秦至隋);羁<br/>縻制度时代——奴隶制发展时期(唐至五代);土司制度时代——<br/>封建领主制时期(宋至清初);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和国民党桂系统<br/>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清中叶至民国);民族区域自治时<br/>代—社会主义时期(建国至自治区成立)。</p><p></p><p>教育与壮族发展史的关系</p><p> 已出版的各家中国通史对教育都无专门章节设置,大都只是<br/>将之与思想、文化科学等综合叙述。本书则不然,基本上各编都设<br/>有专门叙述教育的章节。本书之所以特别重视教育问题是因为它<br/>与壮族的社会发展、壮汉民族的关系、民族同化与融合有极为密切<br/>的关系。本书述及的教育内容有两方面:一为社会教育亦即壮族先<br/>民民间对民族生产、生活、习俗、历史的传统教育,母(父)教子、子<br/>教孙,代代相传。壮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壮族赖以至今仍保持其<br/>特征的原因,也是在历史长河中有相当部分先民与汉族融合后在<br/>其后裔的语言、习俗、生产、生活中仍保持某些越系因素的原因;二<br/>为学校教育即官学、书院、社学、义学、私塾等,其内容在封建王朝<br/>时代主要是儒学的传播。儒学是中原华夏文化,汉朝以后外人称为<br/>汉学,是我国封建制度的文化思想形态,她是伴随着秦汉封建郡县<br/>的设置与统治而来的。儒学在岭南越人社会传播经历了漫长的过<br/>程,较先进的地方大约始于西汉末东汉初年,而荒僻的地方如迁隆<br/>土司〔现属广西宁明县)于清光绪二十二年才建立有迁善书院,较<br/>之苍梧落后了大约1800年。但如以苍梧比之中原春秋时孔子已教<br/>化三千子弟,也是落后五百年左右的。儒学的传播是封建化的重要<br/>组成部分。所谓封建化,对于壮族先民而言,就是把原来的奴隶制<br/>或者部分地方仍保留着的原始公社制社会发展变革为封建制社<br/>会。当然,在这个巨大变革中,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所有制的变<br/>革是前提,是最基本的条件;而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br/>重要方面,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随着儒学传播的扩大深入,天、<br/>地、君、亲、师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逐渐居统治地位,从而取代了<br/>“布洛陀”原始宗教信仰及奴隶主的巫文化,它就适应经济基础的<br/>变革了。这是就社会变革的范畴而言。再就儒学与民族关系而言,<br/>则又另有更深刻广阔的内容与意义。儒学为春秋时代孔子首创,传<br/>至汉代大兴,汉武帝“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便成为汉族<br/>的正统思想。随着儒学在岭南的传播,许多壮族先民接受了汉文<br/>化,读汉书,识汉字,使汉文,用汉姓,讲汉话,与汉人通婚,以儒学<br/>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耳濡目染,天长日久,渐渐就改<br/>变了自己的习俗.终于与汉族融合了。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融合<br/>是历史的必然,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有两种现象:强制融合与自然融<br/>合。强制融合出于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自然融合才是历史的必<br/>然</p><p> 正由于儒学传播是封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封建化的重<br/>要标志。因此,她在封建化的发展进程中,一般是与生产力的发展、<br/>所有制的变革同步的。人们可以从桂东壮族地区的封建化得到大<br/>体的证明。</p><p> 至于儒学的传播与壮族先民和汉族的融合是否也同步呢?那<br/>情况就不一样了。人们可以从桂东和桂中、桂西南的壮族社会看到<br/>两种不同的情况。在桂东,随着儒学的传播,南来汉人的增多,社会<br/>制度的封建化,许多壮族先民由不编户到编户,由“僚户”、“生僮”<br/>到如“熟僮”变成“民”,逐渐与汉族融合了。但在桂中及桂西南则不一<br/>样,随着儒学的传播生产力缓慢地发展,社会制度也缓慢地封建<br/>化了,但壮人的民族特征仍保持着。可见封建化与汉化、民族融合<br/>两者不是等同的、同一的,尽管有其内在的密切联系。其差别的原<br/>因,当与地方偏僻,交通闭塞,南来汉人较少,儒学的传播迟晚且普<br/>及的程度有限等有密切联系。</p><p> 正由于教育特别是儒学教育的传播与壮族先民的社会发展以<br/>及与汉民族的融合有如此密切关系,所以本书特别设置专门章节<br/>予以叙述。</p><p><br/> 目 录......(略)<br/> </p><p>第一编壮族渊源</p><p>第一章瓯骆故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及其文化</p><p> 广西自第四纪以来,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森林茂密,动物繁<br/>多,各种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是原始人类理想的生活区域,人类很<br/>早就在这里生息、劳动、繁衍,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p><p> 但是,广西地区的考古工作开展得比较晚。直到1935年,考古<br/>学家裴文中、杨钟健和德日进等几位教授才第一次涉足广西,寻找<br/>远古人类的遗迹。但此行没有重大发现,仅在桂林、武鸣县的几个<br/>山洞里发现了一些石器。</p><p> 广西地区的考古工作,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开展起来。据<br/>统计,在瓯骆故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已有17处,为探<br/>讨广西史前居民的种族类型和体质特征以及为当今广西诸民族<br/>“寻根”觅祖提供了重要依据。</p><p>第一节巨猿与人类起源</p><p> 1 935年,荷兰古生物学家孔尼华在香港的中药铺里发现了属<br/>于灵长类的巨大的牙齿化石.其尺寸超过最大的猩猩牙齿,是一个<br/>新属新种,因而命名为“步氏巨猿”。1945年,德籍古人类学家魏敦<br/>瑞认为,巨猿应属于人的系统.最早可能起源于印度,后来分为二<br/> 支,一支向东南延伸,经泰国、马来西亚而到爪哇,演变成爪哇猿人<br/>以至现代人;另支向东北发展,经中国云南、广西、华中而到华<br/>北,演变成中国猿人以至现代人。由于巨猿是爪哇猿人和中国猿人<br/>的直接祖先,因此他建议称之为“巨人”。孔尼华同意魏敦瑞的意<br/>见,认为巨猿确是巨人,但在人类进化系统下是一个已经特化了的<br/>旁支,而不是人类的直接祖先。</p><p> 由于巨猿涉及人类的起源问题因而引起了人类学家们的重<br/>视,而孔尼华和魏敦瑞的意见是否正确,还需要更多的科学材料来<br/>论证,其中最急迫的问题首先是要弄清巨猿的产地和原生地层。在<br/>香港的中药铺中,与巨猿牙齿化石在一起的哺乳动物化石都是华<br/>南洞穴堆积中常见的种类,如猩猩、大熊猫、巨貘、熊、犀牛、剑齿象<br/>等。孔尼华根据这种情况,推测巨猿牙齿化石很可能产自华南的洞<br/>穴或裂隙堆积之中,地质时代约为中更新世。</p><p> 1956年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了广<br/>西工作队,由裴文中和贾兰坡教授率领到广西柳州、来宾、上林、武<br/>鸣、扶绥、崇左、大新等县市,调查了200多个山洞,终于在原生地<br/>层中第一次发现了3颗巨猿牙齿化石,具体地点在大新县榄圩区<br/>正隆乡那隆屯的牛睡山黑洞。裴文中和吴汝康教授对之进行了初<br/>步研究,认为巨猿属于猿的系统而不是人的系统,但为至今已发现<br/>的和人类最相近的猿类。</p><p> 1956年冬,裴文中教授再次来到广西调查。柳城县社冲村的<br/>一个农民在楞寨山的一个高出地面约90米的山洞中挖“岩泥”作<br/>肥料时,发现了一个巨猿的下领骨化石。裴文中闻讯后即赴现场进<br/>行调查和发掘,这就是后来闻名中外的广西“巨猿洞”的发现经过。<br/>此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1936至1960年<br/>陆续在巨猿洞进行了发掘共获得巨猿下领骨3具,牙齿化石<br/>1094颗(其中有37颗连在下领骨上),至少代表88个个体,其中<br/>雄性41个,雌性47个。此外,还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p><p>吴汝康教授对这些巨猿化石进行了专门研究,于1962年由科<br/>学出版社出版了其研究成果《巨猿下颇骨和牙齿化石》一书。在书<br/>中他把人猿超科分为猿科和人科;人科又分为前人亚科和真人亚<br/>科。真人亚科一包括爪哇猿人、中国猿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等,已经<br/>能够制造工具,开始有社会组织,因而可称为“社会人”。前人亚科<br/>包括山猿、巨猿和南方古猿等,已能直立行走经营地面生活,能利<br/>用天然木棒或石块来获取食物或作攻击、防御之用,但还不会用石<br/>块制造工具,还未有社会组织,因而可称为“生物人”。在时间上,前<br/>人亚科的成员可能从中新世或更早的时期,直到早更新世为止,前<br/>后2000多万年,后来,其中的若干分支都灭绝了,只有一部分发展<br/>成为真人。在这一发现谱系中,巨猿属于前人阶段末期的一个灭绝<br/>的旁支。</p><p> 在广西继大新县和柳城县之后,武鸣县甘圩步拉利山和巴马<br/>县所略弄莫山在70年代也发现了巨猿牙齿化石。这样,广西发现<br/>巨猿化石的地点有4处,地点数和化石量均成为世界之冠。迄今全<br/>世界发现巨猿的地点共有7个,其中印度、越南各1个,我国湖北<br/>省1个其余4个则全在广西。广西既然发现数童如此众多的前人<br/>阶段的巨猿,那么真人阶段的猿人、智人相应也应该在这里有所<br/>发现。特别是在广西的西邻云南省发现了元谋猿人,南邻越南发现<br/>了谅山猿人,东邻广东省也发现了早期智人马坝人,广西不应该是<br/>空白地区。这种逻辑推理的力量鼓舞着人类学家们不辞艰辛,跋<br/>涉于广西的山山水水之间。尽管直至今日,他们仍未在广西找到猿<br/>人的化石,但他们的信心仍丝毫未减。</p><p>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p><p> 自1956年以来,广西地区先后发现了16处旧石器时代人类<br/>化石,云南省文山州也发现了1处。这些人类化石,除少数为头骨<br/>和其他骨胳外,其余都是只发现牙齿。它们均发现于石灰岩洞穴<br/>中。从化石本身的特征和洞穴堆积及共生动物群等情况看皆为晚<br/>更新世的晚期智人。下面按发现的时间顺序分别介绍:</p><p>一,麒麟山人</p><p> 1956年发现于来宾县桥巩圩附近的麒麟山盖头洞的表层石<br/>笋之下。人类化石仅有颅底部分.包括大部分上颌骨和腭骨、右侧<br/>的颧骨、大部分枕骨,但三者不相连。上颌骨保留有右侧的三颗<br/>齿和第一前臼齿,左侧的第一臼齿和两个前臼齿。臼齿齿冠大部分<br/>已磨耗,前臼齿也已磨蚀到齿颈部分。据研究,这些人类化石同属<br/>一个老年男性个体。</p><p> 与人类化石共存的动物化石有鹿、猪、田螺和乌蛳等多是现<br/>生种。综合分析的结果,麒麟山人的地质时代应为更新世晚期,考<br/>古时代为旧石器晚期,在人类进化上属晚期智人。</p><p> 二、柳江人</p><p> 1958年发现于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旁的一个洞穴中。人类<br/>化石包括一个完整的头骨(缺下领骨)、最下的4个胸椎、全部5个<br/>腰椎、5段肋骨、骶骨、右髋骨及左右股骨各一段。化石的石化程度<br/>中等,骨骼多呈灰白色,仅股骨颜色呈灰色并杂有褐色斑块。</p><p> 柳江人的骨骼化石曾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br/>所测量,测量的项目和结果详见本篇第三章第一节。</p><p> 与柳江人化石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大熊猫、中国犀、东方剑<br/>齿象,巨貘、豪猪、猕猴、猩猩、獾、猪、熊、水獭、豺、牛类、鹿类等16<br/>种均是典型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常见成员。其中东方剑<br/>齿象、中国犀、巨貘为绝灭种,而大熊猫的骨骼比早更新世的小种<br/>熊猫粗大,也比现生种熊猫略大。</p><p> 从柳江人的体质特征及共生动物群判断,柳江人所处的地质<br/>时代是晚更新世,它比山顶洞人和资阳人早,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br/>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代表了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见图<br/>二)<br/> 三、灵山人</p><p> 1960年发现于灵山<br/> 县城郊马鞍山的东胜岩、<br/> 葡地岩和石背山的洪窑洞<br/> 等3个洞穴内。<br/> 在东胜岩发现一块颞<br/> 骨的鼓室部,两枚牙齿〔上<br/> 门齿及上臼齿各一枚)及<br/> 一段右侧股骨上段,约相<br/> 当于全长的1/3,石化程<br/> 度不深。两枚牙齿有磨损,<br/> 门齿舌面呈铲形。从保留<br/>的部分股骨头和股骨体观察,与现代人基本相同。</p><p> 葡地岩发现的人类骨骼,甚为破碎,可辨别出部位的有二三小<br/>块顶骨、额骨的眶上缘及一块额骨的眉间部分。另外还有一块额骨<br/>(额结节之间的正中部分),其内面可见额骨脊的末端。</p><p> 洪窑洞的人类骨骼有一块顶骨、一小块髋骨、半块髌骨及一枚<br/>上臼齿、两枚门齿。牙齿磨耗相当严重,应是一个老年个体。</p><p> 以上人类化石至少属于4个个体。各洞中堆积及其动物化石<br/>也大体相同,有熊、中国犀牛、野猪、鹿、牛、貘等,都是第四纪晚期<br/>的种属。由此推断,灵山人的地质年代可能属于晚更新世晚期 。</p><p>四、荔浦人</p><p> 1961年发现于荔浦县两江乡苏村水岩东洞的黄色堆积层中。<br/>仅有一枚人牙.为左下第2前臼齿,齿冠的咬合面在远中部分略受<br/>磨蚀。由此估计,可能属12-15岁的小孩个体。这枚人类化石牙<br/>齿与现代人的下第二前臼齿非常相似,但比现代人的粗大,具有一<br/>定的原始性。</p><p> 与人牙化石共存的动物化石有华南豪猪、大熊猫、野猪、鹿、牛<br/>等,其时代可能属更新世晚期</p><p> 五、干淹人</p><p> 1972年发现于都安瑶族自治县加贵乡加图村干淹岩洞。人类<br/>化石仅有两枚牙齿,为右侧上门齿和左下第一或第二臼齿。牙齿呈<br/>黄白色,均石化。齿尖顶已磨耗,唇面二尖尤甚,约属青年个体。二<br/>齿均不粗壮.原始性质不明显。</p><p> 共存的哺乳类动物化石有豪猪、熊、大熊猫、沙獾、剑齿象、巨<br/>貘、中国犀、猪、鹿、牛类共11种。时代为更新世晚期。</p><p> 六、都乐人</p><p> 1975年发现于柳州市郊都乐盘龙洞。人类化石包括一段股骨<br/>和一枚乳齿。股骨半石化,远端和近端破损。乳齿为上第二臼齿。</p><p> 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有豪猪、熊、狼、沙獾、马、鹿、牛类、猪,无<br/>古老的绝灭种,其时代约为更新世晚期口。</p><p> 七、九头山人</p><p> 1975年发现于柳州市东南约6公里的九头山的一个溶洞中,<br/>仅有前臼齿化石一枚。伴出的动物化石有大熊猫、豪猪、狼、猪、羊、<br/>鹿、牛等,时代应为晚更新世。</p><p> 八、九楞山人</p><p> 1977年发现于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乡东风村九楞山的一个<br/>洞穴中。人类化石有四枚牙齿,其中三枚恒齿,一枚乳齿。恒齿左<br/>上第一或第二臼齿、左上第三臼齿,右下第一或第二臼齿,均属中<br/>年个体。乳齿为右下第二臼齿,从其远中侧存在一接触面和磨损的<br/>情况看,属于一个7-8岁小孩个体。该乳齿表现了一定的原始特<br/>征,但在一般形态上则与现代人的同种牙齿没有区别。</p><p> 与九楞山人伴出的动物化石有华南豪猪、灵猫、古爪哇豺、貉、<br/>鬣狗、中国黑熊、大熊猫巴氏亚种、似高冠剑齿象、亚洲象、巨貘、中<br/>国犀、短吻腭等35种。其中绝灭种类6种,仅占全部种类的<br/>17.1%。据此判断,它们生存的时代为晚更新世,应是晚期智<br/>人。</p><p> 九、宝积岩人</p><p> 1979年发现于桂林市宝积山宝积岩的灰黄色堆积中,仅有两<br/>枚人牙,为右下第二臼齿和左下第三臼齿。</p><p> 与宝积岩人牙化石共出的哺乳动物化石有称猕猴、长臂猿、中国<br/>熊、巴氏大熊猫、最后斑鬣狗、竹鼠、巨貘、中国犀、野猪、剑齿象等<br/>16种。其中仅剑齿象、巨貘、中国犀、巴氏大熊猫、最后斑鬣狗为绝<br/>灭种类。由动物群的性质看,宝积岩人所处的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br/>期。</p><p> 十、老磨槽洞人<br/>1979年发现于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老磨槽洞。人类化石包括头骨、<br/>肋骨、椎骨和肢骨。头骨(含下额骨)呈浅黄白色,石化程度<br/>中等。属晚期智人。</p><p> 十一、定模洞人</p><p> 1979一1980年间发现干田东县祥周模范村定模山宝模洞的<br/>褐黄色砂质粘土中。人类化石有三枚牙齿,为左上第二臼齿,左<br/>第一臼齿和右上第一或第二臼齿。从臼齿的磨损情况看,左上第二<br/>臼齿可能属于25岁男性个体,左下第一臼齿可能属于30多岁的<br/>中年个体,右下第一或第二臼齿属于一个成年个体。</p><p> 与定模洞人类化石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大熊猫、东方剑齿<br/>象、巨貘、纳玛象、大猩猩、猩猩、中国犀、野猪、中国熊、虎、最后<br/>斑鬣狗等,均是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常见成员,其中绝灭种6<br/>个。据此推定.定模洞人的时代为更新世晚期。</p><p> 十二、白莲洞人</p><p> 1980年发现于柳州市东南部12公里都乐村的白面山南麓白<br/>莲洞的暗黄褐色的亚粘土中。人类化石仅有2枚牙齿,为左下第三<br/>臼齿和右下第三臼齿,石化程度较深。左下第三臼齿,硕大粗壮,似<br/>属一男性个体;右一下第三臼齿,体积较小,显得纤细,咬合面有一定<br/>程度的磨蚀,颊侧磨蚀程度较大,似属一青年女性个体。这两枚人<br/>牙在个别性状上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如右M3齿冠基部有齿带<br/>的痕迹等,但在更多的性状上与现代人牙无异。</p><p> 与白莲洞人牙化石伴出的动物化石有猕猴、大熊猫、熊、中国<br/>犀、剑齿象等,其中中国犀、大熊猫、剑齿象等是绝灭种,由此判断,<br/>白莲洞人的时代约为晚更新世末期。</p><p> 十三、甘前洞人</p><p>1981年发现于柳江县土博乡四案村甘前山的一个岩洞中。人<br/>类化石有9枚牙齿,其中左上内侧门齿1枚,左上第一臼齿1枚,<br/>右上第一臼齿3枚,右上第二臼齿1枚,右上第三臼齿1枚,右下<br/>第一曰齿1枚,右下第二乳齿1枚。至少分属5个不同个体,老年、<br/>青年、幼年均有。</p><p> 与甘前洞人类化石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华南豪猪、猩猩、猕<br/>猴、中国熊、大熊猫巴氏亚种、最后鬣狗、爪哇豺、虎、剑齿象、巨貘、<br/>中国犀等18种,其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故甘前洞人应为晚期智<br/>人。</p><p> 十四、甘怀岩人</p><p> 1981年发现于忻城县古蓬镇怀山甘怀岩,人类化石仅有一枚<br/>牙齿,为右上第二臼齿。与人牙化石伴出的动物化石有熊、猴、野<br/>猪、鹿、华南豪猪、竹鼠、剑齿象等,为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br/>群”成员。</p><p> 综合甘怀岩人牙化石的性状、伴出动物群成分的分析以及人<br/>牙和动物化石上的堆积物的对比,甘怀岩人的时代估计是更新世<br/>晚期。</p><p> 十五、那来洞人</p><p> 1984年发现于隆林各族自治县祥播乡红岩山那来洞的黄色<br/>粘土中。人类化石仅有两枚牙齿,为左上第二臼齿和左下第二臼<br/>齿。这两枚人牙石化程度中等,磨耗程度大体相同,尺寸大小亦相<br/>当,可能是同属一个25岁左右的青年个体。</p><p> 与那来洞人共存的动物化石有猕猴、古爪哇豺、中国熊、巴氏<br/>大熊猫、虎、华南豪猪、中国犀、野猪、剑齿象等14种,其中绝灭种<br/>类4种,占28.5%,应属更新世晚期。</p><p> 十六、宾山下洞人</p><p> 1985年于靖西县新靖镇宾山下洞的黄褐色砂质粘上层中发<br/>现,有4枚人牙化石,为右下第一前臼齿、第二乳臼齿、外侧门齿和<br/>右上第一自齿各一枚分别为幼年和青年个体。</p><p> 与人牙化石伴出的动物化石有华南豪猪、猕猴、虎、大熊猫、亚<br/>洲象、巨貘、野猪等18种,其时代应为更新世晚期,故宾山洞人为<br/>晚期智人。</p><p> 十七、西畴人</p><p> 1965年和1973年发现干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br/>畴阳河源头的仙人洞内,主要有人牙化石5枚,分属2个以上个<br/>体。经古地磁法测定,距今2万年以上。</p><p> 伴生的动物群成员有鼠、虎、象、马、鹿、牛、熊、野猪等32种,<br/>其中绝灭种有6种。由测定的年代及动物群体的性质看,西畴人为<br/>晚期智人</p><p>第三节旧石器文化</p><p> 人类学家认为,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应是木质工具。但<br/>这只是一种推论,因为木器易腐坏,难以长久保存下来。现在所能<br/>见到的,只是不会腐烂的原始人类加工制造的石器,瓯骆故地上发<br/>现的旧石器(即打制石器),绝大多数是以砾石制成的。人们选择大<br/>小适中的砾石,直接用砾石石块进行捶击,制造出合适的刃部和尖<br/>端,以便在生产和生活中用于砍砸、挖掘。</p><p> 瓯骆故地上的旧石器,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现的,据不完<br/>全统计,目前已发现的旧石器地点已有100多处。在广西的百色、<br/>南宁、钦州、玉林、梧州、桂林、柳州、河池8个地区和云南省文山州<br/>都有发现,其中百色地区尤多。从地理上看,这些旧石器主要发现<br/>在靠近河边的山坡上或石灰岩山洞中。</p><p> 在山坡上发现的旧石器,广泛分布于较大河流的阶地山坡上,<br/>但也有的远离较大江河。它们大部分都是裸露于地表,只有少部分<br/>发现于地层中。而且,石器都是单独存在,迄今尚米发现与之共存<br/>的人类化石或哺乳动物化石。另外,这类旧石器,往往呈地带性分<br/>布,其中有两个地带很值得注意:一是广西东部梧州市西南的西江<br/>两岸,一是广西西部百色地区右江盆地中的右江两岸。</p><p> 梧州市的旧石器:1963年进行文物普查时曾在市西南部的西<br/>江两岸挂榜山、金鸡蛋山、娱蚣山、夜鸡山、上旺村背山等地发现了<br/>一连串的打制石器地点,但迄今尚未开展进一步的工作,因而对这<br/>些旧石器地点的地层及其内涵还不清楚。</p><p> 右江盆地河流阶地上的旧石器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才发现<br/>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地质、考古学家和人<br/>类学家曾多次莅临考察。1982年,以广西文物工作队为主,组织各<br/>地区各县的文物考古专业人员,到百色地区进行了文物普查,仅在<br/>百色、田阳、田东和平果等4县境内的右江两岸的河流阶地上发现<br/>的旧石器地点就有75处,并采集到各种类型的打制石器1100多<br/>件。1993年3-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广<br/>西博物馆联合在百色盆地的百色市百谷、田东县坛河两个地点进<br/>行试掘,在网纹红土地层中发现石制品近500件以及共存的玻璃<br/>质陨石。这些发现对百色盆地的旧石器考古有重大突破,但由于正<br/>式的发掘报告尚未发表,下面仅就过去做过调查和试掘的上宋村<br/>和长蛇岭两个地点进行介绍。</p><p> 百色上宋村:位于百色镇西大约11公里的右江南岸,附近为<br/>剥蚀的丘陵区。当地沿着右江,发育有三级阶地。第一级阶地高出<br/>右江河面7--10米,由灰黑色的含砾石沙质上堆积而成;第二级阶<br/>地高出右江河面约15米.由灰色、灰褐色砾石层及砂质土堆积而<br/>成。第三级阶地高出右江河面约35米,地层不整合于第三系地层<br/>之上。石器发现于上宋村西南约300米的第三级阶地的堆积中。石<br/>器地点的剖面自下而上分为7层,其中,第1层为上新统,2一7层<br/>为下、中更新统,第7层之上为上更新统。石器发现于第7、5层中,<br/>共有11件。均以细砂岩、石英岩砾石制成,器类有石核4件、刮削<br/>器1件、砍砸器6件。</p><p> 石核基本上是利用砾石的一侧或一端向一个方向连续打击。<br/>其中一件是利用块扁平砾石,从同一端向同一方向打击,石片疤<br/>较浅;石片剥落的边缘又有许多小疤,这可能是该标本曾作为砍砸<br/>器使用或进一步加工为砍砸器所致。另一件的两面均有剥片痕迹,<br/>一面的石片疤棱角清晰,另一面的石片疤则经受过不同程度的磨<br/>损。</p><p> 刮削器较厚,轮廓呈半月形,一面保留砾石面。加上集中在半<br/>月形的弧边,向一面打击,石片疤短而宽,且多层重迭。</p><p> 砍砸器的形状有2件略呈扇形,有4件近似三角形,均由一<br/>面向另一面打击。呈扇形的,有件是在相邻的两边单向加工,形<br/>成两直刃。呈三角形的有一件为沿着扁平砾石的两边单向加工而<br/>成,其右侧边加工较多,石片疤多短而宽,左侧边的下端有许多小<br/>块石片疤,上端则仅有大块石片疤;两边相交形成的尖端,未做进<br/>一步加工,但有零星碎片剥落的痕迹,可能是使用所致。</p><p> 新州长蛇岭:位于百色盆地中段的右江北岸,东距田东县城<br/>14公里,在长蛇岭的坡脊上,到处可见石器。1978年10月,广西文<br/>物工作队曾在该岭北脊上挖了8条探沟,将8条探沟的地层综合<br/>起来看。长蛇岭石器地点的地层从上到下可见5层,石器见于属更<br/>新统的第二层中,该层为棕黄色粘土,无层理。</p><p> 长蛇岭的石器,在地表上采集的102件,在地层中出土的4<br/>件,共106件,均以砾石或砾石石片制成。其岩质有:砂岩66件(占<br/>总数的62. 2%,下同),硅质岩22件〔20.8%),石英岩9件<br/>(8.5%),燧石4件(3.8%),粗砂岩2件(1.9%),角砾岩2件<br/>(1.9%),页岩1件(0.9%)。这批石器按其形状和用途,可分为砍<br/>砸器、尖状器和刮削器三类,此外,还有一些石片。</p><p> 砍砸器,数量最多,约占石器总数的45. 3%,而且个体硕大,<br/>最大的长18、宽16、厚8厘米,重1926克;最小的长10、宽6,厚4<br/>厘米,重159克;一般以重600-1000克为多。其加工方法主要是<br/>锤击法,也有碰砧法。以单个砾石制成的,加工主要集中于砾石的<br/>一端或一侧,多从较平坦的一面向隆凸的一面单向打击成刃缘;器<br/>体大部分仍保留砾石面;有的刃缘经第二步加工修整。以砾石石片<br/>制成的,是利用从大型砾石上落下来的大型石片的利刃稍微加工<br/>而成,加工时多由背面向劈裂面敲击。加工的结果,形成侧刃、端<br/>刃、尖刃等不同器形。如标本P79511,近似三角形,是从砾石的尖<br/>端两侧向内交互打击,正面与背面中线各有一棱,使器体横截面呈<br/>菱形。正面两侧的石疤宽大而浅,背面的疤痕浅而密,尖端扁平。</p><p> 小形尖状器,以砾石石片制成,最大者重179克,最小者重26<br/>克。例如标本P79529,器体呈三棱锥状,三锥体的一面为原砾石<br/>面,另两面为劈裂面,两个劈裂面所夹的一棱似乎稍经修整,尖端<br/>呈扁薄鸟啄状。标本P79599,有如乌龟伸头状,加工时沿两侧边缘<br/>由劈裂面向砾石斜击,石片疤浅平,两侧边缘薄锐,于下端内收成<br/>尖.正面(砾石面)一脊从基部连到尖端;背面(劈裂面)平整,几乎<br/>未见向该面打击的石片疤。</p><p> 刮削器,也是小型石器,多以砾石石片制成,个别用小块砾石<br/>制成。未见修理台面。多以自然砾石面为打击台面,进行垂直打击。</p><p>大部分刮削器都有使用痕迹。其中P79523号标本由地层中掘出,<br/>以一扁平的砾石石片制成,经过第二步加工.于刃部单面连续打<br/>击.石片疤凹凸不平,呈梯状重迭。标本P79591,器形扁薄,略呈三<br/>角形,有三边利刃,制作比较精致,凸面片疤重迭,有三条棱脊分别<br/>延续到三个角尖,加工只在左右侧边缘进行,由平整的劈裂面向凸<br/>面敲击.两侧缘显出内凹。</p><p> 石片,形状不规则,大小很悬殊,小者重9克,大者重480克。<br/>在打片时,多以砾石面为台面,少数以石片疤为台面,但未经修理。<br/>许多石片的刃缘都有使用痕迹。</p><p> 综观右江盆地各山坡上的旧石器,可将它们的特点归纳为如<br/>下几点:(1)石器多以砾石石核制成,个体硕大,器身上保留较多的<br/>砾石面;(2)加工方法主要是锤击法,直接打击,少数为碰砧法。加<br/>工时以单向打击为主,部分交互打击,制作粗糙.经第二步加工者<br/>较少;(3)打击台面为砾石面或石片疤,没有“修理台面”,主要进行<br/>垂直打击;(4)绝大部分有使用痕迹.</p><p>右江盆地山坡上的旧石器,由于尚未发现共存的哺乳动物化<br/>石或人类化石,因而在判断其年代时缺少了生物学依据,只有一些<br/>零星的第四纪地质学的材料可供参考。据广西地质局区域地质测<br/>量队报道,在右江盆地高出河面60-70米的红色粘土和砾石层<br/>中,含有白河丽蚌化石,证明此层应属中更新世;而右江盆地含旧<br/>石器的第二级阶地堆积应属于此层。另外,广西水文工程地质队的<br/>专家在对广西各地的第四纪地层和阶地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后指<br/>出,百色附近上宋村一带含旧石器的三级阶地与南宁盆地的邕江<br/>四级阶地相当。而南宁盆地的四级阶地在地层上以长岗岭组(Q2)<br/>佛子岭亚组(Q2)为代表,与裴文中和黄万波鉴定的高出地面30-<br/>50米或高出河面30-70米的中更新世洞穴堆积相当.</p><p> 另外,1993年3-4月在右江盆地的网纹红土层中发现了与<br/>旧石器共存的玻璃质陨石。据鉴定,这种陨石是在73万年前落下<br/>地面的,有的学者据此推定,右江盆地的旧石器的年代应与陨石落<br/>下地面的年代相同,即当在距今70多万年前。这类陨石落下地<br/>面的年代已经经过科学鉴定,因而是可信的,如果这些陨石坠落地<br/>面后即与石器一同进入地层。那么,石器的年代即与之坠落地面的<br/>时间相同,因而瓯骆故地早期原始人类活动的历史也将向前推进<br/>到70多万年以前。</p><p> 除在山坡上发现有旧石器以外,在瓯骆故地的许多石灰岩山<br/>洞里也有发现。这类山洞,一般高出地面3-30米,洞内的空间比<br/>较宽敞,洞口大致朝南,洞外有缓坡便于出入,附近有水源便于生<br/>活。例如桂林宝积岩和柳州白莲洞,就是这类山洞的典型代表。</p><p> 桂林宝积岩宝积山位于桂林市区的中山北路,是一座海拔<br/>219米的石灰岩孤山。该山溶洞颇多,但规模均较小,只有宝积岩<br/>规模较大。宝积岩原来的洞口已崩塌,今所见洞口约呈三角形,高<br/>约4米,方向为南偏西20度。洞口高出附近地面7一8米,高出附近<br/>水塘的水面约12米,洞口有主洞和若干支洞。主洞进深长达44<br/>米.高2--5米,宽6-22米,从洞口往里,为逐渐下斜的缓坡,坡度<br/>11度。洞内的堆积物大多已被挖掘搬走,从残留下来的3处堆积来<br/>看,其原生堆积物自上而下可分为3层石器、人类化石和哺乳动<br/>物化石均出于灰黄色胶结层。在三处残存堆积中,均发现哺乳动物<br/>化石。而人牙化石和打制石器仅见于第一处石器,共发现12件,其<br/>中石核7件、砍砸器4件、刮削器1件,均以石英粗砂岩砾石用锤<br/>击法单向打击制成。</p><p> 石核的大小不一,长度7-13厘米不等,也没有一定的形状,<br/>扁形、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均有。器身上未见修理台面,以砾石<br/>面为台面直接用锤击法进行打片,因而在台面上留下宽浅的石片<br/>疤,打击点及半锥体多模糊不清。砍砸器中,两件均近似四边形,有<br/>一件近似三角形,有一件近似椭圆形。四边形砍砸器中的一件,两<br/>端经过修理,砾石面较窄的一端至少打了三下,形成一个粗糙的凸<br/>刃;另一端亦有打击痕迹,石片疤重迭,端刃较锋利。近似三角形的<br/>一件,打击加工集中于自然砾石面的一侧,形成较直的刃部,刃角<br/>82度;石片疤内凹,较宽大,长宽大体相等,并且呈阶梯状重叠,由此<br/>看来,应经过重复加工,呈椭圆形的一件,是沿着砾石的周边单向<br/>扫击而成,形成上小下大的弧形刃部,侧边锐,中部隆起,横截面呈<br/>三角形;凸刃上有使用痕迹。刮削器是直接利用一块椭圆形的小砾<br/>石加工而成,两面均保留砾石面,局部经过二次加工,形成半月形<br/>凸刃。</p><p> 柳州白莲洞遗址:白面山为一座孤峰,海拔为249.8米。白莲<br/>洞洞口朝南,高出附近地面约27米,海拔高度为123. 3米,洞口高<br/>5-6米,洞体宽敞,宽18米左右,分为外厅和长道两部分。长道位<br/>于外厅的两侧,与地下河道相连。残留的洞内堆积物分布于外厅的<br/>东部和西部。东部堆积物的剖面自上而下分为8层,而西部堆积物<br/>则分为10层。东西两部分堆积的剖面层次虽有不同,但东部剖面<br/>的第7层与西部剖面的第2层在后室中部接为一体,这就使东西<br/>部堆积的对应关系清楚了.</p><p> 由各层出上的遗物来看白莲洞遗址显然包含了旧石器时代<br/>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其间的标志之一,就是东部7层和西部<br/>2层相接的钙板。此钙板以上为新石器时代堆积,以下为旧石器时<br/>代堆积。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西部5、7二层的石器共有81件,其<br/>中砍砸器4件,刮削器9件,尖状器2件,砾石石核1件,燧石石核<br/>31件,砾石石片6件,燧石石片19件,有使用痕迹的石片9件。这<br/>批石制品的特点,首先是砾石石器与燧石小石器的组合,这种现象<br/>在广西的旧石器中尚较少见。其次,石器以单向打击为主,制造粗<br/>糙,类型不分明,对它们划分型式比较困难。</p><p> 对广西第四纪洞穴中堆积物的年代,已故的中国著名史前学<br/>家裴文中教授曾在1966年指出,更新世早期主要是胶结坚硬的黄<br/>色堆积;更新世中晚期可能为红色或淡红色堆积,胶结程度因环境<br/>而不同,以含有大量的现代介壳为特点的胶结或不胶结的灰色堆<br/>积,多半是新石器时代的堆积物。这种推断基本是正确的,以桂林<br/>宝积岩而言,含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石器的文化层,也是胶结坚<br/>硬的黄色堆积;共存的哺乳动物化石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br/>成员。其中剑齿象、巨貘、中国犀、巴氏大熊猫、最后斑鬣狗为绝灭<br/>种。根据这些情况判断,该堆积层的年代应为更新世晚期.相当于<br/>旧石器时代晚期.</p><p> 柳州白莲洞遗址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该遗址出土的动物<br/>化石中绝灭种或在当地已绝迹的种类如中国犀、大熊猫、剑齿象<br/>等.仅见于下部堆积,而不见于上部堆积里。从石器制作技术来看.<br/>西部5、7层均未见磨制石器,而仅见打击石器,到3层才出现件1穿<br/>孔砾石。这种层次的关系说明,即使3层不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br/>而5、7层必属之无疑。</p><p> 以上对广西洞穴类型旧石器年代的推断,得到了C14年代测定<br/>和铀系法年代测定的支持。据北京大学考古系C14实验室对桂林宝<br/>积岩和柳州白莲洞堆积不同层次的钙板和骨化石进行测定的结<br/>果,宝积岩深4-6厘米的钙板的C14年代为距今24760士1000年,<br/>深67-72厘米的钙板的C14年代为距今士2000年,第6层年代为<br/>35600士1500年。而柳州白莲洞西部堆积第10层钙板表面的C14<br/>年代为37000士2000年,第6层骨化石的铀系年代为28000士<br/>2000年,第4层钙板的C14年代为26680士625年。看来,桂林宝积<br/>岩和柳州白莲洞下层的年代大致相同,其石器应属于旧石器时代<br/>晚期,距今约有25000-35000年左右。</p><p> 综观瓯骆故地上的旧石器,可以粗略地看出其发展的概貌。山<br/>坡上的旧石器,尽管其绝对年代还有待做进一步的研究,但其相对<br/>年代应比山洞中的旧石器早。地理环境不同的两种旧石器,虽然有<br/>着许多共同的特点,如以砾石石器为主,加工方法多为单向打击,<br/>没有修理台面,等等。但总的看来,山坡上的旧石器和山洞中的旧<br/>石器相比,前者个体比较硕大,加工比较粗糙,更多地显示出石器<br/>的原始性。到距今2万年以上的旧石器时代末期,不仅出现了骨<br/>器、箭镞等较进步的工具,还出现了类似北方细石器的小型石器。<br/>这类小型石器,不能单独使用,需要镶嵌在骨质或木质的把架上,<br/>成为复合工具才便于使用。另外,这时的石器不仅是打制的,还出<br/>现了刃部磨光和穿孔石器。这些技术上的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一般<br/>规律是相吻合的。</p><p> 在经济形态上,在旧石器时代的前一阶段,瓯骆故地上的原始<br/>先民主要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经济生活反映在旧石器文化上,就是<br/>石器的类型较少,主要是用于挖掘、砍砸和刮削的尖状器、砍砸器<br/>和刮削器。而到旧石器时代的末期,出现了箭镞和穿孔石器,就使<br/>狩猎的效益大大提高。另外,以往传统的采集经济,仅限于陆上的<br/>森林中或山坡上,采集的对象主要是野生植物的果实和根块。但到<br/>了旧石器时代末期,瓯骆故地上的原始先民们已经把采集经济的<br/>领域从陆上扩大到水域之中,采集的对象扩大到水中的螺蚌。人们<br/>轻易地采涝这些螺蚌,用火加热后剔食其肉,丢弃其外壳,因而出<br/>现了众多的贝壳遗存。水中的螺蚌,数量众多,机动性远比陆土的<br/>动物小得多,采捞它们比较简易。这样采捞水中的螺蚌,就成了贩瓯<br/>骆故地上原始先民们的主要经济生活之一。</p><p></p><p></p><p></p><p><br/>第二章瓯骆故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及其文化</p><p></p><p> 大约跟今1万年前.瓯骆地区的原始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br/>发展时期——新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的改善和进步,使社会生<br/>产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原始居民增强了与大自然、野兽斗争的本<br/>领,经营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得多,从而使生活来源有了某些保障。<br/>在这一历史时期里,原始居民的经济生活也相应地发生了一定的<br/>变化,其文化亦更为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由干亚热带地理气候<br/>的特殊性,使所有这一切变化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p><p>第一节物质又化与精神文化进步的主要标志</p><p> 综观瓯骆故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比起前期的旧石器盯时代文<br/>化有了明显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一、原始居民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其文化遗址比旧石器时<br/>代明显增多.而且分布范围更加广泛。目前壮族地区发现的新石器<br/>时代遗址已达四五百处,在广西桂林、柳州、梧州、钦州、玉林、 河<br/>池、南宁、百色以及云南文山等地区,都发现有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br/>其中又以桂江、柳江、浔江、郁江和左右江下游流域发现的遗址<br/>最多。</p><p> 二、出现了原始村落。发明了杆栏式居住建筑,原始居民己过<br/>着较为长久的定居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先民们逐步脱离<br/>了长期赖以栖息的天然住所一岩洞,在附近的河谷台地上乃至<br/>丘陵一带劳作和居住。从壮族地区江河两岸发现众多的文化堆积<br/>—厚达二三米的贝丘遗址以及横县西津、秋江、邕宁县长塘,扶<br/>绥县敢造等贝丘遗址里发现的墓葬可以看出,当时的原始居民应<br/>是以氏族为单位,在河畔的台地上“依树积木”构建寮棚定居。因为<br/>当时上述地区尚是地广人稀,丛林茂密,野兽横行.加上炎热多雨<br/>的气候,原始居民们要在这样艰险的自然环境里定居,必须建造离<br/>地而居的房屋,才能保障自身的生命安全。因此简陋的寮棚式干<br/>栏,即如史书所说的“巢居”、“构木为巢”或“结栅而居”,便应运而<br/>生。</p><p> 三、发明了石器的磨光技术。石器的磨光技术是石器发展史上<br/>的一次革命,它是人类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即打制石器)进入新石<br/>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原始社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br/>要表征。因为石器磨光技术的发展是原始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br/>中,经过不断地摸索.有意识地对传统石器工具进行改革的结果,<br/>其优良性能是能加宽石器的刃部,增大其使用面,并使之扁薄锋<br/>利,达到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同时还能使所制作的石器器形趋于<br/>规范及其使用功能的定向化,它还开创了磨制抛光工艺的先河,为<br/>后来的磨制抛光工艺的广泛运用奠定了基础。壮族地区原始居民<br/>的石器磨光技术曾经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新石器时代早期<br/>遗址,如桂林l甑皮岩、柳州鲤鱼嘴、南宁豹子头等遗址出土的磨制<br/>石器有的仅为刃部磨光,而通体磨光者,也多保留有打击疤痕,反<br/>映了磨光技术尚处在初创阶段。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其石<br/>器的磨光技术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这一时期的遗址所出土<br/>的磨光石器不仅数量多,种类亦丰富多样,而且器形规整,制作精<br/>致,特别是广西南部地区出土的大石铲,不仅个体硕大,造型美观,<br/>规整对称.而且通体光滑如镜,其石器的磨光技术和制作工艺已发<br/>展到十分精巧的程度,为国内外所罕见。</p><p> 四、发明了陶器。在桂林甑皮岩和柳州鲤鱼嘴遗址的下文化层<br/>以及南宁豹子头等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里,都发现有陶器(片),这<br/>些陶器均为手制的红褐色或灰褐色夹砂粗陶,器形尚较简单,只有<br/>圆底的釜、钵、罐类.外壁饰有绳纹和划纹。遗址出土的木炭、兽骨<br/>或螺壳标本经作C14年代测定,结果为距今,9000年左右.也就是<br/>说,广西桂林甑皮岩等遗址出土的陶器(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br/>代最为古老的陶器. 陶器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壮<br/>族地区旧石器时代的结束和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是壮族先民富于<br/>创造和勤劳智慧的结晶。因为在陶器发明之前,人们制造的各种器<br/>物,虽有精湛的制作技巧,但都只是改变材料的形状,却没有改变<br/>其材料的任何性质。陶器则不然,其泥质器坯经过烧制,使之发生<br/>了化学变化,变成一种新的物质——陶。有了陶器.人们就可以用<br/>它来炊煮食物和烹饪菜肴,有利子食物的消化,增进人体的健康</p><p> 五、发明了原始农<br/> 业。新石器时代早期,壮<br/> 族先民的经济生活虽以<br/> 渔猎生产为主,但贝丘<br/> 遗址出土的各式石斧、<br/> 石锛,石棒、石磨盘、蚌<br/> 刀等耕作、收割和谷物<br/> 加工等工具,说明当时<br/> 已出现了原始农业,这<br/> 是妇女们在长期的采集<br/> 过程中,将野生植物进<br/> 行人工栽培和种植的结<br/>果。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大石铲、石锄、石犁等新型工具的普<br/>遍使用,壮族地区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耕作范围已由原<br/>来的江河两岸逐步扩大到附近的丘陵地带,耕作方法也有了改进<br/>------由刀耕火种发展为锄耕农业。</p><p> 六、出现了家畜的饲养。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贝丘遗址里,出<br/>土有大量的牛、猪、鹿、羊类动物骨骼,仅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猪<br/>骨就有67个个体。经鉴定,其中有一部分系人工饲养。①</p><p> 七、丧葬形式已趋制度化。在广西桂林甑皮岩,柳州鲤鱼嘴,横<br/>县西津、秋江、邕宁长塘、扶绥敢造等贝丘遗址里,都发现有集体丛<br/>葬的墓地,而且流行屈肢蹲葬,说明当时的丧葬已约定俗成。</p><p> 八、发明了原始纺织。在壮族地区诸多的遗址里,出土有各种<br/>形式和质料的算盘珠形或圆饼形纺轮,此外还发现了许多与原始<br/>纺织有关的网坠、骨针等遗物。说明当时人们已懂得利用野生植物<br/>纤维来纺线结网或织布。</p><p> 综上所述,新石器时代是壮族古代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br/>要时期,是壮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上述<br/>的诸多成就是壮族先民在与大自然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实践中,<br/>不断开拓进取的成果,是他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壮族古代<br/>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并且对后来壮族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br/>的影响。</p><p>第二节甑皮岩人及其又化</p><p> 甑皮岩人避址位于广西桂林市南郊独山西南面。1965年考古<br/>工作者在桂林地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并作了试掘,发现不少石<br/>器、陶片和5具人骨骼。1973年进行正式发掘,在厚达2.6米的文<br/>化堆积层内,含有大量的螺蚌壳、兽骨、灰烬、炭屑等物,还发现埋<br/>葬密集的人骨架和石器、陶片、骨器、蚌器等新石器时代遗物.在洞<br/>内里侧的石板上还存放有一堆石器半成品和石料。经对不同深度<br/>的木炭标本进行C14年代测定,上部标本的年代为距今7680士150<br/>年,下部标本的年代为距今9000士150年。也就是说,甑皮岩遗址<br/>的堆积可分为两个时期的文化层,下层的年代约距今9000年,上<br/>层的年代约距今7500年左右。类似这样的既为居住地,又为墓地<br/>和石器加工场,而且保存也较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在<br/>壮族地区乃至华南地区尚较少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p><p> 甑皮岩人遗址的面积约200平方米。在已发掘的60多平方米<br/>的范围里,共发现人骨架18具。其中保存较为完整、葬式也比较明<br/>显的有15具,其中10具为屈肢蹲葬;3具为侧身屈肢葬;2具为二<br/>次葬;其余3具因骨胳散乱且残缺不全,故葬式不明。其墓葬均处<br/>在松散的贝丘堆积之中,虽实行单个丛葬,但因贝丘堆积层结构疏<br/>松,故未见有明显墓圹,也没有发现葬具。在一位老年妇女和一位<br/>中年妇女身上撒有赤铁矿粉;一位老年男子身旁有2件蚌刀;另在<br/>一个中年男子、一个老年男子和一位老年妇女的头部附近发现有<br/>鹅卵石和青石板,其他未见有随葬品。经对14具人头骨进行鉴别,<br/>其中有3具属未成年个体,5具属成年女性,6具为成年男性。在<br/>11具成年人头骨中。有10具为中老年人,1具为壮年人。另外,至<br/>少有4具成年人头骨上有人工挫伤的痕迹。其头骨特征表明甑皮<br/>岩人属蒙古人种,与现代分布在华南、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等地<br/>的南亚种族比较接近。其头骨上若干“赤道人种”的特征是继承和<br/>发展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体质特征的结果。甑皮岩人遗<br/>址出土的石器以打制为主,打击方法比较简单多单面加工,除了<br/>石片石器中的刮削器略有修整外.其余多没有进行第二步加工,具<br/>有旧石器时代的传统特点。其器形种类也较少,只有砍砸器、盘状<br/>器、刮削器三种,与壮族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中常见的打制石器,<br/>无论在制作方法和器形上都有诸多相同之处。磨制石器较少,只有<br/>斧、锛、矛、穿孔器、砺石等,而且以刃部磨光的居多,通体磨光的很<br/>少,说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还很低,石器的磨光技术尚处在初创阶<br/>段,而且还保留着浓厚的旧石器时代的传统。甑皮岩人还利用动物<br/>的肢骨磨制成骨锥、骨镞、骨鱼镖、骨针、骨笄等;利用蚌壳制成蚌<br/>刀、蚌铲、蚌勺和蚌饰等生产生活用具另外,靓皮岩人已会制作陶<br/>器,其陶器均为手制的夹砂粗陶;胎厚达2. 6厘米,而且火候较低,<br/>颜色不均,表明是露天烧造。其器形主要有敞口、直口或敛口的罐、<br/>釜、钵、瓮等。陶器表面纹饰简单,仅有绳纹和少量篮纹、划纹和席<br/>纹,反映了制陶工艺的原始粗糙。</p><p> 甑皮岩人遗址的文化堆积以及内含人量的螺蚌壳及兽骨、灰<br/>烬等物说明当时的原始居民曾在此岩洞里居住了相当长的时间.<br/>从出土的骨鱼镖、骨镞、石矛以及大量的螺蚌壳、鱼骨、兽骨来看,<br/>当时甑皮岩人的经济生活仍以渔猎和采集为主。渔猎和采集的对<br/>象除了江河沼泽里的螺、蚌、鱼、鳖类之外,还有丛林里的鸟兽类,<br/>其中既有豪猪、鼠、鹿、鹿、羊、苏门羚、猴、山灵猫、食蟹蠓、鸟等较<br/>小型的动物,也有牛、象、野猪、豹、貉等大到凶猛的动物,说明当时<br/>人们猎取对象的众多和狩猎能力的提高,并且出现了可用于远距<br/>离射杀或投刺的弓箭、矛枪、鱼漂等工具。特别是弓箭的发明,是甑<br/>皮岩人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因为“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br/>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因<br/>而也要同时熟悉其他许多发明,”当然,从民族学资料看,原始人<br/>围猎大型凶猛的野兽,更多的还是使用一端削尖的长木棒。这种尖<br/>木棒既可近刺也可远掷.狩猎效果优于石器。此外,甑皮岩人已开<br/>始饲养家畜。据动物学家对发掘出来的40个猪个体的头骨或颚骨<br/>进行鉴别,1岁以下的幼猪个体有8个,1-2岁之间者26个,2岁<br/>以上者6个,而且像野猪那样既长且粗壮的犬齿少见,犬齿槽外突<br/>的程度很差,门齿一般都较细弱。这些现象显示在人类驯养条件<br/>下,猪的体质形态的变化。也就是说甑皮岩人在狩猎过程中,已<br/>懂得将捕获的幼猪进行人工饲养。他们开创了瓯骆故地家畜饲养<br/>业的先河,并且说明猪是壮族先民最早饲养的一种家畜,同时也是<br/>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种家畜。甑皮岩人将野猪驯养成家<br/>猪,增加了生活资料的来源,使人们因意外原因无法捕获猎物时,<br/>可宰杀所饲养之猪维持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不使食物断绝。此外,<br/>从遗址里出土的许多石斧、石锛、蚌刀等生产工具来看.当时,甑皮<br/>岩人可能已发明了原始农业,即人们在采掘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br/>茎和果实的实践过程中,掌握了它们的生长规律,而后将之进行人<br/>工种植。原始农业的出现与发展,为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定居以<br/>及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p><p> 丧葬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原始居民“灵<br/>魂不灭”或“祖先崇拜”观念及其原始宗教的一种载体。甑皮岩人遗<br/>址发现的排列密集、葬式统一的墓葬,说明当时的丧葬制度已经形<br/>成。人骨架四周无明显坑迹和葬具,而且极少随葬品,又说明当时<br/>生产力的低下,丧葬方法的原始和死者生前社会地位的平等。在<br/>18具人骨骼中,唯有2具妇女的骨骸上撒有赤铁矿粉,这种特殊<br/>的丧葬礼仪,似表明妇女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寓<br/>含着深沉的原始宗教意义,显示着甑皮岩人对红色的崇拜和对生<br/>命的渴望。</p><p><br/>第三节鲤鱼嘴人及其文化</p><p> 鲤鱼嘴人遗址位于柳州市南郊的大龙潭北面的鲤鱼嘴山岩<br/>下,1980年调查发现,尚存面积6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1.5---<br/>2. 1米,内含密集的螺蚌壳、兽骨、灰烬以及石器、陶片、骨器、蚌器<br/>等新石器时代遗物.经发掘,发现该遗址堆积中存在两个不同时期<br/>的文化层相叠压,即下文化层为粘结的黄褐色土,厚100---170厘<br/>米,内含有密集的个体硕大、颜色发黄的螺蚌壳以及兽骨和一组人<br/>骨架,同时还出土一批打制石器、石核、石片和一件刃部磨光的石<br/>器以及少量的夹砂陶片;上文化层为结构疏松的灰褐色土,厚<br/>14-40厘米.内含大量螺壳和兽骨,但螺壳的个体比下文化层小,<br/>且颜色发白,出土汀打制石器、石核、石片、磨光石器、骨器、蚌器、陶<br/>片等。自鲤鱼嘴遗址的下文化层的年代早于桂林甑皮岩人遗址的<br/>下文化层.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上文化层的年代则为新石器时代<br/>早期的中晚期阶段。鲤鱼嘴遗址是瓯骆故地迄今发现的具有较为<br/>明确的两期文化层相共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它的发现,<br/>不仅对壮族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揭<br/>示壮族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p> 在已发掘的60平方米的范围内的下文化层上部,共发现6具<br/>人骨骸.其中4具为仰身或俯身屈肢葬,其他2具因骨骼不全.故<br/>葬式不明。人骨架四周未见有明显墓坑,亦无葬具和随葬品.说明<br/>当时的丧葬制度虽已形成,但其葬法仍很原始。</p><p> 鲤鱼嘴遗址下文化层出土的石器共47件,除一件为刀部磨光<br/>的石斧和一件穿孔器外,其余45件均为打制石器,器形有砍砸器、<br/>刮削器和尖状器,制作方法比较简单,主要采用直接打击法单向加<br/>工,保持着旧石器时代的传统。磨制石器不仅数量少,而且仅有刃<br/>部磨光,其它部分仍保留着打击疤痕,反映当时的石器磨制技术尚<br/>处在初始阶段。出土陶片仅有8片,皆为手制,除一片为泥质陶外,<br/>其余7片均为夹砂红陶,而且火候很低,质软,胎壁厚薄不均,表面<br/>饰粗、细绳纹,说明当时的制陶方法还很原始。所有这些,反映了新<br/>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特征,即石器仍保持着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风<br/>格,但又出现了少量的刃部磨光的石器和制作方法原始粗糙的陶<br/>器等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因素。其上文化层出土的石器和陶器,无论<br/>是种类还是制作技术,都比下文化层有着明显的进步,其主要标志<br/>是磨制石器的数量和器形增多,而且几乎均为通体磨光;其次是陶<br/>器中除了下层所见的夹砂粗陶外,泥质陶的数量明显增多,而且胎<br/>壁较薄,纹饰多样,除了下层所见的绳纹外,还有划纹和弦纹。此<br/>外,还发现有下文化层未曾见到的蚌刀。</p><p> 鲤鱼嘴人是柳州一带继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之后出现的一批<br/>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居民。从遗址依山傍水的位置和遗址堆积中含<br/>有大量的螺壳兽骨等情况来看,当时人们的生活仍是以渔猎和采<br/>集经济为主,而且应是按照性别和年龄的自然分工,妇女主要在大<br/>龙潭一带的浅水中捕捞螺蛳、蚌类以及鳖、龟、鱼、螃蟹等,青壮年<br/>男子则到附近的山林中狩猎,获取的兽类有鹿、猪、牛、豪猪、犀牛、<br/>竹鼠、猴、熊等动物。由于大龙潭一带的天然食物资源比较丰富,也<br/>较容易获取,加之有岩穴作为住所,所以当时人们已过着较为稳定<br/>的生活,他们平时在一起共同生活和劳动,死后也埋葬于自己的氏<br/>族墓她里。</p><p>第四节西津人及其文化</p><p> 西津人遗址位于广西横县南面约5公里的郁江南岸西津水电<br/>站旁的丘坡上.遗址面积长58米,宽14米。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br/>南宁地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1965年进行发掘。其文化堆积厚<br/>1-3米.内含密集的螺蚌壳、兽骨、灰烬及人骨架等,还发掘出一<br/>批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新石器时代遗物。在已发掘的144平方<br/>米范围里,共发现墓葬100多座,是壮族地区迄今发现的墓葬最多<br/>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p><p> 西津人的墓地实行单人集体丛葬,墓葬分布密集,排列较有规<br/>律,葬式也较规范,即位于墓地中心的14号墓为侧身屈肢葬,环绕<br/>其四周者则多为屈肢蹲葬,但墓坑多不明显,亦未见有葬具遗迹,<br/>普遍有一三件石器、蚌器、骨器或石块等随葬品并且还出现一些<br/>特殊的葬法,如6、10、11、15号墓的人骨四周,有用小砾石围成的<br/>整齐的长方形框;14号墓中除了人头骨旁放置一块大石头外,其<br/>手和脚上各横放一个猪的下领骨,有的墓底垫有一层白胶泥,或曾<br/>用火烧烤;还有的人骨架上撒有赤铁矿粉。此外还发现一座母子合<br/>葬墓。所有这些,说明当时西津人的丧葬习俗已形成较为严格规范<br/>的制度,显然要比桂林甑皮岩人、柳州鲤鱼嘴人和扶绥敢造人的葬<br/>法进步,反映出西津人的祖先崇拜、灵魂不灭观念、氏族观念以及<br/>祈求祖先神灵庇护的功利意识更加强烈,更加明确。墓地里出现的<br/>母子合葬墓,说明当时的社会形态已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br/>期。此外西津遗址的墓葬如此众多,似又超出了一个氏族成员人<br/>数及其正常死亡的范围,故其墓地性质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一个氏<br/>族世代在此定居,其死者不断地埋葬干其墓地中,天长日久,才形<br/>成范围如此之大、墓葬如此众多的墓地;另一种可能是其墓地并非<br/>是一个氏族的墓葬,而是两个以上的有亲缘关系的氏族大家族或<br/>部落的墓地。墓葬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葬法,如用小砾石在尸体四<br/>周围成方框,人体上放置猪的下领骨或撒赤铁矿粉等等,可能是当<br/>时人们对于氏族中有过重要贡献或德高望重的死者的特殊葬法。<br/>西津人选择贝丘作为墓地并且流行屈肢蹲葬,表明他们与桂林甑<br/>皮岩人、扶绥敢造人属于同一种文化类型。可惜的是,西津人墓葬<br/>出土的人骨骼标本虽已采集,但还来不及进行鉴别和测量,就在<br/>‘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四旧”毁掉了,使许多科学研究与比较工<br/>作无法开展,造成了无可弥补的损失。</p><p> 西津人使用的石器为打制、刃部磨光和通体磨光三类,器形有<br/>斧、凿、锛、矛、刀、网坠等,其中以斧类居多,并出现了大量的有肩<br/>石斧,但磨制石器上多留有打击片疤的痕迹,表明其磨制技术尚较<br/>原始粗糙。西津人制作的陶器均为手制的夹砂粗陶,胎壁厚重,火<br/>候偏低,器表多饰绳纹,也有的饰篮纹或划纹,反映出制陶方法的<br/>原始性,但当时人们已懂得在陶土里掺和石英砂及贝壳粉等耐火<br/>材料,使之作为炊煮器,受火烧烤时不易破裂。西津人还利用大蚌壳<br/>琢磨成各种形式的刀、匕、网坠等器物,并且还以动物的肢骨琢磨<br/>成锥、镞、笄、锛、鱼钩等器具,制作精致。但从其整个文化面貌来<br/>看,还具有诸多的原始性质,其年代可能与桂林甑皮岩上文化层相<br/>当,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偏晚阶段或新石器时代中期。</p><p> 从遗址堆积中含有大量的螺壳、蚌壳、兽骨以及出土的石矛、<br/>网坠、鱼钩、骨镞等渔猎工具来看,当时西津人的经济生活应是以<br/>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因为当时这一带的自然食物资源非常丰富,<br/>江河沼泽中有丰富易取的螺蚌和鱼类,山林里有众多的鸟兽类,<br/>猪、牛、羊、鹿、麂、狐、獾、箭猪、竹鼠、猴等动物是西津人日常猎取<br/>的对象,有时还捕获大象、虎、犀牛等大型凶猛的动物。但从发掘出<br/>来的石斧、石锛、石刀、蚌刀、石杵和磨盘等农业工具和谷物加工工<br/>具来看,当时很可能已出现了原始农业,但还只是一种辅助性的经<br/>济。</p><p> 西津人遗址位于郁江河畔的台地上,距离郁江水面约20米。<br/>遗址中螺蚌壳堆积之多,说明西津人曾在此定居了很长时间。在地<br/>广人稀的原始时代,人们要在丛林茂密、野兽横行、炎热多雨、地面<br/>潮湿、瘴气弥漫的自然环境中居住,就不能建像中原地区原始居民<br/>所构筑的半地穴式房子,而需要搭离地而居的干栏式寮棚。这样的<br/>建筑形式既干燥、通风、凉爽,又能防止毒蛇猛兽的伤害,确保人身<br/>的安全。</p><p>第五节敢造人及其文化</p><p> 敢造人遗址位于扶绥县城西南约4公里的左江南岸。遗址面<br/>积约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内含大量螺蚌壳、兽骨、墓葬<br/>以及些打制和磨光石器、陶片等新石器时代遗物。1973年考古<br/>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在6.2X1.6米的探沟里,共发现14<br/>具人骨架。因这些人骨架均处在结构松散的螺壳堆积层中,故没有<br/>看到明显的墓坑,亦未发现有葬具的遗迹,而且其骨骼多残缺不<br/>全。从人头骨的位置和方向判断,其葬式有5具为屈肢蹲葬,3具<br/>为仰身直肢葬,6具为侧身葬。有一仰身直肢葬者的上肢骨弯向胸<br/>前,手端放在锁骨处,右手伸直.但被一块砾石压住;下肢叉开,似<br/>是临死时作挣扎的姿态。另2具侧身屈肢葬者骨架相依,面部相<br/>对,似为合葬。除一头骨旁有一骨笄外,其余未见有随葬品。遗址<br/>的贝丘堆积及其发现的人骨骸,表明敢造人在这里居住很长时间,<br/>并且还设置专门的墓地,形成了一定的埋葬制度,但其尸骨排列无<br/>序,无随葬品,又说明其葬法的原始。</p><p> 敢造人遗址的堆积物以及出土的石器和陶器的形制与制作方<br/>法、墓葬制度等所反映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形态、生活习俗、宗<br/>教信仰、社会形态乃至文化面貌及其年代等,都与桂林甑皮岩和柳<br/>州鲤鱼嘴遗址的上文化层以及西津人遗址基本相同。</p><p>第六节小河洞人及其文化</p><p> 小河洞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br/>栗坡县附近的畴阳河西岸。该洞穴遗址于1974年发现次年进行<br/>清理。遗址文化层为80厘米厚的黑褐土堆积,里面含有熊、鹿、野<br/>猪、虎、竹鼠等野生动物和家畜马的遗骸。底部含有大址螺蛳壳。出<br/>土文物有数百片陶片和打磨精细的11件石器,其中有有段石斧、<br/>有段石锛、有肩石斧、梯形石锛、三角形石刀、鱼形石刻装饰和正方<br/>形纹饰的石印模等;陶片多为手制夹砂灰褐印纹陶釜、平底陶罐、<br/>陶钵等器皿残片,主要纹饰为绳纹,另有划纹和附加堆纹等。以<br/>上石器与广东南海西樵山、广西左右江流域出土的石器相似,陶器<br/>组合及纹饰则与甑皮岩等地的基本相同。</p><p> 小河洞新石器文化遗址应是西畴人古文化的继续和发展。在<br/>西畴仙人洞和麻栗坡小河洞之间,沿畴阳河一带的塘房小独山、蚌<br/>谷花子洞、海子狮子山、革机丁急洞、岔河小独山、岜基小独山、漂<br/>飘曲家湾等地又采集到50余件石器和100余片夹砂红灰色陶片,<br/>其石器也多为有肩石斧和有段石锛,最大的石锛长38厘米、刃口<br/>宽8厘米;最小的长6厘米、刃口宽4厘米。最大的有肩石斧长18<br/>厘米、刃口宽12厘米;最小的长5厘米、刃口宽4厘米。同时采集<br/>到的还有石凿、砍砸器和刮削器,当地壮族群众称新石器时代的石<br/>斧为“砍法”,意即天斧。至今仍将它作为可以降魔驱邪的圣物加以<br/>崇拜。</p><p> 与上述文化遗址并存的,还有蚌谷、海子狮子山岩洞壁画和麻<br/>栗坡大王岩画等文化遗址,毗邻的广南八宝、邱北曰者和金平县等<br/>地也发现有此类器物和岩画。另外,位于滇东和滇中的宣威尖角<br/>洞,曲靖蝙库坑,晋宁石寨山,昆明官渡,安宁王家滩,江川头嘴山、<br/>光山、螺蛳山,元谋大墩子、大那乌,姚安方家屯等地的洞穴遗址、<br/>贝丘遗址和台地遗址也出土了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和几何印纹<br/>陶。泥陶内外壁和胎质中,还残留有清晰的稻谷壳和稻芒的印迹,<br/>整粒的碳化稻谷也偶有发现,且稃毛俱在。同时出土的还有陶纺<br/>轮、陶丸、陶网坠、骨铲、骨锥和有孔蚌刀等。这些文化遗址和小<br/>河洞的一样,与我国长江以南的“百越文化”或“东南海洋文化”是<br/>一致或相似的。</p><p> 小河洞及其周围乃至滇中的新石器文化,其共同特征是:</p><p> 一、都以热带、亚热带的江边河畔及湖泽之滨为共同生活的场<br/>所。其遗址的种类一般是洞穴、贝丘和台地三种,大体早期多为洞<br/>穴遗址,中、晚期多为贝丘遗址和台地遗址。</p><p> 二、把江边泽畔的条块状砾石敲裂或劈开,制成单边刃口的有<br/>肩石斧和有段石锛,或者用灰黑色的角质岩及灰白色砂岩为原料,<br/>进行精细打磨,使其肩部成直角形、刃端呈斜坡状,而且通体磨光。<br/>与此同时,还制作有石铲、石凿、石刀及其它各种砍砸器、刮削器和<br/>研磨器,并用其加工骨、角、牙、蚌等器物,加工竹木工具和木石并<br/>用工具。</p><p> 三、烧制的陶器以夹砂拍印绳纹粗陶最有代表性,晚期普遍生<br/>产和使用几何印纹软陶和硬陶为适应纺织和捕捞业的需要,他们<br/>还烧制陶纺轮和陶网坠。</p><p> 四、用上述生产工具在江河之滨或湖泽之畔进行原始的稻作<br/>生产同时捕捞螺、蚌、鱼、虾.猎取走兽、飞禽,并用陶釜、陶罐煮食<br/>物吃。</p><p> 五、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房屋建筑采用“干栏”式,并以棉麻<br/>制品为衣。</p><p> 小河洞人及其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br/>的物质文化,而且还创造了具有浓重宗教色彩的原始精神文化。在<br/>离小河洞不远的一座崖壁上,有他们用红、白、黑三种颜色绘制的<br/>原始人群画像和动物,画面高达8米,宽有6米,其中最为醒自的<br/>是两位3米高的裸体女人,此即著名的大王岩画。云南省博物馆专<br/>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历史记录,当地壮族则把它视为<br/>女神或“咪弘”(意即母皇),这也许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在西畴<br/>县蚌谷、海子中的狮子山上,有一组同时代的岩洞壁画,画中除有<br/>裸体人物、太阳、月亮、水、火、水牛、狗等图案外,还将人牵兽、骑<br/>兽、猎兽、驯兽的原始生活场面绘在洞壁上,这反映新石器时代的<br/>人们已开始驯养各种动物。</p><p>第七节贝丘文化</p><p> 贝丘文化是指原始人类以采集螺蛳、蚌类等水生软体动物和<br/>捕鱼狩猎为主要生活来源所遗留下来的一种文化遗存,亦即原始<br/>人类把剔食过后的螺蚌壳和兽骨遗弃一处,经不断堆积,日久愈<br/>多,形似小丘,故名“贝丘”,考古学称之为“贝丘遗址”,现在的当地<br/>居民称之为“螺蛳山”,国外则称为“庖厨”,即原始人类的生活垃圾<br/>堆。因而,贝丘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地区出现的一种原<br/>始文化遗存。这类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和东南亚等亚热<br/>带地区的江河畔及其附近的山洞和滨海一带。壮族地区是贝丘遗<br/>存的主要分布地之一,在桂江、西江、柳江、红水河、郁江、邕江、左<br/>江、右江流域以及北部湾畔,都发现有贝丘遗址,其中桂林甑皮岩,<br/>柳州鲤鱼嘴,防城亚菩山、马兰咀、较杯山,横县西津、秋江,邕宁长<br/>塘,南宁豹子头、青山,武鸣岜勋,扶绥江西岸、敢造等遗址先后进<br/>行了发掘或试掘,基本弄清了它们的文化内涵及其年代。</p><p> 贝丘文化是壮族地区原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其遗<br/>存所处在的具体位置,又可分为洞穴贝丘、台地贝丘和海滨贝丘三<br/>种类型,其中,洞穴贝丘和台地贝丘的文化内涵比较接近,其堆积物<br/>主要由淡水中的软体动物硬壳组成.种类主要有乌螺、田螺、三角<br/>帆蚌、环带丽蚌、多瘤丽蚌,背瘤丽蚌等,并且还有众多的兽类动物<br/>遗骨。略为不同的是,洞穴贝丘遗址多处在距离江河较远的山洞<br/>里,但山下附近有溪河和湖沼;台地贝丘则分布于江河两岸的一级<br/>台地上。海滨贝丘则主要发现于北部湾畔的丘坡上,旁侧有由内陆<br/>流入大海的淡水河,其堆积物主要是各种海生的软体动物贝壳,包<br/>括牡蛎、文蛤和魁蛤等,也有少量的乌蜘蛳、田螺等淡水软体动物以<br/>及各种兽类动物遗骨。</p><p> 壮族地区贝丘遗址的共同特征:(一)堆积厚(一般多在1米以<br/>上,最厚可达3米),面积大〔一般为200平方米,最大的达1000平<br/>方米以上)。(二)墓葬处于贝丘堆积之中,台地和海滨遗址中只有<br/>原始居民的垃圾场〔贝丘〕,但未发现其居住建筑遗迹。(三)出土的<br/>石器多为打制,磨制石器相对较少,有的仅在刃部磨光;通体磨光<br/>者器身多保留有打击疤痕,反映了磨制技术的原始性。(四)皆出土<br/>陶片.而且多为手制的夹砂陶,火候偏低(经测定为680度左右),<br/>胎壁厚,质地粗软,且多饰绳纹,反映其制陶技术的原始性(五)贝<br/>丘堆积物虽以螺蚌壳为主,但还有多种兽类动物骨骸,反映当时渔<br/>猎和采集经济还很不发达。(六)出土有各式石斧、石锛、石刀、蚌<br/>刀、石棒、石磨盘等农业生产工具,说明当时已出现了原始农业,但<br/>仍属一种辅助性经济。(七)墓葬制度已形成,流行屈肢蹲葬,但人<br/>骨架排列无序,多种葬式井存,而且少有随葬品无葬具,反映了墓<br/>葬制度的原始;(八)贝丘堆积庞大,说明当时人们已过着较为稳<br/>定的定居生活。以上共同特点反映了壮族地区的贝丘文化属于同<br/>一种文化类型,而且它们的年代、社会组织及经济形态、生产方式、<br/>文化面貌、宗教信仰等也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说壮族地区贝丘<br/>遗址的年代多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其中洞穴贝丘的年代相对较早,<br/>即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前期,台地和海滨贝丘的年代则相对较晚,<br/>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后期,有的可能已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这<br/>类文化遗存是原始时代渔猎和采集经济的产物其社会形态应为<br/>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p><p> 壮族地区的贝丘<br/> 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已<br/> 经萌芽,到了旧石器<br/> 时代晚期已有了一定<br/> 的发展,来宾麒麟山<br/> 人、柳江思多岩、陈家<br/> 岩、柳州白莲洞人以<br/> 及其他山洞遗址的胶<br/> 结堆积层里,已发现<br/> 有许多螺蚌壳与兽骨<br/> 共存。到了新石器时<br/> 代早期,贝丘文化开<br/> 始进入高度发展的时<br/> 候,其遗存不仅数量<br/> 剧增,分布范围广,而<br/> 且堆积庞大,内涵丰<br/> 富。到了新石器时期<br/> 中期,随着原始农业<br/> 的发展,贝丘文化逐<br/> 渐衰落。贝丘文化是<br/> 壮族先民在生产力尚<br/> 较低下的条件下,因<br/> 地制宜,充分利用当<br/> 地丰富的水生食物资<br/> 源的结果,是先民们<br/>在长期的实践中,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开创的一种有效的生<br/>产生活方式。因为自古以来,壮族及其先民聚居地河网交织,湖泊<br/>密布,土地肥沃,丛林茂密,加上温热多雨的自然气候,非常适宜于<br/>各种螺蚌等水生软体动物乃至兽类的成长繁殖,其资源极为丰富。<br/>原始居民们在长期的渔猎和采集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现这些丰富<br/>易取的水生软体动物。不仅可以熟食充饥,而且味道鲜美。据检验,<br/>螺蛳肉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磷、钙、<br/>铁以及多种维生素等,而且还具有较高的食疗价值。我国传统医学<br/>认为田螺性味甘寒,无毒具有清热利尿,消署解渴,滋肝养肝,治<br/>黄胆等功效,故至今人们吃起来仍然津津有味,百吃不厌。当然,原<br/>始居民们还不懂得其营养价值,只是采集它作为一种充饥的食物<br/>罢了。而且居住地附近的湖泽河边浅滩上螺蚌十分丰富,无须特别<br/>工具便可随手捡来,比起到丛林中狩猎,收获要稳定得多。从各贝<br/>丘遗址发现的灰烬及陶片来看,当时人们极可能是用陶容器把螺<br/>蚌煮熟后剔吃。与此同时,原始居民还从事狩猎和农业生产,以扩<br/>大和丰富其生活资料来源。所有这些生产劳动,都是以氏族为单<br/>位,按照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自然分工,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各个贝<br/>丘遗址,应是一个母系氏族的聚落点,贝丘既是他们的垃圾堆,同<br/>时又是埋葬本氏族死者的墓地,其居住地也应在贝丘旁侧,各氏族<br/>成员平时在一起劳动生活,死后一同埋葬在本氏族的墓地里,从而<br/>形成了别具地方特色的贝丘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br/>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经验的日趋丰富,原始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br/>并逐步成为社会主要的经济部门,渔猎和采集经济逐步退居次要<br/>地位,贝丘文化亦随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浓厚农耕文化性质<br/>和地方特色的大石铲文化。</p><p><br/>第八节大石铲文化</p><p> 大石铲文化是广西南部地区特有的以大石铲为主要特征的一<br/>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类型。在这类文化遗存中出土遗物以各<br/>种形体硕大、造型独特、平整光滑、制作精致的石铲为主要特征,故<br/>名。</p><p> 经多年调查弄清,这类大石铲遗址集中分布在壮族聚居的桂<br/>南地区靠近江河湖泊的丘陵岗坡上,目前已发现130多处,在两广<br/>地区的40多个县市都有发现,其中又以隆安县东南部、扶绥县北<br/>部和邕宁县西北部交界处即左右江下游及其交汇处一带分布最为<br/>密集,出土的石铲数量最多,器形最丰富,地理上也连成一片,而零<br/>星出土石铲的地方北到柳州、河池,东到北流、贺县,西达德保、靖<br/>西,南及合浦、海南岛;与广西相邻的广东省封开、德庆、兴宁等县<br/>和越南广宁省也有个别出土。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对<br/>扶绥县的那淋、韦关、中东,隆安县的大龙潭,邕宁县的坛洛以及靖<br/>西、武鸣等地的大石铲遗址进行了发掘,基本弄清了这类遗存的面<br/>貌及其文化内涵。</p><p> 从调查和发掘的资料看,集中分布于桂南壮族地区的石铲遗<br/>址的内涵物非常单纯,除了石器之外,几乎别无他物。在出土的石<br/>器中,除了少量的石斧、石锛、石锄、石凿、石犁、石祖(男性生殖器)<br/>之外(约占出土石器总量的10-20%),绝大多数是各种形式的大<br/>石铲,有的遗址出土物几乎全部是大石铲,如隆安县大龙潭遗址共<br/>发掘出石器233件,除了一件石凿和一件棱形石器外,其余皆为石<br/>铲。各遗址出土的石铲,形制规范,造型独特,工艺精巧,为其他<br/>地方所罕见。按石铲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其共同特征是上部皆<br/>有一个小凸柄,双肩弧刃。各个类型的差异主要在于腰部和肩角所<br/>呈现的不同形态,如I型为小柄.双平肩,直腰,弧刃。II型亦为小<br/>柄,双肩(或平或斜),弧刃,但腰间两侧略内弧呈束腰状;III型为小<br/>柄,双肩或二重双肩,束腰,弧刃,但肩角出现三凹三尖的锯齿形分<br/>叉。壮族各地乃至广东和越南等地所发现的石铲.其形制<br/>都属上述三种类型之列。但其个体大小悬殊,最小者长只有5-7<br/>厘米,宽34厘米,厚0.7厘米左右;最大者是隆安县大龙潭遗址<br/>出土的一件石铲,高73厘米,宽43厘米,厚3厘米.可谓石铲之<br/>王;一般石铲高25厘米,宽16厘米,厚1. 5厘米左右。其中以I、<br/>II型石铲分布范围最广,在大石铲分布区几乎都有发现;但又以<br/>II、III型石铲个体最为硕大,制作也最为精致,尤其是III型石铲,多<br/>见于大石铲遗址分布密集的左、右江交汇处一带。在如此广大地区<br/>出土的石铲形制如此规范,说明其具有同源关系,也就是说.左、右<br/>江交汇一带应是大石铲文化发源的中心区,而后逐渐向四周传播<br/>扩展。</p><p> 大石铲文化经历了一个从产生到发展以至衰落的演变过程。<br/>大石铲是壮族先民为适应当地原始农业发展的需要而发明的一种<br/>新型生产工具。它们的不同形制,是原始居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br/>践中,为提高石铲的劳动效率而不断对之进行改造的结果。因而,它<br/>们之间的演变关系也是比较清楚的,即I型石铲的祖型是本地区<br/>常见的有肩石斧,所以二者的基本形制相同,只是为了便于耕作,<br/>将石铲个体加大。因而可以说,I型石铲是有肩石斧的放大型。II<br/>型石铲又是由I型石铲发展演变而成,所以二者的柄、肩和刃部形<br/>态相同,唯一不同的是II型石铲的腰间两侧略呈内弧,这是人们为<br/>了便于用绳索绑缚木柄,以增加其牢固性而改造的结果.因为大石<br/>铲是一种木石复合式的农业生产工具,使用时需加一条木柄,并且<br/>用绳索类把木柄与石铲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人们手持木柄,脚踏铲<br/>肩即可翻土耕作。而I型石铲的腰部两侧平直,使用时捆绑木柄的<br/>绳索易于上下移动,造成脱落,必须重绑,影响耕作效率。II型石铲<br/>内弧的腰间可使绑索固定于其中不使其上下移动,有效地增强了<br/>木柄的稳定性。而III型石铲在II型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改进,除了腰<br/>间内弧外,两边肩角设有锯齿形凹叉,这显然是为更有效地增加捆<br/>绑绳索的部位而设,其性能比II型石铲更优。因而可以说,III型石<br/>铲是三类石铲中的成熟型,亦是石铲文化中的精华,不仅其制作工<br/>艺最复杂最精致,造型美观独特,而且其功能与内涵也是丰富多样<br/>的。因为III型石铲(也有一部分II型)的个体普遍较硕大,既长又<br/>宽,刃口厚钝,似不适用于掘土,也容易折断,而且这类石铲出土时<br/>多数成组叠立,刃部朝天,或围成圆圈,圈内为火坑。据此推断,这<br/>些大型石铲很可能已从实用的生产工具分化出来,变成一种与农<br/>业生产活动有关的祭祀性礼器或某种宗教意义的象征物。尽管如<br/>此,大石铲的主体功能与性质是实用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可以肯定<br/>的,它们是壮族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的产物。这种大石铲文化萌芽于<br/>新石器时代中期,兴盛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工具出现以后,大<br/>石铲文化逐渐衰落,春秋战国时期已少见其踪迹。</p><p>石铲多用细砂质页岩加工制成。其制作工艺比其它石器<br/>杂得多,不仅制作工序较为复杂,技术难度大,而且选料讲究,并非<br/>凡石可用,随处可得。石铲的制作一般要经过选取石料、打坯、切<br/>割、磨光等主要工序。选取石料是制作石铲的第一道工序,而砂质<br/>页岩石料只分布在一定地区的河岸边或山坡上,虽然其岩石具有<br/>发育良好的层理,但也需要人工开采才能获得。这就需要相应的撬<br/>取石片的工具和技术,以取得适合于制作石铲的石料;第二道工序<br/>是打坯和切割,当取来石料后,便按照所制石铲的形状及大小,在<br/>板块状料石上划出线框,先用石锤敲去边缘多余部分,制成粗坯,<br/>然后再用坚韧锐利的工具,依线切割;若石料过于厚重,还须敲削<br/>去余部,使之变薄,且要厚度均匀。现各地出土的石铲,切线垂直平<br/>整,弯曲自然,厚度均匀.工整对称;有的石铲边上还留有细长的切<br/>割凹槽,有的石铲背面尚留有清晰的鱼鳞状剥削痕迹,当时究竟使<br/>用何种工具将石料切割得如此平直光洁,转折自然,棱角分明,因<br/>没有发现其遗物.故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但这种切割制作石铲<br/>的工具的硬度必定比其石料更为坚韧锐利是可以肯定的,否则就<br/>不可能将石铲边缘切割得如此规整。第三道工序是对石铲进行抛<br/>光处理,即把切割出来的石铲粗坯用砺石对其两面和四周边缘进<br/>行磨光,其磨光工艺大抵要分两道工序,先是用颗粒较粗的砂岩磨<br/>石把石铲磨平。然后再用细砂岩磨石进行细磨抛光。现在所见的<br/>各类石铲,两面平整光滑如镜,其切面也做了进一步的磨光处理,<br/>反映出当时的石器磨制技术已达到相当娴熟高超的水平。而这些<br/>形制规范、工艺精致的石铲,不可能是谁人都可以制作,应是由氏<br/>族中富有经验的工匠专门制作出来的。</p><p> 如前所述,大石铲是从有肩石斧发展演变而成,是壮族先民为<br/>适应当地原始农业发展的需要而发明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工具。<br/>在石铲上加绑一根长木柄,其功能用途与现代壮族民间的铁铲或<br/>锸相似,可用来翻土、掘沟、理埂、碎土或平整土地使用时,手持木<br/>柄,脚踏铲肩,将铲刃插入土中后,达到翻土耕作的效用。伴随大石<br/>铲出现的还有石锛、石锄、石犁等工具。大石铲遗址多分布在距离<br/>江河较远的丘陵岗坡上,遗址内少见渔猎经济性质的工具,表明新<br/>石器时代晚期壮族地区的原始农业已有了较大的发展,耕作方法<br/>也有了一定的改进,生产规模和耕种面积进一步扩大,即由原来的<br/>江河两岸扩大延伸到附近的近临湖泽水源的丘陵地带。正是大石<br/>铲、石锄和石犁等新型工具的使用,才使生产效率提高,改进耕作<br/>方法,扩大耕种面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成为可能。《交州外域记》<br/>云:“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br/>其田,因名为雒民”。雒田即壮语“(那)麓”,指山麓间所耕种之田。因<br/>壮族地区多山岭,到处群山起伏,丘陵绵延山岭之间,分布着许许<br/>多多大小不等的谷地,俗称“(弄)”或“峒”。这些(弄)或峒的地形多呈盆<br/>形或漏斗状,其间多有水潭、落水洞或溪河。每当雨季来临,山洪暴<br/>发,低洼的弄或峒中极易积水成泽。随着积水的增多上涨,四周的<br/>坡地则逐渐被水淹没。洪水消退后。其弄或峒里的积水水位亦逐<br/>渐下降,四周被水淹的坡地又恢复原貌。这样的坡地“从潮水上<br/>下”,每当洪水消退后,四周坡地上的低凹之处,仍保留着积水,这<br/>一处处残留积水的凹坑里,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而岭南地区是野<br/>生稻最多的地方,先民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步认识到野生稻<br/>的生长规律,于是就利用“从潮水上下”的“那麓”稍加耕作加工,使<br/>野生稻变为人工种植。随着生产经验的不断积累,耕作的面积亦日<br/>趋扩大,并发展到围筑田埂以积水耕种。在海滨,每当潮水上涨时,<br/>水位提高,河流的淡水流向大海时,随之水位也提高.这时人们就<br/>可以把河流的淡水引入离海滨较远的台地,修筑田埂,蓄水种植水<br/>稻。桂南地区的大石铲遗址多分布在地势较为低矮的岗坡上,附近<br/>多有水塘、水潭或小溪河,与雒田的地形特征基本相同。而这些田<br/>地现在仍为当地壮族人民所耕种。可见,当时的耕作方式已从前期<br/>的刀耕火种发展到锄耕农业阶段,这是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因为<br/>采用锄耕方法之后,土地得以翻动,其土质结构由板结变为疏松,<br/>杂草也被清除,保证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使其产量的提高成为可<br/>能。</p><p><br/> 现今我国的野生稻有3类:普通类、药用类、疣粒类。在广西<br/>47个县市有野生稻资源,其中有普通类2000多份资源,分布在42<br/>个县市,以桂中和桂南平原区为主:药用类有200多份资源,分布<br/>在16个县市(有重叠),以桂东南山区为主,疣粒类仅分布在海南<br/>省和云南省西双版纳。全国的野生稻资源,广西仅次于海南省,居<br/>第二位。结合考古资料研究,壮族地区应是水稻发源地之一。</p><p>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生产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从<br/>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所<br/>以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先是社会生产力变化和发展,然<br/>后,人们的生产关系,人们的经济关系依赖这些变化,与这些变化<br/>相适应地发生变化。壮族地区的原始社会末期也是如此,大石铲、<br/>石锄、石犁等新石器的出现,标志着这一地区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br/>提高,其耕作技术也有了较大的进步。正是这些新型工具的使用,<br/>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之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部<br/>门。而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其社会诸制度的一系列变化,并且<br/>也为各项手工业以及家畜饲养业的发展乃至人们的定居生活创造<br/>了条件。由于渔猎经济已逐渐退居次要地位,男子在农业生产中日<br/>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社会地位自然随之加强。反之,妇女在社会<br/>经济生产中的作用则日趋减弱,其社会地位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这<br/>样,传统的母系氏族制度被新兴的父系氏族制度所取代,其家庭结<br/>构和婚姻形态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即传统的母系氏族家庭被父系<br/>氏族家庭所取代,传统的对偶婚逐步发展成为一夫一妻制。可见,<br/>大石铲文化不仅在壮族地区的原始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br/>而且在壮族源远流长的社会发展史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br/>大石铲出土地点统计表(略,详情请看PDF档第45页到第49页)。</p><p></p><p>第九节瓯骆故地原始文化与百越诸地原始文化的关系</p><p> 西瓯骆越属于我国南方百越族群的一个支系,彼此有着密切<br/>的关系。那么,在百越族群形成之前的原始时代,其文化面貌和彼<br/>此的关系又是怎样呢?</p><p> 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百越地区多已有了原始人类居<br/>住,并且出现了相似的旧石器文化,即人们皆选用个体适中的河砾<br/>石为原料,采用捶击的加工方法,在砾石的一端或边缘进行单向或<br/>交互打击成锋刃,制作成适用于砍伐、击杀、挖掘和切割的各种砍<br/>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人们的经济生活是以狩猎、捕鱼和采集野<br/>生植物为主,而且皆以天然的山洞作为栖息之所。这些相同的文化<br/>特征,并非说明百越诸地的先民在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了很密切的<br/>联系,其文化亦发端于同一渊源。事实恰恰相反,由于当时社会生<br/>产力还很低下,原始居民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还很有限,百越<br/>先民居住地之间,为高山、深谷、大川天然屏障所阻隔,各地原始居<br/>民只能以氏族或胞族为单位,局限在各个特定的空间里生活,尚难<br/>跨越地理屏障自由交往。因此,其相似的文化质态及经济生活形<br/>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百越原始居民们处在长江流域以南相似<br/>的自然环境,因而孕育产生相似的思维模式和生产方式的结果。多<br/>雨的、江河纵横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大小河道中,堆积着经过<br/>洪水千百万年冲刷形成的众多的砾石,乃是这个大地区古人类选<br/>作制造工具的最好材料,这就是百越地区原始人类旧石器时代产<br/>生砾石共性的客观条件。所以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思维决定客<br/>观存在,而是客观存在决定人们的思维”。事实正是这样。然而,直<br/>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百越诸地的原始文化基本上仍然按照各自的<br/>发展规律发展着,不同的文化类型亦开始出现,如长江下游地区以<br/>浙江河姆渡为代表的具有较新质态的骨(耙)稻作农业文化,岭南地<br/>区则出现了具有浓厚渔猎经济特色的贝丘文化。与此同时,在诸多<br/>相邻的、尤其其间无高山屏障阻隔、水路畅通的地区,随着原始居<br/>民活动范围的逐步扩大,不同地区、不同氏族或部落的原始居民自<br/>然发生接触交往,从而出现了文化上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br/>吸收。随着彼此交往的日趋频繁及其关系的不断加深、不仅使得一<br/>个较大区域内的原始文化逐步交融而趋于一致(如广西地区的左<br/>江流域、郁江流域、漓江流域的原始居民所流行的屈肢蹲葬习俗),<br/>而且使得在更大的相互毗邻的区域里出现了相同的文化特征,如<br/>两广地区乃至越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都流行饰有绳纹的手制<br/>陶器、以盘状大块砾石为磨盘和棒状石杵的石器,并且流行以贝丘<br/>堆积作为埋葬死者的墓地和流行屈肢蹲葬;珠江流域和长江下游<br/>地区共同流行稻作农业和居住干栏建筑.等等。</p><p> 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各地越人先民的社会生产力水平<br/>的不断提高,生产工具有了改进和创新,推动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br/>的发展,各地原始居民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冲破地理藩篱、跨<br/>越自然屏障的活动能力不断增强,不同地区的交往日益频繁,其范<br/>围也日趋扩大。遂使文化上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与吸收成为必<br/>然,而文化上出现趋同性的现象也就日益增多而明显。到了新石器<br/>时代晚期以致形成了共同特征:例如在使用生产工具方面共同流<br/>行有段石锛、有肩石斧和石钺;在陶器的制作上共同流行几何印纹<br/>陶;在农耕上流行稻作农业;在居住建筑的构造方面流行干栏住<br/>宅,等等。现分别简述如下:</p><p> 一、有段石锛</p><p> 这种石器是百越故地最富有地方特征的生产工具之一。它萌<br/>芽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盛行于新石器时代<br/>晚期,衰落于青铜时代。这类石器集中发现于百越人聚居的江苏、<br/>浙江、福建、上海、广东、江西、广西等地。此外,在与之相邻的湖北、<br/>安徽、云南、贵州等部分地区也有发现。这种有段石锛是在常见型<br/>石锛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其特点是两端扁薄,中间凸起一段棱脊,<br/>故名这种石锛是一种木石复合生产工具,在石锛上夹绑一根横向<br/>木柄,可达到延长手臂、便于耕作、提高工效的目的。而石锛腰间凸<br/>起的段脊正是为了更有效地夹绑木柄而设制的,而且是为了适应<br/>百越地区锄耕农业发展的需要而制作的。其形态经历了一个从低<br/>级到高级、从原始粗糙到精致规整的发展演变过程。百越地区有段<br/>石锛最早肇源于江浙交界的太湖地区,其早期形态见于长江下游<br/>的马家洪文化诸遗址中,而后逐步北向江苏,山东,南向福建、江<br/>西、广东、广西、云南乃到越南等广大地区传播,器形也日趋规范,<br/>制作工艺亦日趋精致。因此,百越地区发现的这种形制规范、具有<br/>鲜明地方特色的有段石锛,是各地越族先民相互交往,文化上的相<br/>互渗透和相互吸收的物化表现。究其深层的原因,乃是各地越人先<br/>民客观上具有对这种生产工具的需求以及人们的文化心理的认同<br/>感,才使之得以迅速地广泛传播。</p><p> 二、有肩石斧</p><p> 这是百越地区新石器时代最富有地方特色的另一类石器。这<br/>种石器是越族先民在梯形石斧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其特点是在<br/>器体的上部两侧凿磨出小凸丙和对称的平肩,使之平面呈“凸”字<br/>形,故名有肩石斧。已与有段石锛一样、是一种木石复合型的生产<br/>工具,其凸出的小柄和双肩正是为了更有效地夹绑横木柄而设制<br/>的。从目前的发现情况看,这类有肩石斧的起源与传播态势与有段<br/>石锛恰好呈逆向递传,其主要发源地在岭南的珠江流域.最早发现<br/>有肩石斧是在广西横县西津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和广东南海西樵<br/>山遗址。其最初的形态是略为隆起的小单肩,而且只是刃部磨制得<br/>较为精致,器身仍保留着打击疤痕。而后才出现双肩,但器身仍是<br/>粗磨,西樵山遗址还出土众多的尚未磨制的有肩石斧。到了新石器<br/>时代晚期这种有肩石斧不仅形制规整,而且磨制精致。在其发展<br/>演变过程中.即逐渐向北面和西面两个方向扩展传播。向北传播的<br/>趋向是通过粤北传入湖南、江西,而后传递到浙江、福建、江苏乃至<br/>台湾等地;向西则渐次往云南、贵州、越南等地传递。因此,在百越<br/>分布地区几乎都发现有这类石肩石斧,使之成为我国南方地区新<br/>石器时代中晚期常见的最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要素。</p><p> 三、石钺</p><p> 这是百越地区最富有地方特色的又一种石器。石钺有两种形<br/>制,一种形似双肩石斧,但两肩形态呈流线形.阔弧刃。两边刃角微<br/>上翘,形似铜钺。另一种形似长身梯形石斧.但器身上部钻有1--3<br/>个小圆孔,器体也较扁薄。前者多见于岭南地区,但其他越人分布<br/>地也有发现;后者主要发现于江、浙、闽地区,岭南诸地也有发现<br/>两类石钺分布范围甚广,北起山东,南至两广乃至越南地区。正由<br/>于石钺形制独特,制作精致,且集中发现于百越地区,故许多学者<br/>认为我国南方的越族之称谓源于“戉”(即钺)器,以物名族,即擅于<br/>制作和使用石钺(包括后来铸造和使用的铜钺)的民族。</p><p> 四、几何印纹陶</p><p> 这是我国南方百越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共同流行的具有鲜明<br/>地方特色的一种陶器。目前在广西东北部、广东、江西、福建、浙江、<br/>江苏以及湖北、安徽等省区的部分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br/>址中均有发现。其陶质有泥质陶(即粘土烧制而成)和瓷质陶(即用<br/>高岭土烧制而成)两种,其中以后者最具有代表性。其特点是陶胎<br/>细腻坚硬、火候高(烧成温度达1100 'C左右),装饰纹饰采用印模<br/>拍印方法,故名。其纹饰流行方格纹、圆圈纹、圆涡纹、漩涡纹、网结<br/>纹、曲折纹、席纹、菱形纹、水波纹、叶脉纹、云雷纹等由几何形线条<br/>组成的花纹图案。因其纹饰采用印模拍印的方法.故而纹饰多规整<br/>流畅,均衡对称。这些纹饰虽然多已抽象成图案化,但其纹样最初<br/>应源于越人的生产和生活,寓含着人们的某种观念。例如常见的编<br/>织纹,应与南方地区盛产竹、苇、藤、麻之类的编织物有关;叶脉纹<br/>是树叶脉纹的模拟;水波纹是水波的形象化;云雷纹导源于流水的<br/>漩涡等等。其中多数纹样应与越族先民对具体自然物的崇拜或图<br/>腾有关。例如自古以来百越先民及其后裔流行崇拜雷神、树神、水<br/>神,并且以蛇为图腾加以崇拜。</p><p>五、干栏建筑</p><p> 这是我国南方越族地区流行的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离地而居<br/>的建筑形式。其特点是构木为巢或依树积木,或立木为柱,缉茅索<br/>綯,伐木驾楹,人居楼上,其下圈养家畜。这是越族先民为适应南方<br/>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的气候和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而发明建造的<br/>一种居住建筑形式。在浙江河姆渡、钱山漾、罗家角,江苏的香草<br/>河、梅堰,广东的高要茅岗,云南的海门口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里,都<br/>发现有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壮族地区目前虽然还役有发现新石<br/>器时代的干栏建筑木构件,但在灌阳、钦州独料等新石器时代遗址<br/>里,曾发现有分布具有一定规律的柱洞,很可能就是干栏建筑的遗<br/>迹。在秦汉时期的墓葬中,出上有大量干栏式建筑模型,则可充分<br/>证明这种建筑早在秦汉时代以前已在广西地区流行。况且直到现<br/>在,越人后裔的壮侗语族诸民族中居住在边远山区者仍保留着大<br/>量干栏建筑。</p><p> 六、稻作农业</p><p> 古越族先民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在<br/>距今约六七千年的浙江马家洪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中,已发现多处<br/>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在江苏无锡的仙蠡墩、吴县的草鞋山、上海<br/>青浦的崧泽等遗址的下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和<br/>桐乡的罗家角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分别发现了成堆的稻谷壳、<br/>结成团块的炭化稻谷、稻谷颗粒、米、稻草的茎和叶等遗物在距今<br/>约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中,如杭州的水田畈遗<br/>址、钱山漾遗址、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以及江西修水的跑马岭遗址<br/>中,也分别发现有炭化的稻谷、稻草等遗物。这些发现充分证明<br/>早在新石器时代,百越先民已普遍种植水稻,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水<br/>稻的首先发明者之一。壮族地区虽然还没有发现新石器时代栽培<br/>水稻的遗迹,但从新石器时代众多的贝丘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石<br/>杵、石锛、石刀、蚌刀以及众多的石铲遗址发现的大批石铲和一些<br/>石锄、石犁等农业生产工具来看,西瓯骆越先民应与其他地区的<br/>越族先民一样,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种植水稻。</p><p> 综上所述,壮族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与周邻地区的越<br/>族先民已经有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和交往。随着彼此交往的日益频<br/>繁、关系的日趋密切和文化互渗与融合的不断加深,从而为后来百<br/>越族群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基础。</p><p></p><p>第三章史前人类与壮族的关系</p><p></p><p> 早在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瓯骆故地上已有人类居住,并<br/>世代繁衍,不断发展着。壮族是由西瓯骆越逐步发展演变而形成<br/>的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形成相应的体质<br/>特征。而人类的体质形态特征又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和遗传性。因<br/>而,通过对人类体质形态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一个民族的渊源和<br/>发展关系。具体地说,通过对瓯骆故地上各时期的人类体质形态进<br/>行测量,并将之与壮族的体质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他们之间<br/>的关系。</p><p>第一节史前人类的体质形态</p><p>一、旧石器时代人类的体质形态</p><p> 前面第一章介绍过瓯骆故地上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其中<br/>对研究体质形态有重要意义的主要有柳江人和老磨槽洞人</p><p> 一、柳江人</p><p> 柳江人骨胳化石曾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br/>测量。测量的项目和结果如下:(略,详情请看PDF档 第56页到第59页)。<br/> <br/> 根据观察和测量,可将柳江人的特征综合如下:</p><p> 柳江人头骨属中头型,接近长头型;前囟点的位置较现代人靠<br/>后;肩脊粗壮,额部稍向后倾斜;面部短而宽,眼眶也相应地矮而<br/>宽。</p><p> 柳江人头骨面部的鼻颧角为143.55度,介于蒙古人种与澳大<br/>利亚一尼格罗人种之间。鼻根高宽指数很低,属于澳大利亚一尼格<br/>罗人种范围之内,但总的说来,柳江人的特征具有较多的蒙古人性<br/>质,例如,颧骨较大而前突,鼻骨低而宽,上门齿舌面呈铲形,年约<br/>40岁而第三臼齿尚未长出等,因而明显属于蒙古人种的系统。</p><p> 另外,柳江人除一段股骨因尺寸较短且纤细,可能属于女性<br/>外,其余同属于一个男性个体。股骨干上部的扁平度介于北京猿人<br/>和现代人之间,与尼安德特人较为接近。股骨中段髓腔比山顶洞人<br/>的小而近于古人(早期智人),说明柳江人具有一定的原始性。但<br/>是柳江人又有许多近于现代人的特征,如脑容量约有1400毫升,<br/>前额膨大隆起,嘴部后缩,头骨枕部没有粗壮的肌脊等,说明柳江<br/>人虽比山顶洞人原始,但比各种狼人和古人进步。<br/> 二、老磨槽洞人<br/> 老磨槽洞人类化石,曾经作过些项目的测量。测量的结果如<br/>下(略,详情请看PDF档第60页)。<br/> <br/> 从形态观察和测量可以看到,老磨槽洞人具有明显的晚期<br/>智人的特征。如二腹窝的位置介于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之间,与现<br/>代人一样有舌下腺凹,但较浅;颏孔的水平高度较现代人低;牙齿<br/>较现代人粗壮;联合部高度介于山顶洞人男性和甑皮岩新石器时<br/>代人类男性之间;下颌粗壮度无论是在颊孔平面处还是在第一或<br/>第二下臼齿平面处都与山顶洞人男性接近;颏部突度指数介于山<br/>顶洞人男女两性之间,比较倾向于男性;颏孔高度较山顶洞人低;<br/>M1、M2颊面间差介于古人与新人之间;臼齿较宝积岩晚期智人的<br/>大,珐琅质较厚,等等。</p><p> 与当时中国大陆已分化出的以山顶洞人体质特征为代表的华<br/>北类型和以柳江人体质特征为代表的华南类型两大类型人类相<br/>比,老磨槽洞人显然属于华南类型。因此,老磨槽洞人很可能是前<br/>承柳江人,后启甑皮岩人的更新世晚期人类。</p><p> 二、新石器时代人类的体质形态</p><p> 一、滑岩洞人</p><p> 1960年发现于灵山县石塘公社钟秀山滑岩洞的零散人类骨<br/>骼,编为15个号。其中。02、03号为头骨,包括大部分额骨、鼻骨上<br/>部、左侧顶骨和部分枕骨,额骨内有指压迹和动脉沟等,头骨缝简<br/>单,眉弓不发达。顶骨比现代人稍厚。从07号至15号皆为下颌骨,<br/>但多残缺,只有07号保存尚完好,仅缺下颌骨上的关节突和肌突;<br/>08号保存了左侧下颌体,下颌体外侧面部的额三角显著,颌三角<br/>上有下额内曲,但不如现代人明显。</p><p> 经鉴定,滑岩洞中的人骨至少有7个个体,其中壮年女性3<br/>个,青年男性3个,幼年个体1个。</p><p> 各部位骨骼所测量数据如下<br/> 鼻根高2毫米<br/> 鼻根区指数25. 64<br/> 额骨弦长109毫米<br/> 额骨弧长125毫米<br/> 额骨弦弧指数87.2<br/> 顶结节附近顶骨厚6.5毫米<br/> 前囱点附近顶骨厚6毫米<br/> 07号下颌前部倾角65度<br/> 08号下颌前部倾角78度<br/> 07号下颌角间径73. 5毫米<br/> 07号颏联合高37毫米<br/> 08号颏联合高31毫米<br/> 07号下颌体高30毫米<br/> 08号下颌体高27毫米<br/> 07号下颌体厚15毫米<br/> 08号下颌体厚1z毫米<br/> 07号下颌粗壮指数50.0<br/> 08号下颌粗壮指数44. 4</p><p> 综合上述骨骼材料的非测量特征和测量数据,滑岩洞人额骨<br/>的弦、弧指数具有现代人性质,但从顶骨厚度的观察及下颌骨的下<br/>颌倾角介于化石人与现代人之间,下颌体比现代人粗壮等判断,较<br/>现代人原始一些。而其鼻根部低平,鼻根区指数小;头缝简单;眉弓<br/>不发达,眉弓不及眶缘1/2,眉间平坦;牙齿舌面铲形等特征,则表<br/>明其属于蒙古人种。</p><p> 二、甑皮岩人</p><p> 甑皮岩洞穴遗址的人类骨骼共18具,其中保存比较完好的有<br/>13具。197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银运、<br/>王令红和董兴仁对其中的人类头骨进行了观察、测量和研究。但有<br/>些项目尚未进行。因此,1993年3月广西民族研究所与广西中医<br/>学院联合,对11 具骨骸作了补充观察测量。其结果见附表。</p><p>1、年龄和性别</p><p>对11 例成年人体的年龄鉴定主要是依据牙齿的磨耗程度,按现<br/>代人磨耗程度估计史前人类年龄的修正方法。按现代人年龄段划<br/>分标准,11例居民死亡时的年龄分别是青年(性成熟起到23 岁)1 例,成年期(24 一35 岁)1 例,中年期(36 一59 岁)9 例。<br/>其中,没有寿命能达老年期(60 岁以上)者.</p><p>2 、身高</p><p>在甑皮岩遗址史前居民14 个个体中,仅6 个个体可估计身高,其中<br/>身材最高者为167 . 60 厘米,最矮者147 . 12 厘米。3 位男性的平<br/>均身高161 . 16 厘米,与柳江人男性身高164 . 6 厘米相差无几,与<br/>现代马山县勉圩村男性成年壮族居民的平均身高160 . 95 厘米也较<br/>接近。3 个女性成年个体的平均身高156 . 51 厘米,高于身高152 . 5 <br/>厘米的柳江人女性居民,也高于平均身高148 . 93 厘米的马山县勉圩<br/>村现代壮族成年女性。</p><p>3 、颅容量</p><p>甑皮岩遗址史前人类的颅容量是通过颅围长、矢状弧、横弧、<br/>最大长、颞骨弦、顶骨弧、额最大宽、面宽、颅宽、额骨弧、<br/>颅高等11 项颅骨测量性状的测值,利用朱芳武等《 颅容量<br/>计算公式的探讨》 一文提出的公式计算而得的。据计算,甑<br/>皮岩遗址史前人类中,女性颅容量平均为1433 . 95 毫升,男<br/>性平均为1456 . 88 毫升,颅容量的性差为22 . 93 毫升。而现<br/>代壮族男性平均颅容量为1457 . 9 毫升,女性平均为1273 . 5<br/> 毫升,颅容量的性差为184 . 4 毫升,远大于颤皮岩人。</p><p>4 、种族类型</p><p>张银运等在观察、测量纸皮岩人头骨之后曾经指出,他们虽<br/>具有若干“赤道人种”的特征,但基本上属于蒙古人种,且与<br/>蒙古人种中的南亚种族比较接近口。后来的观察和测量结果<br/>也大体一致。</p><p>三、鲤鱼嘴人</p><p>鲤鱼嘴遗址的几具人骨架,编为1 一4 号,其观察结果如下:<br/>第1 号骸骨(编号LDL 1 ) : 包括已严重残缺的颅骨1 件和基<br/>本完整的下颌骨、左右髌骨、左右肱骨、左右股骨各1件,同属一个男性个体。从臼齿的磨耗度多为IV ——V 级看,<br/>其年龄为33 岁左右。</p><p>颅骨为椭圆形,未见有额中缝,颅顶缝的前囟段为微波型,<br/>顶段为深波型,顶孔段和人字点段为锯齿波型。颅顶形状<br/>呈两面坡式。颅侧壁呈垂直状。眉弓突度特显,范围达眶<br/>上缘全长。眶形为正方形。眶口前倾,额结节不明显,<br/>下颌骸形为圆形,未出现摇椅下颌。</p><p>第2 号骸骨(编号LDL2 ) : </p><p>包括颅骨1 件,除颅底部分缺失外,其他均较完整;下颌骨<br/>1 件,保存完整;股骨、肱骨、胫骨、腓骨左右各1件,保<br/>存均较完整,同属一个男性个体。下颌左右M 1,2 均为III级<br/>磨耗,估计年龄为25 岁左右。</p><p>颅骨呈椭圆形,未出现额中缝,矢状缝前自段和顶段为深波<br/>形,顶孔段及人字点段均为锯齿波形。颅顶为两面坡式,颅<br/>侧壁垂直。眉弓突出显著,眉弓范围超过眶上缘1 / 2 ,眶形<br/>为长方形,眶口后倾。犬齿窝较浅。鼻前棘中等,梨状孔下<br/>缘为钝型。鼻骨自上而下逐渐增宽,鼻额缝、额领缝为曲折<br/>上凸形。颧结节明显、鼻根低平,侧面观呈凹形,腭形为椭<br/>圆形,颏形为方形,摇椅下领。</p><p>该颅骨在人字点向前25 毫米,再向右旁开48 毫米处,有一椭<br/>圆形小孔,长径6 . 8 毫米,短径3 . 3 毫米,形状规则,该孔<br/>穿透颅骨的内外板,孔缘整齐,孔周内外骨面光滑;未见骨质<br/>增生反应痕迹,未见倾斜性边缘;未见齿痕、锯痕、凿痕等;<br/>孔壁与内外骨面垂直。由这些情况看,该孔应在主人生前即有,但其意义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p><p>第3 号骸骨(编号LDL3 ) : </p><p>包括下颌骨右半残片一段及附于其上的牙齿3 枚,游离牙齿6 枚<br/>及附肢骨小碎片数段。附于下颌骨上的3 枚牙齿是右M 1、M2 <br/>乳牙及右M 1恒牙。这3 枚牙齿的磨耗分别为I 级、II 级和0级。右M1 恒牙刚刚萌出。由此推断,该个体年龄为6 岁左右。</p><p>第4 号骸骨(编号LDL4 ) : </p><p>包括颅盖骨1 件及下颌骨的右半部1 件。颅盖骨仅保留额结节,<br/>颧弓根部及上项线以上的颅顶部分。外观灰白色,未明显钙化。<br/>颅型为卵圆形,骨面平滑,肌背可见,骨壁较薄,残存的右颧弓一般粗壮,枕外降凸中等,以上特征说明,该个体属女性<br/>的可能性较大。从其右半下颌骨上的M1和M 2的磨耗程度分<br/>别为IV 级和III级的情况判断,该个体的年龄为25 岁左右。</p><p>对鲤鱼嘴人骨作过一些项目测量,结果列于附表。</p><p>对鲤鱼嘴人颅容量的计算,因颅底破碎无法测得颅高,故难以<br/>采用K . Pearson 公式,而用朱芳武等提出的从破碎的颅骨或分<br/>离的颅骨块计算颅容量的公式。计算结果,3 个成年人LDL1 , LDL2 和L DL4 的颅容量分别为1 453. 8 、1431 . 8 和1362 . 8 <br/>毫升,三者的平均颅容量为1416 . 1 毫升,与现代壮族男性的颅<br/>容量1457 . 9 毫升,相当接近。</p><p>根据测量和统计结果,将鲤鱼嘴人与尼格罗人种、欧洲人种、</p> 辛苦了!<div>建议再规范一些标点符号,比如全角和半角的问题。</div><div><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tahoma, '宋体 fantasy';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简单扫了几眼,发现一点问题,如下:</span></div><div><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tahoma, '宋体 fantasy';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p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4 、种族类型</p><p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张银运等在观察、测量 <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纸</font>皮岩</b> 人头骨之后曾经指出,他们虽<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具有若干“赤道人种”的特征,但基本上属于蒙古人种,且与<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蒙古人种中的南亚种族比较接近 <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口</font></b> 。后来的观察和测量结果<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也大体一致。</p><p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br/></p><p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因为搬家,原书不在手边。回头我找找PDF文档来看看。</p><p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我没有太多时间,不能参与大量的校对工作,不过可以抽空看看。</p></span></div>[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1 16:58:09编辑过] <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tahoma, '宋体 fantasy';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p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序</p><p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 很早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由众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各民族<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共同缔造了我们的伟大祖国,开拓了辽阔的疆土,创造了灿烂的文<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化。勤劳、勇取、智慧的壮族就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自古以来,壮族就繁衍生息于岭南的广大地<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区。壮族的先民是岭南最早的开拓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以自己辛勤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许多闪烁着人类智慧之光的文<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化成就,壮族是稻作民族,其先民对栽培水稻的贡献,在我国,乃至<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世界的水稻栽培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造船技 <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米</font></b> 也为我国<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造船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p></spa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1 16:58:40编辑过] <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tahoma, '宋体 fantasy';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在震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憾</font> 中外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壮族人民作出过伟大的贡献。</span><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似应为“震撼”。</span></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br/></span></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王席、顾问张声震同志,近十年来从事壮族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壮族历史的研究,成效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率</font> 著,</span></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似应为“卓著”。另句号应为“。”而非“.”</span></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br/></span></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壮族 <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她</font></b> 区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穿中部的上林、德保、那坡以及云南的文山州一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域。</span></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br/></span></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十)壮族历史人物研究;侬智高、瓦氏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失</font> 人抗倭等;(十一)壮<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族地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十二)壮族各个时代的革命运动;壮<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族与太平天国、壮族与中法战争、壮族与辛亥革命、左右江革命运<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动;(十三)壮族与旧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佳</font> 系军阀;</span></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br/></span></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有相当多的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依</font> 人逃到越南躲避清朝封建者的迫害,有的人家移居越南才三四代人。</span></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br/></span></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日本学习院大学诹访春雄教授到广西东兰考察研究壮族蚂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蜗</font> 节活动</span></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此字为普通字库所无,建议以“(虫另)”代替。</span></font></div><br/><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tahoma, '宋体 fantasy';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而且在这种不发<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达的家长奴隶制中,还保留和残存着较多的原始社会残余,诸如<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峒长”和"寨老”制度的存在,农村公社的残存,原始婚姻家庭形态<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残余,氏族公墓和某些集体劳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功</font> 形式等等。</span><br/><br/><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tahoma, '宋体 fantasy';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广西俗字甚多,如<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嫑)</font>音矮,不长也。......”</span><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应为“(上不下<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pre-wrap; ">長<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tahoma, '宋体 fantasy'; font-size: 12px; white-space: normal; ">)”</span></span></span></font></div><br/><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tahoma, '宋体 fantasy';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宋人范成大著《桂海虞衡志》记载也说“边远俗陋、牒诉券约,专用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士</font> 俗字,桂林诸邑皆然",</span><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应为“土俗字”。</span></font></div><br/><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tahoma, '宋体 fantasy';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儒学为春秋时代孔子首创,传至汉代大兴,汉武帝“罢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黝</font> 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便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span><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应为“罢黜”。</span></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br/></span></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以上是简单浏览序言部分后发现的一些问题,由此可见校对工作之不易。在此向各位参与校对工作的贝侬致敬!</span></font></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1 17:38:42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季人</i>在2010-5-21 16:53:13的发言:</b><br/>辛苦了! <div>建议再规范一些标点符号,比如全角和半角的问题。</div><div><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FONT-FAMILY: tahoma, '宋体 fantasy';">简单扫了几眼,发现一点问题,如下:</span></div><div><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FONT-FAMILY: tahoma, '宋体 fantasy';"><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WORD-WRAP: break-word;">4 、种族类型</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WORD-WRAP: break-word;">张银运等在观察、测量 <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纸</font>皮岩</b> 人头骨之后曾经指出,他们虽<br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WORD-WRAP: break-word;"/>具有若干“赤道人种”的特征,但基本上属于蒙古人种,且与<br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WORD-WRAP: break-word;"/>蒙古人种中的南亚种族比较接近 <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口</font></b> 。后来的观察和测量结果<br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WORD-WRAP: break-word;"/>也大体一致。</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WORD-WRAP: break-word;"><br/></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WORD-WRAP: break-word;">因为搬家,原书不在手边。回头我找找PDF文档来看看。</p><p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WORD-WRAP: break-word;">我没有太多时间,不能参与大量的校对工作,不过可以抽空看看。</p></span></div><br/><div align="right"><font color="#808080">[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1 16:58:09编辑过]</font></div></div><p>这上面是<font color="#ff0000">甑</font>皮岩,接近。后面是句号,<font color="#ff0000">口</font>是多余的。感谢贝侬指出。这是第一次校对,错误之处还不少。</p> 具体如何操作? 感动啊! <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tahoma, '宋体 fantasy';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继续</span><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第一节物质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又</font> 化与精神文化进步的主要标志</span></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br/></span></font></div><div><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tahoma, '宋体 fantasy';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第二节甑皮岩人及其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又</font> 化</span></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br/></span></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甑皮岩人还利用动物的肢骨磨制成骨锥、骨镞、骨鱼镖、骨针、骨笄等;利用蚌壳制成蚌<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刀、蚌铲、蚌勺和蚌饰等生产生活用具<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0000FF">(此处缺句号,类似情况很多)</font>另外,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靓</font> 皮岩人已会制作陶<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器,其陶器均为手制的夹砂粗陶;</span></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br/></span></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p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第三节鲤鱼嘴人及其文化</p><p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上文化层为结构疏松的灰褐色土,厚14-40厘米.内含大量螺壳和兽骨,但螺壳的个体比下文化层小,<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且颜色发白,出土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汀</font> 打制石器、石核、石片、磨光石器、骨器、蚌器、陶片等。</p><p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鲤鱼嘴遗址下文化层出土的石器共47件,除一件为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刀</font> 部磨光的石斧和一件穿孔器外,其余45件均为打制石器,</p><p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他们平时在一起共同生活和劳动,死后也埋葬于自己的氏族墓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她</font> 里。</p><p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海滨贝丘则主要发现于北部湾畔的丘坡上,旁侧有由内陆流入大海的淡水河,其堆积物主要是各种海生的软体动物贝壳,包<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括牡蛎、文蛤和魁蛤等,也有少量的乌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蜘</font> 蛳、田螺等淡水软体动物以及各种兽类动物遗骨。</p><p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手边没有原书,怀疑“乌蜘蛳”应为“乌蛳”)</p></span></font></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1 19:54:19编辑过] <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tahoma, '宋体 fantasy';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但是柳江人又有许多近于现代人的特征,如脑容量约有1400毫升,<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前额膨大隆起,嘴部后缩,头骨枕部没有粗壮的肌脊等,说明柳江<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人虽比山顶洞人原始,但比各种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狼</font> 人和古人进步。</span><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br/></span></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face="tahoma, '宋体 fantasy'" size="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22px; ">而现代壮族男性平均颅容量为1457 . 9 毫升,女性平均为1273 . 5<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 毫升,颅容量的性差为184 . 4 毫升,远大于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FF0000">颤</font> 皮岩人。</span></font></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1 20:08:36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度莫</i>在2010-5-21 19:02:34的发言:</b><br/>具体如何操作?<img title="僚人家园"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rauz.net.cn/bbs/Skins/Default/emot/em06.gif" align="middle" border="0" style="CURSOR: pointer;"/><img title="僚人家园"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rauz.net.cn/bbs/Skins/Default/emot/em06.gif" align="middle" border="0" style="CURSOR: pointer;"/></div><p>我手中一共有13份资料,每份100页左右。其中每份里面有转换后的TXT档和PDF原档。因为TXT档是经过OCR软件转过来的,里面有很多文字、符号是错误的,所以,要以PDF档为参照进行校对、排版。</p> 感谢贝侬们一字一字地指出。工作量实在比较大,费神费力费心。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蛮严谨的一个人,竟也对出这么多的错字出来。我也想不到。惭愧中! <p>来过,看过</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