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10-3-28 22:46:00
打工是不能发家致富的,但可以领到几个钱。
犀利哥
发表于 2010-3-28 18:23: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粤西土著</i>在2010-3-25 8:52:25的发言:</b><br/><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粤西土著</i>在2010-3-24 14:55:46的发言:</b><br/>东兰老人以这种近乎悲壮的集体下跪方式,无奈地进行控诉,也恨恨地扇了地方政府和某些人一耳光。<br/><div align="right"><font color="#808080">[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24 14:59:14编辑过]</font></div></div><p>不妨说得明白一点,东兰老人的悲壮下跪,不仅扇了地方政府的耳光,也扇了某些壮族“精英”和本土年轻人的耳光。想想看,村里的年轻人们都出去闯荡,留老人小孩受苦受累,困难时候怎么还不回来?</p><p>去广东打工有意思吗?你们见过几个靠打工发家致富的?打工只不过是廉价出卖劳动力,为别人创造财富、受人剥削罢了。</p><p>我的意思是:以河池为个案的年轻人们,你们能不能在外面真正学得一点创业的意识、本领、技术,再积累一些资本,学得一些现代经营管理之道,然后回来投资办厂,振兴本土经济?别再为打工而打工,把老人孩子都撂在家里了!那是没有前途、也是很不负责任的!</p><p>壮族精英,包括各地的年轻人,该好好反省自己。也包括笔者我自己。</p><br/><div align="right"><font color="#808080">[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25 8:57:12编辑过]</font></div></div><p>据我所知,在外混要比呆在家里强,都呆在家全家受苦,,,</p><p>当你没有文凭,没有资本,没有背景,,,,,你不为别人打工还能怎样?在家挖山能赚几个钱?!</p><p>打工不能发家致富?不见得吧!</p><p>我接触过的一些老板,十年前或二十年前都是为别人打工的,,,即使没有学得一点创业意识、本领、技术,至少能积累一些资本,,,,,</p><p>我身边同样有一些乡亲,靠打工在广东买车买房,,,,,</p><p>当然,能自己创业做老板最好,至于“回来投资办厂,振兴本土经济”什么的我觉得并不很重要,,,,,</p>
山魂
发表于 2010-4-4 17:28:00
<p>我个人认为村里老人受人指使下跪的说法令人无法接受。首先,壮族农村普通非常落后,村民多纯朴善良;同时无法回避的是,由于历史上长期落后、愚民与学校教育的极度缺乏,壮族农民在中文文化素质上极底,他们几乎不可能有什么太复杂的思维,尤其是农村老人,几乎无一例外的是文盲。我们许多贝侬的老家都在农村,一定深有同感。</p><p>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受年轻人指使,那么当地政府曝光出来也是极其愚蠢和令人同样愤怒的:为什么你们负责地区的百姓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正常合理合法的基本要求?城市修得像欧洲一样,为什么农村要非洲化?知不知道农业是根本,民生的第一基础?</p><p>外国早就取消农业税,早就都在大力支持、补贴农业的时候,这个国家还在为取消公粮沾沾自喜么?农民的成本其实并没有降低,农业的总体税收并没有减少,农民在农产品价格上根本没有定价议价权。</p><p>民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最终目的之一。但是接二连三发生的事件早已经向民生战略提出最严峻的挑战。天灾可抗,人祸呢?</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4 17:29:27编辑过]
好好瑟
发表于 2010-4-4 18:23:00
<p><font size="6">大家请看看这个帖子就明白政府是扮什么样的角色!!</font></p><p>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849848.shtml</p>
靖西
发表于 2010-4-4 23:45:00
我痛恨政府,我家还没通公路。
山级公路
发表于 2010-4-2 00:51:00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10-3-31 20:15:00
<h1><div id="p_title">“东兰跪求”事件启示:社会正在进步</div></h1><h2>——反思广西东兰旱区挑水老人跪求政府修路事件</h2><p class="p1"></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style="MARGIN: 0px 0px 0px 27px;"><tbody><tr><td width="562"><div align="center"><em>任桂望</em></div></td></tr><tr><td></td></tr></tbody></table><p></p><p class="p1"><span id="p_publishtime">2010年03月31日08:25</span>
<span id="p_origin">来源:<a href="http://www.people.com.cn/">人民网</a></span></p><p class="p1"><span><strong>事件回放:</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3月24日《南方都市报》刊发《挑水老人跪求政府修路》,报道说,“在弄怀屯到兰木街附近的供水点的山路上,记者遇到一群去挑水的老人,小的60多岁,大的90多岁。听说是记者,他们‘噗通’”跪下,希望记者代为求情,请政府尽快把路修好,把供水点设到更近的地方,他们实在走不了那么远的路。而5年前他们就交了修路的集资款。”<br/><br/> 随之,东兰老人跪求政府修路事件在社会上造成强烈反响。<br/><br/> 河池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市县调查组立即深入东兰县兰木乡弄台村现场调查。3月26日晚,广西东兰县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老人跪求政府修路事件。官方称,南方都市报记者报道与事实不符,实际情况是,报道所反映的弄怀、机告、弄独3个屯水柜还有蓄水,目前不存在缺水现象,群众不需要外出挑水饮用,挑水老人跪求画面为事先“导演”所致。对于策划此次跪求事件的弄怀屯村村民黄敏和黄驹,东兰县政府表示不会予以任何形式的追究。<br/><br/> 既然不缺水,上述3屯的老人为何还要佯装到村外挑水?政府调查发现,村民之所以要做出这一举动,隐瞒有水的事实,并夸大挑水老人的年龄和远距离找水的难度,是因为听说有记者下来抗旱采访,希望通过此举引起上级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以期望政府能尽快修通弄怀屯的路。<br/><br/> 广西新闻网的报道披露了相关情况:据了解,在2006年,政府已安排补助资金6万元修建这条两公里的屯级路(按上级相关规定,修建屯级路,县扶贫办每公里补助3万元,其余由群众投工投劳修建,县扶贫办安排的6万元已到位),由于弄怀屯外出务工较多,便按村民自治规定采取以资代劳的办法筹资,再加上施工到1公里时,因与邻屯弄文屯在线路走向上发生分歧而耽搁。<br/><br/> 一周来,此事引发很多媒体和大量网民的高度关注,并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看法与意见。</font><br/><br/> 一个“东兰老农下跪”场景的广为传播,引发了人们的深长思考。事实上,这暴露出我们诸多问题的同时,也展现和推动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br/><br/>(未完待续)</span></p>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10-3-31 20:16:00
<strong>城乡发展不平衡 “跪求”苦衷应理解<br/><br/></strong> 当大城市里的人在为地铁或磁悬浮的建设产生争议时,一些地方的农民仍在梦想着修一条小路。一个立体的中国展示了真实而不同的侧面,这就是无可回避的现实。(3月29日《齐鲁晚报》)<br/><br/> 东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有3676个自然屯,65%在大石山区,20户以下的屯将近1700个,未通公路的还有900多个。记者在返程的山路上向当地一位官员询问:“如何解决这些大石山区人民的要求?”这位位官员感叹一声说:“只有等国家更强大吧!”这被很多网友嘲讽的一句话,笔者看来也不值得嘲讽。这里本来是穷山恶水,如今是穷山恶旱,哪里有多少收成?外出打工者能有多少收入?地方财政能筹集多少资金?必定是令人头疼的事情。(荆楚网)<br/><br/>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朝着全面现代化目标和谐崛起。但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仍然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并产生很多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总体来说,中国目前以至未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城镇化脚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变得漂亮起来,但中国还有很多相对落后偏远的农村,连道路、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都配备不上。<br/><br/> 对于一些基层群众为尽快改变生存状态而采取的一些有失常态的行为,包括对于媒体依据相关现象所在的为民说话的报道,政府应尽可能表现更多的宽容和理解。这样做,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更体现“执政为民”,并有利于转变机关作风和干部作风。<br/><br/> 有机会主政一方的公民,应在面对那齐刷刷的下跪画面中,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想一想百姓的渴求和难处,也想一想自己的责任,想一想政府和自己还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这样去想,这样去做,相互的情绪和状况都会不一样。<br/><br/>(未完待续)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10-3-31 20:17:00
<b>媒体声音在加大 人民力量在成长</b><br/><br/> 在一个地处偏远、路都没修通的小山村里,老农们竟然知道诉诸媒体以达修路的意愿。这篇报道刊登之后,引起报网上下热议,在社会上造成如此强烈的反响。这充分说明媒体具有无可替代的巨大力量。媒体反映着也积极影响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传媒已像空气、阳光、水一样,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不可或缺的基本。在去年世界媒体峰会上,胡锦涛表示,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传递和获取日益快捷,全球传媒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使得媒体将成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br/><br/> 这股“力量”的“源头”,其实就是读者,就是人民。媒体力量的强大,源自人民发扬民主、表达意愿意识的觉醒,源自不断成长的人民力量。<br/><br/> 历史的偶然实际都存在着历史的必然!其中人民的力量是决定性,这也是毛泽东一直教导我们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力量是媒体同时也是执政党的“根”与“源”。媒体为了立足这个“源”和维护这个“源”,就需要履行职责,正确引领、疏导和监督,包括监督政府和监督社会的各个方面。媒体的这种监督,说到底,是人民监督的表现之一。而人民,是包括了作为个体的各级官员在内的。<br/><br/> 当然,作为大众传媒,在宣传党的意志和人民心声的时候,应尽可能深入挖掘、调研、核查,搞清事实的真相,追求报道的最佳效果。<br/><br/>(未完待续)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10-3-31 20:18:00
<strong>决策者应勇于担当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br/><br/></strong> “老汉下跪之意不在水,在乎修路也”。村民“导演” 的这出“罗生门”可谓用心良苦。试想:如果当地政府能够早一点“理解村民希望修通屯道的心情”,并且能够拿出一些有效措施,或许“下跪门”就不会上演。<br/><br/> 网民的上述评价,想象不无道理。要致富,要抗旱,都得先修路。村里通往外面的唯一一条路,只剩下五年内没有修好的一公里。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老人们又怎会选择“下跪”的屈辱方式“上访”,试图引起上级和社会的重视?<br/><br/> 不管政府是否有财政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修路搁浅,五年内没修好一公里路,确有怠慢之嫌。生活在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发展已翻天覆地的当代,连一条连接外界的路都修不好,何谈有尊严地生活?为此,一方面,政府要真正体察入微,未雨绸缪,想民之所想,做民之想做,急民之所急。另一方面,政府应该畅通民意双向沟通渠道。老百姓“下跪”维权,不惜自损 “尊严”,同时也损害了政府“尊严”。<br/><br/> 不过,平心而论,这次“下跪”事件之后,政府能在第一时间成立调查组,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陈清真相,没有责怪相关媒体和“闹事”村民,还表明了“路没修通”这个基本事实,理解肯定村民“异举”的初衷,并表态“无论如何会修通道路”,这确实证明政府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民不会因为政府的坦诚而小看政府,反而会为政府的勇于担当责任而肃然起敬。事发后政府能这样积极理解和沟通,不再是一味的堵或遮掩,也没有拖拉敷衍,说明政府在处理与媒体、人民的关系时日趋理性,比之以往,这是巨大的进步。<br/><br/> “决策者多一些善意、沟通和公仆情怀,群众就会多一些耐心、理解和支持。”如何让老百姓有困难首先想到找政府,从而第一时间得到解决,而不是去诉求媒体做一些“出格举动”,这是个问题。如何在老百姓“正常”或者“不正常”的诉求媒体之后,媒体能够真正的帮助解决,这也是个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决策者多一些沟通和理解,多从对方、多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善待媒体,服务人民,真诚接受人民监督,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这样,社会才会逐渐走向理性、健康与和谐,政府才能最大程度地赢得人民,官员才能拥有问心无愧的“政声人去后”。<br/><br/> 总之,由东兰“下跪事件”引发的政府、媒体、民众(网民)的言行,总体是令人高兴的。这反映出执政党的成熟,政府的成长,社会的文明进步。<br/><br/> 为了达成社会更高层次的和谐与进步,让我们一起努力! (完)
好好瑟
发表于 2010-4-1 03:12:00
<p><img alt="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src="http://img9.tianya.cn/photo/2010/3/29/19519411_35097250.jpg" style="CURSOR: pointer;"/>
</p><p>兰木乡乡长与兰木乡书(女)</p><p><img alt="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src="http://img13.tianya.cn/photo/2010/3/30/19537471_35097250.jpg" style="CURSOR: pointer;"/></p><p></p>
好好瑟
发表于 2010-4-1 03:15:00
<p><img height="784" alt="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src="http://img13.tianya.cn/photo/2010/3/29/19522035_35097250.jpg" width="900" style="CURSOR: pointer;"/></p><p> 村里的老人与孩子</p>
好好瑟
发表于 2010-4-1 03:18:00
<p><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10-4/2010413175388491.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10-4/20104131843417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兰木乡乡长与兰木乡书(女)</p><p><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10-4/2010413182840541.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村里的老人与小孩</p>
好好瑟
发表于 2010-4-1 03:20:00
<img alt="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src="http://img13.tianya.cn/photo/2010/3/29/19521760_35097250.jpg" style="CURSOR: pointer;"/>
勒布巴哈
发表于 2010-4-1 08:01:00
<p>“当大城市里的人在为地铁或磁悬浮的建设产生争议时,一些地方的农民仍在梦想着修一条小路。一个立体的中国展示了真实而不同的侧面,这就是无可回避的现实。(3月29日《齐鲁晚报》)”</p><p>-------------------------------------------------------------------------------------------------</p><p>掌舵者的思维,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br/></p>
好好瑟
发表于 2010-3-29 03:32:00
有时候打工比当老板好啊。。。无忧五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