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人香草 发表于 2009-12-21 00:01:00

[转]李老的壮族山歌漫谈

<p><a href="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12191737/v.swf">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12191737/v.swf</a></p><p></p>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12191737/v.sw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1 0:04:54编辑过]

萧萧瑟瑟 发表于 2010-1-2 21:52:00

这个视频一定是从youtube下载的,我在那个网站看过该视频。

萧萧瑟瑟 发表于 2010-1-2 21:55:00

只要在YouTube上打上“zhuang”关键词,就搜索到了。

土人香草 发表于 2009-12-21 00:06:00

<p>好象图片不会是壮族的捏</p><p>老外拍的</p><p>不知道哪里传上去的</p>

好好瑟 发表于 2009-12-21 02:10:00

<p>是上林的。。。绝对不会错。。。哈哈</p>

土人香草 发表于 2009-12-21 00:37:00

<p> 翻译好象有点问题</p><p>可能听这位老人的话有点听不清</p><p>前面翻译老人的开场白father(我妈),应该是mother,当然he应该是she 了因为后文说回外婆家</p>

土人香草 发表于 2009-12-21 00:42:00

这位可敬的李守汉老师不知道是不是上林民族中学校长李守汉

土人香草 发表于 2009-12-21 21:08:00

<p>反复地看,很感动</p><p>老人是从骨子里热爱自己文化的,值得敬仰</p>

度莫 发表于 2009-12-21 20:42:00

<p>李守汉老人似乎是中风了啊!是吗?</p><p>开场的德保山歌对靖西山歌。</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1 20:45:16编辑过]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11-9-23 13:18:00

<p>上林网 <a href="http://bbs.shanglin.net/thread-91073-1-1.html">http://bbs.shanglin.net/thread-91073-1-1.html</a>&nbsp;</p><p><font size="4"><strong>推荐视频:壮文化的守护者---李守汉</strong></font></p>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11-9-23 13:22:00

[转帖]一生与民歌为伴的“民间歌王”

<p><a href="http://nnwb.nnnews.net:9999/epaper/nnwb/html/2010/12/12/04/04_27.htm">http://nnwb.nnnews.net:9999/epaper/nnwb/html/2010/12/12/04/04_27.htm</a></p><p>南宁晚报 2010-12-12 第04版 综合新闻</p><p align="center"><font size="5">一生与民歌为伴的“民间歌王”</font></p><p align="center">本报通讯员侯静 覃继南 记者张爱平 来源:南宁晚报</p><p><font size="3">&nbsp;&nbsp;&nbsp; 他13岁学会唱壮山歌;20岁开始创作壮山歌,数百首民歌在全国各刊物发表;60岁后全身心都投入到搜集整理和谱写上林民歌,共搜集和整理壮族民歌千余首,汉翻壮10多万字。在乡村社区文艺和谐大展演之际,记者拜访了今年已77岁的广西民间歌王———李守汉。眼下,他用汉文整理的壮文四大悲歌《达备之歌》、《姆忧之歌》、《达甲之歌》、《顺儿之歌》等初稿,已分别报送区古籍办和国家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局,准备出版。</font></p><p><font size="3">&nbsp;&nbsp;&nbsp; 13岁成为“壮山歌手”</font></p><p><font size="3">&nbsp;&nbsp;&nbsp; 见到李守汉,他戴着一顶鸭舌帽,一副老花镜,一身黑衣服,看起来炯炯有神。提起民歌,他坐到电脑桌前,熟练地打开电脑,娓娓道来的就是一首首民歌。“电脑不是很精通。”话锋一转,他又说道,“基本的操作我还是会的,这些(民歌)我都要保存起来的。”李守汉语气中,充满豪情。<br/>&nbsp;&nbsp;&nbsp; 李守汉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母亲是农民,也是当地有名的山歌手,生活和劳动中常常是歌不离口,李守汉是在母亲背上听着壮山歌长大的。李守汉说,如今想起来,以前小的时候每逢节日,特别是传统的“三月三”、婚嫁等,母亲总是带着他一起参加村里的聚会,唱山歌。在这种浓厚的氛围影响下,自小耳濡目染的他也跟着学唱山歌。<br/>&nbsp;&nbsp;&nbsp; 母亲到哪里唱山歌,他就跟到哪里,边听边学,边学边唱。就这样,李守汉被壮山歌表达出来的优美的意境,朴实的语言,歌词中非常巧妙地采用夸张、比喻、拟人的语法所深深吸引,并产生了浓厚兴趣。平时劳动苦累时、在家休息、高兴或悲伤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哼唱。13岁,他已经学会唱壮山歌100多首,成为当地有名的壮山歌手。</font></p><p><font size="3">&nbsp;&nbsp;&nbsp; 61岁成为“民间歌王”</font></p><p><font size="3">&nbsp;&nbsp;&nbsp; 1953年参加工作后,李守汉从事教育工作,致力于壮语言文字的传播。特别是在县文化局任文化局局长期间,李守汉在创作、发表民歌的同时,搜集了很多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传说、民歌民谣、戏剧舞蹈。随着收集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越来越多,李守汉对民间壮文化越来越沉迷,越来越潜心于用壮、汉两种文字谱写民歌,在《中国歌谣报》、《广西日报》等报纸和《广西文艺》、《三月三》、《广西群众杂志》等刊物发表了数百首民歌。他创作的民歌都是围绕农村的生产生活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民族文化,歌颂新农村的变化等。<br/>&nbsp;&nbsp;&nbsp; 想起这些民歌,李守汉如数家珍,拿出奖状给记者看。《请到壮乡来作客》、《上林美》、《龙湖美》分别获南宁市和全国中老年人文艺大赛一、二等奖;《人大和人民心连心》获市人大成立三十周年文艺大赛一等奖;夕阳红艺术团代表上林县到贵阳、烟台、北京等地举行的全国性文艺大赛,自编本土舞蹈节目《锦绣上林》、《达努》和《舂年糕》均获菊花金奖。<br/>&nbsp;&nbsp;&nbsp; 1994年,李守汉参加广西民间歌王比赛,表现出色,被广西山歌学会授予“广西民间歌王”称号。</font></p><p><font size="3">&nbsp;&nbsp;&nbsp; 退休后抢救“非遗”文化</font></p><p><font size="3">&nbsp;&nbsp;&nbsp; 1994年退休后,李守汉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搜集整理上林民歌、师公唱本和民间故事传说等非物质文化的工作中。由于成效显著,1999年,李守汉被原南宁地区文化局授予“民歌特等优秀翻译奖”。他一直潜心于用壮、汉两种文字谱写民歌,目前已经搜集并汉翻壮10多万字。用汉文整理了壮文《上林壮族爱情歌》、四大悲歌 《达备之歌》、《姆忧之歌》、《达甲之歌》、《顺儿之歌》等书籍初稿,并已分别报送区古籍办和国家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局,准备出版。<br/>&nbsp;&nbsp;&nbsp; 由于成绩突出,2001年,李守汉被中外文化交流杂志社授予“卓著成就”称号;2007年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授予 “杰出民族艺术家”荣誉称号。<br/>&nbsp;&nbsp;&nbsp; “我这一生,注定与民歌为伴。”李守汉说,与民歌结缘的几十年里,收集、整理、翻译、创作民歌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他眼中,这些民歌都是一颗颗闪亮的宝石。<br/>&nbsp;&nbsp;&nbsp; </font></p><p></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李老的壮族山歌漫谈