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根据汉语的语调学田阳话的几个语调。
根据汉语的语调学田阳话的几个语调。<br>舒声调:<br>教你上马过河。<br>son mwngz hwnj max gvaq dah.<br>1 2 3 4 5 6<br>田阳话的第1调调值和西南官话的“对、这、那、放”等的调值相当。<br>田阳话的第2调调值和西南官话的“年、前、填、元”的调值相当。<br>田阳话的第3调和粤语(特别是广西白话)的“天、伤、边”等字的音值差不多。<br>田阳话的第4调对应于普通话的第1调。<br>田阳话的第5调相应于粤语“我、火”的调值。<br>田阳话的第6调比普通话的第一调长,发音时嘴巴张得较大,暂时找不到对应的。<p>入声调:<br>田阳话有三个入声掉,本人分之为低、中、高入声调。<br>低入声:和粤语的“百、作、锡”等入声字近似,但略有区别。<br>高入声:和粤语的“北、竹、急”等入声调相当。<br>中入声:田阳话的“果、晒、锄、口”等,介于低高入声之间,发音较平缓。<p>用以上方法学壮语语音并不科学,但是由于一般的壮族人都会说(至少也能听懂)粤语、西南官话和汉语普通话,对于没有系统学过语音学的人来说,使用这样的方法来学田阳话的语调应该容易。当然以上说的仅适用于田阳话。田阳话属北部壮语方言,对于懂北壮其他方言的人,用当地方词汇加上述的语调,和田阳贝侬交流应该不是问题的了。<p><p><p><br> 下面引用由芒果树下在 2003/04/25 09:03pm 发表的内容:<br>田阳话的第3调和粤语(特别是广西白话)的“天、伤、边”等字的音值差不多。 <br>田阳话的第4调对应于普通话的第1调。 <br>...<br><p>芒果树下贝侬写的田阳话语调学习心得很好,描述引用了广西人比较熟悉的普通话和汉语方言语调,这种方法简单易懂。但需要指出上面引述的这句话有点矛盾。<p>粤语的“天、伤、边”一般的粤语研究书籍都习惯于归属于第1个调类,调值是 55 。<br>而汉语普通话的第1调调值也是 55 。<br>那么说,按照上面引述的话,导致的结论是田阳话的第3调与第4调是一样的,都是发 55 调值的音的。<p>而实际上,田阳话的第三调和第四调还是有区别的。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一个矛盾结论,我想是和个人在学习普通话和方言的时候,在学习环境受限的情况下受母语的影响而导致的。<p>我个人就有这样的深刻体会。自己在学习汉语普通话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学习的普通话无论是在声母、韵母还是音调上,其实都是受到了自己的母语环境影响,不过这个影响不是由自己的母语决定的,而取决于教授我普通话的小学教师的汉语普通话水平(因为老师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和所有的求学过程中普通话的训练环境,后来上大学的时候通过对语音学教科书的接触,终于明白了自己说的汉语普通话光是语调都有一个习惯性的错误,如将德保县城话(我的第二母语)的第6调(调值33)去对应汉语普通话的第1调(调值应为55),将德保县城话的第3调(调值24)去对应汉语普通话的第2调(调值应为35),将德保县城话的第4调(调值223)去对应汉语普通话的第3调(调值应为214),将德保汉龙村话(我的第一母语)的第1调(调值53)去对应普通话的第4调(调值应为51),总而言之都是有偏差的,但是即使是在我没有改掉这个口音之前,不论是我本人还是听我说话的人,大概都没有察觉到其中的偏差。其实,我想每个学习汉语普通话的人,只要他不是北京人,在调值上多少都会受到自己母语的影响,但是因为语音的调值体会受到自己母语环境的影响而浑然不觉。<p>我想芒果树下贝侬在学习汉语普通话的时候,可能也是受到田阳县壮语母语环境的影响,汉语普通话的某些调值在体会上也产生了偏差。<p>按照我所掌握的录音资料(4月上旬曾经到过田阳县并进行过录音测试),田阳县的第3调确实与粤语的第1调如“天、伤、边”等词发的调值一致,调值为 55 ,也就是说和汉语普通话的第1调也是一致的。<p>而田阳话的第4调,按照我的体会,至少比田阳话的第3调低一个度,调值初步可以定为 44 。如果这个调值定位没有偏差的话,那么田阳话的调值就有三个平调(田阳话的第6调与武鸣话第6调也是一致的,为 33 ),一个方言里出现三个平调是比较罕见的。<p>按照我与香港来的沛一起体会和记录的结果,田阳县的田州壮语调类和调值关系如下,仅供参考:<p>以下为舒声调<br>调类 调值 例词<br>第一调 223 厚 <br>第二调 31 田 <br>第三调 55 脸 <br>第四调 44 马 <br>第五调 35 外公 <br>第六调 33 河流 <br>以下为入声调(例词掌握不全,故略)<br>调类 调值<br>第七调 55<br>第八调 33<br>第九调 35<p>对于想学习田阳壮语的贝侬,在声母与韵母上也可以参考武鸣话与田阳话的一些对应关系。韵母的对应关系比较好掌握,以下拼音为壮语而非国际音标,如:<br>武鸣话 田阳话<br> ei → i<br>例词:<br>好 ndei → ndi <br>四 seiq → siq<p> ou → u<br>例词:<br>猪 mou → mu<br>我 gou → gu<br>在 youq → uq<p> aw → ae / w<br>哪里 lawz → laez<br>圩市 haw → hae<br>现在 gawx → gwx<br>……<p>声母的情况比较复杂,目前掌握的资料也不多,主要有:<br>武鸣话 田阳话<br> by → c (国际音标为近似音,无法输入真正的国际音标)<br>鱼bya → ca <br>菜byaek → caek <p> r → l<br>六roek → loek<br>咱raeuz → laeuz<br>找ra → la<p>上述只是一些典型的例子,如有不对的请指正。在调值的对应上,还必须注意到出现特殊的声母(如浊音nd、mb)的时候调值的分合各个方言会不一致,汉语词汇的新借音系统也不统一;而韵母与声母的方言对应关系则需要进一步去系统整理。 <P>我赞同楼上的观点。田阳壮语第一调听起来跟汉语普通话的第三调差不多。但没有普通话第三调那么明显的上声</P> 多年与北京的朋友相处,也渐渐发现自己说普通话第一调比他们略低。原来我把田阳话第四调等同于普通话第一调了,难怪那么多年了都说我讲话带很重的口音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